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举措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双证引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公司深入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合作企业,如2016年加入院校普惠合作计划,共建产业学院,2017年与企业成立“ICT学院”,2018年与企业合作“大学”,2019年与企业共同成立“智能双创工作室”。同时,继续深化校企合作,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以项目实战和国际著名企业产品认证为主要特征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引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 “1+8”城市圈软件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校企深度合作,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培养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员、软件技术服务人员、云计算运维工程师、大数据运维和分析工程师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企业岗位要求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行业企业评价融入考核评价体系。在第1~3学期,学生主要是要完成通识与专业基础能力训练,能初步设计完成基于C/S和B/S架构的软件项目;在第3~5学期,学生要从JAVA和.net两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一个作为主修方向,学完相关课程后参加校企合作的真实企业项目实战。期间可
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获取国际国内著名企业Oracle、微软等企业的产品认证证书(如Java软件工程师、.NET软件工程师、Oracle的OCA、OCP证书等)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探索“五年制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专本企三方联合培养机制。
自2015年以来,学院依托现有软件技术专业,与轻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和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专本衔接、五年一体化贯通培养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试点工作,打通了高职学生职业教育学历晋升通道,构建了更为完善的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职服务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为职院申办高职本科做好准备。
专本企三方明确分工,联合开发了相互衔接的两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理顺了课程体系,每学期指定统考科目,并将此统考成绩归入转段升级考核指标体系。通过经常性地开展交流,三方能及时解决联合培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证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截至目前已招收了5届、每届2个班、总共近350名学员,这些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状态良好,较好地掌握了专科段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学习和技能竞赛成绩突出,除少数同学自愿就业,绝大多数都通过了转段升级测试,进入轻工大学本科段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2019年该专本联合培养班录取分数线为395分,位居省高职高专首位。
3.不断充实完善与企业需求对接的、“1个目标,2条主线、4个模块”职业岗位引领型专业课程体系
图2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群定位在程序员、软件测试与服务人员、云计算运维工程师、大数据运维与分析工程师,依据其应具有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按照高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成长规律,同时考虑到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校企共同围绕1个培养目标(程序员)、2条技术主线(JAVA和.NET)、设置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各岗位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与综合实践能力课程等4个模块构成的“1个目标,2条主线、4个模块”职业岗位引领型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并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和开发有关相关课程。学生必须完整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必须针对性地选择并完整学习某一岗位的专业核心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以此保证岗位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化,毕业生达到人才培养规格。图3是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的要求,构建的软件技术外包方向课程体系。
图3软件技术专业外包方向课程体系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便于根据学生兴趣、企业岗位需求和运作状况,灵活地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可根据软件新技术变化和发展,实时灵活更新与之相适应的方向和课程,如外包方向、测试方向、大数据分析与运维方向、数据库管理方向、云计算方向等,从而实现了课程体系构建与行业发展相协调,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吻合,基本形成了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4.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培训和考试试点
根据课程建设需要组织全体老师参加了6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培训和考试试点,如表1所示,对标认证的专业标准适当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图4为团队教师获得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高级)和大数据平台运维(中级)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讲师证书。
表1软件技术专业参加的1+X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和培训项目
序号 1 2 3 4 试点和培训项目 证书级别 5.顺应软件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充实云计算方向 专业发展内涵、拓展大数据专业发展方向组织骨干教师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为满足企业对大数据人才的现实需求,根据大数据应用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编程能力的特点,在外包方向新增大数据技术基础(Hadoop)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两门课程,拓展学生的大数据应用开发能力;将云计算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以培养大数据运维和分析人才为主调整为云计算运维。
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1.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软件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于2006年在学院率先开始在本专业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造了3个实验室使之适宜开展融“教、学、做”与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秉持“厚基础、专方向、重时间、求创新”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分方向分层级实施基于工作岗位与软件开发业务流程的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目前已在所有专业课教学中施行,其中采用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有基于B/S架构的软件开发、JAVA程序员项目实训、项目设计与开发、软件测试实用技术等,采用案例式教学的课程有外包项目管理、外包软件开发规范、软件测试基础等,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脑组装与维护等课程集中在1~2周内采用单元教学完成,而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JSP、JavaEE、Oracle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基础、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全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2.引进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训项目,变革实践教学模式
利用项目资金引进了教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和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项
目资源,将源于真实企业项目、按工作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分步设计好的内容预先导入到平台,教师通过平台引导学生逐项完成,这样不仅统一和规范了教学内容和进度,而且强化了实践教学过程的管控,能更客观评价学生的学生状况,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真实环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养成。
3.加快课程资源建设步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加大教师信息化培训力度,派专业教师参加信息化技术学习和比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目前团队成员广泛使用在线课程平台授课。
本专业教师将现有2门省级和8门校级精品课程转型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学校MOOC平台自建完成了《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设计》、《JSP》、《JavaEE》、《Oracle数据库管理与应用》、《电子商务》、《软件测试技术》、《IaaS架构技术》、《PaaS架构技术》等30余门专业课程的在线教学资源,如表2所示。各门课程包含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课件、实验/实训指导书、习题库、试题库、微视频等教学资源。
表2部分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表
序号 课程名称 类别 参与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项目《云计算网络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已完成待验收。通过采购和校企共建的方式,拥有云计算核心技术实验资源包、云计算高级技术实验资源包、云计算教师教学备课资源包。
4.精心打造学生专业社团,实施“软件英才培养方案”,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培养、全程育人
近3年,软件技术专业的多位老师指导的学生社团汇集了许多软件技术专业热爱编程、有志于从事软件开发的学生,如“职院OracleWDP俱乐部”,依托社团开展计算机最新技术介绍、职业技能竞赛、专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创新创业等活动。在培养过程中遴选苗子组成导学小组,通过个性化的培养、赛教结合、学研结合等途径,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帮助其实现个性化发展,取得了近10项国赛一、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掌握国际标准软件开发技术与流程,技术技能强、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软件开发精英,提升学校的社会贡献度和美誉度。
5.进一步完善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机制
针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和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等全国性的职业技能大赛,建立常态的参赛制度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并将其与ORACLE俱乐部英才培养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大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化工作的转变。通过强化大数据技术基础、大数据分析初步、C语言、JAVA语言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增设“竞赛算法”课程,将竞赛纳入到常态化教学中,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使更多学生受益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重构“4方向5层级”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秉持“厚基础、专方向、重实践、求创新”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对如图8所示的“4方向5层级”的实践教学体系做进一步完善。新申办“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调整“云计算技术方向”的培养目标为云计算运维工程师,将“数据库方向”改为“云计算技术方向”。
将课堂实验、课程设计、小型项目综合实训课程、大型项目综合实训课程和企业综合实训这5个层级进行整合,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将现有的课程设计融入到对应课程中,形成新的“课堂项目式教学、校内小型项目综合实训课程、校内大型项目综合实训课程和合作企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5个层级。同时,以学生专业社团“职院OracleWDP俱乐部”为载体,以实施“软件英才培养方案”为牵引,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图8软件技术专业“4方向5层级”实践教学体系
2.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为满足“4方向5层级”的实践教学需要,在品牌专业建设期间,利用下拨的项目建设资金100万元和学校自筹的配套资金408.1万元分年度改善专业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新建了云计算服务创新工场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
2017年完成投资149.1万元新建云计算实训室B102(移动互联创新工场2期);2018年完成投资259万元新建云计算服务创新工场B102;2019年使用完省厅下拨的100万元资金,其中使用59.98万升级了软件开发实验室B501的85台学生机和教师机,使之能满足大数据相关课程教学的硬件要求,并利用企业赞助的费用和替换下来的电脑新建了一个机房,缓解了机房的紧张状态。如图9、10、11、12所示。
图9计算机学院软件开发实训中心 图10升级后的软件开发实验室
图11云计算服务创新工场综合教学区全景 图12微型云计算数据中心 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要求,依托学校所在区域优势以及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近10年来与10余家省内外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制定校外实训管理规定,完成校外实训教学任务,为学生熟悉职场环境、习得职业技能、实现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优选顶岗实习企业,制定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加强顶岗实习考核。主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如表3所示。
表3主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公司名称 起始时间 四、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建设 1.以学校“四方三层”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基础,如图13所示,建设科学、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监控体系,学校督导、学院督导、学院教研室主任日常教学巡视和听课、学生信息员日报制、学生辅导员日常检查和值班、院室期中教学检查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具有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监控体系。建立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评比和反馈制度。学生课堂教学测评的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重要依据之一,评价结果反馈到教师本人,并与其收入挂钩。
图13职院“四方三层”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重点建立健全有企业参制定的、融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
3.引进教育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管控和考核评价,如图14所示。该课程实践平台具备强大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资源统计包括平台资源统计,课程项目使用情况统计和学习资源使用情况统计等。项目统计包括项目使用情况统计,项目类型统计,课程包含项目数及使用数统计等。系统自动整理分析学生参与过的每个训练项目,通过学生参与过项目的内容、难度,以及开发和测试过程的过程性数据的分析,形成能力分析报告,为学生自我优化提供佐证材料。平台各角色可通过系统高效地获取课程实践学习及训练的进度数据和质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程度和存在问题,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实践教学。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部分重要专业课实行教考分离。鼓励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开卷考试和机考的方式,机考以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能促进学
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标准。允许以与专业课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成绩替试成绩。
5.与工大学和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起探索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考核和转段升级方法,形成柔性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6.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实施学生、家长、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多元教育质量评价过程。本专业每年派人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走访家长、收集社会评价等形式,收集、整理、并总结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建立和完善毕业生信息和用人企业信息数据库,撰写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专业进行测评提交测评报告。计算机学院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根据调查结果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专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