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甲>F乙,因为乙方法时阻力臂短 D.F甲=F乙,因为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 图9 13. 自行车是人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车把相当于费力杠杆B.刹车系统应用了杠杆及摩擦的知识
C.链条与其连接的两个齿轮组成了一个滑轮组 D.轮胎制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14. 大气压与生产、生活、科研紧密相连,下面几个选项中,分析正确的是 【 】 A.做托里拆利实验时,若有空气进入管内,则测出的大气压值比实际值偏小 B.人吸气时,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空气压强变小,大气压将外部空气压入肺内 C.用高压锅煮食物容易煮熟,原因是压强越大沸点越低 D.用吸盘能将玻璃板提起是大气压的作用 三、计算题(共24分,每小题8分) 15. 周末,小明一家驾车去南昌玩,快到南昌的时候,小明在路边看到两个交通标志牌(如图10所示,标志牌的质量分布均匀).
(1)请你告诉小明这两个标志牌分别有什么含义?
(2)请你作出上面长方形标志牌的重力示意图,并画出对应的力臂.
(3)在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下,试计算小明从标志牌处到南昌最快还需要几分钟?
图10
16. 植树节里,小红同学用水桶提了15 kg的水给刚种的树苗浇水,已知桶自身的质量为
1 kg,桶中水的深度h为30 cm,取g = 10 N/kg.求: (1)水对桶底的压强是多大?
(2)小红家有两只水桶,容积完全相同,但提手形状不同,分别如图11甲乙所示.你会建议小红使用哪只提手的水桶,并说出你建议的理由.
-
(3)如果小红提水时,手的受力面积为1.0×103m2,则人手受到的压强是多大? 甲 乙 图11
17. 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着重600N的物体A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在40s内移动了8m,
绳子自由端拉力F的大小为20N.请你根据已知条件求出4个相关的物理量.(不计滑轮的摩擦和动滑轮与绳的重力)
图12
四、实验题(共16分,每小题8分) 18. (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必须_________、认清分度值、观察量程.如图13所示,乙的的
量程是__________,现要测量一个重约1.5N的物体,应选用______弹簧测力计.
0 1 2 3 4 5 N 0 1 2 0 0.5 1.0 1.5 2.0 2.5 N 0 0.5 1.0 1.5 2.0 2.5 34 5 甲
图13
乙
图14
(2)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14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斜面的坡度不能太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m/s,s1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_m/s. 19. 如图15所示,小玮想估测大气压的大小,她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A.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这就是大气对吸盘的压力. B.将蘸水的塑料吸盘放在光滑玻璃板上,用力挤压吸盘. C.用弹簧测力计钩着吸盘缓慢向上拉,直到吸盘脱离玻璃板. D.量出吸盘与玻璃板接触面的直径:计算出吸盘与玻璃板的接触面积为S.
E.根据p=F/S,计算出大气压的大小p.
图15
(1)小玮由于疏忽,将前三项的顺序写颠倒了,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小玮将蘸水的吸盘放在光滑玻璃板上,用力挤压吸盘的目的是什么?(2分)
(3)如果实验中小玮所用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吸盘与玻璃板的接触面积是10cm2,她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测出大气压的大小(设大气压约为1.0×105Pa). (4)要测出大气压的大小,你认为实验中所选吸盘的面积应尽量________ (选填“大一些”或“小一些”).
(5)小玮通过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值与1标准大气压值相差很大.她分析,可能是测得的吸盘的面积不准确,也可能是吸盘与玻璃板面脱离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准确,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6)小玮又把玻璃板分别斜放、立放,使弹簧测力计向不同方向拉吸盘,她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五、探究题(共24分,每小题8分) 20.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改变水
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接触面 毛巾 棉布 木板
阻力的大小 大 较大 小
18.30 26.83 小车运动的距离s/cm
图 16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16所示,读出小车在
木板上滑行的距离为________cm.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且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________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小丽同学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了解到的知识,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
A.做匀速圆周运动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继续来回摆动 D.保持静止状态 21.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如图17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
图 17
(1)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5 10 1 2 1 20 10 3 1 20 1.5 10
(2)小明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________. A.减小摩擦 B.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C.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2. 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1)猜想:他们分别在粗细不同、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扎上橡皮薄膜,并在管内注入不同液体,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下凸出,实验现象如图18所示:
图18 图19
根据图18(a)和(b),小明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 ________ (选填“有关”或
“无关”).
根据图18________,小红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根据图18(c)和(d),小华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______________有关.
(2)探究:该小组同学继续实验,将玻璃管扎有橡皮薄膜的一端浸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然后改变管内外液体的种类和深度,使橡皮薄膜分别向上凹进、保持平整或向下凸出,如图19甲乙丙所示.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实管外液体 管内液体 橡皮薄膜 333验 密度(×10kg/m) 深度(cm) 密度(×10kg/m3) 深度(cm) 序1 0.8 10 1.0 8 保持平整 2 0.8 10 1.0 9 向下凸出 3 0.8 10 1.0 7 向上凹进 4 1.2 8 0.8 12 保持平整 5 1.2 8 0.9 12 向下凸出 6 1.2 8 0.7 12 向上凹进 7 1.1 7 0.7 11 保持平整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可验证__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选填“小明”、“小红”或“小华”),而且可以得出: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液体内部的压强越___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可验证小红的猜想是正确的,而且可以得出: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7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