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苏省改善环境空气的措施和障碍
摘要: 针对目前江苏省大气污染状况,江苏省及环保部门对大气污染的控制采取了相应的,并制定了本地的大气污染控制计划。文章同时也阐述了改善大气污染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些困难。所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atmospheric pollution is severe in jiangsu province at the moment.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station drawed up a plan about protecting the local air pollution. article also expounds the some problem about improving air pollution at present. so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 空气质量;污染防治;障碍
key words: air quality;pollution prevention;obstacles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36-02 0 引言
全省环境空气状况总结:目前,全省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3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13个省辖城市中多数达标,部分城市受可吸入颗粒物影响,环境空气质量处于三级及以上。各市空气污染指数(api)优良天数比例在76.5~93.4%之间,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8.9%。全省酸雨频率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
其中无锡市酸雨发生率最高。全省各地降水中的ph均值变化不明显,说明降水酸度并未明显减弱。我省的沙尘天气基本推进方向是从江苏西北部到东南方向蔓延,沙尘空气影响到各区域时,其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基本稳定在较高的位置,随时间的推移其影响逐渐减弱,其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也随之变小。经监测和分析在南京,春季大气汞浓度平均值为6.94ng/m3,超出全球大气汞浓度背景值1.5~2ng/m3;大气汞浓度随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量、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大气汞浓度与湿度正相关。 1 为改善江苏省环境空气质量应对措施
1.1 江苏省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 江苏省于2010年8月2日实施了《关于实施蓝天工程改善大气环境的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提出:全省到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和任务,并对目标和任务提出科学研究、综合治理、联防联控、完善以及目标管理等具体措施。 第一、实施联防联控。
为了进一步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全省范围内建立起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对规划、监测、监管、评估、协调方面进行统一,各地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与此同时,严格标准,健全相应的措施。积极防治大气污染,以及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等。为构建实施蓝天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区域大气污染物特征因子的排放标准。 第二、铸就碧空蓝图。
通过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进一步防止污染转移。结合产业结构对城区内的重污染企业进行搬迁改造,对于建成区及郊区的新建、扩建的钢铁、有色、石化等重污染企业强化管控力度。 对投入运行的新建燃煤电厂实施严格控制,通过在线方式对其脱硫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管,并对能源结构鼓励其进行调整,通过创新,不断发展新型能源。2011年全面启动火电厂氮氧化物的污染防治工作。新、改、扩建的火电机组,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必须建立配套的烟气脱硝设施,对现役的火电机组进行改造,在低氮燃烧技术的基础上让其建立配套的烟气脱硝设施。并对钢铁、石化等重污染行业进行达标治理。
在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方面,停止使用怠速法,对轻型汽油车尾气检测一律采用简易稳态工况法。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严格遵守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周期,并定期对运行使用中的机动车进行尾气污染检验,对于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车辆,不予办理签章手续。对机动车环保标志进行规范化发放和管理,通过制定交通管制的措施对无绿色环保标志的车辆在行驶区域、行驶时间等方面进行交通管制。
推行“绿色施工”,加大扬尘污染治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机制,积极推广施工扬尘报监制度及扬尘控制责任人制度,采取措施控制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及物料堆场作业扬尘等。 在防治秸秆污染和综合利用方面,对高速公路、机场及其他重点区域加大监测力度,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积极推广秸秆还田以及秸
秆生物气化、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和炭化等技术,进一步发展生物质能,对于以秸秆为原料的综合利用项目要加大扶持的力度。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率35%以上,其综合利用率高达80%以上。
另外,在控制大气污染源方面,2011年底前,省商务厅同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餐饮服务业的布局规划。在指定区域和指定时间以外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实施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制度,对烟花爆竹进行管控。全面推广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溶剂的使用,管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 1.2 构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①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分析各类大气污染因子对构成霾天气的贡献率,确定监测指标进而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客观检测,建立和完善灰霾监测指标体系,建立适合我省空气质量的地方标准。
②完善经济。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对编制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项目治理,以及对大气的学术研究等进行补助。为确保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顺利进行,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提高资金保障能力。为改善空气质量,推行相应的经济,鼓励电厂建立脱硝工程;通过差别电价措施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管控;与金融服务部门合作,建立污染减排的信贷投向分类机制,积极推行绿色信贷等。
③强化监测预警。自2010年起,在常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标的基础上,同时加入细颗粒物(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黑炭等指标,对灰霾污染进行监测。成立省级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构建区域全覆盖的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④建立协调机制。通过编制联防联控规划对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进行管控,逐年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并加强监督与考核。为了便于监督检查“蓝天工程”年度目标实施情况,进而建立省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 ⑤加大环境保护宣教力度。借助媒体对大气环境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中来,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的生活。 1.3 环保工程监测能力建设
①逐步开展臭氧监测,解决地级以上城市日益严重的光化学污染的监测需求。
②逐步开展细粒子的监测,解决重点城市和重点区域日益严重的细粒子污染的监测需求。
③加快开展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的空气质量监测,解决城市公众对此类频繁出现的环境现象的监测信息需求。
④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全国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质控保障。
⑤继续完善及优化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满足急剧增长的城市化形势需要。
⑥建立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结合地面监测的立体监测网络,为沙尘暴监测提供依据和预警信息。
⑦建立区域超级站,了解区域污染状况。 2 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障碍与难题
2.1 资金不是问题 从今年起,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环保部将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将其监测结果进行实时发布。当前最大的障碍仍然是资金问题,根据初步估算对388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监测,其购置监测设备总共要投入20多个亿,而各地能够掌握的资金非常有限。
从不把pm2.5当回事,到pm2.5监测千呼万唤始出来,尽管pm2.5监测要分四步走,到2016年才实行全国普遍监测,人们还是对当下的进步欢欣鼓舞,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充满期待,但缺钱障碍似乎让人们感到前景不乐观。
资金难以筹措实质上反映的是环保态度问题。最大障碍不在于资金,钱的问题或许可以解决,更令人担心的是,监测设备买了,也安装了,但是不是如期客观发布数据还没有谱,进一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真实弹地来降低城市空气污染程度,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现在似乎还有确切的答案和有效行动。 2.2 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①我国环境保律法规制定时间较早,许多规定设计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法规法则规定多,缺乏可操作性。 ②现行环境保律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重视不足,偏重与污染防
治,导致我国自然资源的滥用、破坏以及整个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③环境法律责任不够明确,法律救济途径十分不通畅,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更加严重。
④很多环保相关的规定只停留在上还未法律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缺少衔接,法规中逻辑结构很不完整有行为无后果等等。 2.3 传统理念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让公众参与环保,依然存在很多困难。追根溯源,除了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环保事务中一些负责人坚持部门的绝对主体地位,特别是环保和地方的经济利益发生抵触的时候,凭借手中的职权对民间的环保声音与环保行为进行,进而将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环保与经济利益此消彼长,由煤炭、混凝土等带动的gdp,必然会因环保活动的高涨而出现下滑,对的“政绩”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当前,正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时期,能否创造条件,带动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环保中来,成为检验部门环保能力和环保意志的关键和标准。 我省的环境空气质量当前形势紧迫,这对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环境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正规化。对环境进行现代化的监测是现代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异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没有现代化方式对环境进行监测,那么环境质量、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以及形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就不能深刻地认识,必然导致环境决策难以进行准确
性、科学性的量测。因此,对环境监测要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郝吉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保护人民群众健康[j].求是,2012(08).
[2]周志波.浅谈空气污染指数及改善空气质量的途径[j].价值工程,2010(23).
[3]董伟玲,王晓莉.浅谈空气的污染与健康[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