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陈献章与黎贞的思想渊源

论陈献章与黎贞的思想渊源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7卷第2期 2006年4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Agdculturla University(Socila Sciences) V01.7 NO.2 Apr.2006 论陈献章与黎贞的思想渊源 王顾,倪尚明 510632) (暨南大学古籍所,广东广州摘 要:陈献章是岭南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理学家,其思想渊源除程朱理学外,黎贞的道学思想也是其学术思想的 源头之一。陈献章对其同乡先达黎贞特别认同和敬仰, 陈献章集 中众多诗文提及黎贞,而黎贞的道学思想中有 关“道”、“理”、“气”等等的阐述被其接受并发挥,从而使陈献章思想从道学基础上向心学转化;黎贞主“静”, 指出:“仁者皆自静中持养”,这与其后陈献章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可谓同出一辙。两人都强调从静中养 出有成;黎贞隐居不仕,游于山水田园之乐,而陈献章虽在早期希望通过科举而出仕,但终归隐家乡。 关键词:陈献章;黎贞;思想渊源;理学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6)02.0081.03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出生于广东新会县都 会村,后迁往自沙村,世称之“自沙先生”。他是岭南历 史上最大的思想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承前启后,转 变学术风气的关键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上承程朱理学, 下开阳明心学,为“阳明心学”之发端,与王守仁同为明 诗文,尝为本邑训导,以事被诬,戍辽阳十八年,从游者 甚众。放还,卒。 u乃 明史 对黎贞的介绍可谓简单, 而在黄佐的 广东通志 和 广州人物传 中都对黎贞有 详细的介绍,其也称:“后以事为讼者所诬,发戍辽东者 十八年。……年五十九,卒”(黄佐.广东通志.广州,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影印本,l998.)这里要指出的是, 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 始。 u 同时,陈献章又是岭南“江门学派”的创始人, “这是明代第一个心学学派,也是岭南古代最为有名、影 响最大的一个学术流派。陈死后,得以从祀孔庙,是岭南 黎贞戍辽阳的时间不是l8年,而是l3年。 明史 向以 谨慎著称,而黄佐又是岭南修史的大家,以至于后世学者 在介绍黎贞时,要么从(<明史 中,要么从《广东通志 中找黎贞的材料,结果都不明就里跟着错了。其实,黎贞 自己在 洪武丁丑,免戍南归》中记载其事:“自乙丑戍 辽至是,盖十三年也。”【4J删即由洪武乙丑年(1385)到丁 丑年(1397)共l3年的戍辽时间,应为明确。 而由于史料仅仅只载黎贞的年龄,有关黎贞的生卒 时间,又让后人莫衷一是,陈永正在选注 岭南历代诗 选 时道:“黎贞,(约1346--1405) 啪;仇江选注的 岭 南历代文选 中道:“黎贞,(1346—1405年),……后因 历史上惟一获此殊荣者。 作为一位全国有影响的理学 大师,陈献章向为研究宋明理学者所瞩目。人们注意到, 陈献章的思想发展是从程朱理学转向心学的,“吾道有宗 主,千秋朱紫阳”口 就是其早年思想的写照,看来,程 朱理学为其学术思想的源头之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们 似乎未曾太多注意到,陈献章对其同乡先达黎贞的认同和 敬仰,黎贞的道学思想也是陈献章学术思想的源头之一。 笔者拟阐明这一观点,贡一己之得。 欲阐述陈献章与黎贞的关系,不能不先介绍一下黎贞 其人。黎贞(1358—1416),字彦晦,元末明初人,号陶陶 生、岭南狂客、圭峰樵,晚号秫坡,所著有 秫坡集 、 古今一览 、 家礼举要 诸书,现存世的有 秫坡集 和 古今一览>)二书。其父为元末广东新会的学正官,家 境殷实。黎贞少年时随“南园五先生”之首的孙黄游学, 学有所成;1376年,年仅18岁的黎贞被举荐到南京做官, 却借口多病而隐居不仕。他与陈献章都是广东新会都会村 人,在新会流传着“一里三贤” 玎的说法, “三贤”即 是张象山播、黎秫坡贞、陈白沙献章。黎贞的传附见 明 史・文苑传 的孙黄传中, “(黎)贞字彦晦,新会人。工 收稿日期:2005.11.30 事被诬远戍辽东l0余年。 饶宗颐纂的 全明词 中 道:“黎贞……生年不详,卒于明永乐五年(1407)后不 久。 其实黎贞的生卒年是可以确定的, 笔者考察了 黎贞有时间记载的作品,其最后的作品为永乐十三年 (1415)的 素窗道人隆兴观写真图记 ,“乃岁乙未(1415) 孟秋之望,友人某氏自邑回,持水墨丹青造邸征文” 。 这表明黎贞此时仍然健在。而他在戍辽时有诗曰:“独怜 游子感慨多,年过三十犹蹉跎。……客怀落落已三载,乘 风何日赋归欤?" 此诗中,贞戍辽已经三载,而其年 龄也已30,以前文提到其戍辽时间为洪武乙丑年,可推出 黎贞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以其享年59计算,黎贞卒 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这一生卒时间应为确切。 黎贞作为地方上的一个大儒,隐居不仕,又有着不同 寻常的经历,使得他的声望在地方上很高。陈献章与黎贞 又为同里人,在黎贞死后十几年陈献章就出生了,黎贞对陈 作者简介:王颞(1952.),男,浙江宁波人,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4月 献章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事实上,陈献章亦对黎贞是非 常赞颂和仰慕的,他称:“吾邑以文行诲后进,百余年来, 秫坡先生一人而已。 对黎贞在地方的教化作用进行了 高度评价,并表达了自己的遗憾,说:“秫坡与予连里第, 予之生也后,不及侍其门。 据笔者粗略统计,陈献章 提到黎贞的诗有九首,分别为 题秫坡先生像>)2首; 钓 台 1首;《乡贤咏 1首; 读秫坡集》4首,有关的文章 有1篇 澹斋先生挽诗序 ,这些诗文充分表达了陈献章 对黎贞的敬仰之情。如“去年尘外访遗踪,亲拜先生旧德 容。人物伟然流俗表,一竿台上钓秋风。先生有尘外亭,与 钓台并称。”并道: “少年朝暮钓池旁,嬉戏哦吟送夕 阳。” 玎黎贞的“尘外亭”成了少年陈献章光顾的场所; 而“钓台”又成了陈献章的游乐之地。青年时的献章就通 过父老熟知秫坡及其著作,他在<读秫坡诗 中道:“曾从父 老问前因,说到才情迥绝伦。今日偶然文字外,分明气象一 般春。 ljJ 对于秫坡戍辽的事迹此时也有所了解,曾说: “直上辽阳访管宁,至今此语耸人听。当时英迈知何似?肯 向泥涂险处行。 而对于秫坡的学问和思想,陈献章也 不吝其辞来表达自己的崇仰之情,他曾说:“笔端写出自 滔滔,人物当为一世豪。欲识胸怀真富有,长江万里涌波 涛。尘外亭南我旧居,自从角慕相如。他年倘有东阿眚, 敬为先生特笔书。 青年的陈献章曾拜梁继灏为师,“弱冠与澹斋之子益 游,始拜澹斋,诲予以秫坡事缕缕,此岂一日忘其师者 也! ljJⅢ“梁继灏,字行素,号澹斋,新会人,秫坡黎贞高 弟,博学有行谊。圳 梁为黎贞的学生,为秫坡传人,叉 倾心将其所学传于后人,陈献章为此特意赞美梁,道:“当 是时,秫坡之门存者不少,独澹斋以其学教授于罗山之下, 子弟有所矜式焉,夫不背其师于既死,而传其学于来世, 信也!圳ljJⅢ可见,献章直接或问接地秉承了秫坡的思想。 黎贞的道学思想并不系统,大多都是随兴而表达自己 的观点,如对道、理、气、静、动等等都有述及,看待事 物,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又因其认识论上有唯物主义 的因素,所以常常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貌,并能一语 中的针砭当时的社会现象。陈献章的学术思想已突破程朱 的理学体系,转向了心学,但他以“宗自然”与“贵自得” 为基调,包容儒、释、道,其兼容性集中体现在他所构建 的别开生面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本”一“以自然为宗” 一“道通于物”一“心具万理”,“万物归我”一“静养 端倪”。 初开有明一代的心学体系。 秫坡的思想是以他对“道”、“理”、“气”的理解为 基本前提,他认为气为万物的本源,“盈于两阆皆万物, 万物散殊而资于二气,二气迭消长而贯于一元。是知元也, 春也,一气也,生意之总也。圳 又道:“气也,动静无 常,去来无迹。时乎春夏,则为融和之气,而于生物为仁; 时乎秋冬,则为肃杀之气,而于收物为义。故一气之周流, 而天地之功用着矣!圳 呦“气”生万物,本来可以导出唯 物论的,但秫坡认为,“气”之上又有“理”和“道”率 之,“夫造化以一气生物,终始未尝问断,一屈一伸,理 之常也。圳 Ⅲ“君子体道,高则亢、卑则屈,皆非其常, 必适于中,无时不然,乃得其常……道固无所不在,又何 有不可?” ∞ 秫坡的这一道学思想为陈自沙所认可,“天地问一气 而已,屈信相感,其变无穷。 这里自沙承认“气”的 作用,但他认为“道”比“气”更为重要,“道超形气元 无一,人与乾坤本是三圳 例“道至大,天地亦至大,天 地与道若可相侔矣!然以天地视道,则道为天地之本,以 道视天地,则天地者,太仓之一粟,沧海之一勺耳,曾足 与道侔哉!圳 M这样自沙认为自然世界是物质性的,也就 是“气”,但“气”与“道”相比又是第二性的东西,这就 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但他又说:“人与乾坤本是三”, 这便是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心”的作用,他认为: “人具七尺之躯,除了此心此理,便无可贵”, ’“身在 万物中,心在万物— ” ,这完全超出了程朱理学的框 架,自沙思想从道学的基础上向心学转化。 秫坡之道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主静”,他认 为:“静、动,君子立身之枢机也。……以静自守,克其 性之偏者而已矣。故凡天下只事,一动一静,可相须而不 可相无。动而时中,吉莫大焉;动不以节,则悔吝随至; 君子所以贵乎静也。是故恬澹寡欲,谨言慎行,操心之静 也;宽仁多恕,物我无兢,处事之静也。世之所以汩汩扰 扰者,由其操心之不静,故有多恣之累;处事之不静,故 有凶咎之非。圳 删并说:“夫阴阳有动静而体用立,人性 有动静而内外应,是动静不可相无而相资也。肃肃晨兴, 未与物接,云影天光,湛然无迹,此适于内静之静也。物 欲交错,浩浩穰穰,操之有要,守之有常,此适于外动之 静也。是故乐天知命适其性,读书养浩适其志也,修文游 艺适其情也,爱莲赏菊适其兴也。” 例诚然,秫坡之“主 静”,并非寂然不动,万念皆空之意,他曾明确说:“佛 老之静,静于虚空,归于无为也;君子之静,静以豫动, 养于有为也。故动而天下归,仁者皆自静中持养,夫岂虚 寂无用之学哉?[41删这里秫坡指出:“仁者皆自静中持 养”与其后自沙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可谓同出 一辙,两人都强调从静中养出有成。 自沙亦“主静”,认为:“学劳扰则天由见道,故观书 博识,不如静坐圳 269又说:“为学绝从静中养出个端倪 来,方有商量处圳ljJ” 。自沙从静坐中尝到甜头,以此作为 经验,教授给自己的弟子,道:“有学于仆者,辄教之静 坐,盖以吾所经历,粗有实效者告之,非务为高虚以误人 也II3J 而自沙为了辩解当时人们对其“静坐”的误解,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7卷第2期 王颈等论陈献章与黎贞的思想渊源 83 就解释说:“佛氏教人日静坐,吾亦日静坐,日惺惺,吾 亦日惺惺,调息近于数息,定力有似禅定,所谓‘流于禅 学者’,非此类欤!圳 白沙的“主静”除了与佛教的虚 静相区分外,又致力于达到“忘我”“不争”的境界,白 沙曾说:“若能克己去有我之私,当一日万里。” Jl 又说: “才觉退便是进也。 。从而达到“物我两相忘,浑然天 地气象,方始是成就处。 ’白沙的这一境界是在黎贞 “主静”基础上的升华。诚然,中国文化向来是儒释道三 者没有截然分开的,黎贞及献章都对佛教和道家的思想有 所涉猎和研究,与佛老方外打交道难免受其影响,但其内 心始终是向着儒家的,黎贞就曾说:“余尝阅舆地广志暨 列仙百家博见,所谓三岛、十洲、蓬莱、方丈、诸洞天之 胜,未尝不掩卷叹息,欲尽弃人间事,一出尘劫,聚风云、 历四表,以与安期、黄石辈驾鹤骖鸾,游明月宫、触金母 池,睹霓裳舞、闻广庭乐,受长生诀、饵不老丹。中心怏 怏,竞莫一遂。" 。白沙亦在其失意时道:“近苦忧病相 持,无以自遣,寻思只有虚寂一路,又恐名教由我所坏, 佛老安能为我谋也,付之一叹而已。圳_jJ盯 由此可见,黎贞 与白沙的心境又何等的相通。 四 黎贞隐居不仕,游于山水田园之乐,对此他曾写下众 多的篇章,如:“瓮里香醪不用沽,溪头鲜鲤何须买?临 溪绘鲜鲤,好友频相留。百年自得个中乐,一生不识人间 忧。 “一区容膝天地宽,明月清风皆在家。醒时诗酒 醉时歌,兴来几句渔樵话?都俞吁哪总徒劳,不如抱道随 缘过。"J4 等等。对于游艺于山水之中,黎贞认为士有四 种方式,即:渔樵耕牧。“士未遇,取适于山水之乐。山 水之乐,莫过于渔樵耕牧。" 而为黎贞所津津乐道的田 园生活十分丰富,如:“耕春雨,钓秋波;持鞭笠,悬奔 柯。或吹鸾萧,或驾鹿车。或歌白石,或诵南华。或弹琴 击壤,或乘桴泛槎。或组云种玉,或引水灌蔬。或携筐采 药,或扫叶烹茶。或寻梅访竹,或赏雪观花。或簪萸饮菊, 或沈李浮瓜。或开笼放白鹤,或洗耳听鸣蛙。或溪旁弄明 月,或洞口拨丹霞 或寻肘后经,或炼鼎内沙。尽天高日 远,摒酒病诗魔。屋破每凭黄叶补,篱疏长赖白云遮。座 中富贵有琴书,门外往来无车马。交庭绿草铺褥褶,对户 青山列图画。圳 J矧而白沙先生虽在早期希望通过科举而 出仕,但终归隐家乡,对于这一处士生活,白沙是积极的, 他就说:“归耕吾岂羞”,p" “吾道在躬耕圳驯 ,并且称 赞道:“渔樵真有道圳_jJ 380 0在大自然中,白沙体会到了 个中好处,并说:“盼高山之漠漠,涉惊波之漫漫,放荡 形骸之外,俯仰宇宙之间,当其境与心融,时与意会,悠 然而适,泰然而安,物我于是两忘,死生焉得而干。 ’ 白沙在山水之乐中亦认为其最大的快乐还是其“自然之 乐”,“自得之乐”,他说:“富贵非乐,湖山为乐,湖山 虽乐,孰若自得者之无愧怍哉! ’“自然之乐,乃真乐 也,宇宙间复有何事。 儿 “真乐何从生,生于氤氲间, 氤氲不在酒,乃在心之玄,行如云在天,止如水在渊,静 者识其端,此生当乾乾。 白沙对于山水之乐的认识同 黎贞相似,又重在“自得之乐”的真乐。 秫坡同白沙在对待“静”与“动”时都选择了同一个 标准,即必须符合“时中”的原则,何谓“时中”,黎氏认 为:“君子体道,高则亢、卑则屈,皆非其常,必适于中, 无时不然,乃得其常。……中乃道之极致o" 蛐其“时中”, 乃是有度,取平衡之意。陈氏认为:“夫天下之理至于中 而止矣!中无定体,随时处宜,极吾心之安焉耳。圳 瑚白 沙认为的“时中”有两层意思,一为:随时处宜,顺其自 然;二为:极吾心之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比较两人的 观点,虽有所不同,但对于“静”与“动”,“隐”与“仕” 的态度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做到用则行,舍则藏,如 果不能出仕施展自己的抱负,亦能在归隐中淡然处之。 白沙同秫坡在学术思想的传承关系,其实在当时就有 人指出了,区越就曾撰文进行比较,并认为:“白沙先生 之蜚英腾茂,亦秫坡先生有以倡之,愚则谓:白沙先生振 扬于道化周洽之时,秫坡先生则崛起于文治草创之日,譬 之太阳,秫坡先生当晨光之初,八极苍凉;白沙先生则处 正中之候,四表光被,景色虽殊,其为太阳则一也。然鼎 秫坡先生倡道学于前,白沙先生踵道学于后,二公其可少 乎哉! 区越为白沙之学生,以孝著称,白沙曾作 慈 母石,为门人区越作 " 一诗来称赞他。区越的这一比 较非常贴切,形象地把二者的关系说明清楚。其后,温汝 能又指出:“白沙蜚英腾茂,黎秫坡有以倡之,顾秫坡质 实近俚,白沙美秀而文,不可同日而语也。”(温汝能粤 东诗海例言.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而这一倡导之功白 沙也是承认的,他说:“赖有当年亲点笔,一声孤鹤在秋 云。 以此来说明与秫坡的关系。今天人们对白沙之学 称赞不已时,切不可忘了秫坡之倡导之功。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0】.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张其凡.平生愿执菊坡辨一陈献章与崔与之【J】.暨南 学报,1996,(3):39. 【3】陈献章.陈献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黎贞.重刻秫坡先生文集【M】.济南:齐鲁出版社,1997. 【5】陈永正.岭南历代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6】仇江.岭南历代文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7】饶宗颐,张璋.全明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康熙.新修广州府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9】黄明同.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与三个发展高峰[J].学 术研究,2000,(9):62. 责任编辑:陈向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