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工厂供电报告

工厂供电报告

来源:华佗小知识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设 计 报 告

课题名称:工厂供电

学 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自动化104班 学 号:20100202148 学 生:李翔 指导教师:姜凯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教务处

2013年 9月 13日

学 生 李翔 课题名称 工厂供电 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姜凯 2013.9.2-2013.9.13 设计地点 实验楼图书馆 设计目的 刻。 过本次课程设计增加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让学生对理论认识更加深设计内容 设计过程: 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后,我们进行了具体分组,并且每个组员都进行了具体分配任务。 1负荷计算。2进行无功补偿。3变电所的位置和型式的选择。4变电所主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选择。5主接线方案的选择。6 总降压变电所的接线方式。7 短路电流计算。8 电气设备选择。9继电保护。10防雷和接地装置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由于用户的大量如:感应电动机、电焊机、电弧炉及气体放电灯等都是感性负荷,使得功率因数偏低,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需要采用无功补偿措施来提高功率因数。当功率因数提高时,在有功功率不变的情况下,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分别减小,从而使负荷电流相应减小。这就可使供电系统的电能损耗和电压损失降低,并可选用较小容量的电力变压器、开关设备和较小截面的电线电缆,减少投资和节约有色金属。因此,提高功率因数对整个供电系统大有好处。 变配电所所址选择的一般原则: (1)尽量接近负荷中心,以降低配电系统的电能损耗、电压损耗和有色金属损耗量。 (2)进出线方便,特别是架空进出线。 (3)接近电源侧,特别是工厂的总降压变电所和高压配电所。 (4)设备运输方便,特别是要考虑电力变压器和高低压成套配电装置的运输。 (5)不应设在有剧烈震动或高温的场所,无法避免时,应有防振和隔热的措施。 (6)不应设在多尘的或有腐蚀气体的场所,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的下风侧。 (7)不应设在厕所、浴室和其他积水场所的正下方,且不宜与上述场所向贴邻。 (8)不应设在有爆炸危险环境的正上方或正下方,且不宜设在有火险危险的正上方或者正下方。当与有爆炸或火灾危险的建筑物相毗连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58-1992《爆炸和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规定。 (9)不应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的场所。 主接线是指由各种开关电器、电力变压器、互感器、母线、电力电缆、并联电容器、避雷器等电气设备按一定次序连接的接受和分配电能的电路。 电气主接线是变电所的主要电路,它明确表示了变电所电能接受与分配的主要关系,是变电所运行、操作的主要依据。在设计中,主接线的拟定对电气设备选择、配电装置布置、保护和控制测量的设计、建设投资以及变电所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及经济性等都密切相关,所以主接线的选择是供电系统设计中一项重要的环节

主要收获: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条不絮。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给我们的设计以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因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 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觉得作为一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这次课程设计是很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平时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虽然自己对于这门课懂的并不多,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觉得很难,也没有很有效的办法通过自身去理解,但是靠着这两个个多礼拜的“学习” ,在小组同学的帮助和讲解下,渐渐对这门课逐渐产生了些许的兴趣,自己开始主动学习并逐步从基础慢慢开始弄懂它。我认为这个收获应该说是相当大的。设计这种东西需要我们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从平时做的实验、老师上课的举例、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老师的辅导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 存在问题: 对理论认识不够深刻,而且在实际课程设计中碰到了有很多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 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泛,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厂具体相结合起来,变电站的位置在具体设计图纸中的摆放。而且在选择高压一次设备时不能很快地找到可以用到的高低压器件。 对工厂供电有关的接线图不够熟悉,不能很快地画出主接线图。以及主接线图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 解决措施: 认真复习工厂供电的理论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 多向老师请教具体供电厂的实际情况,并在网上找关于高压一次设备和低压一次设备的具体信息及主要的技术参数。 多花一些时间来了解主接线图的具体画法和一些注意事项,多练习,并将主接线图中的所有元器件的符号作用了解的清清楚楚。 建议:在设计过程中虽然碰到了很多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学到很多有用知识,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课程设计反映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但是更远一点可以联系到以后毕业之后从学校转到踏上社会的一个过程。因而希望老师能给我们更多的课程设计的机会来增加我们自己动手发散思维的能力,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将我们所学的理论能更多的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加我们对理论的认识深度,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指导教师评语 系部教研室 意 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