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隐性知识传导对象选择的路径与偏好研究

隐性知识传导对象选择的路径与偏好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管理纵横 |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隐性知识传导对象选择的路径与偏好研究

闫宁宁

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403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基于知识动力学复杂网络建模的隐性知识传导对象选择仿真研究。

摘要:隐性知识传导过程是动态性地按照特定的转移路径进行的,呈螺旋上升趋势。本研究探讨了隐性知识传导对象选择的路径,包括搜索对象、识别对象、评价对象、分享知识、跟踪与反馈,分析了隐性知识传导对象选择的偏好,包括知识背景接近偏好、人际接近偏好、空间接近偏好等,以期为知识传导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传导;对象选择

一、隐性知识传导对象选择的路径分析

如果以知识活动阶段的层面对知识传导进行理解,可以发现其是在内部成员之间形成知识的共享机制,并且成员之间对所接收的知识、信息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对知识进行筛选,并创造出新的观点。隐性知识传导一般首先需要对传导对象进行搜索,进而识别,并对其评价与分享,最终跟踪知识的传导情况,作出反馈,在这一过程中,隐性知识由一个成员逐渐地向另一个成员传递下去,以此类推。

不够,很容易造成交流困难,长此以往,会降低彼此交流的意愿,导致知识传导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如果知识型员工在识别交流对象时,找到与其相似性比较大的员工,那么彼此间的知识传导就很容易进行,否则则不然。

(三)隐性知识传导——评价对象

隐性知识传导的有效性,受到隐性知识的分享方对分享对象评价的影响。知识型员工基于自身偏好选择交流对象之后,如果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所付出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么他们就很容易会选择尽快地结束知识的传导活动。相反地,如果发现收益颇多,那么知识的传导活动将继续有效地进行。在知识传导过程中,交流双方难以避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作用,这也构成了知识传导活动所需付出的成本,可能包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以及投入所需的成本等。隐性知识传导的成本还包括交流双方的知识水平差距与认知差距、双方之间的职位等级差距。

造成知识传导成本高、效益低的一个原因在于:知识型员工进行交流时发现交流难以进行,或者交流双方之间难以互相信任,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这很可能会降低知识型员工进行知识分享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颇具价值的个人经验,知识型员工往往由于所需承担的风险与交流所获得的收益不成比例,所以可能会选择避而不谈。在进行交流时,他们可能就会选择不交流重要的信息内容,反而挑无关紧要的进行交流,有时甚至会传递一些非真实的信息。因此,要进行隐性知识的传导,通常要建立在彼此间十分熟悉并相互了解、欣赏的基础上。在进行知识传导时,拥有隐性知识的知识型员工往往是在其他成员或者群体进行了综合判断,才确立进行知识传导。这一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隐性知识传导的深度以及广度,也了知识传递效率的提高。

(一)隐性知识传导——搜索对象

隐性知识传导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这是一种面对面的传递方式,发生于日常生活中,是个体与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传递。通常情况下,隐性知识传导的实现方式有这几种:第一,在日常接触中,比如工作以及学习等活动,员工由于面对面沟通与交流的需要,也不可避免地会进行知识传递;第二,员工在发展人际关系时,会接触到企业外部人员,在与他们交往实践过程中,也可以进行知识的传导;第三,通过媒介工具也可进行知识的传导;第四,企业群体内部的隐性知识的传播,包括正式的团队内部传播以及非正式的传播,非正式的传播主要指的是员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比如媒介工具)进行的知识传播。

知识型员工往往是企业内部拥有较高文化水平以及知识水平的人才,但是他们各自的知识背景不同,所在的部门业务也不同,能力与所掌握知识的水平也各有千秋,所以在对知识传导机制所实现的效果期望方面也存在着偏差。知识型员工往往在各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获得心理满足这方面,因此,在他们进行自我经验分享时,希望自己的总结得到团队其他成员的认可,以帮助团队在知识方面得到新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在个体或者群体之间发生知识传导与转移,往往在于其具有共同的或者一定相似性的知识需求。知识型员工通常可以从与他人共享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满足感,所以他们很乐意于进行这一过程,而且通常会综合考虑知识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分享对象的筛选与选择。在不具备共同知识需求的个体或者群体之间,彼此间的知识交流往往较少,很多只是共享一些显性知识。

(四)隐性知识传导——分享知识

在确定进行知识交流的对象之后,交流主体之间往往可以比较畅通地进行知识分享与讨论,通过这一交流过程,双方可以对不同部门或者成员在各自领域所掌握的理论背景、所开发的产品等有所了解,并且针对遇到的问题,双方可以借用各自的知识进行新角度的思考,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通过这一知识分享的过程,交流主体可以实现知识的再收益,为各自的工作提供新灵感与新思路,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二)隐性知识传导——识别对象

知识型员工往往来自不同的部门,在诸多方面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具备的知识储量、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准等,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团队内部信息无法保持一致性。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双方间的相似性比较高,那么能够促进彼此的交流与理解,双方进行知识的传导与转移也就更加容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知识型员工倾向于选择与之相似性比较大的员工进行信息分享与交流。相反地,如果交流双方间存在的相似点比较少,再加上对对方的了解

(五)隐性知识传导——跟踪与反馈

知识传导是一个动态过程,参与的主体有交流双方,同时这一活动也受到交流环境的影响。这一活动能否持续、有效地进行,还在于交流双方对这次交流活动的满意度、双方今后的合作需求、隐性知识拥有者的个人偏好以及组织期望。也就是说,如果知识交流这一活动达到了其知识型员工预期的满意度,那么在下次进行知识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95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

传导时,员工也乐于花费时间进行交流与共享,这样也有助于团队的进一步合作与配合,创造出更多新产品。

二、隐性知识传导对象的偏好选择分析

知识型员工之所以进行知识传导,往往是希望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可以获取到他人一些有价值性的信息,并且期待在互动中能受到对方的认可与积极的回应。在进行知识传导时,其效率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交流双方的知识水平差距、交流的环境以及隐性知识拥有者的分享意愿等。但是,对个体而言,其是否愿意进行知识传导,并且愿意进行多深层次的知识交流,往往跟其偏好选择存在着联系。

研究表明,如果双方之间的相似性越多,譬如价值观、文化背景以及专业背景等,那么他们间就更有意愿进行沟通,交流起来也更加畅通,沟通效率也高。在非正式网络的层面上观察,可以发现隐性知识拥有者在选择传导对象时,偏好选择的类型有:

(一)知识背景接近偏好

通常情况下,这一指标是借助知识传导双方间的知识距离来体现双方间知识背景的相似水平。如果知识传导主体之间的具备十分相似的知识背景,将十分有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与信息的传递效率也将更高。相关研究发现,在进行知识传导的过程,交流主体间的知识距离的大小同知识分享的成功概率之间的关系呈U型,而相反地,同所分享知识的难易程度间的关系呈线性。如果知识传导过程时,双方间的知识距离较大,很容易由于存在较大的认知偏差,导致交流无法顺利进行,阻碍了知识地进一步传递。而从接受知识一方的角度来说,由于隐性知识拥有者分享的知识与其知识水平不在同一等级,所以造成其很难理解分享一方的想法与观点,因此造成知识传递效率不高。所以,造成知识传导效率不高的一个因素便是内部成员间水平不一的知识背景。

在进行知识传导时,企业希望可以对概念、结构以及模块等三方面的知识进行创新。因此,基于此,我们也可以参考性地对知识背景接近性作出以下的分析:

不过,传导主体双方如果知识背景过于相似,也会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由于彼此间的知识过于接近,所以在进行沟通时,就很难从彼此身上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也就无法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思考思路。但是,如果传导主体间的知识距离较大,同时也不利于团队的发展,因为这样会造成彼此间的沟通比较困难,那么知识的传导就很难实质性地进行,所以也就很难产生创新。综上可见,要实现合理、有效的知识传导,应当保持内部成员知识具有一定共性,但是也其知识距离也不能过大。

(二)人际接近偏好

这一指标是借助人际距离来体现传导双方间的亲密程度。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分享时,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上。

在团队内部,进行信息交流需要成员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互动性,彼此能够进行频繁交流。人际距离的大小也会影响知识传递的效率。如果传递的是高度隐性的知识与信息,交流双方间关系越亲密,那么在进行信息交流时顾虑也就越少,更加有助于信息的顺畅交流。如果团队内部成员间亲密度不够,那么彼此间的沟通频率可能就很低,相互之间关怀不够,不利于团队工作的和谐。隐性知识的顺利传导有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不好,那么彼此间的工作也很难互相协作,也不利于知识的分享与交流。

1.相似背景接近度。这一背景的相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内显背景,包括成员的价值观、爱好、性格等内在性质;一个是外显背景,这主要体现于成员的学历、职业、角色、性别等外部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传导的效率。隐性知识的拥有者一般都不会轻易地对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经验,一般进行分享时,都会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相似性比较高的成员。96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因为,相似性越高,则更在话题上更容易有共鸣之处,彼此也由于互相理解,也更容易交流与合作,因此花费时间进行分享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2.相互联系信任度。只有当彼此双方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才会在即使需要付出成本的情况下,愿意进行信息与知识的传导,而且也愿意接受对方某些具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成员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十分有助于知识的传导与转化。一个成员相互信任、互相欣赏的团队,其内部的知识交流也更加有效。相反地,成员间若是存在互相猜疑、不信任的情况,那么在进行知识交流时,也就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而且也不容易接受其他成员的新观点,即使是正确的观点,同时,也对自己分享个人经验存在着顾虑而有所保留。所以,要保证成员之间能够自觉、顺畅地进行知识分享,首先得让成员间彼此产生信任感。基于此,沟通障碍才能进一步减少,增强隐性知识传导的效果。

3.相互支持互惠度。如果能让更多成员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那么也能使知识传导的过程更加顺利,也有助于知识的转化与创新。团队成员相互扶持,互相帮忙,也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也是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础保障。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倾注了一定的情感因素,因此能够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密切,彼此的信任感也更高,有了这感情基础,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在进行知识分享时,意愿也更强,分享的深度也会加强,同时,他们也渴望从其他成员那获得帮助。特别是,当知识传导时,不可避免会存在知识重叠或者交叉的地方,如果这时成员间可以相互信任,坦诚相告,也将使自己在团队内部赢得更多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团队的知识发展。

(三)空间接近偏好

这一指标是借助空间距离来体现传导双方间进行联系的难易程度。空间距离指的是交流双方在进行交流时是否面对面交流,以及交流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难度成本。这些会对知识流动的快慢以及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知识传导的效率,包括知识的转化与创造。

组织要实现不断地互动与交流,需要成员间能够进行接触,接触得越多,那么团队内部进行知识转化与创新的效率也就越高。如果成员与成员之间在空间距离所要付出的代价比较高,囿于高成本,成员也会慢慢地减少交流的次数,交流的减少,导致彼此间的合作与沟通的难度增大,有碍知识的传导。

如果管理层也减少至最优数,同时也不存在沟通等级的,那么这时决定团队内部知识传导效果的重点便在于成员间沟通的顺畅程度、沟通环境的稳定度;在进行书面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时,知识网络中涉及的直接关系与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成正比关系。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也慢慢减少了成员之间由于空间距离产生的交流成本。通过通讯工具,成员之间不再需要面对面,也能进行知识的传递。

参考文献:

[1]夏德,程国平.隐性知识的产生、识别与传播[J].华东经济管理,2013, (12).

[2]施琴芬,吴祖麒,赵康.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J].中国软科学,2013, (8) .

[3]马捷,靖继鹏.企业隐性知识分类再探[J].情报杂志,2017, (9) .作者简介:

闫宁宁,景德镇陶瓷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知识传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