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叙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本课作为高中阶段的开篇之作,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奠基地位。本课三个子目,实际上是两个学习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呈现了多元一体的特点。“早期国家”则缕析夏商西周国家机构和社会结构缓慢而重大的变革。
教材从三个维度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关系:从生产力发展上看,旧石器到新石器再到青铜器;从社会发展看,从原始人群到部落再到早期国家;从思维发展逻辑上看,遗迹、文物到抽象历史结论。
本课内容十分庞杂,一是时空关系庞大,二是语言表述更多的是现成的结论。三是栏目众多。讲述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主题,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对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其中水平2是全体学生经过《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必须达到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给能力强的同学以一定的水平3或4的引领。怎样达到这一目标?学业质量标准是根据核心素养制定的,因此我们可以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来制定教学目标:
本课通过在时空坐标中纵览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从时空观念的养成入手,培养学生运用时空逻辑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和变迁的能力。
本课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出现的关系为思维的起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通过对遗址的对比、对文本的阅读,师生同读共研, 构建历史因果逻辑关联,促进历史解释生成,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感。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家的基本追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占有的资源有限,用史料去证伪或进行历史意义的阐释是无法做到的。但是由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及其发展道路等重要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拓展一下史学研究的话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课内容有部分知识是初中学过的,但高中的要求是在知识基础上,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并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个层次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孩子所比较困难的。
同时由于课时有限,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虽是重点,但在处理上不主张深度挖掘,我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放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出现的关系处理上。 三、教学流程
本课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期发展的过程,从而贯通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历史逻辑。
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角度,设计基于学习任务的教学路径,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能使有限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关键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对众多栏目面面俱到。我的具体做法是: 时空建构——自我探究 厘清历史脉络 比较论证——同读共研 侧重问题解决 (一)大河源头,文明曙光
把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作为课前预习题发给学生, 有多方考量: 1、初中历史对本部分内容有更具体的介绍 2、本课课时有限 3、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4、时空建构,把握历史学科特质——往昔性和综合性。
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学生了解历史史实,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能力迁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合课前预习作业,展示教材新旧石器石器遗址示意图,通过对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生产方式、食用的食物和使用的器物的整理,可以发现他们技术相似、食物相似、享受的物质文化水平相似,华夏文化本身是来自广阔地域的多种不同文化的相互融汇和碰触的产物,四方辐辏于中,体现文化上统一性的特点;通过对文化遗址在空间分布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以黄河、长江、辽河三大流域为单独的发展基础,这就造就了我国文明起源的多元中心。中华文化起源“和而不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二)走出蛮荒,迈向文明
中华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说,《竹年》中说到:“黄帝至禹,为世三十。”一世为三十年,我们可以算出黄帝生活的年代大概距今约5000年,大体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虽然是传说,但出土文物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新石器时代已经在向国家初始形态过渡。
结合教材现有的图片资源——姜寨遗址和陶寺遗址,补充相应的陶寺遗址的城邑平面图,引领学生分析: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我们可以发现哪些变化?”
姜寨聚落的突出特点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陶寺遗址则可以发现作为都邑必须具备的诸多元素:城墙、王陵、宫城、平民居住区、手工业区、仓储区,以及礼仪性建筑。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阶层。这些发现表明陶寺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结合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看我国历史专家确定五千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是什么?
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城市);出现阶级和国家。
对照我们的课堂分析和历史学家的分析,让学生更多地领会新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学以致用。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二里头遗址有可能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综上所述:在早期国家出现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先后是 家族——聚落——都邑——国家。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王朝。周朝和商朝不仅传世文献有记载,考古出土的殷墟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也可以证明商周两朝。这种方法被称为“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是地下的考古资料呢?目前,我们还未能找到确切的证据。而我们所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址,在课本中的记载也是“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这部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为高中的历史学习奠定初步基础。
(三)王朝时代,千古回响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周朝实行分封制,改变了夏商时期国王仅为松散的方国联盟之盟主的状况,强化了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与地方的纵向联系。同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也有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商周其制度间的发展连续性比较强,脉络事实比较清晰。
但是由于课时的,我们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不适合深度挖掘制度的创新、扬弃与因袭的历史背景。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因此还处于石器锄耕时代。井田制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在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之下,土地所有权在周天子,公田是贵族占有,劳动者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所谓私田只是私家使用之田,劳动者没有所有权。
本课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考量商周时期人们的宇宙、社会或道德观念的材料。周朝文化观念中有浓厚的人文理性色彩,商周制度变革对后世中华文明中的大一统观念、家国一体思想、儒家德治、仁政观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