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究的过程中,注重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4.通过加强三角形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三边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每个4人小组准备4根小棒(包括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一把直尺和点子图、钉子板等。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三角形
1.课件呈现斜拉桥图片
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几张斜拉桥的图片。在这些斜拉桥的图片中,你看到最多的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的确,在造型美观的斜拉桥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动画演示)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好多地方有三角形。你能列举一些实例吗?
生:红领巾、流动红旗、自行车、屋顶等。
师:课件展示实物图片,并从中抽象出三角形。
二、认识特征
1.做一个三角形
师:如果让你做一个三角形,你会吗?你准备怎么做?
师:现在,老师为每个4人小组都准备了一些材料:有钉子板、有3根小棒、有一张点子图和一把直尺。请组长轻轻地将材料倒出来,分别用这些材料做出三角形。
2.概括特征
师:这些大大小小的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师:我们请电脑为我们演示一下特征:(略)强调3条边首尾相连。
三、探究三边关系
1.如何合理地选择三边
师:有4根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每次任选3根围成三角形。你会选吗?有几种选法?
预测1:先选10,再选6、5;或者再选6、4;或者再选5、4;
先选6,再选5、4;一共4种选法。
师:真好,你用到了搭配的规律。先选定一条边,再选另外两条边。解决了今天的新问题。
预测2:先拿掉4,就剩下10、6、5;先拿掉5,就剩下10、6、4;
先拿掉6,就剩下10、5、4;先拿掉10,就剩下6、5、4.一共4种选法。
师:比较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
【设计意图:在实验前如果不安排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操作探究,学生的思维往往不是有序的,而且4根取3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4种选法,有点难度,因为搭配的规律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于是在实验之前先安排了这一环节,既介绍了搭配的规律,也介绍了去一的方法,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感悟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知道了为什么实验只要做4次的道理。从而为实验的有序进行做好了铺垫。】
2.实验
师:3根小棒选定了,但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要我们动手来实验,让事实说活。
生:小组合作。
组长从信封里拿出小棒和表格,完成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