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
音乐教学中导入技巧初探
我认为音乐教师应重视导入这个环节,下面我就自己实践谈点体会。
一、 导入的关键
导入的关键是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当做趣事。课堂教 学中,老师引导得好,导入得当,会激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又获得一种动力。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去钻、去探讨。
二、 导入的几种方法
1、 情景导入法。这种方法是由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 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下不知不觉进入主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情境导入法是一种非常能引人入胜的方法。导入时我一边放幻灯片、一边满怀激情地给学生讲故事,使学生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及时向学生抛出该课题。比如:学习《卖报歌》、《摇篮曲》等给学生讲解创作经过。当然不是每一课都运用情境导入,这要看所教内容而定。
2、 绘画导入法。绘画导入法是根据歌曲内容由教师或学生把
它画到黑板上,或把画好的画剪贴到黑板上。比如:学《小宝宝睡着了》,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在一个静静的夜晚,天上的星星睡了(贴星星),月亮睡了(贴月亮),天上的白云不动了(贴白云),虫儿不
叫鸟儿不飞了(贴一棵柳树,树上有只小鸟在睡觉),小宝宝呀睡着了(贴小宝宝躺在摇篮里睡觉)。接着说这幅图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样不仅能记住歌词,还能掌握歌曲所要描绘的内容:时间——夜晚,情景——小宝宝睡觉。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静”,体会出歌曲应用“轻”、“美”的声音演唱。比如:《春来了》、《嘀哩嘀哩》这样的歌曲可这样导入,春天在哪里?春天都有哪些美丽景色?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看到学生用彩色的粉笔描绘着春天的美景,老师说:“春天的景色是迷人的,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踏着春天的脚步来学唱歌曲《春来了》(或《嘀哩嘀哩》)”。
3、 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教者在教新课之前,有意让同
学复习一些与所教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或歌曲,从而为导入新课服务。复习导入法一般运用很少,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复习内容与新授内容有较大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比如:在教《编花篮》一课时,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哪些民歌?什么叫民歌?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河北民歌《编花篮》。
4、 边歌边舞导入法。边歌边舞法是教师边放歌曲边做动作,
学生边听边看,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来激发兴趣。比如:学《侗家儿童真快乐》、《娃哈哈》等让学生猜歌名、说民族、情绪等。
5、 谈话导入法。这种方法往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
答来实现的。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能极大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教《知了》一课时,我通过提问题:“在夏天你们会听到哪些昆虫的叫声?”学生一一回答,其中当然包括“知了”的叫声。然后我出示一张投影片,上面有一棵杨柳,柳树上趴了一只知了,我首先请同学们辨认柳树上趴的是什么,然后再请一个同学模仿一下“知了”的叫声,接着我根据知了叫声节奏“X〃X”告诉同学们作曲家就根据“知了”叫声的这种特殊节奏性,写了一首歌曲——《知了》。这样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中,引出了课题。 6、 引入诗文导入法。就是教者在教新课之前应用别人的诗或
散文等揭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之前我是这样设计的:当师生问好后,不忙向学生介绍新课内容,而是举起一本说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念一篇作文,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题目是《母亲》。”在音乐特定的情境中,老师一反常态举起的不是音乐课本,一开口就说了一句看来与音乐课毫无关系的话题。无疑所有的视线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这本高举的书上,想听听你究竟要说什么。这样老师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目的也达到了。再说,这种违背常理的“怪现状”摆在学生面前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造成较好的教学氛围。我认为要想唱好《唱给妈妈的摇篮曲》,首先必须唤起他们对母亲的热爱
与崇敬之情,认识到母爱的圣洁与伟大,只有对母亲的热爱与崇敬之情被充分调动后,才有可能在情感上对歌曲产生共鸣,只有产生共鸣才能加深理解,正确表达歌曲情感。随后宣布,“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以上提到的几种导入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起来交替使用。这一切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同样一堂课各人着眼点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就会不同,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收到良好效果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