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狗日的粮食》读后感

《狗日的粮食》读后感

来源:华佗小知识


《狗日的粮食》读后感

文明与自然性新写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人始终无法逃脱人的自然性的制约。人首先必须是生物圈的动物,其次才是文化范围里的人。

至于这种风格为什么在中国出现,则基于六七十年代的饥饿体验,那是一种动物学的回归。也给当代知识分子以近观文明之脆弱的机会。

从根本上说,新写实主义揭示的仅仅是这样一个主题:人为了延续生命是该怎样毫无尊严地向自己的本能妥协。

刘恒在这里的描写不同于一般而言的审丑,毋宁说他描写的农村人的现实处境。

这种丑是被\"饥饿\"这一简单的欲望支配的,从此就没有美,没有道德,没有自尊,没有善良……

为了一点狗日的粮食,人竟然可以淘出驴粪中未消化干净的玉米粒,也可以毫无遮拦地骂街,或者吞下一把苦杏仁儿结束生命。

如果说有什么能够证明乌托邦的空想性,那就试着让一个人饿上三五天,他就切都懂了。

所有的哲学道理归根结底只有朴实无华的一条,那就是:人要吃饭。

是的,人要吃饭,否则就得死。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建国后的一二十年,这段岁月,中国人口数目庞大,物质资源却极度匮乏。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人民,已经在为生计发愁了。

刘恒这个故事短小精悍,笔触老练而辛辣,在嬉笑怒骂之间把一个畸形失控的社会生存现状描绘无余。通篇读下来,天宽的一辈子好像只剩下了性和粮食。在不断地原始发泄中,他却找不到和粮食之间的平衡点。或许,除了性欲,他只是要转移自己对粮食的注意力。

饥饿,使人疯狂。曹杏花整个以一个强势的悍妇形象存在,她被转卖多次,最后跟了老实的天宽,开始了她一生为粮食而奔走的日子。为了粮食,她一个女性可以比男的还能干,甚至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一样,不停地劳作。为了吃,她连驴粪也捡来晒干,且不择手段,光明的,下作的她都试过了。字里行间,作家对杏花分明是带有一丝赞扬的,好歹她比天宽这样一个在她面前略显没用的男性要好吧。最后,杏花死于粮食,丢了证的她像丢了魂一样,没有支撑了,没有底气了,像漏了气的气球。竟然最后选择以死来结束,她为什么要自杀呢?是因为自己弄丢了粮食证而绝望羞愧吗?杏花本就是天宽买来解决性欲和帮忙干活的,身份低贱。或许杏花之前能活得理直气壮是因为她能解决一家子的吃饭问题,谁有粮食,谁就有底气。最后,杏花底牌丢了,什么都没了,那还有什么她存在的意义呢?没有了,这点从杏花死后天宽和她的诸多孩子对她浅淡的回忆就可以知道。

杏花不过是在为生存而武装,然而却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了粮食的附庸,成了别人吃饭的工具。

一个社会,让自己的人民为了吃饭而活着,且活得狼狈无比,挺失败的狗日的,是控诉吗?是痛苦然不得不追求的挣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