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张载"太虚"的四重本体义及诠释意义

论张载"太虚"的四重本体义及诠释意义

来源:华佗小知识
论张载“太虚" 的四重本体义及诠释意义术 邱忠堂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 关键词:张载;太虚;本体论;诠释 摘要:学术界有关张载哲学的争议从未停止,其中的焦点是:张载哲学是“气本论”还是“太 虚本体论”?探寻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最终当归之于“太虚”与“气”的关系。太虚究竟何义?太虚是 不是气?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在溯源道家的太虚的两层涵义和辨正程 朱对张载之太虚概念批评的基础上,详细探析张载直接论说太虚的文本资料,则能彰明张载之太虚所具 有的形上超越、体用一贯、天本体和心性本体等四重涵义,突显张载哲学的儒学道德特质。 中图分类号:B2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3)03—0048—05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北宋著名哲 学家。其成就斐然,同周敦颐、邵雍、程颢和 程颐相侪,合称北宋五子,人尊其因其一生多数时间居住于陕西邱县“张子”; (今眉县) 北宋儒学的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学术 界长期以来就张载哲学体系的定性问题争论不 休,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张载“太虚即气”的理 解和诠释的差异。 “太虚即气”涉及张载哲学 的两个重要概念“太虚”和“气”,以及表征二 横渠镇,且长期讲学于此,故尊之为“横渠先 生”;讲学之所凤翔郡县横渠镇属陕西关中,加 之其弟子门生多为关中人士,遂形成宋明理学 的关学一派。得益于张载之功,使得“洙泗风, 者关系的一个“即”字,其中理解和诠释“太 虚”的涵义最为关键。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诠释太 虚,是张载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不揣谫 陋,略论张载太虚的四重本体论涵义及其诠释意 义,抑或有益于对张载哲学思想的理解。 郁郁满秦川”,[】』(嘲 遂被奉为关学开山鼻祖和最 重要的代表。张载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H(m76)的 信念,引入道家之“太虚”概念,对其加以本 一、“太虚”溯源与程朱的批评 体论改造和提升,并以之为契机构建起以“天、 道、性、心”为核心范畴的儒家哲学体系,为 从先秦到宋代的儒家著作中,少有太虚一 收稿日期:2012—06—20 作者简介:邱忠堂,男,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张载学术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项目号:10&ZD061)、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 究项目“近百年张载哲学诠释的方法与路径研究”(项目号:l1JK0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关于2O世纪张载哲学研究趋向及争论情况,参看林乐昌(20世纪张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反思》一文(《哲学研究》2004 年第12期第l6—23页)。进入2l世纪,学术界对张载哲学尤其是太虚的诠释依然存在较大分歧,概而言之主要集中为太虚本体论 和气本体论两种观点。相关文章有:汤勤福《太虚非气:张载“太虚”与“气”之关系新说》(《南开学报》2000年第3期),丁 为祥《张载太虚三解》(《孔子研究》2002年第6期),刘晨、周桂英《太虚与气——张载太虚本体论思想管窥》(《宝鸡文理学院学 报》2006年第5期),徐洪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略论张载的宇宙本体论及其成因和意义》(《复旦学报》2005年第3期), 杨立华《气本与神化:张载本体论建构的再考察》(《哲学门》2005年第2期),林乐昌《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中国 哲学史》2008年第4期),辛亚民《太虚如何承载价值——张载“太虚”概念新探》(《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等。 ・48・ 中国哲学 论张载“太虚”的四重本体义及诠释意义 词出现,而在道家著作中则对之多有论及。张 清虚一大之语”的提示,我们不难推断出此 载哲学中太虚一词,正是从道家处借用而来。 “或者”便是二程兄弟。二程兄弟批评张载 辨析道家太虚,其有两种涵义,一是空间性的 “清虚一大”凡四次,程颢三次,程颐一次。 虚无、空无,一是生成性的始源、本根。《庄 他们站在各自的学术立场,①判定张载以“清 子・知北游》中的“如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 虚一大”为“万物之源”、[ ](蹦 “天道”、[3](Pl18) 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形而上者”[3](Pl174)的思想是偏颇甚至错误的。 和《皇帝四经・道原》中的“恒先之初,洞同 程颐认为,天下皆是至实之理,根本不存在太 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蒙蒙,未有 虚,“安得谓之虚”,[3]( 这是后人批评张载太 明晦”,所含太虚便是在第一种涵义层面上使用 虚观念的肇始。其后,经过承继程颐思想的朱 的,即太虚是对广袤无限的宇宙太空(天空) 熹进一步阐释,完成了以“天理”取代“太 的直接描摹,是一种空无 虚无。《黄帝内经》 虚”的进程。同时也坐实了对张载“太虚”的 中的“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 批评。 终天”和东晋张湛《列子注》中的“夫含万物 进入20世纪,程朱的批评并未终结,有关 者天地,容天地者太虚也”,所用的太虚便具有 张载太虚的讨论依然存在。近代哲学家中不乏 了第二种涵义,即太虚是天地生成的始源、宇 观点相左者,其中冯友兰和牟宗三尤具代表性。 宙化生的本根。当然,道家太虚的此两种涵义 冯友兰从近代实在论哲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 自有其合理性和系统性,二者问从注重实然存 “气”解“虚”,认为气就是太虚,气有聚散两 在向倾心超越境域的义涵转变,此是道家哲学 种状态,太虚是气之散,称“横渠所谓太和, 进步的表现。然而,在有过“访诸释老之书, 盖指此等‘气’之全体而言。在其散之状态 累年尽究其说”[tl(P381)之经历的张载眼中,它们 中,此气即所谓太虚。故横渠谓‘太虚无形, 还不够完美,转变也未能彻底,是有弊病的。 气之本体”’。[ ] 据此,冯友兰得出张载“合 所以,从挺立儒家思想的立场出发,张载认为, 虚与气”的表述犯了同义反复的错误。相反, 道家虚无、空无的太虚误认天为“苍苍之形”, 牟宗三则从体用不二、虚气相即的角度提出 背离了“自然之理”,… 最终导致太虚有形而 “太虚神体”I5】(嘲 的观点,认为张载的太虚是 无实;始源、本根的太虚,则囿于“体用殊 绝”、“以无为有”的“自然之论”,… 看到 本体而不是气。程朱为了建构理本哲学体系, 针对张载的太虚与道家的瓜葛而展开批评;冯 了太虚动的层面,但忽视了它静的层面。前者 隔绝有无,实有而无源;后者割裂动静,滞动 友兰以西方哲学范式初创中国哲学史系统,将 而弃静。因此,张载就不能完全承袭道家意义 张载的太虚实然化而归之为气;牟宗三标榜中 的太虚,而须对其加以改造和提升,其后方能 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以新儒家的身份诠释出张 构建起儒家哲学所需要的形上本体论部分,进 载之太虚的境界价值。他们的诠释自有其理, 而解决“秦汉以来学者”“知人而不知天”的 然相互间的差异也需进一步辨析。 “大弊”。… ㈣基于此,张载必须对太虚重新界 定,赋予太虚儒家形上本体论的涵义。正是在 二、四重本体义 此意义上,张载哲学才被归于注重直觉超越性、 价值体贴性的中国传统“本体宇宙论”。[21( 针对张载太虚的批评及争论,我们本着 然而,由于与道家太虚观念的相关性,张 “以张解张”的原则,直接关注张载《横渠易 载的“太虚”概念在历史上受到了诸多批评。 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和《正蒙》 据张载的弟子范育记载,元{;占二年,即张载去 中凡二十四见的“太虚”文字,在本体论视域 世13年后,便出现了《正蒙》“疑义独无从取 下探析张载赋予太虚的多重涵义。 正”的现象,以至于“或者疑其盖不必道,若 (一)“无形”、“无体”、“至静”、“至实” 清虚一大之语,适将取訾于末学,予则异 的形上超越义 焉”。 J (在此,范育未明言批评、质疑张载 张载首先赋予太虚以“无”、“虚”、“静” 《正蒙》的“或者”为何人。但是,通过“若 等特质,它们共同彰显太虚有别于现象界的形 ①程颢、程颐对张载“清虚一大”之批评是有略微差异的,参见张金兰《关洛学派关系研究》第95—99页。 ・49・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十二卷・第三期 上超越义。张载称“太虚无形”、“太虚无体”, 中国哲学 看出此“本体”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此句是 古代行文中典型的对偶句,“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和“至静无感,性之渊源”对, “本体” 和“渊源”对。“渊源”本义水源,引申义是 是说太虚作为本体,超越了现象界,不具备任 何具体的形状和形体。此无形、无体的太虚又 是“至静无感”的,是没有任何外相感应的绝 对静,只有这样它才能是性的渊源。“至静无 感”重在强调作为“性之渊源”的太虚所具有 的形上本性,从而与形而下的“物交之客感” 区别开来。但是,无形无体的太虚绝不是既 事物的本源、根源,以此可知“至静无感,性 之渊源”,是说“至静无感”的太虚是“性” 的渊源、本根,而不是性的状态。与之相对的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便是说无形的太虚是 “能生气”又能呈现万象的空无,否则张载的 太虚与他所竭力批判的道家之太虚就没有区别 了。“无感”重在表征太虚虚而不空的特质, 此特质不适合以验证现象之“感”的方法去探 究其内在的“迁动”。_1“ 太虚不仅不空,而且实有,是具有内在运 动的“至实”。现象界一切具物都会腐朽、转 化、摧毁、消亡,坚硬的金铁和高大的山岳都 不例外,只有太虚超越了这一切,因为它是 “至实”的,是超越了现象界虚实对举的本体 论的实、绝对的实。太虚实有,但又不是相对 性的虚实之实,相 ̄,-j-性的虚实之实是实而不化 的形下固定之实,太虚之实是至实。太虚亦动, 此动是至动,不是相对性的动静之动,相对性 的动静之动是静动殊绝的形下孤立之动。实有 重在纠偏道家太虚的虚无、虚空性,至动则避 免太虚坠人道家的虚静和生化。无形、无体的 太虚超越了现象界虚实、动静的相对性关系, 它至虚又至实、至静又至动,是绝对的形上本 体,是宇宙间无法用经验方法去把握的“至 ”一。可见,在突出太虚的“无”、 “虚”、 “静”等特质的同时,张载进一步指明太虚所 具有的实有、“至实”的形上性,从而充分彰 显出其太虚哲学的有无一体、虚实相即、动静 同摄的本质特点。 (二)“气之体”、“气之本体”的体用一 贯义 “体”在哲学意义上是本体的意思,因此, “太虚者,气之体”…㈣ 便是说太虚乃气的本 体。在此意义上,张载讲“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 本的本义是树根,在此,名词活用为 形容词修饰体,义为“根本的”。那么,此句 中的本体便是指根本的依据,即哲学意义上的 本体。没有具体形状的形上太虚,是形下之气 的本体,所以“太虚无形”,而散聚之气有形。 另外,仅从句子结构考察“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 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也可 .5O・ 气的本体、本根,而不是气的状态。 在太虚是气之本体的意义上,太虚是形上 之体,气是形下之用,太虚规定气但又不离气。 很明显,“太虚即气”、“虚空即气”的“即” 有相联系、相联结之义,即体用不殊绝、有无 相混一、物虚相资、形性相待、天人相待之义。 不论是聚之气,还是散之气,太虚之性必然在 气中,如同水性永远在冰中。太虚与气不相分, 太虚是一,在气化的过程中分殊于万象。气聚 为有象时所离不开的“常”是太虚,气散人无 形时回归的“体”也是太虚。 正是在强调太虚的这种本体角色的基础上, 张载讲“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这句话是太虚和 气及万物的关系的总体概括。第一,此句中第 二个“太虚”是“太虚之气”的意义,是指 “散人无形”的气,因其清是太虚之性,具有 不同于直接化生万物的阴阳二气的“无形” 性,是气的本来、原始状态,故称其“太虚之 气”。在此,“太虚”被用来修饰“气”,表征 能够贯通有无的气所具有的散入无形的特性。 由此,表明气的形上依据在太虚,太虚与气的 相即是体用关系的集中概括。第二,张载讲 “太虚不能无气”不是太虚能生出气的意思, 因为他曾深刻地批判“虚能生气”的观点,即 他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谈太虚与气及万物的关 系,有别于老子的道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道的 宇宙生成论。张载为了避免道家哲学将本体虚 无化和非道德化的弊端,在充分认可太虚超越 性、形上性的同时,赋予其“至一”、“至实” 的特质,从而建构起儒家融贯本体与现象、融 洽境界与道德的本体论哲学。如果以太虚是气 或太虚生气去诠释张载哲学中太虚与气的关系, 是未能辨明张载太虚与道家太虚的本质区别, 则径直以汉唐宇宙论逻辑范式解读张载建构起 的本体论思想,既未能窥测张载太虚哲学的儒 家本体论特质,又忽视了北宋新儒学在继承前 代哲学思想成果之基础上的超越处。 中国哲学 论张载“太虚”的四重本体义及诠释意义 (三)“有天之名”、“天地之祖”的天论本 调的是天的本体性,即与佛道本体论相抗衡的 体义 “所谓天”,它不是“苍苍之形”,不是自然, 天在张载的著作中意义丰富,从太虚与天 而是“自然之理”。[1]( ’张载的太虚本体论,可 互指通用的层面,可以窥测太虚的天本体义。 大而言之为天本体论。 在张载哲学体系中,与太虚相关涉的天是在本 (四)“性之渊源”、“心之实”的心性本 体、价值的意义上被运用的。“太虚者,天之实 体义 也 ”[11(1 ̄324)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可知太虚是 作为理学家的张载,为了弥补先儒弊端而讲 实 天是名,太虚是天的实质、本质,天是太 “天人合一”且建立太虚本体,其真正目的是“在 虚的名相。从强调太虚的角度讲,太虚决定、 于落脚到人道,说明人生及其修养问题”o[6](PI61)此 规定着天,由于太虚的存在和支持, “天”之 目的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太虚所 名才得以成立且有所指,因而张载才说“由太 蕴含的从天道贯注于人道的心性本体义。 虚,有天之名”。… 在其哲学“四句纲领”① 张载哲学中太虚多有被简化为虚的情况, 中,天与太虚是出于最上层的,是处于本体层 太虚的字面意是最大的虚,而虚同时又具有浓 面的。张载借助改造和深化后的太虚,导出儒 厚的价值内涵和极高的价值地位。“虚者,仁之 家“天”观的本体论内涵,改变了汉唐以来学 原”、 啮’“敦厚虚静,仁之本”… 和“静 者“知人而不知天”的弊端,实现了其“为往 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 “天地以虚为 圣继绝学”的理想。故而,张载批判佛家谈论 德,至善者虚也”_ IJ (中的虚,都是太虚的简 “实际”时错误地将“人生”理解为“幻妄”、 称。那么,太虚就是仁的渊源和本根,是善之 “有为”理解为“疣赘”、“世界”理解为“荫 本根,是天地的大德,是宇宙的至善。仁和善 浊”,不懂得“因明致诚,因诚致明”的“天 对人而言,是绝对的形上价值性依据,是人的 人合一”,妄想孤立地谈论“真际”而最终是 终极价值归宿和追寻目标。于此,太虚价值论 实际、真际两相失。此处的“真际”、“天”皆 涵义,也就不言而喻了。赋予太虚价值义涵, 指称形而上的太虚本体,超越了现象的天地, 与张载之“四句教”所蕴含的价值信念是一致 故可称太虚为天地之祖。在此意义上,太虚完 的,也说明了张载建构儒家哲学超越层面的真 全可以代称天,此天是本体的、价值的天。 正意图。 中国哲学的“天”向来具有神秘色彩,张 “至静无感”的太虚是性的渊源、根据, 载哲学中与天互指通用的太虚亦带有神秘性, 此处的性就是张载所高扬的人所本有的天地之 如“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_I_( 性,而人的知觉和意识则是心对万物交感的统 “神者,太虚妙应之目”;… ’“鬼者只是归之 摄。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终依 太虚”。…‘聊 另外,在张载对太虚的涵义进行改 据是太虚。张载哲学的性指向人性时,或指天 造提升的过程中,也多少留有一丝道家痕迹。 地之性,或指气质之性,或又具有天地之性和 如“气块然太虚”_】J( 和“云物,班布太虚 气质之性的双重涵义,即“合虚与气”的混一 者”… 中的太虚,便蕴涵着一层形而下的气 之性。… ’一旦此虚气相即的混一之性落实于个 所升降飞扬、运动变化的空间、场所的意义。 体的、现实的人,则显现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 这种空间、场所是对天的虚空、空无的直接描 性,其中太虚关涉天地之性、气关涉气质之性。 摹,此天是自然意义的天。这只是天的传统性 可见,太虚是张载人性修养论的形上依据,太 特征之一,张载对此有高度的自觉,他说“人 虚是变气质之性以返天地之性的根本保障。太 鲜识天,天竞不可方体。姑指日月星辰处,视 虚的价值涵义不仅体现于性、仁、善的关系, 以为天”。… 太虚的神秘性及空间、场所的自 也彰显于与心的联系。 “太虚者,心之实 然之天的意义附于它的本体、价值之天的意义, 也。”… 太虚是心的实质、灵魂,虚心不为外 使其涵义更加完满。在哲学层面,张载真正强 相滞累然后可以“大心”,进而可以“尽心”、 ①学界对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横渠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多有关注,然 而,从哲学体系架构的重要性考察,“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才 是张载哲学的精髓,它们是张载哲学的“四句纲领”(林乐昌(20世纪张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反思》,载《哲学研究》2004年 第12期)。 .51.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十二卷・第三期 中国哲学 “尽性”,最终达致“虚其心以为天下”的至高 虚与气的关系出发,梳理出它的体用不二、理 境界。只有通过“以心求虚”的工夫论,太虚 一分殊的本体论涵义;天本体义是从张载就知 所蕴含的价值意蕴才能真正落实于个体。正是 人不知天之弊的角度,揭示太虚即天、天即太 以既是“天之实”又是“心之实”的太虚为基 虚的至高本体义;心性本体义是从本体的发用 础,张载方能开示出“天人合一”之境界论下 流行的角度,探讨太虚蕴含的使天道下贯人道 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类的价值信念和 得以可能,为人性论和修养论提供终极依据的 道德情怀。 本体论涵义。这正是我们立足于直接论说太虚 的文本资料,从本体论视角出发,对张载之太 三、诠释意义 虚加以形而上学层面的现代诠释,尝试在本体 论意义上界定太虚。 诠释的对象是作为人类精神载体或表征的 关于张载哲学,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文本”,诠释者面对相同的文本往往因为诠释 方层面的原因是诠释角度的差异性。太虚 角度不同而得出大相径庭的诠释结果。在某种 本体涵义的确立,就张载哲学体系本身而言, 意义上,中国哲学史就是对经典文本的诠释史, 既是张载辟斥佛老的形上根据——他掷地有声 这一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的基点是诠释视角的 的“孔孟所谓天,彼所谓道”…㈣’得以在本体 差异性——诠释主体在面对经典文本时所表现 论高度落实,也是张载超越汉唐儒者重建儒家 的历史特征和个体特质。今天,我们所从事的 哲学天人一贯、体用不二体系的保证——避免 学术研究工作,是历史诠释的当代延续。张载 了道德自然主义化的悖论。张载在儒家道统意 哲学有着丰富的诠释历史,宋元明清的《正 义上建构起哲学本体论,他的真实意图是“为 蒙》注本对“太虚”都有解释,程朱对张载太 人类社会确立道德价值的终极根源”,而不是 虚的批评对后世诠释产生了很大影响,如:熊 “为了探究自然本原”。 ㈣’张载作为北宋儒学 刚大、高攀龙等的太虚虚空化解读,余本、刘 复兴初期的奠基人物之一,其终极关怀或者最 俸等太虚是理的诠释。①当下学界对张载哲学中 高信念是弘扬儒家“绝学”,②一生倾心于国家 之核心概念“太虚”进行的现代诠释,终将成 社会的精神信仰建设。太虚是这一切的承载者, 为历史诠释的一分子。 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形上根据。从本体论视域诠 基于《正蒙》文本,我们认为张载太虚所 释张载之太虚,自然不会有叶适“与浮屠老子 具有的多重本体论涵义是浑然一体的。太虚所 辩,岂非以病为药,而与寇盗设郛郭,助之捍 具四义,形上超越义是从直接描述太虚的非现 御乎”[1】( 的批评,也可避免“张载的‘气’ 象、非形而下的特征出发,论说其具有的 既是外部事物的本体,同时也是心性之本 性、超越性等本体论涵义;体用一贯义是从太 体”EI_【P4”的论断。 参考文献: [I]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2]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全集(第28卷)[M]. [6] 林乐昌.张载“太虚即气”命题散论[A].陕西省哲学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学会编.气化之道一张载哲学新论[A].西安:陕西人 [3]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民教育出版社,1992.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47. [7]林乐昌.20世纪张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反思[J].哲学 [5]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牟宗三全集(第5卷) 研究,2004,(12). ■责任编辑/陆继萍 ①张载的哲学诠释史有以程朱学为主的特点,对太虚的诠释亦然。但也不乏独创者,如对王植的太虚三层读。对此,有 待另撰他文探讨。 ②张载是在儒家道统意义上使用“绝学”一词的,即他认为孔盂之学于汉唐未得以继承阐扬,所以,他明确地说“某唱此 绝学亦辄欲成一次第”、‘‘为去圣继绝学”。[ ‘ , ・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