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长笛学习中基本功和音乐性的重要性

长笛学习中基本功和音乐性的重要性

来源:华佗小知识
长笛学习中基本功和⾳乐性的重要性

本⽂是由辽宁长笛学会理事、

汉堡国⽴⾳乐与戏剧学院长笛硕⼠刘笑溶⽼师所写。

作为学⽣,我很幸运地在⽆论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学习长笛阶段⼀直遇到了很好的⽼师,给了我正确的引导。在 2009 年⾄ 2017年期间我在德国和瑞⼠的留学经历,让我站在跨⽂化学习经历间对于学习长笛的关于基本功和⾳乐性产⽣了⼀些思考,在此分享。基本功

在去留学之前,我对于欧洲学⽣的印象是从⽹络⽂章中了解到的“快乐学习“,在去欧洲后我发现,实际上在欧洲的德语和法语地区,在启蒙阶段对于基本功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想象。基本功的重要性

不仅是对于学习长笛,对于学习任何科⽬来说,基本功的重要程度都是不⾔⽽喻的。既然⼈⼈都知道练习基本功的重要性,为什么还是会被反复提及呢?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练习基本功很枯燥。2019 年法国长笛家卢卡.⽂森斯中国之⾏,我有幸在⼤连旁听了他的⼤师课,其中⼀段对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期间有学⽣问到:“为什么您的声⾳可以吹的这么好?“他回答:“⼩时候我在兰帕尔那⾥学习,他跟所有的学⽣说每天都要练习长⾳,但只有我⼀个⼈听他的话练习了,长⾳是最好的练习。”看来刻苦也不是⼀项⼈⼈都具备的天赋,⼤师们的天赋也许有⼀部分叫作“坚持每天枯燥的练习”。坚持练习,也是⼀种才能。长⾳练习是⼀种对于声⾳技巧的基本功练习,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对于⼿指机能基本功的练习、吐⾳的基本功练习等等。⼈的⼿指和吐⾳机能开发有⼀个黄⾦时期,⼤概在 12 岁到 18 岁之间。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抓紧时间规律、系统的进⾏基本功的训练,好为未来爆发式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动机

在学习动机理论中,有两个基本的概念: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指的是来⾃外部诱因诱导我们去学习,例如:“今天练 40 分钟长笛,就可以看⼀会⼉电视”或者是“这次考过 8 级,妈妈就答应带我去旅⾏”等等。内在动机指的是来⾃⾃⾝的动⼒去学习,例如:“我想吹的更好,所以我每天要练习“ 、“我想把这⾸曲⼦吹下来,看看是什么效果”或者“我想成为⼀位长笛家,所以我要坚持练习”。

外在学习动机 内在学习动机对奖励的期待 对⾃我的满意诱因:物品 诱因:学习过程对未来的期待 对当下的期待“我必须” “我想”

我们可以看到,由内在动机驱动下的学习显然学习热情持续时间更久、更有学习效率。

但实际上,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两种⽅式是相辅相成的。以内在动机培养为主,外在动机为辅,为最佳。

美国教育⼼理学家 John.M.Keller.教授在 1983 年提出的 ARCS-Modell法则,

给我了启发从这⼏点⼊⼿去思考关于学习动机:Attention:

专注⼒的培养(意志⼒)Relevance:

⽼师将教材的核⼼意义传达给学⽣(通过⽰范)Confidence:

加强孩⼦的⾃信⼼和安全感(通过恰当的⿎励和表扬)Satisfaction:

激发学习兴趣(内在)和适当的奖励(外在)

这两种动机都是可以被培养的,两者相⽐,外在动机更容易建⽴,所以被⼈们更多拿来使⽤,但就像上⽂提到的,当短期⽬标结束后,学习热情也会随之结束。在周⽽复始的循环中,最终结果⼀定是有⼀⽇完全放弃,在考完级、或拿完证之后再也不想碰长笛了,这不是很遗憾么。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为内在动机的建⽴与培养是不容⼩觑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学习长笛最后变成⼀项真正的特长甚⾄是作为⼀项专业去深造。⾄少是⼀⽣中有⾳乐和长笛作为陪伴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乐性

在德国上学时⾳乐学院⾥经常有⼀类学⽣,他们刚⼊学时平平⽆奇,甚⾄技巧性远不如其他学⽣,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却⼀年⽐⼀年进步⼤,并且进步的跨度远远超过⼤多数同龄学⽣。以⾄于到⼤学三年级在⾳乐会上听到时你会很惊讶的表⽰:“这还是刚⼊学时的那个⼈吗?“ 原来真正让⼀个演奏专业的学⽣脱胎换⾻的时期,是在⼤学期间。前⾯所有的积累都会在这个阶段爆发。是什么决定了这⼀类学⽣在⼤学时期的爆发式的进步呢?我认为是他对于⾳乐性和⽂化的累积。技巧性的基本累计虽然⾮常关键,但⼤学的第⼀年和第⼆年会进⾏继续训练,并且技巧通过正确的⽅法和勤劳的练习是⼀定会掌握的。技巧在学习长笛的过程中⼀定会涉及到,⾳乐性则不然,它常常被忽略。关于⾳乐性的累积

⾳乐性体现的是⼀个⾳乐⼈的综合能⼒。在个⼈的天赋之上,随着⼈⽣阅历、⾳乐知识、⽂化知识的丰富,在这些多种能⼒交叉发展的过程中,便形成了“⾳乐性”。

⾳乐性的累积包括⼏个层⾯:乐曲结构(曲式)、视觉到听觉的转换(乐理)、听觉到视觉的转换(视唱练⽿)、⾳乐风格的判断(⾳乐历史)、与⾳乐的共情⼒、想象⼒(空间想象⼒)。

我们从最初学习长笛时就接触过、莫扎特、勃拉姆斯这些名字,还有他们写的作品。有⼀种观点认为:“西⽅⼈在演奏西⽅⾳乐时⽐我们有优势,因为这是西⽅的⾳乐。”其实不尽然,即使在欧洲,能够深⼊理解并把古典⾳乐演奏好的也是少数⼈,虽然他们在地理位置上与古典⾳乐的起源地更接近,但站在⾳乐发展的时间⾓度来说,全世界的⼈与古典⾳乐的时间距离是相同的。⾳乐是⼀种“语⾔“,⼀种全世界⼈都听得懂的”语⾔“,其中所表达的⼈类内⼼情感是没有⽂化界限的。

在早期学习长笛的时候,我们接触到的是⼀些结构相对简单的乐曲。哪怕是这些⼩乐曲,通过它我们也可以开始慢慢了解,作曲家是谁?他来⾃哪个国家?他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乐特点是什么?这⾸⼩作品描写的是什么?⼀个情绪或⼀段舞蹈?它的结构是ABA 还是回旋曲结构?等等。

随着时间和能⼒的推进,我们慢慢开始学习更为有深度和⼴度的作品。这时候我们更加需要在⽼师的指引下去学习乐谱背后我们看不到的深层含义。

古典⾳乐的⼤作品背后都承载着关于⽂学和历史的⽂化内涵,例如:法国作曲家若⾥维所写的《⾥诺之歌》原是古希腊时期的⼀种祭祀舞蹈。《Undine ⽔⼥神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莱内克根据德国浪漫时期⽂学家福开的短篇⼩说《⼥⽔神》创作的乐曲,奏鸣曲的四个乐章的起伏是按照⼩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创作的。在个⼈思想从宗教束缚中被的浪漫时期⾳乐中,乐曲演奏中可以运⽤更多的对⽐明显的起伏来表达⼩说中炽热的情感。舒伯特《⼲枯的花朵》是以德国诗⼈威廉.⽶勒的诗为歌词所谱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中的第 18 ⾸艺术歌曲为主题的变奏曲,对于原声乐作品的歌词研究,会帮助演奏者判断长笛作品中的恰当强弱处理和断句处,等等。

乐曲是分好理解和不好理解的,就好⽐阅读读物。在学习长笛的过程中,当下正在练习的乐曲和⾃⾝⾳乐性的理解程度是同步的话,是最好的。过早的练习⼤作品,只会停留在“懵懂”的状态演奏,并会错 过⼈对于乐曲⼗分宝贵的第⼀印象。

当你同时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乐性,就⼀定会将⾃⼰的演奏提升到另⼀个⾼度,并最终实现学习长笛的最⼤收获。(转载⾃辽宁长笛学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