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The Tra nsm utation of Socia l Ideology of New Shanghai Residents 新上海人社会观念的嬗变 l_ 丽两 孬 ——一—— 新上海人的概念 变,对于巩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促进上海人整体素质 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l990年4月l8日浦东开发为标志,十多年来,上海在 新上海人社会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开放意识、竞争意 历届上海市和上海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增长率始终 识、平等意识、大局意识等基本方面。 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正经 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迁。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 上海人的开放意识 程度最高的城市与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上海人的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昔日那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对上海人寄予了殷切的希 种“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 望:思想更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1992年 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 新年,上海指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上海 漠、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市侩 给人留下了封闭保守的印象。现在,上海人必须要敢于开拓、 气”的形象(作家余秋雨语)正在悄然改变。一个“新上海 开创、开放,必须要善于开拓、开创、开放,以改变自我束缚、 人”的概念应运而生,“新上海人”既包括原来的上海市民, 自我封闭的精神状态。 也包括新加入的上海人;既包括上了年纪的上海人,也包括 自那以后,上海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气度, 以“新人类”自居的年轻上海人。新上海人的标志可以概括 推动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 为一个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要求的城市人形象。 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三特”探索之路。第一个三年修桥铺 一个城市人群的普遍观念,就是这个城市的精、气、神。 路,第二个三年建造住宅,第三个三年环境建设。短短十年, 城市人群的观念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也是城市的历史 经济结构大调整,生产力布局大调整,产业结构大调整;百 文化、城市的形态格局以及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 万居民大动迁,百万职工大转岗,百万人口大流动……一切都 值取向、思想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是 是开创性的。 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 在这个开放的过程中,上海不断地吸收着资金、人才 技 因素。 术等现代生成要素,同时又打开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为 在这种形势下,把脉、透视、研究新上海人社会观念的嬗 自己迈向国际舞台铺路搭桥。1979年一1992年,上海实际使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I 城 市 社 会 。 ÷ I面 挈 ………… _ ? “。 。。 。避 。l l0lll0 的行走步伐作过一项检测,发现同样的单位距离,上海人三步 .Il一 皇 时间’上海人又多跨一步a上海人生活 ‘t. 不断学习,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鲜明个性。在许多上 “ 海人看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位置。以高 “ …一,….. .....一. ■■蹶 蹬■■础 ■●■■■I . } 豳 = 言 老人也不气馁,自带板凳甘傲旁听生,一位老人道出了大伙的 。 譬 l 心茎声 :只有不.断业 学习,才订 能日 跟,=上 时n.代±一 {的 忡步{伐Il^。h ‘ ‘. bI .I^ 口蓁{} } ■ 豳 1I鬈 一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EMBA的上海高校就有5家,学费动 /上 辄20多万元,报名照样火爆。 每 羽外资金额为28・15亿美元,而1993年一1997年,这一数 陈良宇同志在2003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总结 高达196・90亿美元,为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上海给外资 道,上海人要努力实现‘‘改革勇攀第一峰、竞争勇夺第一名、q- 卣新产业以“享有同等国民待遇”,鼓励外商在沪投资高新 作勇创第一流”的目标。 支术产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转让先进技术,上海为建成 际贸易中心,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外贸增长额大幅度 上海人的平等意识 上升。仅1997 ̄z-Cz,上海进出121贸易总额就达247.64" ̄L 如 ・为使对外经济活动顺畅、有效地发展,上海的资金、技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上海人多少有点高人一等,喜欢在 蓁 l、人才也进入了I 际市场,参与承包国外工程项目,其经 外地人面前自豪地说‘‘阿拉上海人……”改革开放使上海人的 雪业务越做越大。 宽容个性再次复苏。月,上海陈良宇指出,上海要“以海纳20世纪90年代,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每 上海人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同样注重对内开放。2oo4 ̄ 五个人就有一个人是外来人口在上海人眼里,所有参与上海 案行全”、。追国上j,海t卓学人越各认的地识精之到神长,、要,真补融心上人实海全意之国短地,学走,取习向全世国界之、,成融经为入、创国百全上际川国海大的、服之都胸 随 建是就新连设时川的代着沙人。,就必须拥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和宏魄气度的外农不上地民管海也人他说是起。批 外涌了地入‘人洋,还泾普是浜通外普话国通成人话了”, 即人从们使标听交榜不往上懂的海上主话海要到话语流,言都行, l,。上海人虚 普通话,折射出这座大都市兼容并蓄的亲和力。 圄勺气学习各地之长、补上海之短、创上海之新,将上海融入全 、让度全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汇入上海,这也是新上海人开放 安徽教‘‘乡下人”师赵静、,从“外地人’报上看’到的地域观念,正从上海人的心中消除。。 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来电话要求报名。最终,她不仅被录用 上海一家重点中学招聘教师的广告, 了,学校还派专人去她的家乡 答谢各方领导。这件事在赵静 上海人的竞争意识 家乡引起很大震动,人了。 人人都说,上海人变了,不再瞧不起外地 从1994年3月上海开始施行“蓝印户口 制度,到2002年 2003: ̄上海市举行劳动模范评选,首次把外地驻沪企业 ,F始试行“居住证”制度,上海共吸收外来人口500多万,其 的劳动者和持‘‘蓝印户口”的新上海人作为劳模评选对象,上 J 就业者达到375 J ̄-yk。这~数据,显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 海通兴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经济师朱炳明等近90名新上海人 ) ;民特征,同时也显不Jr 上海人在就业、住房和社会福利方 荣登此次劳模光荣榜,占872名劳动模范十分之一tc白玉兰荣 。r ’ _ 日 ~l i l l ll 9 l I ll l 1l li l l1 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誉奖”、“上海市荣誉市民”是上海市为表彰那些为上海发 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家和热心中外交流的而专门设 立的奖项。从1989年设立至今,共有200多人获“白玉兰荣誉 奖”,26人获“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具有五湖四海“身份” 的上海市劳模和具有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上海市荣誉市 民”,表明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上海是一座包容的 城市。 有学者认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上海人在胸怀和 意识上显得更为博大和宽容。首先,他们对各种不同的生活方 式采取理解和容忍的态度,决不在背后“说三道四”,同时他们 也信奉“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保持着昂扬的进取精神。其次, 他们对思想文化艺术方面的各种新思潮保持着经久不衰的兴趣 和热情,法国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在上海演出时观众爆满 的景象令人感动。再次,新上海人的宽容意识中还融人了种种 幽默感,使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和高雅不 俗的品位。 上海人的大局意识 上海的发展辐射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与全国 的神经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清醒地认识到, 上海的发展其实是一种国家战略,上海应该在服务全国中发展 自己。大局意识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种内在品格。 1998年,上海市推出(《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 开放的意见》,称为“24条”,核心内容是“拆除围墙、敞 开通道”,使各地企业充分利用上海优势条件,共享发展机遇。 2004年初以来,上海的主要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服 务全国,是上海的责任,也是上海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海 纳百川而服务全国,就是要在兼容并蔷、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 真正发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作用。一句话,上海的最 高境界是“无我”,成为一个与全国各地携手发展的大舞台。有 学者说,只要上海还存在“你我之见”,那就是没有真正找到自 己的发展之路。 随着上海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人 的观念必然在城市变迁中日趋成熟;上海人也将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身意识的认识,并将其 融入城市生活,使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 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政意识强,也是上海局意识的一个重要表现。首 先,上海各主要街道、小区都设有东方书报亭、报栏、宣传 栏、老年人活动室等,特别是在报栏前,经常人头攒动。人 们一边读报,一边议政,戏称自己是“民间政治局委员”。其 次,不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工作之余,努力为市做 咨询工作,这种参与方式也是知识分子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 途径。再次,市、市政协的代表和委员,无论是在会议 期间,还是在休会期间,总是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认真体 察民情,深入进行社会调查,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工 作,积极地向市建言献策,充分体现出新上海人在政治 生活中的主人翁态度。 结语 人是城市精神的载体,塑造城市其实就是塑造人,塑造 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历届,市都高度重 视上海精神的培育与引导。在推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同 时,大力培育和塑造上海城市精神,不断丰富、提升城市的 文化内涵、精神底蕴和市民素质。浦东开发初期,上海掀起 了“9O年代的上海人”的讨论;世纪之交,一场新、老上海 共同参与的“面向新世纪的上海精神”的大讨论再次搅动了 这座城市;2003年3月,本着“植根历史、体现现实、引领 未来”的原则,上海掀起了一次有关“城市精神”的讨论活 动,提炼出“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 的上海精神。 随着上海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人的观念必然在 城市变迁中171趋成熟;上海人也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身 意识的认识,并将其融入城市生活,使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 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联系方式:韦如梅weirumei2005@126.com 口责任编辑:欧阳忠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