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分析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第1期 (总第49期) 理 论 观 察 Theoretic 0bservation No.1,2008 Serial No.49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分析 徐 杰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6) [摘 要]循环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不断反思自身发展 模式的产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德国、日本和美国 等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具体实践分析,总结其成功之关键,即的制约、生产者责任扩大、国 民的参与是一个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条件。 [关键词]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产者责任扩大 [中图分类号IF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1—0076—02 循环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 果,是人类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生存危 2.日本的循环经济实践 日本是循环经济实践立法最早也是立法最为完善的国 家。90年代以前,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经历了高度工 业发展时期而进入现代化工业社会,日本在向循环经济的 转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实行 的是环境保护末端治理的战略和思路,80年代以后转向从 生产和消费源头防止污染的“管端预防”,实现了发展战略 和思路的一次突破,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进入90年代,日 本提出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了发展战略和思路的二次突破。 1993年颁布了《环境基本法》;1994年又进一步制定环境基 本计划,首次提出“实现以循环为基调的经济社会”; 1998年又制定了“新千年计划”,把循环经济作为构建21 世纪日本社会发展的目标。此后又先后颁布了《废物处置 法》、《汽车循环法》、《土壤污染对策法》、《资源有效利用 法》、《建材材料利用法》、《绿色消费法》、《容器包装循环 法》、《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等。 在大力倡导循环经济理念下,日本的企业和国民 机,不得不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传统经济“资源 产品一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生产过程,带来了自然资源 的超常规利用和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要解决这些问题循 环经济是必然的选择。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是把清洁 生产和旧物再用或废物再生资源融为一体,通常包括资源 开采者、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旧物再用或废物再生资源 者,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发达国家对 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发展要比我们早,并且一些国家也取 得了可喜的成果,研究总结他人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发展 具有借鉴意义。 一一、循环经济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具体实践 1.德国的循环经济实践 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 70年代,德国有5万个垃圾堆放厂,由于管理不善,大部分 堆放场引起二次污染。在这一情况下,1972年德国颁布了 《废弃物管理法》,要求关闭垃圾堆放场,建立垃圾中心处理 站,进行焚烧和填埋。到20世纪中后期,德国意识到,简单 的垃圾末端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德国在 1986年颁布了新的废弃物管理法,试图解决垃圾的减量和 再利用问题。1991年德国通过了《包装条例》,此条例推荐 了两种途径来管理包装废弃物:一种方式是实施生产厂家 通过其批发和零售渠道来回收其产品包装,另一种方式是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私营系统来回收、分类和再循环所 有这些来自不同厂家的包装废弃物。1992年德国又通过了 《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车。同 都十分积极地响应,主动配合有关方面做了废弃物的循环 利用工作。例如,绝大多数日本妇女在处理生活垃圾时都会 将之分类,有效地降低了污染浪费,达到了循环再利用的目 的。很多大型企业更是注重生产环节的节约,销售环节的回 收,例如,日本理光、松下电器、索尼、丰田汽车、三洋电机、 夏普等公司都采取了有效措施,基本上达到了“产业垃圾零 排放”标准。 3.美国的循环经济实践 美国虽然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但美国是 循环经济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生 时,德国许多工业废物,如废金属、废轮胎、废玻璃、废机油 等,几乎都达到100 的回收利用。 物学家蕾切尔・卡逊通过对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所造 成的环境问题的研究,第一次给世人敲响了沉醉于高投入、 [收稿日期]2007—12—17 [作者简介]徐杰(1977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污染、低产出的警钟,首先提出了控制化肥使用的3R措 施;1976年美国首次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加强对 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1990年美国加州通过了《综合废弃 物管理法令》.要求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减少50 废弃物 等。例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局认为电池是城 市固体废弃物中最大的汞污染源,如果处理不当,将对人体 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为此,对电池生产过程中汞 含量加以。在立法和公众压力下,电池制造商在家 用电池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汞的使用量。目前.美国出售的 普通家用电池均可在用完后与其他垃圾一同处理而不会对 环境造成破坏。 正是由于法律明确企业在维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 任,使得美国的企业把循环经济的理念作为自身发展不可 分割的一部。 每年的l1月15日定为美国的“回收利用日”,此外,美 国各类环保组织也经常举办活动.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环保 活动。众所周知,美国是产生垃圾最多的国家,然而今天在 美国再生物随处可见。美国最大的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业是 纸制品的回收利用,纸张的回收利用率达42 ,年销售收 入达490亿美元;其次分别是钢铁和铸造业,年销售收入分 别为280亿美元和160亿美元。在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当中, 啤酒和其他软饮料罐、铁皮包装的回收利用率都高达50 以上。 其它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具体发展实践中也做出了很 大努力。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荷兰等发达国家都制 定了多部单项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如今 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已成为其他国家发展循环经 济、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传统典范。 二、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典型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在开展循环经济之时都做到 了自上而下的贯通,从宏观的制订到微观主体的实施。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的法律、约束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个方面, 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以及相关战略和政 策的重大变革.因此需要特殊的法律支持,我们从循环经济 发展比较好的几个发达国家可以看出通过立法促进废弃物 的回收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是极其显著的。因为相关法 律的制订和实施,可以使发展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 循。 从循环经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德国是走在世界前 列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对较早。德国废弃物处理法早在 1972年就制定了,当时主要是强调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 理。1986年修订时将其改为《废弃物处理法》,发展方 向则是从“怎样处理废弃物”的观点提高到了“怎样避免废 弃物的产生”。并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颁布《包装废弃 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对废物管理的 首选手段是避免产生,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并且 确立了产生废物最小化、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与官民合作 三原则。法律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 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达到80 。 日本从2001年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各机关 在购买商品如纸类、文具用品、汽车时.都要购买减少环境 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已经在日本产生了减少 环境负荷的效果。同时,经济上的措施基本上都是与法规相 一致的,即对违反法规规定的行为采取一定的经济上的惩 罚,以及为促进和保障法规的执行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 包括收费(税)、押金、罚金等方式。如德国结合法律、法规的 制定,采用收费、押金等经济手段来促使包装废弃物的减量 化。对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及对快餐店使用的纸质餐具和自 动售货机的饮料容器等使用后扔掉的容器征收容器税;凡 使用后不能再回收利用的包装,生产者必须缴给处理 费用,此费用打入成本,由消费者承担,这样就削弱了商品 的竞争能力,从而促使生产者主动改革包装,采用可回收利 用的包装。 2.企业生产者责任扩大 很多发达国家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责任扩展到生产 者,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谓生产者责任扩大是指生产者 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即产品 的使用结束之后。生产者不仅对产品的性能负责,而且承担 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例如美国的杜 邦化学公司建立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创造性地把3R 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 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组织厂内各工艺间的物料循 环,从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耐用、可多次使用的 乙烯产品。这种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企业在设计 产品的时候具有考虑环境的动机。 3.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 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这一目标的关 键所在,这一点在一些发达国家历来是很受重视的。在遵循 基本的环保法的前提下,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 社会的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增加环保经费;地方 为了促进国民在生活中节省资源、节省能源,开展有效 的国民活动,提供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鼓励地方公共团体 和企业积极开展环保活动;一些科研机构则围绕循环经济 的主题,进行大量具体的研究工作和技术开发工作;民众的 参与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很多国家极力倡导全民参与 环保活动.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体宣传加强公众对实现零排 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例如日本的大阪市,每年发动市民 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并向100万户家庭发放介绍垃圾 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材料,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 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 三、结束语 许多实践经验表明,对于环境问题的事中或事后治理 都将导致更大的成本付出和某些可能无法挽回的损失,最 明智的办法就是对潜在的环境问题实施事前预防。但这一 点在理论上理解不难,可在具体实施中这~原则往往会由 于各种原因被忽视或搁置。发达国家在发展各自循环型经 济社会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各自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当 然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和 现代化的征程中,应具有未雨绸缪的务实精神,所以发达国 家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参 考 文 献] [1]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2003, (13):3—55. [2]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5:208. [3]王兆华,尹建华.循环经济理论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J].改革,2005,(3). [4]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汤天滋.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述评[J]. 财经问题研究,2005,(2). [责任编辑:王 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