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

理试题(含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估测合理的是( ) A.一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是25kg C.小泉同学的脉搏约为72次/s 【答案】B 【详解】

A.空气的密度在1.3kg/m3左右.教室的长、宽、高分别在9m、8m、3.5m左右,教室中空气的质量在

m=ρV=1.3kg/m3×9m×8m×3.5m=327.6kg

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一支新的2B铅笔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约为18cm。故B符合题意;

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C不符合题意;

D.普通手机屏幕的长宽分别在10cm、6cm左右,其面积大约为

S=ab=10cm×6cm=60cm2=0.6dm2

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如图所示,下列自然景观形成时需要吸热的是( )

B.一支新的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 D.普通手机屏幕的面积大约为8dm2

试卷第1页,共17页

A.北方冬天的雾淞 B.笼罩树林的雾

C.冬天早晨的霜 D.枝条上冰挂变

小了 【答案】D 【详解】

A.雾凇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华变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液化需要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霜的形成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天枝条的上冰挂变小,是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如图乙所示,是小安同学自制的望远镜,利用它能在隐蔽处观察到外面的情况,用它正对如图甲所示的光源“F”,则观察到的像是( )

A. B.

C.【答案】B 【分析】

D.

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

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总之是平面镜成像。 【详解】

根据潜望镜中使用的是两块平面镜;第一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颠倒的像,第二个镜子成正立等大,左右再次颠倒的像,最后的像就是跟原物完全一样的像。 故选B。

4.我们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用油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的是( )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部分油倒入量筒中,测出倒入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答案】A 【详解】

测液体密度,若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总质量,最后将液体倒入量筒来测体积,这种做法会因烧杯壁粘液体而使测出的体积偏小,导致算出的液体密度偏大,为防止容器壁粘液体带来实验误差,应先测烧杯和液体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入量筒测出体积,最后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用合题意,A不必要,符合题意。 故选A。

5.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B.“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响度大 C.“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响度小 D.“闻其声知其人”指的是通过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C 【详解】

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响度大,故A错误; B.“女高音”中的“高”是指音调高,故B错误; C.“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响度小,故C正确; D.“闻其声知其人”指的是通过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C。

6.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

试卷第3页,共17页

m算出液体的密度,故BCD必要,不符V

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 )

A.甲乙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甲乙两同学经过15分钟相遇

D.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答案】C 【详解】

AB.由图象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甲乙同学经过10min相遇,甲行驶的路程为

s甲=4km-1km=3km

故AB错误;

CD.由图象可知,甲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3km,相遇前甲的速度是

v甲=

s甲3km==0.3km/min t10min相遇前乙同学10min经过的路程为1km,相遇前乙的速度是

v乙=

s乙1km==0.1km/min t10min则相遇前v甲=3v乙,由图象可知,相遇后甲行驶的时间

t'=15min-10min=5min

经过的路程为1km,则相遇后甲的速度

v甲′=

s甲1km==0.2km/min t'5min则v甲=1.5v甲′,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7.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

B.小孔成像,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手影游戏,墙上呈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盘山公路拐角处的凸面镜,可以增大司机的视野

【答案】D 【详解】

A.树木在水中倒影,是因为来自岸上树木的光线斜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所以才能观察到对岸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故A错误;

B.小孔成像,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也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手影属于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故C错误;

D.盘山公路拐角处的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司机的视野,故D正确。 故选D。 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

8.用同种材料制成体积相等的甲、乙两个小球,其中一个是实心的,另一个是空心的。甲、乙两球的质量之比为5∶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是实心的 B.乙球是实心的

C.空心金属球的空心部分与实心部分的体积之比为2∶3 D.空心金属球的空心部分与整个球的体积之比为2∶5 【答案】ACD 【详解】

试卷第5页,共17页

AB.由题意可知,甲、乙两球的材料相同即密度相同,且

m甲∶m乙=5∶3

由=m可知,甲球的密度大于乙球的密度,因空心球的平均密度小于实心球,所以乙V球是空心的,甲球是实心的,故A正确,B错误;

CD.设制成甲、乙两球材料的密度为ρ,因两球的体积相等,所以乙球的体积

V乙=V甲=

乙球中材料的实心体积

Vm乙m甲

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V乙-V=

m甲m乙m甲m乙

空心金属球的空心部分与实心部分的体积之比为

m甲-m乙V空=Vm乙=m甲-m乙5-32== m乙33空心金属球的空心部分与整个球的体积之比

m甲m乙V空=V乙m甲=m甲m乙5-32== m甲55故CD正确。 故选AC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填空题

9.___________、步入温馨的物理考场,回想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学是研究力、热、电、___________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它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答案】光 声 【详解】

[1][2]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的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的最一般

的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10.如图,新型汽车的研制中,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让风高速迎面吹来,真实地模拟了汽车在空气中高速行驶的情况,晓彤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汽车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小雪认为此时可以看做汽车在高速行驶,这是以_________参照物。

【答案】静止 风 【详解】

[1]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模型相对于地面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是静止的。 [2]以流动的空气为参照物,汽车模型相对于空气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是运动的。 11.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①________;②_________。

【答案】响度 频率 【详解】

[1]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图中①为响度。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图中①为频率。

12.今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低温冻雪天气,停在室外的汽车水箱经常被冻裂,原因是水箱中的水结冰后,质量___________,密度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不变 减小 【详解】

[1][2]冬天室外温度很低,汽车水箱里的水向外放热,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后继续向

试卷第7页,共17页

外放热凝固为冰;水结成冰后,由液态变成固态,状态发生了改变,但是质量不变,体积膨胀变大,根据ρ=

m可知,水结冰后其密度会减小。 V13.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则________是法线,折射角为_________度。

【答案】BF 【详解】

[1][2]由图可知,①AOG=60°,所以

①GOF=90°-60°=30°

而①E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BF为法线,AD为界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C一定为折射光线,GO为入射光线,OE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为

①COB=90°-30°=60°

14.如图所示,是水的循环示意图.请补充完成图中(1)_________、(2)_________两处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答案】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 【详解】

(1)试处是水结成冰,属于凝固过程,向外放出热量;(2)处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15.随着考试铃声的响起,同学们开始了紧张的考试,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

监考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始终保持稳步轻声,这是在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答案】信息 声源 【详解】

[1]随着考试铃声的响起,同学们得到开始考试的信息,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监考老师在巡视过程中始终保持稳步轻声,是防止发出较大的声音,影响学生答题,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6.在太阳的照耀下,岸边的树在地面上形成了阴影,同时也在水中形成了倒影。其中,“阴影”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倒影”是光的___________现象。 【答案】直线传播 反射 【详解】

[1]阴影的形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树挡住了光而形成的。 [2]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17.如图所示,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当物距为18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__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答案】10 投影仪 【详解】

[1]由图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0cm,则f=10cm。 [2]当物距为18cm时,即f<u<2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此成像原理制成的。

18.一只瓶子最多能装下1千克水,则它一定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装下同质量的煤油.若用这只瓶子装满硫酸,则硫酸的质量一定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1千克(已知硫酸水煤油). 【答案】不能 大于 【详解】

试卷第9页,共17页

[1]根据根据=

mm可得V=,因为m水=m煤油,水>煤油,所以V水V瓶子最多能装下1千克水,则它一定不能装下同质量的煤油; [2]根据根据=

m可得m=V,因为硫酸>水,V硫酸=V水,所以m硫酸>m水,所以用这V只瓶子装满硫酸,则硫酸的质量一定大于1千克. 评卷人 得分 四、简答题

19.如图所示的“花“是一种新型的液体降温材料,把它喷在人的皮肤上,会迅速凝成9℃的固态凝胶,几秒钟后又消失不见了,在皮肤上不留黏黏的感觉,使人感到凉爽.请分析:

(1)上述过程包含的物态变化; (2)“花“使人感到凉爽的原因.

【答案】(1)液体先凝固成凝胶,凝胶再升华消失不见;(2)热传递,升华吸热. 【详解】

(1)花“喷在人的皮肤上,迅速凝成9①的固态凝胶,是由液态变为固态过程,属于凝固现象;固态凝胶几秒钟后消失不见了,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

(2)“花“喷在人的皮肤上,到消失不见,经历了凝固、升华两种物态变化,物质升华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会使人感到凉爽. 【点睛】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2)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评卷人 得分 五、计算题

20.如图所示,是小丽开车即将到达隧道口时发现的交通标志牌。求: (1)请你解释标志牌上两个数字的含义。

(2)若小丽匀速通过该隧道所用的时间为3min,请通过计算判断小丽开车是否超速。

【答案】(1)见解析;(2)没有超速。 【详解】

解:(1)标志牌上数字80的含义:汽车通过该隧道时,行驶速度不能超过80km/h;“××隧道3600m”,是指隧道全长3600m。 (2)由图可知,隧道全长

s=3600m=3.6km

通过隧道的时间

t=3min=0.05h

则小丽开车的速度

s3.6kmv===72km/h<80km/h t0.05h所以,小丽开车没有超速。

答:(1)标志牌上的数字“80”表示的含义:汽车通过该隧道时,行驶速度不能超过80km/h,“××隧道3600m”的含义:此隧道全长3600m; (2)小丽开车没有超速。

21.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

(水的密度ρ水=1g/cm3,石块的密度ρ石=2.6g/cm3)求: m1=0.4kg的水。

(1)瓶中水的体积。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答案】(1)400cm3;(2)100cm3;(3)1.16kg 【详解】

解:(1)瓶中水的体积

试卷第11页,共17页

V1m水水0.4kg4104m3=400cm3 33110kg/m(2)当水面上升到瓶口时,石块的总体积

V2=V0-V1=500cm3-400cm3=100cm3

(3)这些石块的质量

m石=ρ石V2=2.6g/cm3×100cm3=260g=0.26kg

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m=m0+m1+m石=0.5kg+0.4kg+0.26kg=1.16kg

答:(1)瓶中水的体积是400cm3;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是100cm3;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是1.16kg。

22.茶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具也很有讲究.小明家有一个质量为150g,体积为600cm3的茶壶,如图所示,他很想知道制作这种壶的材料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52.2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为17.4g.

(1)请你计算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是多少?

(3)若此壶装满水,壶与水的总质量是多少? 【答案】(1)3g/cm3;(2)50cm3;(3)0.7kg. 【详解】 (1)由ρm水17.4gm17.4cm3,V盖V水可知,溢出水的体积,即茶壶盖的体积:3水1g/cmV材料的密度:ρmm盖52.2gm3g/cm3;(2)由ρ可知,茶壶所用材料的体积:V材

3V盖17.4cmV料150gm50cm3;(3)由ρ可知,m水ρ水V水ρ水(V−V材料)装满水的质量:33g/cmV1g/cm3×(600cm3−50cm3)550g,壶与水的总质量:mm壶m水150g550g700g0.7kg.

点睛:首先计算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等于壶盖的

体积,然后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壶盖的密度就是壶的材料密度;由密度公式可以求出材料的体积;由密度公式求出水的质量,然后求出总质量. 评卷人 得分 六、实验题

23.(1)如图甲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停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此时的读数是___________s; (3)如图丙所示是家用温湿度计,其中温度计的量程是___________℃,此时的温度是___________℃;

(4)在练习使用量筒时,为了使测量结果更精确,应该选用如图所示的________(选填“A”或“B”)量筒,其最大测量值为___________。

【答案】3.25 0.1s 268.7 -30~50 28 B 50mL 【详解】

(1)[1]图示刻度尺1cm之间为10个小刻度,分度值为1mm;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2.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5.25cm,则物体的长度为

l=5.25cm-2.00cm=3.25cm

(2)[2][3]停表上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4”一侧;大表盘的分度值0.1s,停表读数为4min28.7s=268.7s。

试卷第13页,共17页

(3)[4][5]从图丙看出,上面大表盘的单位是①,则应该是温度计表盘;下面小表盘单位是%,则应该是湿度计。温度计表盘上标示的量程为-30①~50①,一大格有10小格,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①,温度计的指针指示28①,则此时的温度是28①。

(4)[6][7]分度值越小,读数越精确;甲的分度值为5mL,乙的分度值为2mL,故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选用如图所示的乙量筒,其最大测量值为50mL。

24.小明想测量石榴汁的密度

(实验步骤)

①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调,使天平横梁平衡。将空烧杯放在调好的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40g;

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石榴汁,将其放在天平左盘上,在右盘内添加砝码,当放入最小的5g砝码时,天平右端下沉,接下来应该___________,直到天平平衡。天平平衡后如图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榴汁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g;

③将烧杯中的石榴汁倒入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石榴汁的体积为___________cm3;

④用上述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石榴汁的密度为___________kg/m3。 (分析与交流)

(1)小华认为,小明在步骤③中,由于烧杯中的石榴汁有残留,会使密度的测量结果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2)小华在实验中先测出了空烧杯的质量m1,倒入石榴汁后测出其总质量m2,将石榴汁倒入量筒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石榴汁较多,无法全部倒完,他及时停止了操作,读出此时量筒中石榴汁的体积V,再测出剩余石榴汁和烧杯的总质量m3,请写出石榴汁密度的表达式 ρ=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答案】右 将5g的砝码取下,再向右移动游码 62.4 20 1.12×103 偏大

m2m3 V【详解】

①[1]在调节过程中,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边调节。 ①[2]最小5g砝码放入右盘之后指针向右偏,说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大于物体的质量,但超出的质量小于5g,所以此时应将5g的砝码取下,再向右移动游码,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

[3]烧杯和石榴汁的总质量

m总=50g+10g+2.4g=62.4g

①[4]由图乙可知,量筒中石榴汁的体积

V=20mL=20cm3

①[5]石榴汁的密度

m22.4g=1.12g/cm31.12103kg/m3 3V20cmm可知密度偏大。 V(1)[6]如果液体有残余,会使得测得的体积偏小,由(2)[7]倒入石榴汁后烧杯和石榴汁的总质量与剩余石榴汁和烧杯总质量差就是倒入量筒中石榴汁质量,即倒入量筒中石榴汁质量

m=m2-m3

所以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ρ=m2m3 V25.小芳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不动,移动蜡烛和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

(1)如图所示位置,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焦距是___________cm。

(2)小芳将远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的适当位置,此时应将蜡烛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3)取走镜片,小芳将蜡烛放到光具座上20cm处然后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应将光

试卷第15页,共17页

屏移至________(选填序号)范围内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此时成的像和蜡烛在光具座上20cm处成的像相比是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等大”)的。 A.50~65cm B.65~80cm C.80~95cm

(4)小芳想用大小合适的玻璃板替换凸透镜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她取两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关系;光具座上的刻度可以方便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___________关系。

【答案】等大 15.0 左 B 变小 大小 距离 【详解】

(1)[1]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当物距等于二倍距时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二倍焦距。分析图可知 物距等于30.0cm时,像距等于30.0cm,所以二倍焦距等于30.0cm,则焦距为15.0cm。(2)[3]将远视眼镜(凸透镜)的镜片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适当位置,对光线能够起到提前会聚的作用,所成的像将会前移,此时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或将蜡烛向右移动,才能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

(3)[4]取走镜片,将蜡烛在光具座上20cm处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此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应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凸透镜在50cm处,应将光屏移至65~80cm 范围内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将蜡烛在光具座上20cm处向左移,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则此时成的像和蜡烛在光具座上20cm处成的像相比是变小的。

(4)[6][7]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后面蜡烛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能证明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光具座上的刻度可以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可以方便的得出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关系。 26.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装置图。

(1)当水沸腾时,从杯底产生的气泡在水中上升过程中体积越变越_________。 (2)下表是A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可判定该地水的沸点为_______oC,

大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温度/℃ 0 90 1 92 2 94 3 96 4 97 5 98 6 98 7 98 8 98 (3)通过实验可知,水沸腾时,温度_________(选填“逐渐升高”、“保持不变”或“逐渐降低”);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需要_________。 (4)如图乙中的实线和虚线,分别是A、B两组同学用相同实验装置做实验,得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分析可知:________组加热的水较多,A、B两组的初温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答案】大 98 小于 保持不变 吸热 B 相同 【详解】

(1)[1]水沸腾时,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减小而减小,并且沸腾时各水层的水都在剧烈汽化,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所以沸腾时,气泡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大。 (2)[2]由表格中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8①不变,所以沸点为98①。 [3]因为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压增大而升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①,所以该实验环境的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3)[4][5]由图象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4)[6][7]由图乙可以看出,0min时,AB的初温相同,保持不变的温度(沸点)也相同,在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分别给它们加热,B的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B的质量多于A的原因造成的。

试卷第17页,共1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