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学经典之师德修养

国学经典之师德修养

来源:华佗小知识
《国学经典》之师德修养

本讲主要讲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的关系。 一、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中国话称为国话,喝茶称为国饮, 技艺文化包括琴棋书画, 民俗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等

人文文化: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

教师要学习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内容,如在论语、春秋、先秦诸子、庄子、墨子等著作中找到规范教师的内容。

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人。

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学习的目的是要为己用。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养自己的浩然之气。(21分钟)

二、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一)师:1、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自然是榜样、对象。2、《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

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自己就能让(供)人学习,成为别人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韩愈:道有很多含义。大路。可以理解为法则、规律、方法等。传道:教师要知道、明道。求其正。教师要知天道,酬勤,地道,厚德,人道,相处。授业:就是交给知识、本事。有业可授。教师的业要精。宽厚的背景精深的业务。解惑:指点或帮助学习解决问题。德、才、师。

(二)德:德者德也。精神或心理的深化。道德是人化高低程度的体现。

(三)修:贯穿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完善,付诸行动。过程就是积善的过程,不仅要有善念,还要有善行,言行一致。实实在在的修。

(四)养:1、滋养,养好自己,滋养他人。过程是缓慢的。理解现实条件下的价值观,保持成长和向上的趋势。2、养成,把应该有的道德华为己有。养的过程要相伴终身。

师德修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化为己有,融入生命的过程。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如爱国、敬业、诚信、礼义廉耻等。2、认真的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做成成果。爱

生,有大爱之心,仁心。公正之心。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作风正派、为人诚恳、3、个人的修养:人格品味,生活情趣,个性操守。有“止于至善”的追求。宠辱不惊。师德修养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的坚守、公德、师德、职业道德。

三、为什么要讲师德修养

教师的职业不可缺。希望学生超越自己,托一把力,把学生送到更适合他的发展空间去。

1、师德是师业之魂。受人尊必须己身正,己身正必须讲道德。身教胜于言教。

2、师德是师才为本。是教师才能的支撑或动力。师德养人,师才成人。

3、师德是师风之根。好的师德会形成风气、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