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海省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

青海省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31卷 2012年第3期2012年6月出版 攀登(双月刊) VO1.31 New Heights(Bimonthly) NO.3.2012 June 2012 青海省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 王红宇 (青海省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青海摘西宁810000) 要: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海人口城镇化状况进行分析,论述青海人口城镇化呈三种类型、 出现波浪式上升态势、已步入加速阶段,但存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 结构阻碍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等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青海;人口城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12)O3—oo74—O7 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省份,特殊的 地理、历史条件以及相对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使青海人口城镇化进程与全国相比发展较慢、差距 较大,影响了城乡差距的缩小和经济社会发展。因 此,把握青海人口城镇化状况与问题,研究加快人口 城镇化的对策措施,对于青海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表现为初始、加速和成熟三个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人 口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为发展缓慢的初期阶段,人 口城镇化水平在30%_7O%之间为人口迅速向城 镇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城镇化水平超过70% 为城镇人口增长又趋缓慢,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的后期成熟阶段。 2010年,青海省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72%,与 2000年的34.76%相比,提高了9.96个百分点,年 均递增约1个百分点,进入了人口迅速向城镇聚集 、青海省人口城镇化状况及特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人口城镇化已 进入加速发展期,人口转移明显加快,人口城镇化水 平明显提高,发展状况呈三种类型,发展态势呈波浪 式上升趋势,但存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第二、第三产 的中期加速阶段。从实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青 海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服 务业等就业岗位增多,青海城镇数量由2000年的 业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制约人口城 镇化发展、城镇规模小、设施差、发展缓慢等问题。 73座发展到目前的140座,城镇人口和城镇化率分 别由2000年的179.54万人和34.76%,增加到 251.63万人和44.72%。2010年末青海人均GDP 从总体上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反映,青海全省常 住人口为562.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51.63万 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4.72%,比全国水平 49.68%低4.96个百分点。青海人口城镇化的特点 呈现为: 达到2.4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5.5:3.4,与2000 年相比,人均GDP提高3.67倍,在GDP中第一产 业所占比重显著降低,下降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 所占比重大幅提高,上升1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8.6个百分点。与2000 年相比,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亦有明显改善,其中第一 (一)青海人口城镇化步人加速阶段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的研究,城镇化过程 【收稿日期】2012—04—12 【作者简介】王红宇(1962一),男,青海省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统计师。 ----——74---—— 产业就业比重下降1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 重上升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4.4个 百分点。城镇对人口的拉力明显增大。与此同时, 州——西宁——格尔木铁路沿线城镇为主轴的城镇 发展态势,形成了由1个大城市、2个小城市、6个地 区行署或自治州所在地城镇、37个县城、94个 农牧业生产力得到相应提高,使更多劳动力从土地 建制镇组成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体系。 (三)青海各地人口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呈三 种类型 上出来,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增多,加之生态移民 工程的实施,都明显加大了农牧区对人口的推力。 这些情况都推动着省内农牧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加 速了人口城镇化的进程。 由于青海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资源分布 状况、海拔高度与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省内 各地城镇分布及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差悬殊,大体上 可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2000年以来,由于撤乡 (二)城镇体系初具规模 当前,青海全省行政区划为6州1地1市,有建 制镇137个,其中西宁市有建制镇27个,海东地区 建镇行政区划变动,历代耕作的农民一夜之间变为 城镇人口,同时在城镇务工半年以上的农牧民作为 当地城镇常住人口统计,年底返乡又成了农牧民。 目前,大部分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不稳定,其工伤保险 和医疗保险工作刚起步,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因此相当一部分农牧区进 城打工的人口,其享受的公共服务与原来相比变化 不大。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转移在前,规范化就业 滞后的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在青海也比较突出。 为了避免以上情况造成的人口城镇化快于实质城镇 化的情况,故本文采用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作为分 类的标准(见表1)。 35个,海北州11个,黄南州8个,海南州15个,果 洛州8个,玉树州l2个,海西州21个。青海省设市 城市共3个,分别为西宁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大城市指市区 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O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指 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 城市,小城市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O万 的城市。按此标准,西宁市2010年非农业人口为 91.26万人,为大城市,格尔木市9.74万人为小城 市,德令哈市4.33万人,为小城市,青海没有中等城 市。目前,青海全省已形成了以西宁市为中心,以兰 表1 青海省各地区城镇发展情况 地区 市镇数(个) 市镇人口比重(%) 市镇数(个) 市镇人口比重(%) 市镇数(个) 非农业人口比重(%) 52 15 34.76 56.58 138 28 39.26 58.34 140 28 30.o9 46.56 2000生 2006正 2010焦 青海省 西宁市 海东地区 海北州 14 4 12.19 28.21 33 11 17.45 28.77 35 l1 l2.51 24.10 黄南州 海南州 果洛州 3 2 1 21.71 14.63 l9.5l 8 15 8 22.30 26.48 26.17 8 15 8 19.84 22.68 17.53 玉树州 海西州 1 12 19.91 62.1O 12 23 20.33 70.0o 12 23 13.69 60.99 类型一,是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即非农 业人口比重在45%以上的地区,包括西宁市和海西 木市和德令哈市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分别达79.1% 和59.04%。类型二,是人口城镇化水平中等的地 区。即非农业人口比重在20% 5%之间的地区, 州。西宁市由于自然环境和发展基础较优越,2010 年全市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6.56%,其中市区的非 农业人口比重高达83%。海西州由于资源丰富,工 矿企业集中,非农业人口比重达60.99%,其中格尔 包括海北州、海南州2个地区,其非农业人口比重分 别为24.10%、22.68%。类型三,是人口城镇化水 平偏低的地区。即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低于20% 一75— 的地区,包括海东地区、黄南州、果洛州和玉树州,其非 农业人口比重分别为12.51%、19.84%。17.53%、 础薄弱的地区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偏低。 (四)青海人口城镇化状况呈波浪式上升态势 13.69%。青海城镇分布及其人口规模的特点是,自然 建国后,伴随青海的开发建设,城镇数量和规模 均得到发展,人口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但并非一帆 风顺,其波动情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见表2) 年份 1995 1996 条件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较快的地区人 口城镇化水平也较高;反之,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基 年份 1978 1979 表2青海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变动情况 年末总人口 (万人) 364.86 372.02 城镇人口 (万人) 67.84 71.06 人口城镇化率 (%) 18.59 19.10 年末总人口 (万人) 481.20 488.30 城镇人口 (万人) 163.13 166.93 人口城镇化率 (%) 33.90 34.1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l987 1988 376.90 381.60 392.79 392.57 401.61 407.38 421.12 427.90 434.20 74.71 76.78 79.82 77.25 128.63 137.75 140.75 143.00 l46.86 19.82 20.12 2O.32 19.68 32.O3 33.8l 33.42 33.42 33.82 1997 1998 1999 2000 2oo1 2002 2003 2OO4 2005 495.80 502.80 509.80 516.5O 523.10 528 80 533.80 538.80 543.20 171.94 174.】8 176.33 179.54 190.00 199.16 203.80 207.51 2l3.21 34.68 34.64 34.59 34.76 36.32 37.66 38.18 38.51 39.25 1989 1990 440.20 447.66 150.69 153.22 34.23 34.23 2oo6 2oo7 547.70 551.6O 215.02 221.O2 39.26 40.07 1991 1992 1993 454.43 461.02 466.70 155.11 157.34 158.04 34.13 34.13 33.86 2008 20O9 2O1O 554.30 557.30 562.67 226.50 233.50 251.63 40.86 41.90 44.72 第一阶段是1949年一l960年,人口城镇化从 起步到第一次高峰。1949年一1955年,通过国民经 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青海城镇化初见 44.72%,人口城镇化快速推进。 (五)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六大制约因素 一是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成效,到1960年末,城镇人口发展到70余万,是 1949的近10倍,平均每年净增加6万多人,年平均 增长33.17%。第二阶段是1961年一1963年,人口 城镇化出现低谷。这一时期青海经济出现了较大的 困难,三年累计城镇人口减少39.5万人。城镇人口 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0年_2010年,青 海第二产业产值增长5.8倍,就业人数只增长1.08 倍,就业增长速度只有产值增长速度的五分之一。 另外,虽然2000年_2Ol0年,青海城镇数量增长 1.69倍,但是青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2000年 为43.5%,2010年为34.9%,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导致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强。 二是人口素质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青海文盲率偏高,文盲人口为60.79万人,文盲率为 10.80%,比全国平均水平4.08%高6.72个百分 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由1960年的28.2%下降到 1963年的14.6%。第三阶段是1964年一1978年, 人口城镇化水平缓慢回升。城镇人口由1964年的 35.57万增加到1978年的67.84万,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15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第四阶段是 1979年一2O10年,人口城镇化进程再现高峰。期间 青海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原有城 镇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新设立了2个州辖市和130 个建制镇,城镇人口得到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城 镇人口达到251.6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 一点,仅低于,居第二位。其中农村牧区的文盲率 高于城镇,这已成为影响农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 重要因素。 三是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经济实力不强。在 西北五省,青海是城市总量最少的省份,小城镇密度 76— 一万平方公里仅为1.9个,使城镇的聚集和辐射能 力均受到。按w・克里斯特尔k=3城镇等级 结构,城镇体系大、中、小及中心镇的合适比例应为 1:3:9:27,但目前青海城镇体系的实际比例为 1:10:22,规模等级明显偏离合理范围。城镇经济实 力不强主要表现为,西宁市在青海一市独大,但从全 国地级市看,其主要经济指标比例明显偏低。据 2009年调查,年初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人口 和GDP分别占总量的28.3%、62.0%,青海为 20.1%、30.1%;全国地级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4.5%、71.4%,青海为 23.99%、48.96%。青海县级市仅2个,是县级市最 少的省区。 四是自然条件差,县所辖城镇基础设施简陋,人 口规模小,导致其缺乏聚集和辐射能力。据2005年 调查,全国平均每个县(不含市辖区)创造的GDP 总量为36.5亿元,青海为9.02亿元,全国乡村劳动 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占40.5%,青海为30.8%。目前 在青海各县(市)中,尚有国定贫困县15个,省定贫 困县10个。 五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阻碍人口向城镇转 移。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得城乡之间经济联系 疏远,差距扩大,使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 遇,难以转化为市民,成为人口城镇化的重大障碍, 六是人口城镇化快于实质城镇化。据2006年 调查,2000年 006年,青海城镇人口净增35万 人,其中撤乡建镇占40.18%,迁移占37.94%,自然 增长占21.88%。由于撤乡建镇,农民一夜之间变 成城镇人口,同时,在城镇务工半年以上的农牧民也 作为城镇人口统计,但年底返乡又成了农牧民。在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转移在前,规范化就业滞后的问 题十分突出。 二、青海人口城镇化发展预测 青海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预测主要考虑了以下 几个因素: 一是根据世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资 料显示早期城镇化率年均增幅一般0.3__0.7个百 分点,中期年均增幅一般0.8—1.2个百分点;后期 年均增幅一般0.1 .2个百分点。同时参照经济 学家钱纳里关于人均GDP与城镇化水平及工业化 水平的对应关系(见表3)。 表3钱纳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 人均GDP 城市人口占 制造业增加值 (美元) 总人口的比重(%) 占GDP的比重(%) 100以下 12.8 12.5 2o0 22.0 14.9 300 43.9 25.1 40O 49.0 27.6 5o0 52.7 29.4 80o 60.1 33.1 lO0o 63.4 34.7 1000以上 65.8 37.9 二是参考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见如下数学模 型:Y=a en X+b(其中Y表示城镇化水平,a,b为 回归系数。x表示人均GDP)。谢文蕙教授用此模 型对153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的城镇化水平和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 0.92,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之间 的关联。2010年青海人均GDP为2.4万元人民币, 按人民币汇率2010年平均价1美元折合6.7695元 人民币计算,青海人均GDP为3562美元,工业增加 值占GDP的比重已达45.4%,可是青海人口城镇化 率只有44.72%,根据表3,青海人口城镇化水平存 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和快速增长的潜力。三是参考省 内外人El城镇化发展变化情况,1990年—20o0年全 国人口城镇化率年均递增0.98个百分点,东部地区 年均递增1.52个百分点;2000年_20o8年全国人 口城镇化加速,年均递增1.2个百分点。青海人口 城镇化率1990年—2ooO年均递增0.74个百分点, 2000年—201O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四是考虑到 2010年末青海城镇人口已达251.63万人,人口城 镇化率已达44.72%的实际情况。 通过对以上四个因素的综合考虑,制定了青海 一77— 人口城镇化未来25年两种发展方案(见表4)。 表4人口城镇化率递增幅度预测 城镇化率 40%一70% 二下降到0.1个百分点。测算中,首先根据第五次 人口普查结果,对2011年至2035年各年总人口数 方案一 1.5 h-寨一 0.7 进行了推算,并依据2010年末青海总人口和城镇人 口的实际数据进行了调整。 从预测结果看(见表5),根据方案一,2015年 70%以上 0.3 0.1 方案一,主要是考虑青海人口城镇化水平已经 步人加速阶段,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人均 GDP等指标应该达到的水平,参照国内外学者钱纳 里、谢文蕙对人均GDP和人口城镇化率相互关系的 研究成果,尤其是东部地区多年来保持年均递增 1.5个百分点的实际情况,确定青海人口城镇化率 的递增水平。方案二,是在参考国内外成果基础上, 对青海人口城镇化进程比较保守的预测。另外,当 青海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1.5%,与国家有关部门 关于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预计2015年前超过50% 的观点保持一致。2029年青海人口城镇化率将达 到70%,届时,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将实现历史 性转变,人口城镇化进程将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城镇化水平从30%上升到 70%,实现历史性转变一般用了100年时间,笔者认 为,青海省只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其人口城镇化水 平从1984年跨越30%分界线开始,用45年左右, 就可以实现人口城镇化的历史性转变。 方案一 城镇化率达到70%,其进程将明显放慢,故城镇化 率年均增长幅度,方案一下降到0.3个百分点,方案 年份 2011 2012 表5青海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预测 总人口(万人) 567.67 572.89 258.29 269.26 方案一 城镇人1:3(万人) 城镇化率(%) 45.50 47.00 城镇人口(万人) 253.86 260.09 城镇化率(%) 44.72 45.40 2013 2014 578.03 583.04 280.34 291.52 48.50 50.oo 266.47 272.86 46.10 46.80 2015 2016 587.87 592.49 302.75 314.02 51.50 53.00 279.24 285.58 47.50 48.20 2017 20l8 2019 2020 2021 596.82 6oo.82 604.52 6O7.82 6l0.48 325.27 336.46 347.60 358.61 369.34 54.50 56.oo 57.50 59.0o 6O.5O 291.84 298.Ol 304.07 309.99 315.62 48.90 49.60 50.30 51.oo 51.70 2022 2023 2024 612.83 6l4.95 616.87 379.95 390.49 4oo.97 62.00 63.50 65.0o 321.12 326.54 331.88 52.40 53.10 53.8O 2025 2026 2027 2028 618.56 620.14 621.60 622.86 411.34 421.70 432.01 434.76 66.50 68.00 69.50 69.80 337.12 342.32 347.47 352.54 54.50 55.20 55.90 56.60 2029 2030 624.27 625.38 437.61 440.27 70.1O 70.40 357.7l 362.72 57.3O 58.0o 2031 2032 2033 2034 626.19 626.94 627.48 627.95 442.72 445.13 447.39 449.61 70.70 71.00 71.30 71.60 367.57 372.40 377.12 381.79 58.70 59.40 6O.10 60.80 2035 628.27 451.73 71.90 386.39 61.50 78— 三、促进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前述对青海人口城镇化状况与特点以及制 约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到,未来青海加快人El城镇化 进程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促进青海人El城镇化快 速、健康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采取适合省情特点的 发展措施,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人口城镇化注入强大 动力。针对人口城镇化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进程 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情况,建议大力发展第 三产业。发展经济学认为,随着资本密集化程度的 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工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越 来越少,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镇商业、服务业 等第三产业领域,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证实了这点,即 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已成为现代 城镇的发展动力。事实上,青海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2000年为89.6万人,2010年为118.85万人,增长 了32.6%,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31.6%上升到 36%,提高了4.4个百分点,与经济理论和国外实践 均保持一致。 2.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为人口城镇化奠定坚实 基础。针对青海人口素质低,农牧民普遍缺乏非农 就业竞争力的情况,建议加大对农牧区人口文化素 质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以技能培 训为主的继续教育,地方出资协调,与用工单位 挂钩实施定向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使 其深入农村牧区,从根本上说,人口城镇化过程,主 要是农牧民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的过程,因 此,充分重视农牧区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 教育,努力提高农牧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 力,是推进人口城镇化十分重要的方面。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使人口城镇化健康发 展。针对省内各地人口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城镇 体系不合理、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建议采取分类 指导、因地制宜的发展方略。因为无论是大城市,还 是中小城市或小城镇都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众多 专家对于究竟应该选择大城市发展模式,还是中小 城市发展模式,或小城镇发展模式各执一词,莫衷一 是。笔者认为,单纯地强调哪一种城镇化发展模式 都会有失偏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现有城镇为 基础,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兴 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根据业已形成的综合 型、旅游商贸型、资源开发型、交通物流型、农业服务 型等职能类型,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 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多元发展格局,实现青海城镇 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4.依托交通干线,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为了 突破小城镇规模小、设施差、发展难度大的问题,建 议利用交通干线,加快城镇发展。交通干线作为资 源要素流通的纽带,具有很强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 动效应。按照《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构 建“一轴、一群、一带、一区”为骨架的城镇布局,即 以兰青、青藏铁路为主轴,形成东部城市群、柴达木 城市带和南部生态城镇发展区;从城镇等级结构、城 镇职能结构、城镇空间结构三方面优化城镇发展布 局。 5.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为人口城镇化 铺平道路。目前实际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 构,阻碍着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一是按照要求,确保新增 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建立投资“三农”的稳定增 长机制。二是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 会事业向农村延伸,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试点步伐。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 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借鉴外省宅基 地和村庄整治经验,为工业和城镇发展创造空间,促 进土地集约利用和新农村建设。严格土地使用管 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五是统筹城乡发展实 现共同繁荣,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深化农村改革,稳 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转变,加强新型农民培养,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 设,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 化。 6.促进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人口城镇 一79— 化步伐。当前,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镇的过 程中,只实现了由乡到城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打破城乡劳动力的 身份,加强部门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和信 息发布,克服农牧区劳动力盲目流动现象。 可以预期,随着青海省“四个发展”步伐的加 的职业转换,但没有实现身份变换。因此,一定要主 动接纳农民工融入城镇。建议采取五项措施,一是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牧业转移人 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二是 快,以及新农村建设相关措施的落实,青海人口 城镇化的前景将越来越光明。据测算,到2015年, 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对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 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 系。三是完善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土地权利保障机 制。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权利和依法保障的宅基地 物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即使农民进城定居,也不应 强行要求农民放弃。四是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 投资和土地,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青海人口城镇化水平将跨越50%分界线,城镇化将 由数量规模扩张型为主的增长,向提升城市功能内 涵为主转变。到2029年,青海人口城镇化水平将跨 越70%分界线,届时青海绝大多数农牧民将脱离传 统农牧业,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城镇中完成职业 转换,并且在城市生活中,在现代化大生产和都市文 化的影响下,摆脱传统观念束缚,融人现代生活。届 务体系建设的投资,把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成为生产 要素集聚和承载农牧区人口转移的重点地区。五是 时,青海人口将从总体上实现由传统到现代这样一 个历史性的转变和跨越。 注释: ①国际在线消息,2010年3月29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会上,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预计在2015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 超过5O%。 参考文献: [1]2009中国统计年鉴[M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9. [2]青海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7. [3]刘祖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4]2010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G].青海省统计局编,2011,10. 【5]张羚广,蒋正华,林宝.人口信息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 [6]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青海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4. [7]翟振武,路磊,罗茂初,曲海波.现代人口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 [8]刘铮,李竞能.人口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3. [9]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1O]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11]袁永熙,等.中国人口[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9. [12]翟松天,汪源,李高泉,张学乾.中国人口(青海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6. 责任编辑:马震 一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