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24卷第4期 、,0l 24.NO4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l Sciaences 2011年7月 Jul,2011 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郭 云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摘410083) 要: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是文论“他国化”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文化严重西化甚至“失语” 的危机时刻,如何利用“他国化”的规律,实现西方丈论中国化是中国当代文化、当代丈论的重要任 务。借鉴王国维、钱钟书等前辈以中融西、激发文论新质的宝贵经验,当下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本路 径可以概括为:清晰地认识中西文论的异质性;根据需要将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下的文学实践相结合; 文化过滤和创造性误读;以我为主对西方文论加以创造性地吸收。 关键词:西方文论;中国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1)04.0095—0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H.edu.Cll获得 DoI:10.38750.issn.1674—3555.2011.04.014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曹顺庆先生在提出中国文论“失语”、“话语重建”与“中国古代文 论的现代转化”之后的又一重要话题。2004年第5期的《河北学刊》上发表了曹先生组织的题为 《西方文论如何实现“中国化”》的一组文章,将西方文论话语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作为重建中 国文论的两大资源,凸显了“西方文论中国化”在中国文论话语的当代重建中的重要性。此后, 曹先生陆续撰文,继续探讨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理论意义与现实路径。其他学者也给予了积极回应, 如王富的《理论旅行、文化杂糅与西方文论中国化》【J J,刘亚律的《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若干策略 问题》 和李建中、喻守国的《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3】等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考量了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可行路径。然而相较于在文论“失语”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等问题上的 热烈讨论,中国学界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探讨较少,而且对于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难题往往没有做 具体的分析。笔者拟在理论梳理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西方文论中国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应当注意的事项做一具体研究。 一、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是文论“他国化”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文论话语的“他国化”是世界各 国文学理论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它不是纯然理论演绎的结果,而是在总结中西方文化交流事实 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从人类文化交流的实践看,无论是印度佛教在中国还是中国“意象”论在英美,当一国文化 传到另一国文化语境的时侯,都会发生“他国化”的转化现象。一方面,传播国文化经过接受国 文化的选择、过滤、渗透和误读,必然会发生变异;另一方面,接受国的文化也会吸收和融汇外 来文化成分,从而发生变异。我们以对中国文化曾造成最强烈冲击的佛教为例:在中国文化的发 收稿日期:2010—08—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WWO04) 作者简介:郭云(1984一),女,安徽:巢湖人,助教,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欧美文学 96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4卷第4期 展历程中,无论是“中国佛教化”还是“佛教中国化”,展现的都是“他国化”的规律,它们正 构成了这一规律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为参照,也就不难理解西方文论的“他国化”,在中国必 然表现为“西方文论化中国”(“中国文论西方化”)和“西方文论中国化”这两个基本路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当代中国文化的“西方化”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佛教化”有 许多相似之处:由于五四运动时期“全盘西化”的激进要求,在经过20世纪5O年代初的全面“苏 化”和8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全面输入以后,中华文化严重“西化”,我们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同 样处于被外来文化同化的危机之中。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中西文论话语本该有着不同的话语方 式和话语规则;然而,在中国文化全盘西化的背景下,中国文论也被西方文论整体切换,造成了 中国文论的“失语”。比如今天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不顾及中国文论话语的异质性而套用甚 至滥用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话语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当文坛上到处泛滥着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中国现当代文论就已经失去了自我。她并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 而仅仅是承袭了西方文论的话语系统。”I4 在长期西方话语影响下的中国文论研究,象这样直接套 用西方文论来阐释中国的文学现象和文论思想的例子不一而足,它们以创新的名义生产了大量的 学术泡沫,这必然会使我们失掉中国文论赖以生存的根基,使中国文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中国文论的“失根”,正是导致现今中国学术界言说无力、创造力匮乏的现状的根本原因。 回顾历史、叩问先贤,在“佛教中国化”的经验基础上,我们认为这种被外来文化“同化” (如“中国佛教化”)的危机,如果处理得恰当,是能够向有益的“化同”转化的。印度佛教思想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为中国儒道伦理所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禅 宗就是最好的例证。曹顺庆先生在总结了中国历史上佛教“中国化”的经验之后,明确地指出: “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利用‘他国化’这一规律,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 化”’。其实,“西方文论化中国”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根本差异体现在:“西方文论化中国” 是以西方文论话语为价值标准,切割中国的文学现象、文论命题,走的是以西代中的道路,使中 国文论的价值被遮蔽,处于“失语”的境地;而“西方文论中国化”则是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则 和文论话语为价值标准,关注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化规则、文论话语的对话空间,使西方文论在中 国文化语境中产生变异,实现重新生成。可以说,从“西化”走向“化西”是历史的趋势,“今 天的中国有可能正处在从‘西化’到‘化西’的转折点上。”[5 因此,面对强大西式话语的冲击, 我们决不能主动放弃自己的话语权,回到西化的老路上去。我们必须改变追赶西方理论的现状, “……从‘套用’转向‘化用’。……‘化用’的实质是要使西方文论中国化,即坚持以我为主 来消化吸收西方文论,进行深层次的话语规则融合,以形成一种新的学术话语规则。……”[61也 就是说,只有“以我为主”,才能在不“失根”的基础上融汇西方文论,实现文化及文论创新。 “以我为主”实际上是要以中国的学术规则为主,而“学术规则是指在特定文化传统、社会 历史和民族文化心理下所形成的思辨、阐述和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法则,它直接作用于理论的运思 方式和意义生成,并集中鲜明地体现在哲学、美学、文学理论等话语规则和言说方式上。”【7l中国 传统学术规则主要体现为以“道”为核心的意义生成和话语言说方式以及儒家“依经立意”的意 义建构方式和“解经”话语模式L8J,这两条主线又派生出如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虚实相生和微 言大义等生成规则,共同支撑起中国学术的大厦。因此,要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必须将西 方文论融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则,在对话中进行异质互补,从而使中西文论达到有效融通。 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经验借鉴 在现代文学史上,王国维先生、钱钟书先生等人就是以中融西,激发中国传统文论活力、创 郭云: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造文论新质的成功范例。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以中国传统词话的言说方式为根本,融 入了西方的文学观念。他承继了中国美学中“境界”理论的传统,并将西方美学中某些观念如“理 想”、“写实”、“优美”和“宏壮”等融汇其中,赋予了“境界”新的内涵,中国文论话语与 西方文学观念自然融为一体。他对“境界”的“造境”与“写境”的分类,其实是受西方浪漫主 义与现实主义分类的影响,但“并未以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来认定非此即彼,不是浪漫主义就是 现实主义,而是以中国哲学整体和谐及物我合一的观念来消化之,认为二者难以分开,同存于作 品中。” 可见,王国维先生是在坚持中国学术规则的基础上,对西方文论话语进行了消化和吸 收,从而将其融入中国传统的诗学精神和表达方式中,使之成为中国文论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现了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因此有学者称王国维的诗学有两大突出鲜明的特征:“一是在概 念、范畴层面因大量吸纳西方话语而带来的言说能力增强和理论视野的扩展:二是在诗学精神上 向中国传统诗学的回归。”ll叫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也引用了大量的西方话语。但他不是机械地以现代西 方术语去“切割”中国古代思想,而是独辟蹊径、借照邻壁。《谈艺录》承袭了中国传统文评诗 话的传统,甚至连书名《谈艺录》也与明人徐祯卿的诗话《谈艺录》相同;而《管锥编》则是秉 承中国传统话语“依经立义”的意义生成方式,采用中国传统的注、疏和传的方式来书写,对中 国先秦至唐代的十部文化元典进行了阐释。在阐释中,钱钟书引用了大量的西方话语,但并非以 西切中,而是通过引入西方话语使中国传统话语的内涵得以彰显。像他将“通感”这一西方术语 引入中国文论、阐释中国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通感”(synaesthesia)原是西方心理学的 术语,指的是在日常生活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 鼻、舌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钱钟书发现,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语言里常有出现。 像“响亮”,就是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热闹”,就是把身体的感觉与听觉 混在一起。在中国诗文中,也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描写手法。像“红杏枝头春意闹”、“寺多红叶 烧人眼”,诗句中的“闹”、“烧”都是感觉互通的例子I1 。钱钟书先生从西方心理学著作中获 得了灵感,认为西方心理学中所谈的“通感”与中国诗文中的感觉互通的描写手法是一致的,遂 将“通感”这一术语引入中国文论,极其有效地阐释了这种描写手法。他“以现代西方文化的映 发,而使中国传统典籍中那些往往不为人注意的思想智慧,焕发出一种‘当代性’,在当代思想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推动这一发展”【l2】。“通感”这一整体的直觉的思维方式,具有“有无相生” 的哲学意味,无论从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上都是“中国化”的文论话语。这种对西方文论话语的 借鉴和利用,激活了中国传统话语,实现了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融。 前辈们的成功经验在于:他们根植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以我为主进行吸收、创新,不是直 接将西方文论话语“移植”到中国来“切换”中国的文论话语,而是将其话语中适合中国的枝芽 嫁接到中国传统文论话语这棵大树上,以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为本,有效地吸收西方文论话语,将 其融入中华文化精神,增强了中国文论话语的言说能力,同时保持了中国文论话语的“本色”。 那么我们在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具体操作中,通过对中西文论传统进行清理,也~定可以挖掘出其 中可以交会交融的生长点,在中国文论话语的基础上,实现其有效嫁接。 三、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本路径 面对西方文论到底如何实现中国化的问题,学者们从各自的实践出发,提出的设想和建议不 一而足。有学者从变异学的视角,提出了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几条基本路径:一是异质文化交融, 激发文化新质;二是异域文论相似,互相启发阐释;三是创造性误读异质文论;四是适应需要, 98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4卷第4期 促进转换 】。在已有的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基础上,笔者认为需要强调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向异质性回归,由此确立中国文论的学术主体性。所谓异质性,“是说中国传统诗学 有不同于西方诗学的异质的知识谱系背景和质地、形态均不相同的知识质态。”ll J比方说西方文 论重逻辑,造成在概念上重视逻辑的推衍;中国文论重直观,导致概念往往具有很强的示喻性。 所以,由其本质所决定,西方文论注重言说的准确性、逻辑性和稳定性;而中国文论却更注重其 感悟性、直觉性和启示性。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不同文论及其生长土壤的差异性,是因为任何一 种异质文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都只能在差异的基础上找到其各自的“身份认同”。在中西 文论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其各自的异质性,在西方理论的“激发”下,回头审视自身传统, 开启并弘扬自身固有但未给予充分注意的可能性,从而取消外来文化与文论的优势,使自己的文 化与文论传统得到更进一步的充实、丰富和发展。“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论的异质 性,则很可能会促使异质性的相互遮蔽,并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Il 5】中西文论对话 应该是“和而不同”的异质性对话。要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从“西化”向“化西”回归,树立 中国文论的主体性是根本所在,为此,我们就必须阐明中国文论的主要学术规则,“以我为主” 地去融汇西方文论,确立中西文论的平等意识。而要真正实现“以我为主”,展开中国文论的异 质性研究是重要手段。它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文论的主体性内涵。在西学范式泛化的时代, 异质性的研究实质上是对各方知识谱系的还原。持续不断地推进变异学研究,确立异质性,尤其 是中国文论异质性的合法性,是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础。 其次,根据需要将西方文化与文论的思想与中国当下的文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转化。我们主 张以宽阔的学术心态,以平等求实的精神来对待西方丰富的系统的文论资源,把西方文化与文论 的思想与中国当下的文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转化。我们之所以需要西方文论,是出于当前中国文 论话语建构的生存表达。因此,被用来与中国文化、文论融汇的西方文化与文论的思想,必须是 能够解释和解决中国当下文学实践中所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的。我们要从中国文化本土价值观念以 及文论建设的需要出发,有选择、有意识和有准备地引入西方文论,要变被动为主动。正如王宁 先生所说:“西方当代批评中国化,就是将西方当代批评置于中国的文化语境来加以检验,其与 中国的文学经验有共同性者则肯定之、吸收之;与我们的经验相悖而明显片面、谬误者则质疑之、 扬弃之;对我国的文艺现象不能解释、陷于盲视者则补充之、发展之。”【1卅要根据中国文学发展 的现实态势,根据中西方文化尤其是文论上的异质性,在差异的基础上打通、理解,以吸收之、 消化之,用之于中国的文学实践。更要在不断的文学实践中加以改造,在现象的解释和问题的解 决过程当中,阐发出新的文艺理论思想,使其具有中国特色,成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一部分。 第三,通过文化过滤和创造性误读促进西方文论中国化。凭借历史上应对佛教文化冲击的经 验,我们发现经过文化过滤和误读的异质文化更易被接受;同时,异质文化中也有许多有借鉴意 义的文化和文论新质,可以激活、丰富和更新接受国传统的文论话语。正是外国文论被中国文化 过滤误读、对话融合的具体情况存在不同程度和层次,才使外国文论不断地中国化,中国文论才 可以不断地获得更新。而且只有经过有效的文化过滤和误读,我们引入的西方文论资源才是有机 的,西方文论泛化才会得到抑制,其价值才有可能在中国文论的平台上重组。比如魏晋南北朝的 中国佛教学者,在理解印度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时,创造性地以中国传统的灵魂不灭思想和哲学 上的形神关系思想去对之进行阐释。这种阐释在某种意义上是不符合早期印度佛教思想原意的, 因为早期印度佛教否认存在着任何精神与物质的实体,但中国学者从本土的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 的思想出发,认为印度佛教既然讲轮回、讲转生,也就必然承认有一个轮回的主体存在,于是以 中国的灵魂、魂神和精神去阐释印度佛教所说的轮回主体,并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形神思想去对 郭云: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它的不灭性进行系统的论证。这一方面保留了印度佛教业报轮回思想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又使 它的面貌发生了适应中国文化与中国观念的变化,从而使印度佛教业报轮回思想为发展和完善中 国传统哲学的形神论思想、促进中国艺术形神论的产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最终使印度佛教的思 想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动力。正是因为文化过滤与误读对接受对象的、改造 和消耗作用,接受者才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使这些作用朝着有利于 自己的方向发展,在话语内部杂语共生阶段,通过文化过滤与误读使半中国化的外国文论进一步 脱离其本来的文化语境,化西方强势话语为中国话语的有机部分,促进中国文论的更新和重建。 第四,“以我为主”地进行西方文论的转化,促进中国文论的激活与创新。“西方文论在中 国,首先由于文化传播和语言译介的过滤和误读,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具有‘他国化’特征,这是 ‘中国化’的初涉阶段。但是,只有当西方文论与中国自己独特的传统言说方式结合,并以中国 的学术规则为主来加以创造性地吸收,并切实有效于中国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才能推动 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也才能真正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7 J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如中国传统的解经模式在参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 解经模式是以“依经立义”为基本范型的。“依经立义”作为话语生成方式要追溯到孔子的“述 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它建立了中国文人一种以读经为本、解经为事和依经立 义的普遍的解读模式和意义建构方式:表现方式上的“微言大义”,解读方式上的“以意逆志”, 操作形式上的注、疏、笺、传和正义等话语规则就是典型的中国的“学术规则”。但是一方面“依 经立义”以对儒家经典的整理解释为意义生成的基点,呈现出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从根本上决 定了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复古保守传统,与西方反叛经典、着重创新的文化路径相比,堪称完全不 同的文化范式。如果在“以我为主”进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摆脱这种比较封闭 的思维模式,拒绝用一种开放的眼光来与西方文论进行比较研究,那么我们将无法发现中西方文 论之间的会通点,更枉论对西方文论进行创造性的吸收。另一方面,“依经立义”固然有它僵化、 保守甚至曲解、误读的一面,但它也是中国式知识生成和积累的重要方式。如今这一传统范式的 式微,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学术根基的坍塌造成了今天知识谱系的断裂,使得中国固有的文化规 则几被泯灭,民族文化创新能力大大降低,这将最终导致我们失去与西方文论话语展开对话的平 台。那么,要怎样挖掘“依经立义”这一中国式的话语规则,使之在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发 挥“以我为主”的现代方作用呢?笔者认为:应该立足于当代,从纵横两个方面去寻求发展 动力。一方面要重新解读和阐释中国文化和文论经典的范畴术语和理论命题,揭示其当代价值, 使传统面向现代而开放其自身,促进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生成;另一方面要开放眼光,通过 对西方文化、文论的借鉴、印证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对话来达到互识、互补。对于西方文化与文 论特有的范畴术语和理论命题,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借用,进行改造,赋予它以中国式的理论 内涵,使之转化为中国文论的范畴,增添文论新质。 四、结 语 以上是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当然,更多的、更为具体的方法还需 要我们结合具体化的西方文论、中国文化的具体语境以及研究者自身的条件,在综合权衡的基础 上探讨出来。但不管方法与途径有多少,要想把它们探寻出来并自如地付诸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与中国当代文论的建构,还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中西文化与文论的知识,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扎扎 实实的工作。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论如何,我们的民族与文化都需要自己的独到的 理论与话语,而不只是套用别人的理论与话语,我们想要重建的中国文论话语是:以中国学术规 1oo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24卷第4期 则为主体、融汇西方各国文论精华而产生的活生生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 参考文献 【1王富.理论旅行、文化杂糅与西方文论中国化【1】J】_社会科学家,2005,(11):36.38. [2】刘亚律.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若干策略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9,(4):112—117. 【3】李建中,喻守国.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J】.文史哲,2010,(1):26—39. 【4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4]J1.文艺争鸣,1996,(2):50—58. 【5】曹顺庆.文学理论的“他国化”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11. [6曹顺庆,邹涛.从“失语症”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再思考【6】J】_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5,(5):47.49. 【7】曹顺庆,谭佳.重建中国文论的又一有效途径:西方文论的中国化fJ].外国文学研究,2004,(5):120.126. 【8】曹顺庆.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23.130. 【9】曹顺庆,童真.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移植”切换还是“嫁接”改良?[J].河北学刊,2004,(5):105.108. 【l0]李思屈.中国诗学话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162. ・ 【l1】钱钟书.钱钟书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268. 【12]胡范铸.钱钟书学术思想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90. 【13】靳义增.从变异学视角看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基本路径【J】.文艺理论研究,2006,(5):45 50. fl4]曹顺庆.从“失语症”、“话语重建”到“异质性”lJJ.文艺研究,1999,(4):37-39. 115】曹顺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J】.文学评论,2000,(6):26—29. 【16]王宁.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7—18. Study on Siniciz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GUO 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China 410083) Abstract:The siniciz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literary theory’S “foreignization”.In the criitcal time when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severely“westernized’’or even‘‘deprived of discourse power'’,it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for Chinese modem culture and literary theories tO make use of hte‘‘foreignization”principle in order to achieve hte siniciz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According to hte precious expeirences of forerunners like Wang Guowei and Qian Zhongshu in compromising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with Chinese academic principles and arousing neo—characters of literary theories,the basic routes of the siineiz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could be concluded as follows:clearly recognizing the heterogeneity ofliterary theories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combining the Western hterary theories with modem Chinese literary practi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ality;filtering and creative misreading culture; absorbing Western literary hteories creatively 0ll the basis of principl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Western Literary Theory;Sinicization;Path Selection (编辑:朱青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