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主题单元教学实施计划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主题单元教学实施计划

来源:华佗小知识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主题单元教学实施计划

主题单元名称 作者姓名 学生年级 、班级 专题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确定教学环境 准备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室。 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课件、岩石标本、熟鸡蛋等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李香平 高一 1——5班 学科 学生人数 地理 300人 实 施 前 知识技能要求 1.有较高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会观察岩石标本的区别。 2.有一定的图文转换能力,会用示意图说明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过程。 1.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关系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2. 分组观察不同的岩石标本,认识各类岩石;对比标本,讨论石灰岩和大理岩的不同。 出示图片,设疑。通过学生讨论,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 1.指导各组成员合理分工。 2.三个教学探究活动均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有序进行。 活动一: 1.观察:剖开的熟鸡蛋,观察蛋壳、蛋清和蛋黄,联系课本1-2图自学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2.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归纳并完整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标出相应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和各层之间的分界线。 活动二: 1.播放视频: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2.分组观察:不同的岩石标本,进一步掌握不同岩石的显著特征。 3.绘制出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关系示意图。 活动三: 1.播放视频: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动画。 2.分组合作讨论并绘制出较为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对照范例:给出示意图的正确范例,要求学生对照自己所画的图进行评价和修改。要求简图绘制正确,箭头完整,结构清晰。 2.现场评价 1)小组互评:是否体现小组合作精神,回答问题的次数。 2)教师点评:每个小组的结论合理性和正确性;问题表述的准确程度。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建立与下一专题学习的关联 制定评价要求 导入课题阶段 实 施 中 新课探究阶段 活动评价阶段 实 施 后 成果评价 提出下一专题的要求

专题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确定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做好上课的各项准备: 实 施 前 教学资源准备 1.课件 2.道具:褶皱、断层模型、木片、钳子等 知识技能要求 1.知道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力量,认识常见的一些地貌类型。 2.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评价要求 教学导入阶段 1.表格填写的规范与完整性。 2. 模拟实验的完成过程及观察结果的表述情况。 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多姿多彩的地貌图片。 置疑成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指导各组成员合理分工。 2.所有探究实验活动均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有序进行。 活动一: 自学课文,分组合作讨论,内、外力作用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完成表格内容。简单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活动二: 〖模拟实验〗 用课本充当岩层,对课本施加挤压力。 1.请同学展示实验成果,观察描述课本变化的情况。 2.播放褶皱形成的动画,巩固学生实验的效果 3.分组讨论褶皱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物体受力实验一〗 1.把一根木片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木片中间挤压,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其发现木片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 2.将手放到钳子中部挤压钳子手柄,手将有怎样的感觉?越夹越紧,且随着力的增大紧到有明显疼痛感,说明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层越来越紧实。 3.看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判断背斜向斜的依据。 〖物体受力实验二〗对木片不断施力。 1.请同学展示实验成果,观察木片的变化情况。 2.播放断层形成的动画,并演示断层模型,进一步说明断层的形成过程。 3.分组讨论断层形成的地貌形态。 〖小组讨论〗 学习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归纳小结〗 完成表格内容。 活动三: 1.播放视频:黄河三角洲的泥沙从哪里来? 以黄河三角洲的泥沙来源为起点,层层追问,引入流水、风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 2.设问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三地地貌形态的类型, 以三地之间的成因关联为线索,分别展示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地貌形态景实 施 中 新课探究阶段

观图、素描图,按风力、流水两大类作用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3.阅读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播放课件:展示岱崮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长江三峡等自然界中典型的地貌类型,分组合作讨论其主要成因。师点评,强调区别。 5.阅读课文,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展示图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对照范例:给出正确、规范的答案,要求学生对比自己所填内容进行评价和修改。要求语言规范,描述精练、全面,不出现错别字。 活动评价阶段 2.现场评价。 1)小组互评:是否体现小组合作精神,是否主动进行模拟试验。 2)教师点评:每个小组的结论合理性和正确性;问题表述的准确程度。 实 施 后

成果评价 思考下一专题的开展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 建立该专题与下一专题的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