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3。营养素需要量: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的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需量。
4.营养供给量: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而制定.安全率包括人群中的个体差异、在应激等状况下需要量的波动、食物的消化率、烹调损失、各种食物因素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并兼顾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膳食中实际应该含有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膳食营养素供给量略高于营养生理需要量。
5.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和研究不良劳动条件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造成损害,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以保护劳动者健康,提高其作业能力.
6.职业性有害因素:指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生产过程(化学因素:毒物、粉尘 ;物理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生物因素:细菌、病毒、霉菌)
劳动过程(劳动组织、劳动强度、工具、体位) 生产环境( 厂房建筑布局,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7.毒物存在的形式: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存在的物质。蒸气:即固体的升华、液体的蒸发或挥发。雾 :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酸雾。烟 :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小于0。1μm .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μm-10μm。
8。毒物吸收方式:主要为呼吸道:影响因素: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或分压、毒物的分子量及其血/气分配系数.其次为皮肤: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氨基甲脂类化合物、四乙基铅。消化道较少:常见于意外事故。
9.职业性损害: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为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
10.职业病:1.尘肺:13种 。2.放射性疾病:11种。3。职业中毒:56种 。4。皮肤病:8种.5.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5种。6.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3种.7。眼病:3种 8.耳鼻喉口腔:3种。9。肿瘤:8种。10。其他:5种(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
11.职业病特点:病因明确;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
12.职业病诊断:职业病的诊断应根据准确可靠的职业接触史、生产环境劳动卫生调查和临床检查三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排除非职业性疾病,由集体作出诊断。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应综合分析: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情况,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确诊后,出具诊断证明书(一式三份)。
13。职业中毒预防措施: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1.根除毒物2.降低毒物浓度3。工艺建筑布局4。个体防护5.职业卫生服务6.安全卫生管理
14。铅中毒毒理分布:铅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小部分在血浆;血循环中血浆蛋白结合铅可溶性PbHPO4;初期:肝、肾、脾、肺、皮肤;后期:骨(90—95%铅储存库),毛发,牙齿。难溶磷酸铅
15。铅中毒临床表现:慢性中毒 :早期表现为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1)神经系统:类神经症、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2)消化系统:轻者表现为消化不良,重者出现腹绞痛、消化不良症状。口腔卫生差者可在齿龈边缘见到约1mm蓝灰色线,称为“铅线”(lead line).3)血液系统:多呈低色素正细胞型贫血.外周血可有红细胞增多.4)其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可通过乳汁引起婴儿铅中毒.
16.铅中毒预防:1。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铅2.降低铅浓度:1)改革工艺(2)加强通风(3)控制熔铅温度,减少铅蒸气逸出.铅烟0。
33
03mg/m ,铅尘0。05mg/m。3。加强个人防护4.监测与监护.职业禁忌证:明显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肝肾疾病、心血管器质性疾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7.个人防护用品:根据所防护人体器官或部位,分为7大类:1.头部防护类;2.防护服类;3.呼吸器官防护类;4.手足防护类;5。听觉器官防护类;6。眼、面防护类;7。防坠落类。
18.汞中毒临床表现: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一定浓度的汞蒸气所引起。初期常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出现:(1)易兴奋症(erethism)(2)震颤(tremor)(3)口腔牙龈炎(stomatogingivitis)(4)其他:可引起肾脏损害、生殖功能异常、汞毒性皮炎和影响免疫功能.
19.苯中毒临床表现:慢性中毒: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引起。(1)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乏力。(2)造血系统:细胞减少、中毒颗粒、空泡、出血。(3)其他:皮肤、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染色体畸变率可明显增高.
20.苯中毒诊断:急性苯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以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并参考实验室监测指标,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方可诊断.慢性苯中毒:根据较长时间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监测指标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综合分析,排出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象、骨髓象改变,方可诊断。
21。图形标识:禁止标识——禁止不安全行为的图形,如“禁止入内”标识.指令标识——强制做出某种动作或采用防范措施的图形,如“戴防毒面具”标识。警告标识——提醒对周围环境需要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如“当心中毒”标识。指示标识——提供相关安全信息的图形,如“救援电话”标识。
22.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血液损害:高铁血红蛋白形成,硫血红蛋白形成,溶血作用, 形成变性珠蛋白小体(赫恩滋小体) 23.苯胺中毒:苯胺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经皮吸收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少量苯胺以原形态由呼吸道排出。
24。硝基苯中毒:可经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人体。对人的毒作用主要有:晶状体损害:中毒性白内障发病缓慢,一般需接触TNT2~3年后发病。首先在晶体周边生成散在点状浑浊,在凝集成环状浑浊,随着病情进展,除晶体周边浑浊外,晶体也出现环形浑浊。TNT白内障的发病特点: 1。接触TNT6个月-3年即可发生2。白内障形成后,虽脱离接触仍可继续发展或加重.3.一般不影响视力,晶体部出现浑浊才会影响视力;肝脏损害:主要靶器官,肝大;血液系统: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他:男工睾酮降低,精子形成受损,女工月经异常率增加。
25。刺激性气体:中毒性肺水肿:①剌激期:吸入剌激性气体后即有刺激反应.②潜伏期:剌激期过后,病人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但实际上病情仍在进一步加重。③肺水肿期:症状突然加重,吐大量粉红色泡沫痰。④恢复期:经治疗后,一般3d-4d可以好转,7d-11d基本恢复,无后遗症。
26.谷仓气体中毒:存放在谷仓中的青饲料或谷物,因植物中含有钾,经缺氧条件下发酵,生成亚钾,与植物中的有机酸作用成为亚,当仓内温度升高时,亚分解成氮氧化物和水,造成“谷仓气体中毒”.
27.窒息性气体: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有害气体的总称。常见的有CO、H2S、HCN等。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使空气中氧分压降低,导致肺内氧分压降低,引起机体缺氧窒息。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使血液的运氧能力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内窒息”。分为细胞窒息性和血液窒息性两种。
28。CO中毒机理 :CO与Hb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比氧与Hb的亲和力大300倍,而形成HbCO后其解离速度比HbO2慢3600倍。而且HbCO的存在,又可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影响氧的释放,造成组织的缺氧.
29。有机磷农药临床表现:急性中毒:(1)毒蕈碱样症状:出现较早,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瞳孔缩小。(2)烟碱样症状:病人动作不灵活、发音含糊,进而可出现肌肉的震颤、痉挛,严重的可因现呼吸肌麻痹而死亡。(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全身乏力、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昏迷等.(4)迟发性神经病:症状消失后2~3周,部分病人可发生迟发性神经损害,出现感觉障碍、下肢无力甚至瘫痪. 慢性中毒:由于长期小剂量接触有机磷农药造成胆碱脂酶活性降低,但病人自觉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的毒蕈碱样症状。多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并伴有轻度毒蕈碱症状。其特点是血液中胆碱脂酶活性明显降低。
30。职业性外伤:按致伤因素职业性外伤可分:①机械性损伤,如物体打击伤、切割伤、挤压伤等;②化学性损伤,如强酸、强碱灼伤等;③物理性损伤,如烧伤、烫伤、冻伤、电击伤等.
31.生产性粉尘分类按性质分类:无机性粉尘: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人工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动物性粉尘、人工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
32.粉尘的化学成分:是决定其生物学作用的主要因素,化学成分不同,对机体的作用也不同,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 、刺激、中毒、致癌和致敏作用。
33。空气动力学直径(aerodynamic equivalent diameter ,AED)具体表示为:当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作为a的AED。 根据AED:粉尘直径大于15μm的称为非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称为可吸入性粉尘(inhalable dust),直径小于等于5μm的粒子可达到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可呼吸性粉尘(respirable dust)。
34.尘肺病(pneumoconiosis):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35。我国的职业病名单中有13种法定尘肺: 1.矽肺 2。煤工尘肺 3.石墨尘肺4。碳黑尘肺 5.石棉肺 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 8。云母尘肺 9。陶工尘肺 10。铝尘肺 11.电焊工尘肺 12.铸工尘肺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36。矽肺:是在职业活动中,由于长期吸入含较高浓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矽尘:是指游离二氧化硅(SiO2)含量较高的矿物性粉尘,通常指含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于10%的矿物性粉尘。
37。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类型: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致纤维化能力越强,矽肺发病的时间越短,病情越严重,发病率也越高。致纤维化能力:鳞石英>方石英>石英>柯石英>超石英,结晶型>隐晶型>无定型。
38.矽肺分类: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1-2年即可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acute silicosis).短时间接触较高浓度矽尘后即脱离矽尘作业,当时X线胸未显示矽肺改变,然而经过若干年后,发生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delayed silicosis)。
39。矽肺病理改变:结节型矽肺:典型病变为矽结节(silicosis nodule):横断面似葱头状,胶原纤维束呈同心圆状排列,中心或偏侧为一闭塞的小血管或小支气管。早期矽结节胶原纤维细且排列疏松,间有大量尘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的矽结节以缠绕成团的胶原纤维为核心,周围是尘细胞、尘粒及纤维性结缔组织,呈旋涡状排列。
40.矽肺X线胸片表现:1)圆形小阴影,病理变化以结节型矽肺为主,按直径大小分为:p(<1.5mm)q(1.5mm—3。0mm)r(3.0mm—10mm)。2)不规则形小阴影:病理基础主要是肺间质纤维化。按其宽度可分为: s(<1.5mm)t(1。5mm-3。0mm)u(3。0mm—10 mm)3)大阴影:指在肺野内长径超过10mm的阴影,为晚期矽肺的重要X线表现,多在两肺上区出现,逐渐融合成边缘较清楚、密度均匀一致的大阴影,常对称呈八字状,也有先在一侧出现;大阴影周围一般有肺气肿带。4)肺门改变:早期肺门阴影增大,密度增高,有时可见肿大的淋巴结阴影,淋巴结包膜下钙质沉积而呈现蛋壳样钙化。多对称出现,也可出现一侧,晚期肺门上举外移,呈“垂柳状”或“残根状\"阴影。5)肺气肿:常随病情的发展而加重,多为弥漫性、局限性、灶周性、和泡性肺气肿,严重者可见肺大泡 41.矽肺常见并发症:有肺结核、肺及支气管感染、自发性气胸、肺心病等.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结核,也是矽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2。矽肺诊断原则:1。根据详细可靠的接触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职业史2.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3.以技术质量合格的高仟伏X线后前位胸片为依据4.参考动态观察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5.结合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的诊断和X线分期。
43。尘肺诊断原则:观察对象: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影像学改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动态观察者。
44. 矽肺的预防和控制:我国在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为八字: 革:革新工艺,消除尘害。水:洒水喷雾,凝降粉尘。密:密闭尘源,防止扩散。风:搞好通风,吸走粉尘。护:个人防护,防尘口罩。管:管理设备,保证除尘。教:宣传教育,人人防尘。查:监督检查,无尘生产。
45.微小气候:劳动者从事的生产劳动往往在车间或作业室内进行的,就把这种局部区域环境的气象条件称为微小气候。主要指:气 温Gas temperature气 湿humidity气 流airflow热辐射Thermal radiation
46.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
3
业。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
47。高温作业分类:①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干热型作业):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②高温、高湿作业 (湿热型作业):相对湿度在80%以上,气温可高达35℃③夏季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热辐射外,还受被加热地面的辐射影响。
48.中暑:是指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acute heat -induced illness)。按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heat stroke)含日射病(sun stroke)热痉挛(heat cramp)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49.中暑的预防:(1)技术措施:改革工艺,对热源进行隔离,以防止工人与热源接触;加强通风降温,在有热源的生产场所应进行有组织的全面自然通风(natural ventilation),必要时也可进行岗位送风。热源的布置要求:①尽量布置在车间外面;②采用热压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天窗下面;③采用穿堂风时,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下风侧;④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⑤热源之间可设置隔墙
(板),让热空气沿着隔墙上升,经过天窗排出,以免扩散到整个车间,热成品和半成品应及时运出车间或堆放在下风侧。(2)组织措施: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特点,适当调节劳动休息制度,保证充足睡眠。(3)卫生保健:补充含盐饮料,夏季:清凉饮料。进行就业前体检,饮食方面要要进行三高营养支持,加强个人防护.
50。噪声分类:按照来源 :机械性噪声: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流体动力学噪声 :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 。电磁性噪声: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
51。 噪声分类:连续声:1)稳态噪声:低频噪声:300Hz以下;中频噪声:300-800Hz;高频噪声:800Hz以上 .随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3dB的称稳态噪声,否则即为非稳态噪声. 2)非稳态噪声。间断声:脉冲噪声,即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的噪声。
52。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噪声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dB-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听觉适应是一种生理保护现象。
53.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 )较长时间停留在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15dB-30dB,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
54.噪声预防措施:(1)消除噪声:可用低噪声或无噪声的设备代替高噪声的设备.(2)控制噪声的传播:吸声(3)隔离噪声源:隔声(4)加强个体防护: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帽盔等.(5)医疗保健措施:定期对接触噪声的人群进行健康检查 55.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规定每天接触噪声8小时的情况下,允许噪声强度为85dB(A)。根据等能量原则,接触时间每减少一半,标准容许放宽3dB(A),但最高不许超过115dB(A)。这一标准只适用于连续稳态噪声。
56。振动对人体的危害:适宜的振动有益于身心健康。1.全身振动:(whole-body vibration)是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至全身。2。局部振动:(segmental vibration)是指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风铲、风镐、电锯、电刨、铆钉机、摩托车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飞机驾驶员、船上作业、钻井平台作业、汽车司机。低频率、大振幅的全身振动,如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振动,可引起运动病(motion sickness),也称晕动病,是振动刺激前庭器官出现的急性反应症状。
57。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稍循环或/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 ,VWF),是我国法定职业病。
58。振动危害临床表现:早期主诉多为手部症状和类神经征症状。手部症状:手麻、手痛、手胀、手僵.夜间手痛、手麻更为明显,往往影响睡眠.手部,特别是指端的感觉减退,手颤、无力和动作不灵活等功能障碍也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典型表现:振动性白指(职业性雷诺现象),其发作具有一过性特点,一般是在受冷后,患指出现麻、胀、痛,并由灰白变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界限分明,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再逐渐由苍白变潮红,恢复至常色。
59。我国法定职业肿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苯所致白血病; 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焦炉易散物所致肺癌; 铬酸盐制造业所致肺癌.
60。职业肿瘤发病特征:潜伏期 ,阈值问题 ,剂量-反应关系 ,好发部位及病理类型
61。职业性肿瘤识别与判定:临床观察:通过临床诊断和观察到的肿瘤,分析和探索其发生的环境因素,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研究(动物实验,体外试验):用可疑致癌物作动物诱癌试验或体外试验,观察能否诱发与人类相似的肿瘤或判定是否具有致突变或诱导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推断其致癌性,也是识别和判定职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方法之一。IARC对动物诱癌实验的要求:要用两种动物,每组雌雄各半 ;实验组和对照组足够动物数,每种至少50只;染毒和观察时间超过期望寿命的大部分;至少有高剂量和低剂量两个组,高剂量组应接近最大耐受剂量。条件允许最好设三个剂量组;结果的确定要源于足够量的动物病理学检查;用合适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对于识别和判定某种因素对人的致癌性可提供最有力的证据,因为研究的对象是人。遵循的判定标准
62。儿童心理健康标准:1)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家庭,老师,同龄人。2)智力发育正常.3)情绪反应适度.4)心理特点和行为与年龄相符。5)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
63。 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1)学业相关问题:阅读障碍 、学习困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2)情绪障碍:抑郁 、双向情感障碍、焦虑 、强迫 、社交恐惧 、癔病 3)品行障碍:攻击人、动物 、恐吓和威胁他人 、经常挑起争端 、欺骗、偷窃、撒谎、逃学 、暴力 、破坏财物4)心身疾病:非器质性睡眠障碍、饮食障碍 、肥胖 、头痛 、厌食 、5)顽固性不良习惯:习惯性抽动 、吮指 、咬指甲 、遗尿 、口吃 、偏食 6)青春期问题:物质滥用、酗酒、吸烟、吸毒、家庭暴力、自杀 、性问题、离家出走 、网络成瘾、犯罪
。少儿卫生学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婴儿 → 青年,年龄范围:0~25岁,约占全国人口的1/3 。重点对象:7~18岁的儿童少年(即中、小学生群体)
65。少儿卫生学相关法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 、《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卫生标准(23项)。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基本法规和重要指导依据是:《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66. 儿少卫生学的两大基础学科为: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
67。 儿童少年健康监测是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确定少量点校和目标人群,按统一技术标准对学生生长发育和常见病进行长期的动态观察。
68。 学龄儿童与卫生习惯有密切关系的常见病:蛔虫感染;幼儿期患病率有所增高的疾病:龋齿
69。生长发育基本规律:1)头尾发展律:(胎儿和婴儿发育)由上而下;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 →站立→行走。2)近侧发展规律: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 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3)向心律(生长成熟度的倾斜): —— 儿童期、青春期发育身体各部形态发育的顺序: 下肢先于上肢,四肢先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发育 70。 第一次突增高峰:胎儿中期4~6个月,三个月内共约增27.5cm;出生后,增长速度减慢;第一年中,仍增加20~25cm;第二年内,约增加10cm;2岁后,平均年增加4~5cm,直到青春期前。第二次生长突增:青春期:年增值5~7cm,个别达10~12cm,约持续3年 之后,生长速度减慢;女17~18岁,男20~22岁左右,身高基本停止增长。第一次:胎儿期(胎4个月至出生后1年) 第二次:青春发育早期(女10岁,男12岁)
71.婴儿至成人身体各部发育比例:头颅增1倍;躯干增2倍;上肢增3倍;下肢增4倍
72. 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1、一般型:包括:全身的肌肉、骨骼、脏器和血流量等。生长模式与身高体重基本相同,两次突增2.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发育以及反映脑大小的头围、头径等,只有一个生长突增期,其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出现在胎儿期至6岁前。3.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间质性淋巴组织等.出生后的前10年生长迅速,之后萎缩、衰退包括:胸腺、淋巴结和间质性淋巴组织等4.生殖系统型:10岁前,几乎没有发展;青春期开始,迅猛生长
73.赶上生长:儿童总是沿着一定的轨道生长,患病儿童在克服了阻碍其生长的因素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 74。关键生长期: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的发育都有关键生长期 ,若在此期发生永久性损伤或异常的生长,会使器官正常发育受到干扰,之后出现的赶上生长,往往是不完全的。 75.脑组织生长关键期:胎儿中后期到出生后6个月
76. 从胎儿到成年,人体多数组织和器官有两次生长突增: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心脏 、消化系统 77.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 78.人的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为:胎儿期 79. 青春期发育成熟遵循:向心律
80。 能提示男女儿童已进入青春期的标志通常是出现:生长突增
81.遗传度(遗传力、遗传率):在群体表型特征变异中,遗传变异所占的比例——数值的范围:0.0~1。0--0。0 表示环境的作用越大;--1.0 表示遗传的作用越大
82。 早期营养对智力发育有决定性的影响,最关键的:是在妊娠后期,生后六个月 83. 生长发育长期趋势女性主要表现为:月经初潮提前;身高增加;闭经推迟;体重增加 94.儿童在良好环境下生长至成年其身高与父母平均身高之间的遗传度是:0.75 95. 大量跨文化研究证实,躯干与下肢的比例关系,主要取决于:种族遗传 96。 人类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首先出现在:经济发达国家 97。 一般情况下,儿童体重在 增加较多:9~11月
98. 儿童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在______状态下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增加:体育锻炼、睡眠 99。 我国人群身高的发育水平,在城乡之间的差别表现为:城市比乡村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