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组有 17 例患者因血管条件极差无法成功置管 ,经 PICC 专科 护理 组 会诊 后采 用 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均置管成 功 。3_3 两组患者 PIC C 相关并发症的比较见表 3
表 3 两 组 患 者 p lC C 相 关 并 发 症 的 比较 (例 ) 组别 n 静脉炎 血栓 导管异位 导管堵塞 周围组织损伤 总计 总发生率
观察组58 0 0 1 1 1 3 5 对照组76 2 1 2 3 3 11 14
表 3 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X2=8.59 ,P<0.01),观 察 组 PIC C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明显低于对照组 。
3.4 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 14~ 229(198±19 )d ;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7~ 196(137±15 )d 。两组 导 管 留置 时 间经 统 计学 处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 ,P <0.01)。 3.5 价格比较 置入 PICC 1 次,费用在 1 500 元左右 ,而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此基础上还需增加 500 元.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更加无法
5
承受,所以在应用上有所。 4 讨 论
4.1 改良塞丁格技术可提 高P IC C 置管适用率 由表 l 可知 观察组 的肘下 穿刺适 用率 为 100%,对 照组为 66%:观察组肘上穿刺适用率为 96%,对照组仅为1 1%,观察组 58 例患者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均成功置管 。对照组 76例患者使用传统方法有 35例无法成功置 管 ,改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后均成功置入 ,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使置管适用率大大提高。这是因为改良塞丁格技术采用了细针穿刺后再使用扩皮器和撕裂鞘将导管送入血管 ,采用细针本身就扩大了可穿刺的血管范围.加之恶性肿瘤患者在行 PIC C 置管前多数都有外周浅静脉的破坏 ,所以传统 PIC C 置管采用原装穿刺粗针无法对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进行成功置管。
4.2 改 良塞丁格技术可提 高 PIC C 置管成功率 观察组 1 次置管成功率为 94%(54/58),对照组 1 次置管成功率为 58%(44/76),观察组 1 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另外,对照组有 35例 因血管条件极差无法成功置管,经 PICC 专科护理组会诊后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均成功置管。而改良塞丁格技术采用细针,扩大了穿刺适用范围,大大提高了 1 次穿刺成功率 ,减少了传统方法多次反复穿刺不成功给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带来的损害和心理负担。
4.3 改 良塞丁格技术可降低 PIC C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由表 3 可知观察组相关并发症 的总发生率为5%,出现并发症 的 3例患者分别是 因为带管回家治疗输入大量高浓度营养液未有效冲管而造成导管
6
堵塞 ;患者 因胸 水 和长期 剧 烈 咳嗽致 胸 腔压 力增 大 而造 成 导 管异 位 。 而 对 照 组 相 关 并 发 症 的发 生 率 为14%,差异 有 统计学 意 义 。这 是 因为改 良塞丁格 技 术 选用肘上 3~4 cm 作为穿刺点 ,避免了传统方法肘下置入 PIC C 时 导管 随肘关节 屈伸在静脉 内牵拉 、摩擦血管 内膜及肘关节汗液刺激引起的不适 .同时也有 利 于贴膜 的 固定 。这 些 因素都 大大 降 低 了置 管 引起感染等相关并发症 的概率。
4.4 改 良塞丁格技术可延长 PIC C 留置 时间 改良塞丁格技术 由于一次穿刺成功率高 .在导管留置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中途意外拔管的概率也较低 .因此相对于传统 PIC C 置管其导管留置时间也相对较长。PIC C 置管后一般要 留置保持到一个疗程的化疗结束 ,但如果出现了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就必须中途拔管 。 4.5 与传 统 PIC C 置 管相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的优势事实证明 :比起传统的 PICC 穿 刺方法 .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使 PICC 置管适用率 、成功率大大提高,减少了穿刺时的相关并发症 (出血、神经损伤)和术后静脉炎、血栓发生 。
4.5.1 穿 刺针较小、穿刺点在肘上 改 良塞 丁格 技 术是 以 1.9 Fr 细穿刺 针 (外 径 为 0.6 m m )在 肘 部 4 CITI以上 作为 穿 刺点,与常用的传统原装穿刺针 4 Fr(外径为 1.35 m m )相比,穿刺针的直径小了一半以上,在减少患者穿刺时痛苦的同时还提高 了穿刺的成功率。肘上的血管粗 、直 、血流速度快 ,且不受肘部屈伸的影响,有效降低 了 PICC 并 发 症 的 发生 率 ,最 大 限 度地 减
7
少了患者的痛苦 。有研究表明穿刺次数越多 ,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另外 ,肘上血管虽较肘下血管粗 、直且血流速度快 。但通 常 可视 性差 ,所 以须 经 有 经 验 的 PIC C 专 科护士并经塞丁格技术培训才能操作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严格限定了插管资格 .必须由经过培训和有执照的医生护士操作 ,插管资格必须符合国家和州法律 5 小 结
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就是利用导丝,扩皮器和导入鞘将导管置入。该方法具有损伤小、定位准、穿刺适用率 、成功率高等特点 ,尤其对外周静脉状况差的患者 ,更能体现其实用性和优越性,所以,非常值得在肿瘤科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朱时杰,卢向丽,翠春 梅.PICC 置 管用于大剂 量静脉化疗 的 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2,8(7):502—503.
[2].万永慧,改良Seldinger 技术在PICC 置管中的应用[J].护
士进修杂志. 2009 ,24(20) :1872-1873.
[3] 乔爱珍,苏讯,陈玉静,等.塞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导引下
PICC置管的临床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2013~2014.
[4] 沈峰平,李红梅,陈燕. B 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护理[ J ]. 解
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1) : .
[5] 袁忠.30例血管超声导引下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
8
实践[ J ]. 当代护士2010,9:129-131.
[6] 徐波. 肿瘤护理学[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43152.
[7]马姗,马容莉,林静,超声引导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9):-91
[8]张玉珍,董淑华,程军,等,晚期肿瘤病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并发症及预防[J].现代护理,2006,12(5):453-454 [9] 鲍爱琴, 闻曲, 刘为红. 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效果观察[ J] .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 2010, 25( 1 ) : 57~58.
[10] 任秀芹,吴贤翠,沈新梅,分级心理干预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和疼痛的影响,护理学报,2012,19(8):74-76.
[11] STOKOW SKI G, STEELE D, W ILSON D. The use of ultrasound
to im prove practice and reduce com plication rates in peripherally
central catheter insertions [J]. 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fusion Nursing, 2009, 32(3): 145-155.
[12] H UNTER M .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lacem ent:
The speed of sound [J].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2007, 22 (4): 406-411.
9
[13] H ANG Y, CH U XH , KANG Q.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about
the success rate of PICC insertion[J]. Clinical Nursing, 2009, 12, 47(35). Chinese
[14] M C PDJ.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W hat you should
know[J]. Nursing Critical Care, 2008, 3(3): 10-15.
[15] ZH ANG N, LIANG XJ. Effects of upper arm placem ent of pe-
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with SiteRite5 vascular ultra-
sound guidance system and m icro-introducer technique[J]. Nurs J
Chin PLA, 2010, 6, 27(6A): 812-815. Chinese
[16] GUO LJ, ZH ANG H Y, ZH AO XY, et al. Application of ultra- sound techniques in preventing throm bosis related to PICC [J].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2005, 20 (13, general addition): 33-34. Chines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