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抗肿瘤的药理分析
作者:张荣锦
摘要
目的:研究红花抗肿瘤的部分药理作用及机制。
方法:通过研究红花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肿瘤的中医病因分析和活血化瘀类中草药抗肿瘤的研究现状,导出红花抗肿瘤的部分药理作用及机制。
结果:(1)红花黄色素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改善机体微循环,从而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多种免疫细胞活性,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2)红花及其药理活性成分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使血流量增加,改善肿瘤患者血液循环系统,改善血液的粘稠度,从而使机体免疫细胞进入病变部位,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3)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红花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从而产生了抗肿瘤的作用。
关键词 红花 抗肿瘤 羟基红花黄色素 抗血小板聚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d part of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anti-tumor. Methods: By studying the safflower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umor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of TCM etiology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ti-tumor, safflower derived som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anti-tumor.
Results: (1) Safflower yellow pigment can reduce blood viscosity, blood vessels, improve the body's microcirculation, so as to regulate the body's immune system,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a variety of immune cells, enhance the phagocytosis of macrophage. (2) The red flowers and the effect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e ingredient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can reduce platelet aggregation, increase blood flow, improve blood 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tumor and to improve the clotting of blood, so that the body's immune cells into the lesion site, control the proliferation of tumor cells.(3) In A certain range of doses, hydroxy safflower yellow pigment A generated by inhibiting tumor angiogenesis, tumor growth needed nutrients and exclusion of metabolites, result in antitumor effect.
Key words: Red flowers; Antitumor; Hydroxy safflower yellow pigment; Platelet aggregation
1.引言 1.1目的
研究红花抗肿瘤的部分药理作用及机制。
1.2活血化瘀类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现状
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肿瘤死亡率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地进行肿瘤防治已成为当今医药界的热门话题。目前,化疗、放疗、外科手术是当今治疗肿瘤的基本手段,但疗效甚低,远没有预期中好。随着医药界学者对活血化瘀类中医药用于治疗肿瘤的不断深入探讨分析实践,活血化瘀类中医药有效地治疗肿瘤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肿块、出血、疼痛等是肿瘤的具体表征,在中医药学者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治疗肿瘤的基本规律:活血化瘀调节机体微循环、清热解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
范莉[1]等经过实验证明:羟基红花黄色素A表现出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作用。 岳海涛[2]等人建立了实验鼠血瘀模型,并通过复制实验鼠体外血栓的形成观察红花注射液的作用机制。
叶等[3]用电凝法烧灼凝结实验鼠大脑中动脉,复制实验鼠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和用闭塞法将实验鼠大脑四动脉全阻断,复制实验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吴伟等[4]通过荧光偏振法测量心肌线粒体膜的流动情况,用比浊法检测心肌线粒体的肿胀程度,并用比色法仔细观察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的高低,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缓解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作用。
张前等[7]应用RT-PCR等技术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
2.2方法
通过研究红花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及机制、肿瘤的中医病因分析和活血化瘀类中草药抗肿瘤的研究现状,导出红花抗肿瘤的部分药理作用及机制。
3.结果
(1)红花黄色素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改善机体微循环,从而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多种免疫细胞活性,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2)红花及其药理活性成分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使血流量增加,改善肿瘤患者血液循环系统,改善血液的粘稠度,从而使机体免疫细胞进入病变部位,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3)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红花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从而产生了抗肿瘤的作用。
4.讨论
4.1肿瘤的中医病因分析
从中医理论出发,肿瘤的引起发生是因为机体免疫细胞活性偏低,巨噬细胞系统吞噬障碍或者活性较低等不能及时杀灭新入侵机体的肿瘤细胞。入侵机体后的肿瘤细胞会引起机体血液粘稠度增高,瘤细胞会释放出其凝血因子,增加血液蛋白的数量,从而导致血小板聚集,血压血脂升高,同时也阻碍了免疫细胞的进入,因此肿瘤疾病患者经常会处于肿块血瘀疼痛状态。
4.2红花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4.2.1抗血小板聚集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红花中草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中医中的血瘀,与血小板聚集、出现凝血、形成血栓密切相关。红花活血化瘀的功效即是红花能起到改善血液循环障碍,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防止形成血栓的作用。而红花黄色素是红花起药理活性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据大量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十分显著地抑制作用,并对二磷酸腺苷(ADP)已经聚集的血小板也有十分明显的解聚作用。其中范莉[1]等经过实验证明:羟基红花黄色素A表现出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作用。当红花黄色素的剂量增加,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增强。当红花黄色素剂量达到0.22g/ml时,聚集抑制率甚至达到85.9%,而解聚的百分率也达到了78.9%。岳海涛[2]等人为了研究红花注射液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建立了实验鼠血瘀模型,并通过复制实验鼠体外血栓的形成观察红花注射液的作用机制。从实验鼠血瘀模型可看出:当实验鼠的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增多,给实验鼠注射红花注射液后,血液粘稠度下降,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或者已经聚集的血小板受到解聚。因此,红花注射液可明显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AF(platelet avtivating factor)的活性,延长凝血酶原和凝血的时间,表现出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4.2.2抗脑缺血损伤
在临床上,红花注射液常常用于治疗急性的脑梗死病。脑梗死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区域出现局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发生病变或者坏死,在临床上,表现出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其中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形成脑血栓,约占脑梗死的60%。红花及其药理活性成分具有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对防止形成脑血栓,治疗脑缺血损伤具有十分明显的疗效。夏玉叶等[3]用电凝法烧灼凝结实验鼠大脑中动脉,复制实验鼠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和用闭塞法将实验鼠大脑四动脉全阻断,复制实验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给予不同的剂
量,考察分析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低(1mg/kg)、中(2mg/kg)和高剂量(4mg/kg)下,对实验鼠大脑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及对实验鼠脑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出的行为症状的改善作用。同时实验采用了尼莫地平组和生理盐水组作为对照组。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各剂量组的脑坏死区重量都要比对照组(尼莫地平组和生理盐水组)的要明显降低。对实验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而言,在羟基红花黄色素A各剂量组下,实验鼠缺血后电图消失时间要比在对照组的要长,而且恢复灌注后,羟基红花黄色素A各剂量组的实验鼠脑电图恢复时间和翻正反射恢复时间要比对照组的时间要短,并能十分明显地改善因脑缺血而引起的脑水肿情况。 4.2.3抗心肌损伤
心肌缺血出现能量代谢障碍,从而出现损伤心肌的情况。心肌细胞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提供,一旦出现心肌受损缺血,出现能量代谢障碍,线粒体酶活性降低,随之,线粒体会逐渐出现肿胀、体膜流动性下降等变化。经过大量研究表明:红花及其药理活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抗心肌损伤功效。吴伟等[4]通过研究发现:羟基红花黄色素A具有缓解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作用。红花黄色素通过抑制异丙肾上腺素的诱导作用,从而降低实验鼠因心肌缺血出现的最大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等,缓解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线粒体量的减少。在进行实验前,先制备实验鼠的心肌线粒体,然后通过荧光偏振法测量心肌线粒体膜的流动情况,用比浊法检测心肌线粒体的肿胀程度,并用比色法仔细观察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的高低。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十分明显地减轻实验鼠心肌线粒体的肿胀,缓解心肌线粒体膜流动性下降的情况,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发生的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明显减轻心肌缺血程度,增加心肌营养性血的流量。
4.3红花抗肿瘤的药理分析
随着医药界学者对活血化瘀类中医药用于治疗肿瘤的不断深入探讨分析实践,和对红花功效的深入研究发现,红花及其药理活性成分也表现出了抗肿瘤的作用。通过大量临床实验研究证明,红花黄色素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改善机体微循环,从而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改善机体微循环,提高多种免疫细胞活性,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红花及其药理活性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功效出发,红花及其药理活性成分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使血流量增加,改善肿瘤患者血液循环系统,改善血液的粘稠度,从而使机体免疫细胞进入病变部位,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红花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从而产生了抗肿瘤的作用。张前等[7]应用RT-PCR等技术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显著抑制异常增殖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逐渐减弱。另外,通过鸡胚尿囊膜毛细血管实验结果发现: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通过抑制bFGF、VEGF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来抑制阻断鸡胚尿囊膜(CAM)新生血管生成。依据药典和大量实验研究证明,红花黄色素还可产生较强且持久的镇痛疗效。红花用于抗肿瘤的研究成果将会大大满
足处于肿块血瘀疼痛状态肿瘤疾病患者的强烈要求。
5.参考文献
[1] 范莉,濮润,赵海誉.等.红花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 [2] 岳海涛,李金成,吕铭洋.等.红花注射液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中草
药,2011
[3] 夏玉叶,闵旸,盛雨辰,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J].中国医
药工业杂志,2005
[4] 吴维,李金荣,朴永哲,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缓解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作用研究[J].中国
药学杂志,2006
[5] 张团笑,敬华娥,买文丽,等.红花注射液降低家兔动脉血压的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
药,2010
[6] 聂培鹤,张文慧,金珠,等.羟基红花黄色素对离心心脏功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0
[7] 张前,牛欣,闫妍,等.羟基红花黄色素A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2004
[8] 舒畅,张延英,蘭兴遥,等.红花凝胶剂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
志,2009
[9] 费娅丽,黄小民.红花注射液对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肝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
症.2009(06)
[10] 郑为超,陈铎葆,张雷,李兵.红花总黄素对缺血心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
报.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