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作者:林锦婷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09期
一、文学作品教学存在误区
通过文学作品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朱自清先生曾指出:“从教育的立场说,国文若只知养成学生写作的技能,不注重他们了解和欣赏的力量,那就太偏枯了。”但是,长期以来,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在教材和教参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职语文教材对某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往往存在片面性、模式化的倾向;作为教师备课重要参考的教参,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对于作品的分析往往只从格式化的阶级立场出发,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脸谱化的人物分析。比如,对《雷雨》中的周朴园,往往被分析为一个虚伪、无情无义、玩弄女性的资本家。教师受到这些制约,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不了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欲望,导致了“一千个观众,只有一个哈姆莱特”,违背了文学欣赏的内在规律。
其次,教学的关注点存在经常性偏移。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往往像讲授其他文体一样,关注的是有关字、词、句、主题、结构等知识性内容,往往忽略了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一部文学作品中,既有精美的艺术创造,又饱含作家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如果语文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仅仅把它们作为讲授知识的“范例”,这只会将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也会越来越感到乏味和无趣。
第三,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往往强调教师主体的作用,而学生只能充当被动的受体,不需要思考,不必各抒已见。中职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用自己的审美观去看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去表达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和思考,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等,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的满堂灌,必然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挫,创新思维遭到抑制,难以激发文学欣赏的乐趣。
简而言之,中职语文的文学作品教学在上述误区中深陷多年,教师也“善意”地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探索对文学作品教学的还原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文学鉴赏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正如鲁迅先生说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联系。”那么,语文教师是第一受众,学生是第二受众,二者关系就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播者与知识的接受者,师生都是以读者身份进行鉴赏;同时,教师还必须承担辅助学生鉴赏的责任。
(一)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性的审美要素。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文本,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同的审美要素。一是语言美。文学语言表现力强,或准确贴切,或生动活泼,或精明含蓄,或庄重典雅。二是形象美。优秀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包含作者对人生、对世态的深沉思考,提出或回答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又是鲜活生动的独特的“这一个”。三是意境美。景美,情也美。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内情外景融合为一。意境美是文学鉴赏过程中,特别是在鉴赏散文和诗歌作品时的关键入口。
(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主要特征。这样,阅读鉴赏时,就会有选择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读作品。文学体裁样式的不同,其鉴赏的重点也应不同,应各有侧重地进行。例如,诗歌的鉴赏,侧重于意境和心绪;散文的鉴赏,侧重于探究其深邃的意境以及灵活自由的表现手法,领悟其内在的情感、风骨、精神;小说的鉴赏,侧重于剖析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
(三)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史知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产生于一定的时空条件,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即建立了一个观照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参照系。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遇、文化修养、政治观、美学观以及创作动机,以期形成“一种既定的先已构成的期待视野……它可以引导读者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孟子曰:“颂其诗歌,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情怀的表达:有对社会政治的关心,有对百姓疾苦的同情,有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有对美好情境的憧憬。所以,在鉴赏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经历、写作时的情境心态,追寻作品所表达的内在思想和情感。
(四)积极探索对文学作品教学的还原。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十余年,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师生互动,注重设计既具有鉴赏特点又符合学生接受规律的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对文学作品教学的还原。主要教学方法是:
1.“朗诵法”。即: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读或朗诵的方式,使主观感受与作品契合,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朱熹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朗诵,可以有效地把书面语言“内化”在心灵之中;有些作品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反复吟诵、朗读,驰骋想象,展开联想,沉浸在作品的境界之中,才能获得独特的审美愉悦。
对诗歌鉴赏,最好的鉴赏方法是“读”。由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到读出一种美感来;由读出节奏、韵味,到读出一种情感来。“读出美感”是“读”的最高境界。例如,讲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赏析前,先要指导学生读。读“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时,语速要慢,进入远望的意境;读中间几行,明快活泼自由,“万类霜天竞自由”,要用高音平速突出;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沉重感和使命感来。通过朗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生机勃勃的风景美。
对剧本和小说的片段,可以采用分角色读。分角色时,教师应根据人物个性来选好角色,要对学生进行音调、表情等方面的引导。这种朗读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
教师的范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一方面,范读可以在正音、停顿、感情表达等方面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运用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将喜怒哀乐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
总之,要通过“朗诵法”,读出层次,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个性。
2.“再现法”。即: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引导学生凭借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写出的人物心理、神态甚至语言行动,并形成语言表达出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拓展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丰富多样的审美情趣,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文学鉴赏直接感知的不是可视可闻的形象实体,而是文字符号;欣赏文学作品时,需将符号化了的形象还原成意象。要实现这种还原,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想象力,通过想象活动,把作品中描绘的艺术形象再现于脑海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氛围,沉浸于作品之中,与人物同喜同悲,甚至创造性地再造出从未体验过的形象或情境,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比如,鉴赏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一连串的精妙的比喻,将无形的音乐刻画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在作者高超的描写中,我们仿佛能听到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昂,或低回
呜咽的旋律,仿佛置身千年前的那个浔阳江头,与作者一同沉浸在琵琶女的演奏中,感受到那个“低眉信手细细弹”的琵琶女的无限心事。读懂了作者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就读懂了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和他对人生的无限感伤。
又比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从这两处细节描写中,我们能窥见此刻女人内心的情感波澜,突如其来的离别,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心中万般不舍,对别后生活的毫无准备,让她的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这是她作为一个妻子的真切震动;但是,她又很快地控制了情绪,不给自己的丈夫增加心理负担。面对此情此景,我们眼前已经站立起一个血肉丰满、情感丰富、深明大义、可亲可敬的女性形象。在小说的鉴赏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善于抓住这些细节的描写,通过人物的外在言行领略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3.“比较法”。即: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可在同作者作品、同题材作品、同体裁作品等范围内进行比较。
在散文教学中,可以探索散文与诗歌相互交融的比较教学。比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把它和写秋的名句名篇,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欧阳修的《秋声赋》等进行比较教学;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周敦颐的《爱莲说》,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同一题材,在不同作家笔下,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学生在这种散文与诗歌相互交融的比较教学中,陶醉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培养了想象力,增强了文学品味。
在小说的教学中,可以把人物形象进行比较。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对人物形象进行审美分析,而不是给人物简单生硬地贴上一个好或坏的标签。例如,教学《项链》时,比较莫泊桑同一时期创作的另一篇短篇小说《朗丹夫人》,让学生运用“比较法”对两文的构思、情节、人物、主题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而朗丹夫人从爱项链到得项链,死后丈夫发现假项链为真项链。同是为满足虚荣心而欲拥有项链,两文的主题就大为不同了。学生很快理解,同为小公务员之妻,又同样有极强的虚荣心,但玛蒂尔德并没有用自身的“资本”做交易,没有做丧失人格的事,相反,为了那挂丢失的假项链,“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玛蒂尔德毅然决然用十年的艰辛和青春去偿还债务,可敬可叹。通过比较,学生就不会简单地看待玛蒂尔德,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的认识就更为丰富、多样了。通过比较,丰富了学生的鉴赏角度,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总结多年来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点滴心得和体会,我想用托·斯·艾略特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小结:
“头脑最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与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为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式,对音乐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只有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容意义。”
(林锦婷 福建工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