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16万人,本科毕业生124万人,高职高专毕业生140万人,和2003年相比,毕业生总数增加68万人,增长32%(研究生增加4万人,增长33%;本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5%;专科生增加32万人,增长30%)(见下表)。
尽管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增幅高,总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在党、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推动下,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毕业生就业状况好于去年同期,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同期有较大提高。截至2004年9月1日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73 %,比去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204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6万人。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与去年持平;本科生就业率为84%,比去年高1个百分点;高职(专科)生就业率为 61%,比去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就业的绝对人数增加了26万人。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有6个主要特点:
一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另一方面归功于高职院校的艰苦工作。同时,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重点加强了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全国有4万多名高职毕业生参加了培训,约2.5万人取得了证书;启动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已确定了150多个建设单位,涉及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电工技术等专业领域;全国有50%以上的高职院校实施了“订单式”培养,在37所高校中实施了“创业培训”计划。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今年高职毕业生就业。
二是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人数增多。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0.87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31%。灵活就业的有33.6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2 %。这充分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三是到民营三资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多。2004年毕业生中,到机关工作的占2.02%,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5.73%,到国有企业工作的占8.65%,升学的占11.01%,而到民营、三资企业工作的上升到23.14%。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由去年的19.04%上升到25.52%。
四是到西部地区、到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多。从地区流向看,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有55.6%到东部地区就业;24.6%到中部地区就业;19.8%到西部地区就业。到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就业的占已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0%。“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效应逐步释放,一些位于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省份反映,他们所接收的毕业生就业人数比去年有所增加、学历有所提高、结构日趋合理。
五是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是: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刑事科学技
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小学教育(英语)、航海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高职(高专)生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是:海洋船舶驾驶、纺织工程、印刷技术、汽车工艺与维修、船舶技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道路与桥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机床数控技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六是登记待就业人数略有增加。2004年第一次在全国实行了待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到9月初,全国登记待就业毕业生66.6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3.8%(2003年同期,全国尚未正式就业毕业生63.4万人)。毕业生暂不就业人数为8.9万人(包括暂无就业愿望和拟考研、拟出国及因身体等原因暂不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2%。
毕业生流向分析
由于地方院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在本地区就业,因此我们用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它部门所属院校毕业生的数据作对比分析。
①东部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和沿海地区在吸纳毕业生方面占有明显优势。200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它部门所属院校到东部11个沿海省市就业的毕业生有115636人(2003年有10914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4%(2003年为45%)。其中,到京、沪、粤、苏等4省市就业的毕业生有77004人,比2003年多6279人,占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它部门所属院校毕业生总数的29.1%。而2003年到4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为70725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29.3%。这说明不论是吸纳能力还是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东部沿海特别是京沪穗等中心城市是毕业生就业最活跃的地方。
②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有所增加,相关和措施初见成效。200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它部门所属院校到重庆、陕西、贵州、内蒙古等西部12省区就业的毕业生共有29978人,比2003年的29587人增长了391人,占200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它部门所属院校毕业生总数的11.3%。清华大学开展了以“胸怀民族复兴、投身伟大实践”为主题的以就业引导为内容的“启航计划”,2004年有43%的毕业研究生自愿走上了国家重点单位和西部地区工作岗位,其中,签约和军工企业的有129人,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有73人,再创近年来新高。这说明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家制定的和采取的有关措施已初见成效。
③毕业生就业“三高三低”,待就业和考研人数增幅较大。200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它部门所属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三高三低的趋势,那就是录取研究生的比例逐年增高、到民营企业就业的逐年增高、到三资企业就业的逐年增高;同时,到机关就业、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和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降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同时,待就业毕业生、录取研究生和拟考研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这说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趋于饱和,国有企业的吸纳能力有限,更多的毕业生将流向基层以及民营、三资企业(具体比例和数据见后面的附表或附图)。
热门分析: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他将是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有力推动者。
就业前景:主要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的五省市: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天津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国有企业:18.17% 民营及私营企业:15.79% 机关:13.50% 录取研究生:13.33% 科研设计单位:8.83% 其他事业单位:5.90% 三资企业:4.55% 高等学校:3.15% :2.67% 出国:1.62%
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0.92% 金融单位:0.69% 医疗卫生单位:0.07%
注:本专业的各方向及就业率分别是电子工程90.24%、应用电子技术72.98%、信息工程86.36%。电磁场与微波技术83.10%、广播电视工程75%、电子信息工程94.17%、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95.54%、电子与信息技术96.29%、摄影测量与遥感97.8%、公共安全图像技术100%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较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就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
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理论、感测技术等。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实验:至少完成本专业某一方向的一组专业实验;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通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