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2期 2018年2月 染整技术 Vo1.40NO.2 Feb.2018 Textile Dyeing and Finishing Journal 植物印染技术在流行纺织面料纹样设计中的应用 郑小忠 (淅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浙江杭州摘要310023) 尽管染色工艺经过工业化技术创新之后,达到了量产标准,由于染色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原料很多,再 加上工艺水平的,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植物印染技术替代化学印染技术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 符合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植物印染;流行纺织面料;纹样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5.9350(2018)02—0075—03 Th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of plant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o-Iogy in the pattern design of fashion textile fabrics ZHENG Xiaozhong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Hangzhou 3 10023,China) Abstract Although he dyeitng process has achieved the mass production standard after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 tion,it causes gre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ue to the usage of numerous chemicals and the limitation of technological level in he dyeitng process.The substitution of ecological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ology for chemical printing and dye— ing technology not only meets the demands of he develtopment of he ttimes,but also accords wih tthe basic needs of he tterminal consumption market. Key words plant printing and dyeing;fashion textile fabric;pattern design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采用工业化方式对 织物完成量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资源的供 需矛盾。但是,考虑到化工染料对自然环境以及健 康的影响,结合终端消费市场中形成的人文消费理 念的趋势,采用原生态生产方式完成的织物又迎来 了新的发展机遇。 且当时已经完全掌握了人工培植蓝草的技术。说明 自殷商时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植物印染了口】。 植物印染工艺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是在秦朝之后,秦 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将各国原本孤立的印染 工艺也完全融合在一起,在《史记·货殖列传》中 记载“千亩茜,其人与千户侯等”,可见茜草这种 最为常见的染料草料的种植已经形成了大规模发展。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之后,到明清时期,我国的植物 印染技术达到了鼎盛,不仅民间印染成为一个庞大 的产业,官府也设立“织造局”,实现了批量生产, 1植物印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1.1植物印染工艺的传承 植物印染染料是从植物中萃取出来的n]。我国 开展植物印染工艺的研究可谓是源远流长,据考古 专家从甲骨文上提取的信息显示,殷商时期,宫廷 内就有专门的工人利用蓝草汁对棉布进行染色,并 产品还远销东印度、欧洲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2植物印染技术的发展 投稿日期:2017.03.20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年立项课题(kg20161009);淅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17年 研究立项课题(YB17064) 作者简介:郑小忠(1978一),男,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染织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 染整技术 第40巷 自清未大量工业化印染面料涌入我国之后,对 民族产业的植物印染工艺行业造成了严重的 中击,大 料选择上会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如果单纯考虑工业化 染剂的话,容易造成过度污染,而借助植物印染技术, 在色彩搭配上可能会弱化,但是从生态环保的角度上 量的传统染坊不得不关停”J。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 立,我国的纺织印染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涌 来说更有优势 I。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简单的线条勾勒能够 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面料变化自由搭配选择,这样可 以让消费者在基于纺织面料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基础 上,更进一步地完成面料的自行搭配。 现出长春、石家庄、天津等印染纺织规模化生产基地, 覆盖和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而且在印染工艺的改进 与创新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过度地强调工业化量产,忽视了传统植 物印染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在民 众对生态文明消费方式有了全新认识之后,也让植物 印染技术重新焕发了活力。目前,经过全新改良的、 基于植物为染料来源的植物印染工艺实现了小范围 的工业化量产,最为关键的是其面料的样式、图案也 进行了优化(如图l、图2所示)。 2.2 植物印染技术助力传统元素的应用 无论是传统的蜡染还是扎染工艺,因为其对纺 织面料的纤维基本特性改造和影响较小,在线条组合 和搭配上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足,也会对纺织面料的 纤维色度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干扰,降低其色牢 固性。但是,这种较为直观和单纯的线条、纹样设计 将华夏文明中那种悠远流长的朦胧感和变化多端的 动态画面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植物印染技术与现 代化流行元素进行融合之后可以发现,后者借助机械 化或者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完成纺织面料纹样的设计 之后,让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在同一个平面上得到完 美的诠释。 图1 植物印染面料局部效果图 3 植物印染技术的应用渠道 3.1 推动流行纺织面料纹样的基础设计 流行纺织面料的纹样设计受到终端消费市场的 影响较大,基于终端消费能力来完成相应的纺织面 料设计,是一些纺织面料设计人员昕必须要重视的。 但是,过于艳丽或者图案组合过于复杂的纺织面料, 其纹样设计中需要使用的颜色较多,有可能会对面料 的色稳定性和色咆和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要解决这个 问题,目前大多采用的方法是借助全新应用的印染技 术,将纺织面料纹样基础设计方式进行升级,套用数 码印染方式中的电脑多媒体图彤设计方案。 3.2 推动流行纺织面料新图样 植物染料是天然染料的一种,但其染色过程也允 许加入化学助剂,由于染料植物的产地不同、气候条 图2全棉活性印染面料成品 件不同及采摘时间不同都会影响色素的含量和组成, 从而导致染料的染色重复性差,生产难以标准化,植 物染料难以大量生产。为了使这种染色重现性得以稳 固,不得不增加化学助剂作为辅助手段,借助新的萃 2植物印染技术的应用意义 2.1 植物印染技术助力流行元素的发展 流行纺织面料在纹样设计上相比静态图案组合 取技术、徽胶囊技术让纯植物染料在印染过程中得到 广泛的适用,不影响纺织面料的基本图案造型规划, 有了很多的创新与发展,使得原本只能表现局部效 果的图案借助现代纺织工艺实现了整体效果的显现。 但是,过于艳丽的色彩渲染导致了纺织面料的基本染 更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掉色现象,在全面提升纺织面料 色稳定性的同时,也让这些面料的花纹更为流长。 第2期 郑小忠:植物印染技术在流行纺织面料纹样设计中的应用 ·77· (上接第74页) 整体。 3.3传统色彩与现代色彩的感官结合 传统印染工艺中,对于色彩搭配的组合是比较 单一的,甚至有些传统印染工艺目前仍然坚持单色 印染,但是这不影响服装服饰的整体艺术效果和美感 度。因为这些图形图案的不同组合中,线条与色彩形 成了统一性。现代印染工艺虽然色彩搭配比较丰富, 但是色彩的柔性明显偏弱,甚至有些图形完全是借助 色彩堆砌而成的,没有立体效果。将传统色彩与现代 色彩融合在一起,借助现代印染技艺中比较实用的色 彩分析和运用方式,将织物按照传统印染技艺来完成 图3 Guess 2010秋款女装 印染加工的过程,充分融合多元素、多色彩的形式, 3.2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 传统印染工艺所表现出来的是完美的色彩和较 让这种色彩所带来的感官体验形成一个立体模式,可 以进一步促进终端消费市场对民间印染艺术的认知 为饱满的线条,但是其弱点是在线条处理上明显比较 和认可程度,有效提高传统印染技艺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 方.民间印染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发展及应用[J】. 染整技术,2017,39(5):70.72. 粗犷,对于表现织物的整体画面形象略有影响,而且 传统工艺所完成的织物色稳定性明显偏弱,这也严重 制约了传统工艺染织品的量化生产。而在现代染织工 艺中,全面融合了多媒体数码印染工艺技术,在局 部线条的处理上采用电脑多媒体软件进行放大处理, 充分优化了织物的局部色彩效果,但是,规模化量产 在色彩上略显呆板的同时,也缺乏饱和度,给人的感 【2】 李果.民间印染工艺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及 应用[J].染整技术,2017,39(09):61—62. [3】 郭晨园.洛川民间毛麻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评《魅力洛川》【J】.印染助剂,2017,34(8):6.12. [4】林燕萍.浅析服饰流行色预测的方法[J].印染助剂, 2017,34(6):7—9. 觉比较直白,缺乏传统印染方式中的那种“灵性”。 将两种工艺有机地组合,借助现代印染方式,不仅最 大化地保留了传统印染工艺中染料从植物中提取的 基本方式,而且还通过纤维表面改性引入活性基团, 染料与纤维分子形成结合,使得染料和纤维形成一个 【5】 陈 斌.试论美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评《服装美 术基础》[J】.印染助剂,2015,34(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