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谈其道德教育意义
作者:张堃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12期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从作为人本性的理性和自由出发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人的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人是道德活动的目的,人的意志自由应体现为对客观的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在教育学方面至今仍给我们以富有意义的启发。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观念》一文中强调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匾乏而不健全的。”这表明,在现代世界如果只看重知识的力量,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进步或成功,但长期看却会留下隐患。一味追求急功近利的填鸭式知识的教导而忽略以完善人格为目的的道德教育,是我们现有教育中的缺失。这种道德教育的缺失现象更多的引发了我们关于当代道德哲学及其教育意义的思考。 一、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是:人只服从自己立法的道德,人是自己的,不是上帝的工具。人是目的,人是自身的主宰。它是从作为人本性的理性出发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道德就是关乎人自身行为准则的,因此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这样的“普遍的立法形式”,使人们“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履行这条人人都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一条绝对命令。它不能带来任何利益,有的只是道德的责任和道德的义务。义务成了道德最牢固的支柱,成了绝对命令的唯一源泉。只有义务而不是其它动机才能使行为具有道德的性质。一个为了“道德义务”而行事的意志就是善的意志。康德讲:“德性之所以有那样大的价值,知识因为它只招来那么大的牺牲,于是因为它带来任何利益,全部仰慕之心,甚至效法这种人品的企图,都完全依据在道德原理的纯粹性上。而只有当我们把人们视作幸福成分的一切东西都排除与行为的动机以外的时候,这种纯粹性才能被确凿无疑地呈现出来。”真正的合法性、道德性,必须是动机上合乎道德性的,不能拿幸福作为道德动机,只能是道德规则作为道德动机。
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着,不仅为自然立法,而且为自由立法。这种自己为自己立法,就是“自律”。人的自由使人超越了现象界的必然性而进入本体界,而这种自由不是任意,而是自律,即意志自己为自己颁定道德律,并将其作为绝对命令而加以执行。从人为自己立法的角度看人类,人类就有着一种区别于感性经验届的崇高和尊严。绝对命令所要求的普遍立法,之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可能,正在于人作为目的是一律平等的,因而才具有普遍有效性。所以道德教育者要看到人的理性的平等与尊严。
二、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对于道德教育推崇、尊重人的理性,注重从心灵内部寻求道德价值,确认理性之于道德选择的作用,反对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或现象发展到今天,已经涉及到全球所有国家,而解决问题又非一个或几个国家所能及或能够取得成效,全球问题的出现的重要原因在道德领域可以归纳为非理性主义在道德领域的泛滥,因而推崇理性、注重人的地位和价值是当代社会道德生活所必需面临的问题。而道德教育作为社会道德生活的一部分,必须以理性作为衡量道德价值的真正标准,以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法则的最高也是唯一的法则“自律”去约束人的道德底线。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人和人自我教育的方式,其中心和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并且对人性进行塑造和改造,除去人性中卑劣污浊肮脏的成份,发扬光大人性中美好光明崇高的一面,使人变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现阶段,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置于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位置。教育不能只教授人们技艺,而在于培养人们完美的人格,追求善的理念,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去“求真、求善、求美”,同自己的心灵对话。因此,就必须以具有道德感的内容去教育人们,这种作为主要体现为通过有关道德教育知识的传授,从而促使受教者道德意识的觉醒,并有意识地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以达到深化受教者对道德本质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完成人格培养的渗透。道德教育只有如此,才能以动机为道德价值的标准,促进个体合乎理性的进行道德选择,促进道德义务的履行。 三、启示
道德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完成人格培养的渗透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道德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自觉、自为的人的领域,是人的主体特性得以最深刻展示的领域,也是一个以人的主体性为支撑、为基石的领域。一个高度自主、自由的行为虽然并不一定是一种道德的行为,但无主体理性、无自由意志的行为无论多么符合道德的规范,却一定不会具备道德的意义。道德教育应当使人们学会思考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它应该使人们学会追求生活信念的前提,探寻经验常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探索评价真善美的标准,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探索精神。
道德教育施教者,首要的任务是转换现有的道德教育观念,反思道德教育的方式,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入精神道德修养的殿堂,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起主体性的热情,引导受教者进入道德教育的选择所在,这才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探索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教育意义关键所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