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漏》教学设计

《漏》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小知识
《漏》教学设计

《漏》教学设计 《漏》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3、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2、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2、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2、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⑴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⑵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⑶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3、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1、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2、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3、指导写字:

⑴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⑵学生写字。

⑶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荷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一个小姑娘,立在水,身穿白衣衫,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荷花)

2.荷花是大自然中一种非常美丽的植物,从古时候起,人们就非常喜欢荷花,还把它写进了诗里呢!

出示几句描写荷花的古诗,学生欣赏。 3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看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③思考: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自然段讲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3.认记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直接进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 “我”是在哪儿看到荷花的?你能看出“我”当时的心情吗?(从“赶紧”“跑”可以看出“我”迫切的心情)

2课文哪几段写了荷花的样子?(第2、3段)那还有两段呢?(“我”的联想)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这两段话中哪个句子写的特别美,画出来,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交流重点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在这一句中,你能感受到荷叶哪些特点?

填空:这句话中说荷叶又多又密的词是(),表示荷叶颜色的词是(),写荷叶形状的词是()。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课文这句话旁边有一个“泡泡”:“冒”字用得真好。你觉得“冒”字好在哪儿?

想象练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 (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你能想象出荷花这几种不同的姿态吗?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象,再出示图片欣赏。

用你的小手当荷花,一边说一边作出荷花这几种不同的姿态。 比较一下,哪句更好

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4)荷花只会有这几种姿态吗?你还见过或能想象出哪些姿态?学着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一写。

出示几幅不同姿态的荷花图片,启发思维,学生练笔。

写好的学生把自己描写的内容放在课文第二段的描写之后读一读。 (5)出示课文: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

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你来找一找,这幅画都有哪些色彩?(绿、白、嫩黄……色彩丰富)(朗读)

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那些姿态?(朗读)

这幅画,色彩多、姿态多,还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课文中说“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我__________地看着满池的荷花。

(2)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出示提示,完成练笔:我静静地站在荷池,看到了风儿在……小青蛙在……岸旁的柳树姐姐……;听到了水儿在……小虾弟弟……(配乐)

(3)读一读,填一填

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站在()。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四、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小结:富有感情、充满想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的重要内容) 五、拓展:

出示描写荷花的诗句,学生自由阅读积累 六、作业: 1、必做题:

小练笔: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选做题:

(1)选一种你自己最喜欢的荷花,把它画出来。 《漏》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三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一)初步认识吨。

(1)小组活动:第一小组提水,第二小组提米,第三小组背一背。 师: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的提水,第二小组的提米,第三小组的背一背。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一袋米,一桶水,一个同学有多重。

(2)汇报

(3)师: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

(4)加深认识吨。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一袋大米25千克,每次呈现4袋大米(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让学生感受:40个25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2)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 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例子,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也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还需要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其他实例。

4、师生交流:感受1吨水的质量。

(1)师:同学们看到水龙头滴水会怎样做呢?你认为水龙头滴水是一件大事还是小事呢?

一个水龙头每秒漏掉1滴水,一年大约浪费水1577千克。也就是1吨多了。

(2)生活小常识:每分钟放水5立方分米,200秒就放掉1吨水了。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验,建立起1吨的观念,对学生教学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同时一些环节的设计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又将数学知识的教学蕴涵其中,较好地整合了数学的三维目标。】

(二)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

例7:3吨=()千克6000千克=()吨

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

说理、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学生完成“做一做”。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2)1头猪重约120()

(3)1袋水泥重约50(),1拖拉机水泥约重2()。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第1题。

这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2、做一做的第2题。

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只要这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xx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

3、改错(小明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两个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后就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

市场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我和妈妈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克香菜,2吨西红柿,3千克鸡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妈妈拎着这些东西累得满头大汗。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3吨=3000千克 6000千克=3吨 《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000克=()千克5千克=()克 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

2、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题: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让学生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习三第1题,先让学生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2、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3、指导书写“漏、贼”。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交流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漏。(指导书写:漏是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就像滴落的小雨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这就是漏雨的漏。)

2、出示字典上漏的意思,漏在字典中有4种解释,看一看。你觉得漏可怕吗?

可是,故事中的老虎和贼却很害怕。他们的恐惧来自谁说的一句

话?引出老婆婆的话。

你能读出老婆婆的担心吗?指名2生带头饰读。

老婆婆不怕狼、不怕虎,就怕漏,老虎和贼就以为漏是很可怕的东西,因此就有了后面一连串的有趣的故事。

3、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靠着老百姓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并来练习复述故事。

二、概括故事内容,梳理地点变化,为复述故事做铺垫 1、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有哪些变化呢? 提示: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

2、学生梳理故事发生的地点,教师根据回答相机板画: 老婆婆家——逃跑路上——歪脖老树——山坡下——老婆婆家 这个故事就是在这么多的地点变化下发生的。 3、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借助提示说内容。 指名回答。

评:你表达的很清楚,老师要为你竖一个大拇指。谁再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能把一篇长长的故事读短,这是一种很强的学习能力呀!也为你竖大拇指。

三、学习1—9自然段,寻找故事情节的规律

这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它,再来感受感受吧。出示提示: (一)默读课文1—9自然段,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二)交流有意思的内容

如果你读完了,就可以举手让老师看到你想和大家交流的样子,请你说说哪里最有趣。

1、预设1:莫非句。理解“莫非”有猜测的意思,指导朗读后半句话。

(1)莫非是什么意思?老虎和贼听到老婆婆的话在猜测什么?你觉得在老虎和贼眼里,这厉害的“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牙齿?……有了这样的想象,他们的`心里怎样?

(2)指导朗读

老虎翻山越岭、贼走南闯北都走过了很多的地方,见识很广,都觉得自己很厉害,可是却没有听说过漏的时候就有点害怕了。谁来扮演鼎鼎有名的老虎大王读句子?评:你可真是一只胆小的老虎大王啊!谁再来读?谁来扮演见多识广的贼读句子?评:你走进了贼的内心,可真是小心翼翼啊,为你点赞!

2、预设2:老虎和贼狼狈逃窜的样子

通过浑身发抖、腿脚发软、撒腿、拼命抱住进一步体会老虎和贼的惊恐。

(1)还有哪些地方你觉得有趣?接着交流。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评:你不仅会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可真厉害!

(2)演一演,指导朗读

浑身发抖和腿脚发软是什么样,请你演一演。你看贼吓得连路都走不好了,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想象一下贼的狼狈样,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贼,读读演一演。你看,贼都不知道漏是什么东西就吓成这样了。

3、预设3、坏事句。 (1)体会老虎和贼的内心

你发现了吗,这也是描写老虎和贼什么的句子啊?——心理活动。你感受到他们此时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恐惧、害怕)

老虎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所以才有了什么样的行动(撒腿就跑);贼有了这样的心理活动,所以才有了什么样的行动(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2)演一演,读一读

起立,可以加上动作边演边读8、9段。 4、分角色朗读4——9段

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4——9段,我请四个孩子带头饰读,一个孩子当旁白,我们听一听谁读的形象。

他们读的真是趣味盎然呀,还想读吗?我们一起当一当配音师给动画片配音吧。

5、体会老虎和贼害怕的原因

“漏”并不可怕,那么老虎和贼为什么会害怕成那个样子呢?是呀,老虎想吃小胖驴,贼想偷小胖驴,他们想干坏事情,所以心里就特别害怕,这就叫“做贼心虚”。

6、字理学习“贼”。

出示图片:“贼”字在古代是这样的:左边是古时候的贝字,贝和什么有关?(财物)右边的部分表示武器,我们看着图片来猜猜贼是什么意思?(看到钱财、宝贝,就拿着武器去抢。)能用这个字组词吗?来读读:贼头贼脑、贼眉鼠眼、贼喊捉贼、做贼心虚。我们现在把这种人叫做什么?

指导书写“贼”。 (三)交流复述故事的方法

1、下面咱们来练习把这部分内容复述,你们有复述故事的好方法吗?学生交流。

2、你们的方法可真多,一会儿我想你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这些方法一定可以帮到你们。

(四)寻找故事情节的规律

这么长的故事要复述下来有困难吗?是呀,很不容易,我想一定要找故事情节的规律才行。

1、默读课文1——9段,你发现故事在情节上有什么规律? 小结:是呀,老虎做什么,贼就做什么,类似情节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来找找,找到后同桌对应着读读。

2、对话练习 (第一组)

师:老虎嘴馋,一心想吃这头小胖驴 生回应:贼手痒,一心想偷这头小胖驴 (第二组)

师: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

师:老虎吓得浑身发抖。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老虎吓得腿脚发软

生回应:贼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间故事,只要意思差不多就行) (第四组)

师:老虎趴在驴圈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回应:贼蹲在屋顶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你看,老虎做什么,贼就做什么,这就是这个故事情节的规律。明白了这个规律,复述故事就会容易多了。

3、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1——9段

下面就请你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在老婆婆家发生的事。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讲,评一评:你觉得他这部分讲的怎么样?你给他什么建议? 四、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10——12段

1、默读课文10——12段,思考这部分内容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2、根据这个规律,同桌之间根据提示,合作复述10——12段,空白处可以变成自己的话。

提示:老虎驮着贼,贼( ),他们跑哇,跑哇,( )。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 )。

贼也想:( )。

到了树跟前,老虎( ),贼( )。 3、指名一组同桌复述。

五、利用上述方法,学生尝试复述13——20段。

利用故事情节的规律,我们学习复述了1——12段,现在大家尝试自己复述13——20段吧。

六、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故事。 1、刚才我们根据故事情节的规律复述了故事,现在我们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把这个故事再复述一下吧。

生准备复述,师巡视个别指导。

2、评选故事大王

(1)学校准备举行讲故事比赛,谁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好,就会被老师推荐参赛。谁想来挑战?

出示复述具体要求及星级。

能借助提示,复述清楚故事的大致内容☆

能借助提示复述故事,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详细复述☆☆ 能借助提示详细复述故事,有声有色,吸引人☆☆☆

(2)复述具体要求及星级,你觉得他们可以得几星?掌声恭喜优胜者!

七、拓展延伸

大家把故事复述的这么有趣,真是太棒了!回家后,就让我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给弟弟妹妹和身边的小朋友听,让故事流传下去吧。

《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婆脊”等8个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默读课文,借助示意图复述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体验情感。

2、分角色朗读文,说说你认为那些内容你觉得最有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婆脊”等8个字,会写“漏喂”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漏”是什么。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读读一个有趣的故事。(课件出示2:课文第一幅插图)

大家请看插图一,图上有些什么? 预设:图上有老爷爷、老奶奶和一头胖驴。 预设:老爷爷和老奶奶在一起讨论什么。 预设:我还看到驴子的屋顶和墙上都有一个大洞。 你们真会观察,观察得真仔细,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漏)。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什么是“漏”?为什么题目只有一个字? (2)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课件出示3)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课件出示4) 老婆婆脊背一个贼莫非巅散架粘胶旋风顺势一纵

指名读这些词语,注意读准:平舌音“贼纵”,翘舌音“粘”,前鼻音“巅旋”。

5、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5:生字田字格课件:) 漏喂胖驴狼厉抱偏粘胶莫贼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边音“漏驴厉狼”,前鼻音“偏”,后鼻音“胖”。 (2)学生写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喂狼抱偏粘胶 (2)熟字比较。如:伴一胖户一驴厉一历 (3)组词扩展:漏雨莫非山贼贼寇

B、链接前置性学习,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内评价书写。 C、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D、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喂”:左窄右宽,右边的长横压住横中线,竖提压住竖中线,竖提的左侧没有一撇。

“偏”:左窄右宽,注意右下角同字框里面是一横两竖。 “贼”:左窄右宽,右边是个“戎”字,不是“戒”字。 E、学生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F、展示学生作品。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课件出示6)

脊背: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背部。

走南闯北:形容到过的地方很多,见过世面,生活经验丰富。 粘胶:一种胶粘性的金棕色溶液。 旋风:螺旋状运动的风。

不甘心:就是不服气,事情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2、思考:故事是分几个部分写的?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思考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7)

第一部分(1~9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第二部分(10~18自然段)虎和贼偷驴不成,反而被对方吓昏了过去。

第一部分(19~20自然段)老爷爷老婆婆再说“漏”。 (板书:说漏吓跑虎和小偷;偷驴不成,反被吓昏;了再说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8个会认的字,会写了13个字,了解了老虎和贼偷驴不成的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插图,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放手给学生,只出示要求引导,训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