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号 ……………答…. …………题… A.陶冶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5、曹老师教学《圆的周长》时,讲述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上的卓越贡献,同2021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能力检测试题C卷 含答案 注意事项: 考…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准… 准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学们感到很自豪,曹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A.启发性原则 … … …B.巩固性原则
…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C.因材施教原则
… … …1、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 )。 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不 … A.探究法 6、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 B.班级授课制 A.阶段性 … …名…C.发现法 B.互补性 姓.. … D.讨论法 C.不平衡性 … 内 …2、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 D.差异性
… …A.双趋式冲突 7、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 B.双避式冲突 A.循序渐进 … … C.趋避式冲突 B.因材施教 线 … D.双重趋避式冲突 C.教学相长 … … …3、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的德育方法属于( )。 D.求同存异
… …A.说服教育法 8、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封县…B.品德评价法 A、甄别和鉴定 区…(…C.榜样示范法 B、选拔和淘汰 市….…D.品德陶冶法 C、促进学生分流
……密4、教学目标与任务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技能、技巧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 ……是( )。 9、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 )。
… 第 1 页 共 6 页
)。 )。 )。 A、传承人类文明,让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B、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和直接经验的真切感受 C、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例清晰的文化知识
D、促进学生认知和整体性发展,并形成全面的解决问题的事业和方法 10、通常所说的备课要“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
A.研究学生 B.设计作业 C.设计评价 D.指导学法
11、教师对学生个体内部的各方面纵横比较,以判断其学习状况的评价是( )。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甄别评价
12、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学校对报名参加英语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并据此成绩进行编班。这种评价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14、红、橙、黄色往往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错觉
15、通常所说的备课要“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
A.研究学生 B.设计作业 C.设计评价 D.指导学法
16、小学教科书的编排形式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还应符合( )。
A.社会学的要求 B.政治学的要求 C.生态学的要求 D.卫生学的要求
17、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或接纳”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发展的哪个阶段?( )
A.自我服务行为 B.人际纪律 C.自我约束 D.反抗行为
18、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B.安置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3、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时,杨老师发现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牢固,于是针对性地进行了补充讲解。这一教学过程具有( )。
A 预设性 B 生成性 C 启发性 D 随意性
第 2 页 共 6 页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9、贴在教室墙上的课程表、校风、教风、学风。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20、小芳常常因为不守纪律而受到批评,但她不以为然,还说只要学习好,守不守纪律无所谓。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采用的教育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 B 情感陶冶 C 榜样示范 D 实践锻炼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在《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与小稻秧争夺营养的杂草在除草剂的作用下,“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 啦。’”上课时,于老师问学生:“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小鹏举手站起来后,声音宏亮而又流利地读完了。于老师笑了笑说:“你没 完。要么你的抗药性太强,要么这除草剂是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用手比划着小鹏“嗤嗤”地喷了几下。学生大笑起 来,小鹏心领神会,耷拉着脑袋缓慢而小声地又读了一遍:“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于老师说:“好,掌声鼓励。这才是‘有气 无力’”。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
3、简述教学设计的原则。
评析这一段教学片段中于老师的教学行为。
2、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小学教师感慨地说:如今的孩子,虽然年龄小,课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却不少,他们经常会在课上或课下问我一些问题,令我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小学老师。比如,我在讲有关太阳和月亮的知识时,有的孩子就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对这样的问题,我还勉强能回答,但有些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的问:“老师,古代女子都是裹脚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晚上不洗脚吗?别人会看不到吗?女人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我当时就懵了,不知如何回答,有的学生会兴奋的
第 3 页 共 6 页
问我:“老师,你想“穿越”到哪儿呢?”,我更茫然了…… (1)试分析这位老师困惑的原因。 (2)如果你面对这样的情境,将如何对待?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阅读并作答。
给予是快乐的
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问题(一):请概括本文所阐述的故事并揭示寓意。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三):设计本文的导入环节。
第 4 页 共 6 页
参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解析】B。写作业和教师惩罚都是学生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产生的是双避冲突。 3、B
4、【解析】C。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练习法有利于实现技能、技巧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5、D 6、D
7、【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8、D 9、B
10、【解析】A。 11、C 12、A 13、B 14、【答案】C。专家解析: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15、A 16、D 17、B
18、【答案】B。 19、D 20、A
2.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 3.题目的排列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通常情况下是:第一,在指导语之后,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第二,先简单熟悉的问题,后复杂陌生的问题。第三,先一般问题,后具体问题。第四,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式问题。第五,先普通问题,后敏感问题。第六,如果问卷含有检验性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分开排列,不可集中排在一起,否则易被识破,影响所获信息的准确性。第七,对于涉及时间顺序的问题,要依据一定顺序排列,如先近后远。第八,对非等级问题选项的排列必须保证是随机的,否则容易造成被调查者的活动定势,不认真作答。 3、答案如下:
(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材料中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遵循了教学原则,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值得大家学习。 首先,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者通过教师对学习对象的形象描述,促进学生形成对 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材料中于老师在小鹏用洪亮的声音读完杂草的话 后,用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展示喷药行为,帮助小鹏更好的理解课文,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其次,于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思考、 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于老师在小鹏用错误的方式演绎课文中杂草的话时,没有直接告诉他正确的 表现方式,而是通过形象的方式引导他自己去领会,做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最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材料中,于老师在教 学过程中,在学生错误的朗读课文中杂草的话时,没有直接告诉他正确的朗读方式,而是用形象的方式来引导他自己领悟课文,做到了帮助、引导学生。 2、答案如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如下: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答案如下: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
1.内容与表述第一,要选适当的问题类型,问题的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第二,应回避询问有关社会禁忌、爱好和个人隐私之类的问题。第三,每题只能包含一个观点,避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在同一题中出现,造成题目似是而非。第四,问题的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避免使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用词上,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晦涩的词汇以及方言等。
第 5 页 共 6 页
1.这位教师的困惑,一方面在于他不够了解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另一方面,教师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习惯和意识。材料中的老师因自己的知识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和追求,才会产生困惑。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生的知识领域日益丰富,对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所应不断提高各方面专业素质。总之,材料 中的老师在专业化发展上有待进步。
2.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优路网校以下方面入手:第一,专业理念。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态度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第二,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第三,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含: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题《给予是快乐的》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它的意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1、答案如下: 问题(一):
这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给予,学会帮助别人,并从中体会给予的快乐。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给予、羡慕、兜一圈、富裕、不由自主、饶有兴趣”等词语的意思。
②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知道保罗、小男孩、小男孩弟弟的快乐从何而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来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保罗、小男孩的心灵,陶冶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2.教学重点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问题(三): 导入:
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你什么心情呀?(很快乐、很高兴)但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而且表现在心灵的感应,如春风拂过,涟漪荡开,这种快乐便是给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给予为什么是快乐的?谁给予了谁?) 同学们的问题很好,前阵子有个小朋友到老师家做客,老师给他一根芝麻糖,他脸上便笑成了一朵花。这时来了个比他小的小妹妹,也盯上了那根芝麻糖,我让他分一半给小妹妹,你们猜怎么样?他自己也非常想吃,没有给小妹妹。
是的,这个小朋友还小,不懂道理,怎么说他也不乐意把得到的东西送出去。看来我们的课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