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来源:华佗小知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语文教学毕竟需要师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只有留足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师生才能和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形成艺术共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十分必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恰当使用 正文: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要求:

“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创设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广大语文教师大多能把信息技术自觉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教学

元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固有模式;改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改变,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收效甚微,究其因,这不是信息技术本身不适合语文课堂教学,而是因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没能恰当使用好信息技术,甚至滥用信息技术造成的。下面就语文课堂中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在语文课的导入中运用一些比较精彩的文本、图片和音、视频:如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一首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一段关于本课的名家朗诵……将课堂氛围渲染起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定下一个基调 。例如,我在教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首先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了一组美丽富饶的东北平原的彩色画面,紧接着展示了一组日本侵略者占领下的东北人民悲惨痛苦生活的黑白画面,同时播放背景歌曲《松花江上》。给同学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激发了同学们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和平幸福的理解。让本来距离学生很远的历史史实呈现在他们面前,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再如,在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关于莲的图片和诗歌,并要求同学有感情的诵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时,导入播放歌曲《彩云之南》或者《刘三姐对

山歌》片段,既有利于学生了解歌会的相关内容,又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通过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运用信息技术收束课文,提升认识:例如,在教学《多情的土地》一文时,学生在自学梳理文本的基础上,在理解了本文主旨的前提下,我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们齐声朗读,既巩固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教学《大雁归来》时,课堂结束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树立珍爱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在结尾用多媒体展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片段,让学生齐声朗读,既加深对课文主旨理解,又进行了爱国思想教育。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扩展知识,辅助教学。 语文教学过程中,会联系到其它学科的很多知识;也会联系到文本之外的许多关联的文史知识;还会联系到相关的文章……这些知识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或者板书来介绍,无论是课堂教学时间,还是课堂教学空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也是不允许的。然而这些知识对于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又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就能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难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容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诗歌教学中的创作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小说教学中的社会背景以及节选的小说的故事前情;科学小品文关联到的科学名词的概念以及科学知识;说明文中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说明顺

序;议论文中关于论证的过程的演示和论证的结构等内容,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认知。

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这篇科学小品文,我在设计教学时,下载了“神州八号”的发射过程,以及宇航员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源的展示,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再如教学《中国的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我用树状拓扑图展示了石拱桥的特征;用动画展示了石拱桥的承载原理,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课文内容。在教学《敬业与乐业》这篇议论文时,我用多媒体演示了文章思路: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 → 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 → 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 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

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课外知识,为作文教学积累素材,提供范例;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外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辟语文学习的新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载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语文教学毕竟需要师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只有留足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师生才能和文本、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形成艺术共鸣。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个人研修计划 提交人:张建提交时间:2016-10-28

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通过诊断测评,关于网络移动应用于教育教学我有极 高的认识,分别如下:1. 理解网络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网络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2.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 3.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通用软件及学科软件的功能及特点, 并能熟练 应用。 4.通过网络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 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5.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6.对于网络移动应用有浓厚的兴趣,并参与过类似的尝试。

个人研修计划: 1.理解网络技术对教师专 业发展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意 识。 2.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活动,养 成网络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3.利用网络手段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 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4.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 主学习能力。 5.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

研修主题设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成果预设:PPT、反思文章、教学设计、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