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对策

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对策

来源:华佗小知识
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对策

李进英;张春姹;赵经华

【摘 要】河北省作为农业、工业大省,金融发展相对落后,本文从金融生态环境着手,全面考虑河北省金融发展的整体情况,选取部分数据作为衡量其金融生态环境优劣的指标,并对此予以比较和说明,试图能对河北省发展金融强省以及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名称】《河北金融》 【年(卷),期】2010(000)002 【总页数】3页(P17-19)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深化;金融竞争 【作 者】李进英;张春姹;赵经华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51;河北行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830.1 引 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自然发展而演进而来的,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生态这个词是从生态学概念引入到金融领域所产生的,

而金融生态环境又是金融生态的一部分。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若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失衡,将威胁其金融业的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2008年爆发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以极其尖锐的形式强化了人们对金融风险的担心,而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失衡。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远不及美国,借美国次贷危机之鉴,是我国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选择。而作为全国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河北省,在建设经济强省、金融强省的进程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更是重中之重,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避免金融风险的过度积累。 一、金融生态环境概述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含义

周小川在2004第一次系统地将生态的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金融发展问题,同时给出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等在内的一系列基础条件。本文将金融机构所处的外部环境作为分析对象,以此对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测。 (二)我国存在明显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差异

从理论上说,在统一的经济体内部,不仅市场应当是统一的,而且各经济主体赖以活动的制度环境也应当没有重大差异。即在统一的经济体内的各个地区之间,不应当存在明显的金融生态环境差异。

但是,我国的情况却显然不是这样。如果按照信贷资产质量来衡量,我国的区域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的不良资产率居然能相差10倍以上。笔者认为,我国各地区之间的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其根本原因。这种状况说明,为了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我们的视野必须延伸到地区之间的差异这个结构层面上。因此,本文也主要基于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对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对比分析。

二、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由于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众多,本文只选取地区经济基础和地方金融发展两个较易量化且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力较大的指标进行分析。 (一)地区经济基础

实体经济是金融主体的存在依据、服务对象和生存空间。实体经济中的经济关系在金融领域体现为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实体经济运行的矛盾最终反映为金融问题的累积,实体经济运行的问题反映为金融风险的积淀,最终形成金融风险源,威胁地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经济基础是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之一。以下从经济发达程度、经济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地区经济基础对于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1.经济发达程度

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和完善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及实力壮大,还可以对金融机构起到约束作用,从而增强其运营的稳健性。而且,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实力的增强可以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提高金融系统对不良资产的消化能力。尤其是相对于发达市场经济而言,中国地区间金融资源在配置上存在较强的地区壁垒,缺乏足够的区域流动性,从而使得经济发达程度对于金融生态系统的物质支撑作用更显突出。

本文选用人均GDP、城镇居民收入、城市化(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评估经济发达程度。其中,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较为常用的综合性指标。通过计算统计发现,河北省2008年人均GDP地区排名第12位,人均22,799元,略低于当年人均24,628元的水平,总体上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河北省2008年城镇居民收入地区排名16位,人均14,141.41元。从以上数据可知,河北省具有中等水平的人均GDP和城镇居民收入。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综合发展的重要标志。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地区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因此,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私人经济部门和中小企业的繁荣。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私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夯实地区信用文化基石的积极效果。本文以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城市化率的指标。通过《2009年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知,河北省城市化率地区排名第20位,排名靠后,城市化率仅为4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68%,还不到最高水平上海城市化率(88.6%)的一半。城市化率水平相对较低,说明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低,综合经济实力有待提高。 2.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经济资源在不同类型的经济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并不断调整演化的结果,也是决定整体经济效率和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决定了地区经济实力的高低与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比、金融业占比、房地产业占比三项指标来评估地区的经济结构。

通过《2009年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知,河北省第三产业占比地区排名第7位,为41.0%,与上海市水平相当,这与河北省近几年为打造东部沿海强省,注重第三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与最高水平广东省有很大差距。 地区金融业占比直接反映了地区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以及辐射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金融业占比地区排名第19位,为2.59%,而排名前三位的北京、上海和浙江分别为14.24%、10.53%和6.54%,相差距离还很大,这也是河北省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业的必要使然。金融业占比较低意味着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功能较低。

房地产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与金融发展相辅相成。房地产占比高的地区金融业也相对发达,河北省房地产占比地区

排名第25位,为1.40%,属于较低水平,最高省份广东省高达34.78%,其金融业占比排名第4位。但并不是说,房地产占比越高越好。根据国际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占GDP5%以内的比例是相对健康的,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正向影响。但过高也有经济泡沫化的倾向,反过来对地区产业造成压抑,影响到辖区内产业创新和转型。 (二)金融发展

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差异直接造成了各地区金融效率的差异,在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形成了所谓资金的“洼地效应”,进而形成区域金融中心。地区金融发展和金融部门的市场化程度本身就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本文从金融深化、金融竞争和金融部门效率三个方面来测评地区金融发展程度。 1.金融深化

一般将货币总量(通常为M2)与GDP的比值作为衡量金融发展“广度”的指标。由于中国没有各地区货币供给数据,因此本文采用金融部门存款总额及贷款总额来代替。

从1978年到2007年河北省的金融深化程度是成递增趋势的,尤其是从2003年至2004年增幅最大。但距离全国整体金融深化程度仍有不少差距,2007年全国存款总额占当年GDP比重为151.33%,贷款占比为101.70%。而河北省2007年二者占比分别为104.71%和61.26%。河北省整体金融发展程度偏低是有客观原因的,作为中部省份,其在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方面均不占优势,而钢铁、煤炭、纺织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发展,不足以支撑河北省整体金融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引入多层次经济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带动金融发展。 2.金融部门效率

金融部门效率是指金融部门对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金融部门效率直接关系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金融部门效率主要是通过金融部

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和金融部门自身的盈利能力反映出来的。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主要表现在金融部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可以用银行存贷比进行量化。河北省自2000年以后贷存比成明显下降趋势,2007年河北省贷存比为0.58,小于全国整体0.67的贷存比水平,这些都说明河北省金融部门效率亟需提高。 3.个人金融发展

个人金融的发展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和直接结果。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居民绝大部分存款为储蓄存款,其能够享受的金融服务有限,这种金融结构无论在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是缺乏效率的。如果一个地区的金融机构推行个性化、差别化的金融服务,如多元化保险产品、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以此激发金融需求和金融创新,从而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结构的转型。因此,本文采用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之比)来度量地区个人金融发展水平,从而间接度量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从国家角度,这两个指标就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保险密度为691元,保险深度为2.81%,而2003世界平均保险密度已达469.6美元,平均保险深度已达8.06%。河北省2008年的保险密度为367元,在全国地区中排名第24位,保险深度为1.61%,排名第29位,和全国平均水平尚且有很大差距。保险业只是个人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保险业不仅有保值增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分担风险、给付补偿金的作用,其社会作用是其他个人金融产品无法替代的,也是个人金融产品市场中较低层次的代表。河北省在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上的较低水平,说明了保险业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而进一步推断出河北省在个人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金融产品市场方面也是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 三、进一步优化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一)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尽管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强调要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减政放权”、“松绑让利”、“转变职能”、“推进改革”,但是事实上各级支配资源的能力并没有减弱,在近年来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由于各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基本要素资源的价格,并且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市场准入具有几乎绝对的影响力,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国民经济的运行具有很强的主导色彩。只有从根本上摆脱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内需导向的发展模式,才有可能抵御国际经济失衡带来的负面冲击。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当前经济衰退的形势下,出于对出口锐减、产能萎缩、通货紧缩和企业破产风险的考虑,2009年第一季度大量的新增贷款主要是向主导的大工程、大项目倾斜,向占据垄断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倾斜,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而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实际上我们更加需要强调通过促进金融发展,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提高地方经济的活跃程度。 (三)完善多元化的银行竞争机制

金融市场体系是影响一个地区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而信贷资金由于受地区金融风险差异的影响,会从高风险地区向低风险地区流动,会对一部分地区形成一种压力,迫使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以便吸纳更多的信贷资金。从总体上讲,通过构建和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强化银行体系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信贷资金相对更为自由地在不同地区间流动,从而促使各地区从法治环境、行政监管、金融发展、诚信体系建设等各方面致力于改善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 (四)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是做好两个方面,改善法治环境和促进信用文化建设。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是金融生态得以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完善的金融法治能够有效地

保护金融主体的产权,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河北省目前在法律和制度环境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这样就会导致当地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控制的公共金融资源的竞争上,以及倾向于充当地方企业的保护伞,这必然会促生种种地方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对本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而社会诚信文化作为社会信用关系中的一个软约束条件,这一方面的因素对地区金融信用环境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在浙江、上海等地区,社会信用基础良好,对当地金融资产质量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很难想象在一个信用文化匮乏的地区资本有效运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扬,张涛.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8-200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3).

[3]刘煜辉,沈可挺.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6-200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徐诺金.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问题[J].经济研究,2005,(11). [5]王景武等.河北省2006年金融运行报告[J].河北金融,2007,(1). [6]王重润,崔玉平.河北省金融业发展之对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11).

[7]辜晓川.推进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J].经济改革,2008,(5).

[8]王锦旺,杨兆廷.小额贷款公司:农村金融供给新路径分析[J].农村经营管理,200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