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各国守岁习俗有何不同
2013年02月07日10:41 来源:和讯网
在其他国家,虽然不一定过春节,但人们在新年前也守岁。那么,各国都有什么守岁习俗呢?
德国守岁每年看同一部电视剧
德国人与中国人一样,欢度除夕夜也有“电视情结”,虽然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却可以看出德国人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传统文化和
民族性格。
德国人除夕夜的重头戏是观看一部黑白电视剧,每年都播放,重复播了40多年,号称德国史上最高收视率节目之一。这部“年度大
戏”名为《一个人的晚餐》(也称作《90岁寿诞》),总共只有18分钟。
该剧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描述的独居的富婆索菲90岁的生日晚宴。每年,她的生日晚宴都会邀请4位最好的男性友人前来一起用餐。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4位友人早就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人世,但热情的索菲还是照例要求管家詹姆斯每年都替这4位准备餐点。
90岁生日那天,“照例”4位友人都在座位上跟索菲一同用餐。只不过,这4位友人都是由管家詹姆斯一个人轮流扮演。4位友人轮
流向索菲敬酒。
热汤、前菜、第一道主菜、第二道主菜陆续上来,上一道菜换一种酒。管家詹姆斯照例都要替4个人喝完。于是整个生日晚餐的场
面,就随着管家詹姆斯逐渐酒醉后的荒诞走样,最后失控到几近爆笑的程度。
这部用英语对白的电影是由德国北德广播电视台在英国北部一个城市发现的。该台当年以4150马克的便宜价一次买断版权。1963
年首度在德国播放,开始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德国守岁每年看同一部电视剧
德国人与中国人一样,欢度除夕夜也有“电视情结”,虽然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却可以看出德国人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传统文化和
民族性格。
德国人除夕夜的重头戏是观看一部黑白电视剧,每年都播放,重复播了40多年,号称德国史上最高收视率节目之一。这部“年度大
戏”名为《一个人的晚餐》(也称作《90岁寿诞》),总共只有18分钟。
该剧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描述的独居的富婆索菲90岁的生日晚宴。每年,她的生日晚宴都会邀请4位最好的男性友人前来一起用餐。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4位友人早就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人世,但热情的索菲还是照例要求管家詹姆斯每年都替这4位准备餐点。
90岁生日那天,“照例”4位友人都在座位上跟索菲一同用餐。只不过,这4位友人都是由管家詹姆斯一个人轮流扮演。4位友人轮
流向索菲敬酒。
热汤、前菜、第一道主菜、第二道主菜陆续上来,上一道菜换一种酒。管家詹姆斯照例都要替4个人喝完。于是整个生日晚餐的场
面,就随着管家詹姆斯逐渐酒醉后的荒诞走样,最后失控到几近爆笑的程度。
这部用英语对白的电影是由德国北德广播电视台在英国北部一个城市发现的。该台当年以4150马克的便宜价一次买断版权。1963
年首度在德国播放,开始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西班牙盛产葡萄,又很甜美好吃,在西班牙吃葡萄象征吉利,人们期望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甜甜蜜蜜。西班牙人相
信必须在钟声敲响的同时将葡萄送进嘴里才会有幸福人生,有的人买的是带皮葡萄,因此来不及在第二次钟声响起之前就把葡萄皮吐出,
于是就把皮含在嘴里,等12颗葡萄全部吃完再把皮全吐出来。
这场景似乎应验了一句中国的顺口溜: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记者把中国顺口溜的意思翻译给西班牙人,他们
听后哄堂大笑。
还有的外国人因为刚到西班牙,还搞不清前四声是预备声之意,有的人一听见钟声就把葡萄往嘴里送,结果钟声没完他的葡萄却已
经吃完了。
在吃葡萄之前,全城完全一片静寂,大家都在等钟声,一旦钟声敲完大街上顷刻是人山人海,少男少女便蜂拥进入迪斯科舞厅狂欢
一宿。
日本人过新年斗歌
被喻为“日本春晚”的日本国家电视台的“红白歌会”已经办了61届,尽管收视率由高转低,但依然是日本百姓“守岁”的重要节
目。
日本的红白歌会和中国春晚有着明显的区别———整台晚会就是唱歌,或者歌伴舞。在日本人看来,过年唱歌似乎是一种“最纯粹、
最高等的享受”。
红白歌会的全称是“红白歌合战”。有意思的是,平时言语中尽量避免争论、争执相关词汇的日本人对于表意更为激烈的“合战”
一词却十分偏爱,而且经常将其与歌舞联系起来。日本人认为,歌舞和战争的结合是一种“浪漫的极致”。
着有《日本史》的美国学者詹姆斯.麦克莱恩在描写日本战国大名织田信长在一场决定本家生死的战役前执鼓吟唱,跳“敦盛之舞”,
然后取得胜利的历史时写道:“战争与歌舞相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古代大名间的外交活动中,随行的歌舞团会在交流表演中展开“较劲”,赢的一方可以获得更高的荣光甚至外交上的筹码。这也
成为近代日本文化娱乐当中“以歌相斗”盛行的文化根源之一。
日本文化史学者谷野信丰曾经指出,日本人一生贯穿了人生即“合战”的隐喻,主张以“斗争的姿态”进入新的年份,新的人生阶
段,因而斗歌活动被看作迎新时“活跃精神”的最好注解。从这个角度看,红白歌会以“合战”的形式出现,既是节目娱乐化的需要,
也有其文化渊源。
红白歌会也有了很多“民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