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国防教育的比较
——中美国防教育比较
摘要 大学生国防教育对于国防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爱国
心,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而普通高校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美国在国防教育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通过对美国与我国在国防教育上的比较,汲取一些创新的经验,对我国在国防教育上具有非常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大学生 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威胁的建设与斗争。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
并且,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国防建设的整体性决定国防教育内容,现代国防不仅仅是指建设和武器装备以及战场和战略要地的建设,而且同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状况、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 一、美国国防教育现状分析
美国的《国防教育法》,是1958年出台的。《国防教育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立法,是美国联邦督促、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全民和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法律依据。美国始终强调国防教育是“的首要职责”、“社会第一勤务”,强调每个公民献身国家、服务国家的观念,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很少有其它国家能与之相提并论。
为了实现对国防意识的熏陶和教化,美国在国防教育中,把重点放在青少年的教育上、放在未来国防人才的培养上。他们制定的“培养美国人迎接21世纪”计划,认为美国的未来取决于青少年的素质尤其是国防素质。全民青少年国防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①开展颇具特色的军训。美国的学生军训,主要由后备军官训练团负责。在全国350所高等院校和多所高级中学均设有后备役军官训练团,由国防部统一领导。据统计,美国现役中有30%的将军和40%的校、尉级军官来自后备役训练团毕业的大学生。美国还在许多中、小学开设了“核战常识”课程,邀请核专家、物理教授和国际问题专家主持“核战争”讲座。各州举办夏令营时,还组织儿童过军事生活,学习航海、航空航天知识,使青少年一代系统全面地了 解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知识。同时,大力支持鼓励青年学生报考军事院校,每年报考西点军校的人数并不逊于哈佛大学这样的地方名校。
②大力资助民间少年军训组织。在美国有种类似于俄罗斯少年军校性质的短期培训组织,通常受、军方、退伍兵或者老兵组织资助建立。这种带有一定民间色彩的军事化训练营,帮助美国培养了大批训练有素的潜在兵员,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美方兵源不足的问题。其中,创建于1910年的美国“童子军”组织,至今已有会员几百万人,为国
家选拔国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③推行义工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美国人认为,对青少年一是要进行国防教育,让他们增强国家意识,接受各种艰苦环境和军事技能的锻炼。另外就是通过做义工,让他们接触社会,增强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意识,两者缺一不可。
美国人十分注重以文化浸润来教化国民,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传播“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美国及民间有关机构可谓用心良苦,投入巨大,除了专业教育机构如公私学校、教育部门的有序渗透之外,还大力运用各种文化工具,包括戏剧、音乐、文学作品等,通过各种方式将文化扎根于国民的心中。据统计,美国官方媒体每年播放350多部国防教育的电视片,涉及到国防教育内容的报刊杂志达200多种。世界级的影视文化加工厂,好莱坞的很多大片有许多是在宣扬“美国精神”的,如《日》《珍珠港》、《爱国者》等。有学者称,梳理70多年来奥斯卡的历史无疑就是梳理“美国精神史”。为了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美国还大量使用名人姓氏命名城市、街道、林地、公墓、公司、机场、学校等.首都华盛顿,有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和罗斯福纪念堂,还有肯尼迪文化中心,美国共有50个州,每个州都有用总统名字命名的市或县,这些场所永久性熏陶、感化和激励着人们。就此而言,美、防教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美国人善于捕捉时机,美国一些重要的节庆、纪念日都被精心安排有丰富的国防教育内容。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著名的节日、纪念日就有63个。美国非常重视把握这些节日的有利教育时机对全体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如把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日子定为“国难日”。每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提醒人们居安思危。此外,还把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武装日”,把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至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武装周”。向公众展示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举行阅兵、招待会和飞行表演,强化平民对国防事业和武装的理解和敬意。美国不但寓国防教育于各种节日庆典教育活动之中,而且平时巧妙地把国防教育与征兵、募兵活动的时机结合起来,大力进行国防教育。 利用征兵简章和各种介绍材料,向青年们介绍美军现代化的装备、优越的物质待遇,以及当兵可以周游世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等好处,吸引青年学生入伍。美国人还会针对一些具体事件开展一些触及灵魂的即时国防教育。
增强军事职业的吸引力 。美国一个普通中层军官的年薪大约在6-10万美金,一个高级军官的年薪大约在12万-18万美金,虽不能与美国高级白领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美金的年薪相提并论,但足以维持一个三口之家的小康生活了。加之近几场战争美军伤亡大幅减少,军人职业风险降低外,以致在美军频频向外动武的年代还会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危险的军事职业。
美方既是国家防务的执行者,同时也是美国国防教育的主要实践者,如美国陆军就曾投资60多万美元,建立了美国陆军在线网站,开展陆军国防知识的传播及国防人才的招揽。此外,美国各类民间军事院校在国防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民间军事院校主要有6所——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要塞学院、诺威奇大学、北乔治亚学院、德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弗吉尼亚工业学院。每年从这些学校走出的毕业生中,平均15%的人在担任初级军官。
在100多年的历史中,这些民间军事学院不仅为美军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为美国普及全防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正是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不间断地向国人灌输着“国家至上”、“民族自豪”和“社会责任感”等价值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
造国民的国家责任、尚武精神及民族忧患意识。
二、我国国防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在功能上属于“技能训练型”,重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国防理论知识普及和基本军事技能训练上面,在树立大学生国防意识方面还做得不够,在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过程中表面化军事色彩过重,掩盖了国防教育的意识教育功能,这就制约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在功能层次上的提高。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功能还未完全开发出来,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是:
第一,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有技术才能而缺乏奉献精神。比如:2002年南京大学学生处的调查显示,该校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取向上,明显地偏向于自身,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57.9%的人在回答“学习的动力来源”时,选择的是“谋求个人美好生活”,在回答“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时,63.4%的人选择了“有利于个人发展”,而无一人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1]。加上长期以来对国防建设中“牺牲”、“献身”等事迹的宣传,使大学生误认为参与国防建设就意味着牺牲个人利益,不能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起来实现双赢,使得大学生对参与国防建设有畏惧感。因此,如何让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联系,在国防建设和大学生个人成长中找到一个和谐共赢的方向,为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防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是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功能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有爱国热情而缺乏忧患意识。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国防教育很重要,但是大多数都是有爱国热情而无忧患意识。没有认识到国防强大的本质在于科学技术振兴,对国家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了解甚少。认为国防只存在于军事领域,在当前的和平环境中,“国防”离自己的生活还很遥远。如何使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深刻理解综合国防观念,将大学生爱国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引导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建设服务,又是当前在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功能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未来的国防建设科技含量必将更高。科技的发展依靠人才的支撑,普通高等院校是为国家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其国防教育的功能定位从小处看关系到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质量,从大处看就关系到国家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质量。因此,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功能必须转型。
三、美国国防对我国国防教育的启示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应该由以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军事训练为重点的技能型国防教育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科技兴国为重点的意识型国防教育转型。
美国的《国防教育法》在第一编“总则”中宣称:“国防有赖于掌握由复杂的科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现代技术,也有赖于发现和发展新原理、新技术和新知识。”[1]首先,美事科技的发展急需大批具有雄厚基础知识和掌握先进科学理论的人才,这些人才的产生要依赖于高等教育,为此其《国防教育法》将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与国防相联系。其次,美国为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在加紧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渗透的同时,也打着援助和交流的招牌进行文化渗透,因此其《国防教育法》规定了要发展和加强高等学校对语言和世界各地区的研究计划,设立“国防外国语奖学金”,后又将之改为“外国语和地区研究奖学金”,支持外国语、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总之,为了加强国防,该法把外语、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并列为核心教学内容。
四、提升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相关措施
1.培养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对象是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学生,通过国防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这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因此,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转型中要更加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地位。
2.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培养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国防观念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现代战争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正慢慢地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形式。前苏联在二战中抵御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但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却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国之不国,何也?不是军事手段摧毁了这个大国,而是政治、经济、国防为基本内容的综合国力的崩溃使之轰然倒塌。国防不再只是军事这个平台的产物,战争也不再只是刀的对抗,现代的战争已经延伸到了文化、经济、科技、外交等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因此只有建立起“士民工商兵皆各尽心,联合为用,以争胜于学战、农战、工战、商战、兵战之世界”[2]的全防,才是21世纪需要的国防建设形式。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最主要的建设者,将要奔赴国家的各行各业,学、农、工、商、兵都可能是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所以建立起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国防观念,是21世纪初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功能。
3.以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心,建立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科研意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1]
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看,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国外军事装备技术中85%采用的是民用技术,纯军事技术只占15%。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国家共同的取向。目前,美事装备技术的军民通用性已高达80%以上,80%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为美国国防服务[2]。
普通高等院校是全社会知识最集中的地方,是培养国家科研人才的摇篮,也是“寓军于民”国防科研体系的人才培养基地。因此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功能之一应是培养大学生在专业技术的学习中渗入民用技术向军用技术转变的学术思维,建立起“寓军于民”的国防
科研意识,为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科研体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
参考文献:【1】全民教育网http://www.gf81.com.cn/second_link/gfxl/4.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五章,第三十四条。
【4】刘大维,汪强.对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
11园林 2011102405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