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断的读音是:bǐ duàn。
笔断的拼音是:bǐ duàn。 结构是:笔(上下结构)断(左右结构)。 注音是:ㄅ一ˇㄉㄨㄢˋ。 繁体是:筆斷。
关于笔断的词语
大手笔 刀笔吏 笔墨横姿 奋笔直书 笔走龙蛇 笔墨官司 笔诛墨伐 笔老墨秀 一笔勾断 持橐簪笔
关于笔断的造句
1、只有把刀当作毛笔来用,使得线条轻重有变化,做到虚、实结合、笔断意连,节奏的变化才能拉开瓷画和刻壶的距离,并实现殊途同归。
2、他的书法作品,断笔时似魏碑,笔断意连;收笔时有汉朝的味道,像楷书又像隶书。
3、过往的线路图中,交织着粗细不一的明线,笔断意连的虚线,杂乱无章却又受着某种力量推动而弯曲、延伸的轨迹,也顿着孤峭的一点,再无泅染。
4、经先生仔细比对,郭成均作品受《飞鸿堂》印谱影响较大,作品笔断意连,印风雄放,刀法精道。
5、李朝亚画虾身,寥寥几笔,流转圆润;虾钳如写竹,笔断意连;虾须中锋用笔,笔力健挺,如兰飘逸。
笔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笔写的断语;文字结论。笔断[bǐduàn]⒈笔写的断语;文字结论。
二、引证解释
⒈笔写的断语;文字结论。引《明史·文苑传四·董其昌》:“又採留中之疏切於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倣史赞之例,每篇繫以笔断。”
三、网络解释
笔断笔写的断语;文字结论综合释义:笔写的断语;文字结论。《明史·文苑传四·董其昌》:“又採留中之疏切於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倣史赞之例,每篇繫以笔断。”网友释义:笔断bǐduàn笔写的断语;文字结论。《明史·文苑传四·董其昌》:“又采留中之疏切於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汉语大词典:笔写的断语;文字结论。《明史·文苑传四·董其昌》:“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其他释义:1.笔写的断语;文字结论。
关于笔断的成语
笔墨横姿 持橐簪笔 奋笔直书 断断继继 笔诛墨伐 藕断丝不断 当断不断 笔走龙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