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的读音是:jiāo zhǐ。
交趾的拼音是:jiāo zhǐ。 注音是:ㄐ一ㄠㄓˇ。 繁体是:交趾。 结构是:交(上下结构)趾(左右结构)。 简体是:交趾。
关于交趾的造句
1、汉朝末年许靖为避难,从会稽南奔交趾,选道东治,尚且“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
2、于是让与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
3、目睹着交趾最勇敢的军人就这样如同稻草一般的被风雨军割落,却依旧仿佛飞蛾投火一般无怨无悔的战斗,张文彬的心里突然对眼前的背叛者产生了极大的厌恶。
4、如此,我只要此次再把交趾反贼一举剿灭了,我又可以成为以前的那个功高盖世的柳升了,我仍然可以成为当今盖世的姜太公姜子牙了。
5、自秦州经略使,授交趾节旄,联翩宠荣,汗漫富贵,未尝断绝,仅二十年。
交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亦作'交址'。原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交趾[jiāozhǐ]⒈亦作“交址”。⒉原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汉武帝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越南于十世纪三十年代建国后,宋亦称其国为交趾。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交阯”。原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汉武帝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越南于十世纪三十年代建国后,宋亦称其国为交趾。引《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汉书·武帝纪》:“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宋赵汝适《诸蕃志·交趾国》:“交趾,古交州,东南薄海,接占城,西通白衣蛮,北抵钦州,歷代置守不絶。”
三、网络解释
交趾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秦朝以后,设'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汉朝之后其地域范围历经演变,东汉时将交趾更名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围及其文化遗迹位包括今广东省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综合释义:亦作“交阯”。原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汉武帝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越南于十世纪三十年代建国后,宋亦称其国为交趾。《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汉书·武帝纪》:“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宋赵汝适《诸蕃志·交趾国》:“交趾,古交州,东南薄海,接占城,西通白衣蛮,北抵钦州,歷代置守不絶。”汉语大词典:亦作“交阯”。原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汉武帝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越南于十世纪三十年代建国后,宋亦称其国为交趾。《礼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汉书·武帝纪》:“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宋赵汝适《诸蕃志·交趾国》:“交趾,古交州,东南薄海,接占城,西通白衣蛮,北抵钦州,历代置守不绝。”国语辞典:地名:(1)唐尧时代指五岭以南的地方。(2)汉代设置交趾郡,始专指安南北部。交趾[jiāozhǐ]⒈地名:(1)唐尧时代指五岭以南的地方。(2)汉代设置交趾郡,始专指安南北部。英语formersouthernmostprovinceoftheChineseEmpire,nownorthernVietnam辞典修订版:地名:(1)唐尧时代指五岭以南的地方。(2)汉代设置交趾郡,始专指安南北部。其他释义:1.亦作'交址'。2.原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汉武帝时为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东汉末改为交州。越南于十世纪三十年代建国后,宋亦称其国为交趾。
关于交趾的诗词
《赠顾交趾公真诗》 《辟寒犀·迢迢交趾到长安》 《满江红送李景山使交趾》
关于交趾的词语
趾踵相接 圆颅方趾 麟趾呈祥 圆顶方趾 趾踵相错 削趾适屦 方趾圆颅 刖趾适屦 踵趾相接 趾高气扬
关于交趾的成语
方趾圆颅 截趾适屦 刖趾适屦 趾高气扬 刖趾适履 踵趾相接 圆颅方趾 圆顶方趾 截趾适履 削趾适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