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所有死亡证明书均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分类。死因大类的分类方法按卫生部统一报表,分17类疾病。历年人口数和年龄组构成由浦东新区提供。不明原因死亡或不规范填写均由浦东新区沪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进行调查,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专业人员执行质量控制。
1.2统计方法
粗率按历年浦东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调整,标化率按世界人口标化。减寿年数以1~70岁为早死年龄域。计算公式如下:
1.2.1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PYLL=Σai×di
式中ai=L-(xi+0.5),L是目标生存年龄(根据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寿命为70岁);xi是i年龄组的平均年龄,di是目标生存年龄内各年龄组死亡人数。
1.2.2平均减寿年数(AYLL)是指实际死亡年龄与寿命预期值之差的平均值。
AYLL=∑(ai×di)/∑di
式中ai为各年龄组年龄均值与期望生存年龄之差。
1.2.3减寿率(PYLL率)是指某地区人口中某年内平均每人寿命损失量。
减寿率=∑(ai×di)/∑Pi
式中Pi为各年龄组实际人口数。
2结果
2.1死亡率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平均死亡率为7.26‰,其中男性为7.69‰,女性为6.81‰。用世界人口标化后平均标化率为7.30‰,其中男性为9.49‰,女性为5.‰。男性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2.2年龄组死亡率
年龄组的死亡率除小年龄组外,男性和女性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到70岁组快速上升(表1)。
2.3死因顺位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全人群的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内营代病),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8.15%。沪东街道居民男性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营代病,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17%。女性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营代病、损伤中毒,前五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6.94%(表2)。
2.4减寿年数
肿瘤所致寿命损失最严重,为4 227.50人年。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减寿年数为2 505.00人年,女性恶性肿瘤减寿年数为1 722.50人年。男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为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传及寄病),达到14.43岁,女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为恶性肿瘤,为6.22岁(表3)。
3讨论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平均死亡率为7.26‰,其中男性为7.69‰,女性为6.81‰。而2006年浦东新区户籍居民的粗死亡率为6.93‰,男性为7.44‰,女性为6.42‰。沪东街道的死亡率男性与女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沪东街道居民的死因顺位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与浦东新区2006年前5位死因顺位一致,说明沪东街道可采用浦东新区统一的疾病防治总策略。
沪东街道前5位主要减寿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浦东新区2006年前5位主要减寿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及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两者稍有不同。
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是造成早死的主要原因[2]。沪东街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死因顺位为第6位,浦东新区为第7位,并且为男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疾病,达到14.43岁。说明男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引起的早死现象需引起特别的重视。男性损伤中毒平均减寿年数也较长,为12.88岁,亦应引起相当的重视。
总之,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将是沪东街道疾病防治工作的新重点,应做好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加强健康促进,减少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危害。而传染病防治工作将继续加强,同时应积极参与“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注意劳动保护、安全教育工作,减少损伤中毒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 孔灵芝.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1):1.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危重症病例 流行病学分析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最明显症状是,体温突然超过39℃,肌肉酸痛感明显增强,伴随有眩晕、头疼、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其中部分症状。如果个体身体素质不是很好,加上自身免疫力低的话,甲型H1N1流感病毒正好是一个重量级的导火线,患者一旦感染,会直接引发很多并发症,甚至于危及生命。但是要提醒大家的是甲型H1N1流感是可防、可控的。只要积极作好预防,也是比较安全的。目前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已投入使用。2009年9月18日兰州市城关区首发第1例输入性病例后,相继出现本土轻症病例及危重症病例,现将本地区的危重症病例做流行病学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印发《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中重症与危重症病例定义的内容,确定病例[1]。
方法:将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专题调查个案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填写,临床检查及治疗情况、既往疾病史、并发症和结局由医疗机构填写,最后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整理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建库录入,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调查的76例病例中,重症22例,危重54例。死亡16例,病死率为21.05%。;6~岁之间发病61例,占总发病数的80.26%;65岁以上发病11例,占总发病数的14.47%。病例中妊娠期妇女5例,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6例,心血管系统疾病5例,慢性肾脏疾病1例,慢性肝脏疾病4例,神经系统疾病1例,免疫抑制剂5例,血液系统疾病3例,合并2种以上基础疾病14例,合并3种以上疾病6例,无基础疾病26例。职业分布以农民、离退人员、干部职员、学生、家务及待业为主,分别占35.53%、13.16%、13.16%、11.84%、10.53%。
临床表现:从出现症状至临床确诊,最短诊断时间为发病当天,最长诊断时间为19天,中位数为9天,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咽痛为主,分别占总病例88.16%、86.53%、50.00%、30.26%,伴随流涕、头痛、全身酸痛、胸闷、胸痛等症状。
胸片显示:肺纤维化7例,胸腔积液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多发性肺叶实变2例,胸膜增厚5例,心包肥厚1例,气胸1例,肺水肿1例,肺不张1例,肺气肿1例。
结局:给予退热、激素、抗病毒治疗。痊愈36例,好转24例,死亡16例。
讨 论
根据以上数据表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比率大于无基础疾病病例数,提示做好高危人群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的宣传工作重点。首先,要做好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宣传,通过电视、社区的黑板报、张贴宣传画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群众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患甲型H1N1流感后的早期症状、甲型H1N1流感患者家庭内的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及早的发现病例、诊断病例、治疗病例,减少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数量。再者,做好易感人群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接种工作。在甲型H1N1流感病例高峰值时,疫苗的供应不足,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首先保证了一线的工作人员。。所以,要进一步做好人群的宣传动员工作,提高接种率,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最好的办法。
28.95%的病例在出现流感样病例时,正在以其他疾病住院,住院期间感染甲型H1N1流感。故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做好院内感染工作,通过减少患者的探视人数、时间,加强病房的消毒等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病率。
32.%的患者是由周边县区转入省级医院治疗。其中部分患者是在当地,以“普通感冒”“重症肺炎”等病名治疗,待患者出现呼衰、心衰等并发症的状况下转入。从而耽误了治疗的时机。所以,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警惕性,以免延误病例的治疗。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预防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c)-0066-03
Clinical efficacy and lung crushed prevention of PRVC ventilation mode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COP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WU Tao
1材料与方法
。
死亡登记的基本资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死亡证。根据死亡地点和性质不同,分为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推断书和死亡确认书。由卫生、和民政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上海市登记系统进行死亡证管理,卫生系统是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经诊治的死亡,包括来院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医疗机构出具、卫生部制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在家死亡,由死者家属凭居住地居委会或乡村医生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材料(排除非正常死亡)向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申报死亡。根据上海市殡葬管理程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向申报人进行死亡调查,查看申报人提供的疾病资料,并做好调查记录,出具“死亡推断书”。
对在单位、旅馆等公共场所死亡者,在门排除非正常死亡后,家属持有关证明材料到死亡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死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具“死亡推断书”。
对于非正常死亡,由民警、交通、刑侦、水上等门填报“死亡确认书”。
1.2分析指标
人口构成、粗死亡率、标准化死亡率(采用世界人口进行标化)、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死因顺位、平均期望寿命。
1.3统计方法
参照卫生部编制的居民病伤死因归类原则和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进行死因分类,应用DEATHRE2007死因统计分析软件、EXCEL计算相应的分析指标。
2结果
2.1全人口死亡情况
2007年青浦区平均人口数为45.7万人,其中男性22.6万人,女性23.1万人。死亡数为3 157人,其中男性1 672人,女性1 485人。
总死亡率为6.91‰,其中男性为7.40‰,女性为6.43‰。标化死亡率为5.41‰,其中男性为6.66‰,女性为4.36‰。
2.2年龄别死亡率
0~14岁组死亡率为35.82/10万,前三位死因依次为损伤中毒、新生儿病、先天异常,前三位主要死因占该组总死亡的81.25%。其中男性死亡率为43.78/10万,女性为27.50/10万。 15~39岁组死亡率为56.21/10万,前三位死因依次为损伤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病,前三位主要死因占该组死亡的87.06%。其中男性死亡率为81.96/10万,女性为30.44/10万。40~岁组死亡率为292.71/10万,前三位死因依次为肿瘤、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病,前三位死因占该年龄组死亡的82.93%。其中男性死亡率为383.20/10万,女性为201.13/10万。65岁及以上组死亡率为3 825.41/10万,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病、肿瘤、循环系统病,前三位死因占该年龄组死亡的73.24%。其中男性死亡率为4 200.90/10万,女性为3 520.24/10万(表1~表3)。
2.3死因死亡率与死因构成
肿瘤是全人口以及男、女性的首位死因,标化死亡率为162.11/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全人口和男性的第二位死因,是女性的第三位死因,标化死亡率为112.90/10万,男性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是全人口和男性的第三位死因,是女性的第二位死因,标化死亡率为101.48/10万,标化后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损伤和中毒是全人口和男性以及女性的第四位死因,标化死亡率为46./10万,男性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传染寄生虫病是全人口和男性的第五位死因,是女性的第六位死因,标化死亡率为11.27/10万,标化后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表4)。
2.4三大类死亡分析
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的死亡率为20.58/10万,占总死亡率的2.98%,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为615.73/10万,占总死亡的.10%,伤害的死亡率为54.72/10万,占总死亡的7.92%。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在0~14岁组死亡构成最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65岁组中死亡构成最高,伤害在15~39岁组中死亡构成最高(表5)。
2.5主要死因对平均期望寿命的影响
2007年青浦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0.94岁,男性为78.48岁,女性为83.34岁。
影响青浦区居民期望寿命的主要疾病依次为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表6)。
3讨论
2007年上海市青浦区死因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威胁青浦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无论男女首位死因均为肿瘤。
随着青浦区经济的发展,卫生事业也不断进步,卫生防病得到重视和落实。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居民死亡谱由过去以传染病死亡为主转为以慢性病死亡为主。从年龄分布来看,恶性肿瘤的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呈升高的趋势,这与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与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各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暴露增加不无关系[1]。特别是40岁以上年龄组肿瘤死亡率明显上升,而恶性肿瘤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的成因在前一个年龄段,因此恶性肿瘤的防治需要因人而异,40岁以前重点加强行为危险干预,40岁以后还要加强肿瘤筛查。通过积极的癌症早发现筛查,一方面对癌前病变积极治疗和阻断,减少发病危险,另一方面能够发现早期癌症。
2007年我区男性第二位死因是呼吸系统疾病,而女性为循环系统疾病,这可能与本区男女居民不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关,如女性活动偏少、体重偏重,而男性处于较差工作环境较多,并且吸烟者几乎全为男性[2],因此如何开展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加强恶性肿瘤的综合防治,如实施改善工作环境,加大控烟力度等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已成为青浦区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任务。
传染寄生虫病之所以进入我区死因顺位第五位,是由于青浦区原为全国血吸虫病十大流行区之一,历史遗留晚期血吸虫病人数较多,目前尚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 996人。这部分病人多伴有晚期肝硬化,结肠血吸虫卵钙化等躯体损害。结肠血吸虫卵钙化易导致结肠癌的发生。目前这部分病人已进入老年期,身体状况较差,死于晚期血吸虫病并发症情况较为突出,每年死亡约数十人。因此建议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这些病人的定期复查和经济补贴,改善其生活条件,提高生存质量。
4参考文献
[1] 赵素萍,毛嘉文,胡建平,等. 我国部分城市和农村地区人口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6.
所谓“冬病冬治”,即指在冬季容易罹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反复感冒、咳嗽、哮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小儿肺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痛经、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在冬季适时预防和治疗。应该说,“冬病冬治”是“冬病夏治”的补充或延伸。
那么,何谓“夏病冬治”7即指在夏季容易罹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白癜风、黄褐斑、光敏性皮炎、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暑湿感冒、咳嗽、哮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小儿肺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颈椎病、腰肌劳损、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复发性口腔溃疡、梅病、癫痫、夏季汗症、色素斑、痣、红斑狼疮等在冬季适时预防和治疗。其次,有些阴虚阳亢的病在夏天会加重,那么就应在冬天加紧养阴,因为冬天是阴长的时期,阴气最浓厚,质量也最好,阴虚阳亢的病在冬天抓紧养阴,夏天时症状就会减轻。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人,因为甲状腺分泌过多,致使代谢加快,产热增多,冬天不但不怕冷,反而怕热,那么冬天就应多进食一些滋阴降火的食品,如龟、鳖、鸭肉,必要时可服用丹栀逍遥丸或知柏地黄丸。
。“夏病”是指在夏季气候炎热时好发及遇热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冬治”是只在冬季气温低和机体阴气旺盛时,采取一些治疗手段,调整人体阴阳,使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根除。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患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中医治病重视“治病必求其本”扶助正气才能外驱邪气。夏季疾病欲除根,最有力的时机只有在冬季培补。夏病冬治是中医治病求本、因时制宜的具体体现。
中医理论认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体阳气敛藏,气血不畅,毛孔闭塞,易患多种疾病。此时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可温阳益气,益肺健脾,补肾散寒、通经活络,活血逐痰,使人体阳气更加充沛,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过敏状态,提高抗病能力。三九灸能有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病。另外一些虚寒头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肩腰腿痛等。效果亦佳。而对于普通人群,三九时节贴药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冬(夏)病冬治的治疗方法很多,临床上主要采用针灸加灸膏的方式治疗。另外,还有灸疗、拔火罐等治疗方法。至于冬病夏治与冬病冬治的不同在于,冬病夏治是将药粉制成饼状,敷在患者的相关穴位处,而冬病冬治则将药粉制成膏状,患者在完成针灸、推拿(按摩)、拔火罐等过程后,将灸膏贴到穴位上,并贴上加热的灸疗贴,患者就可以回去,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因为是采用发热的灸疗贴加在灸膏上敷在穴位上,发热让人体皮肤毛孔舒张开,更容易吸收。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管理;经济效益
1 规模化猪场管理中环境问题
环境的好与坏它决定着猪场的成与败。规模化养猪场。各类猪群均处于强度生产状态下,环境条件对其生产力和健康影响极大。猪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机体抵抗力增强,可减少疾病的发生率。不良的环境可直接导致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不良的环境应激会造成猪疫病的暴发以及不良的环境和应激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白痢,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等病发生的先决条件。环境是提高生产成绩的关键,在适宜的环境下,猪才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猪的维持需要最少,营养的转化率最高。各项生产性能才能正常表现,不良的环境严重制约着猪的各项生产性能。
据研究,高湿环境中猪血液中的血红素减少饲料利用率和氮沉积能力下降,欢迎访问猪场动力网。猪增重减慢。高湿对猪的繁殖也不利饲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母猪产仔数减少,下表是我公司下属的一个基地场通过对猪舍环境的改变,其生产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改造前温度、湿度和通风达不到猪的理想要求,改造后猪舍环境达到猪的理想要求。通过改造前后生产成绩对比,猪舍环境是提高生产成绩的关键。
2 规模化猪场管理中猪种问题
我国现在引进的品种无论是原种还是配套系其生产性能都很高。相同的品种各品系间差异不大,如:加系、美系、法系、英系、丹系等其生产性能都很接近,只不过是各有不同特点。
3 规模化猪场管理中饲料问题
营养平衡的高档饲料,不仅是生长所需,而且对免疫系统发育也有重要作用,可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说是最好的药物。母猪的营养决定着仔猪的发育确保仔猪在出生后12小时内吃到尽可能多的初乳。初乳提供保护能力,防止仔猪感染本场现有的疾病。断奶后供给优质饲料雏生素的营养尤为关键,保育猪死亡率增高,可考虑添加VE(50一100克/吨,以减少由于断奶造成的应激。免疫系统的完善需要良好的营养供给,在仔猪饲料配合时添加血浆蛋白粉’可提高免疫力。现在许多猪场疾病的发生后移到生长育肥阶段,是由于前期营养和保健及环境比较好后期环境和营养较差造成的。
4 规模化猪场管理中疾病预防
规模化猪场要将工作的重点从以“预防疾病”为主转变为“养重于防”。养不是指单纯的饲养,包括环境、营养和管理。将畜牧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放在兽医人员的工作内容之上,兽医的工作重点转到预防保健上。落实下面有效的管理办法。
全进全出是关键。规模化猪场的生产工艺一定要按全进全出进行设计,全进全出生产是猪场防控疾病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实施早期断奶技术是提高生产成绩的主要措施。早期断奶技术还可以防止许多母猪感染的疾病传播给仔猪。尽量减少混养,最好采用原窝转群、应激。实行多点式生产。有条件的猪场最好采用三点式生产,分为母猪繁殖区、仔猪培育区、生长育肥区。也可以采用两点式生产将母猪繁殖区和仔猪培育区合并为―个区。采用公母猪分开饲养更有利于饲养管理。
4.1 做到合理使用疫苗 ①不要乱用疫苗。②使用高质量(安全性好、免疫效力向的疫苗。③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④正确使用疫苗。⑤对于疫苗免疫效果不好的疫病尽量不要使用疫苗。⑥作好疫苗免疫后的效果监测。
4.2 疫苗免疫接种要根据本场猪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①猪瘟必须要免疫接种,根据本场猪的抗体水平来确定合理的免疫程序。②猪气喘病采用进口疫苗免疫效果较好。③猪伪狂犬病要制定净化方案。④口蹄疫必须要防。⑤其他疫苗根据需要。
4.3 建立完善的药物保健预防和治疗方案 ①合理、规范用药,不要滥用药物。②效果不确实的药物不要使用。③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应由兽医负责。④药物的使用应从治疗用药转向预防用药。⑤树立保健观念预防用药尽可能地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
5 规模化猪场管理消毒防疫
5.1 树立消毒防疫理念 消毒是疾病预防和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改变重视治疗预防,轻视消毒的观念。消毒的重要性要占到6分,预防占3分,治疗占1分。
5.2 建立适合自己的《消毒防疫管理规范》
5.3 建立严格、科学的消毒防疫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误区― 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疫病发生要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误区二 消毒前,环境不进行彻底清除。误区三 已经消毒畜禽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误区四 使用不严格、不规范或采用廉价低质产品;当发生疫情时,又不计成本超大量使用刺激性、毒性很大的产品’使饲养动物造成损害或中毒癌情过后反而造成大量死亡。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规模化猪场管理从生产运作的角度来看猪场生产,它属于工艺专门化运作类型,但从产品的本身来看,它应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因为猪场的产品是活体动物。这就要求猪场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技术。
参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