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儿;疾病;呼吸系统
小儿由于本身机体和心理功能发育的不完善,常常容易患病,而儿科门诊所收小儿病人多为呼吸系统疾病[1]。常有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在此基础上治疗不理想会发展为呼吸衰竭、重症肺炎,所以针对小儿疾病一定要及时了解疾病的动态和发病原因等情况,本文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主要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季节小儿所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入选条件为:年龄为0-14岁,经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不是由其它疾病并发呼吸系统疾病。
1.2方法运用四川美康医药开发公司开发的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工作站进行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四季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统计分析。
2结果
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占74.9%和54.1%,其中第一阶段呼吸系统患儿5213,第二阶段43例。
2.1患儿呼吸系统疾病情况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以及其它如:咽喉炎、气管异物、先天畸形等。
肺炎(分别占24.2%和15.1%),是我国住院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婴幼儿常发疾病。细菌和病毒都可以引起肺炎,而且发病存在着季节规律,主要发生在春夏、秋冬及冬春等交替时,正是气候变化的时候。这个时期由于天气温度低,低温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充血肿胀,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从而使细菌、病毒、灰尘留于体内,进而引起感染至肺炎。小儿肺炎的病因在当代还不清楚,特别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加严重,这也导致中国治疗方案日益增多,治疗的盲目性、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及细菌耐药性也日益严重。医生根据病情综合判断小儿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确报治疗的合理性。
2.2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呼吸系统疾病的32.5%和29.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占90%以上,其余一般为细菌性感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一年四季中冬季病毒繁殖速度最快,相关报告发现冬天是发生感冒频发期,同时发现当气候变化很大的时候感冒的概率也会提高。感冒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治疗,但是更主要的是加强预防,多喝水,保持空气畅通和清洁,注意身体表面的温度[2]。
2.3支气管炎和哮喘(两阶段分别占26.5%+10.1%和24.5%+9.5%)大多数的患儿第一次发作在4-5岁左右。。由于小儿发生的概率不高,所以治疗很不规范,没有规范和标准的治疗方案,刘昌玉等通过100例哮喘患儿进行追踪观察得出结论:秋季哮喘急性发作率最高,其它季节无明显差异。
2.4其它(分别占16.8%和31.2%)急性感染性喉炎,特点是其发作快,常伴随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有作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出现,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需要及时治疗,否则严重可以并发喉梗阻有生命危险,1-3岁幼儿常在春冬季发生[3]。
由于小儿身体发育还不完全,在行为和思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当于成人,所以在生活上要密切注意小儿的行为,防止小儿发生意外如:吞花生进入支气管,其他气管道伤害等
回顾性调查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阶段小儿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按年龄分从出生到28天(新生儿期)、≤3岁(婴幼儿期)、3岁到6岁为学龄前期、6岁到14岁为学龄期,春冬季和夏秋季两个时段进行比较,详见表一、表二。
由上表可知春、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儿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它年龄阶段儿童以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
3讨论
。第四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因为小儿的体质差,免疫功能差,容易感染,所以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经常更好衣物,尿布。第五要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国家规定进行疫苗的接种,像白喉,百日咳等从而提高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4]。
本文总结小儿患者呼吸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春、冬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于夏、秋季,而新生儿以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其它年龄阶段儿童以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同时提醒学者注意小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的和谐发展,保护小儿的生活环境,提高小孩免疫力,科学防治小孩呼吸系统疾病。
参考文献
[1]陆权,张育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5).
[2]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5).
关键词:小儿; 呼吸系统;护理; 咽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53-02
1对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
小儿在不同年龄段其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也各不相同,这些特点都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预后及防治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的是鼻、鼻窦、鼻腔、咽、咽鼓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1.1上呼吸道
1.1.1鼻和鼻窦:在婴幼儿时期,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从而会引起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另外,小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引起结膜炎症。由于新生儿的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岁后才开始发育,至12岁才充分发育。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3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岁时很快增大。由于鼻窦口相对较大,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所以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
1.1.2咽部:小儿咽部较狭窄且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在4个月即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腭扁桃体在1岁末逐渐增大,14-15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
1.1.3喉: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带及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
1.2下呼吸道
1.2.1气管、支气管: 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较成人短且较狭窄,软骨柔软,血管丰富,缺乏弹力组织导致了支撑作用较差。因黏液腺发育不良、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的能力差。所以,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侧支气管短而粗,较直,异物就比较易进入,随之会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1.2.2肺: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但是间接的发育较旺盛,也造成了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易于感染。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等。
1.3胸廓:小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置,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在呼吸时,肺的扩张受到,能充分地进行换气,因此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2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2.1肺炎患儿的护理:肺炎是由不同的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也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冬季、春季以及气温骤变时比较多见。另外,支气管肺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治疗时应该先控制好感染范围,对症治疗。
2.1.1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
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道免疫功能差、在气候骤变及护理不当的诱因下,病原体容易侵入到呼吸道,从而引起感染;还有的是营养缺乏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时易发生,且较重。
(2)身心状况
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出现鼻翼扇动、唇周发绀,更为严重的还会出现三凹征、点头样呼吸或抽泣样呼吸;全身中毒症状;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常表现烦躁或嗜睡,重者出现脑水肿;胃肠道功能紊乱;患儿可有焦虑和恐惧;家长可能产生忧虑、抱怨等心理反应。
2.1.2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护理诊断有:活动无耐力;清理呼吸道无效;体温过高。
(2)常见的合作性问题:心力衰竭,也就是潜在的并发症。
2.1.3护理的要点
(1)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鼓励患儿多饮水;呼吸困难较重者,喂哺同时应给氧;
(2)保持生活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清新,和适宜的温度,避免病人哭闹,以减少氧的消耗;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积极处理腹胀缓解呼吸困难;
(5)减少刺激,处理好心力衰竭,避免小儿患者用力;
(6)听从医生建议,介绍疾病防治知识及护理配合。
2.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和咽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最多,病毒感染后常继发细菌感染。婴幼儿的症状较重,以全身症状为主。一般病程3-5日,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发生并发症,如:中耳炎、结膜炎、咽后壁脓肿肺炎等;年长儿有可急性肾炎、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治疗时可以以抗病毒和对症处理为主,如有细菌感染发生,应选用抗菌药物。
2.2.1病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病毒为主。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都将引发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使病情加重。
2.2.2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上感
首先,症状方面。局部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烦躁不安、全身不适、乏力等,一部分患儿还伴有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症状。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其次,体征方面。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是正常的。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首先,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同时还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时易发现咽部充血,白色点块状分泌物;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病程1-2周。
其次,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易发生于夏秋季。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厌食、呕吐,体检可以发现咽部充血,病程为1周左右。
3护理
主要护理诊断:体温过高。常见合作性问题是潜在并发症:惊厥。
护理要点:室内要安静、空气新鲜;保证休息和营养,多喂温开水,食物宜清淡,少食多餐;发热时酌情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严密观察有无传染病征兆及严重的并发症;教家长做好家庭护理,加强儿童的抵抗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与多个方面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及护理方面也会做到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山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呼吸内科 山西治市 046000
【摘 要】目的:探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108 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 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的同时给予一般护理,治疗组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3% 显著高于对照组79.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对策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属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呼吸困难等。该种疾病与大气污染、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有关统计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病因中占13.1%,在农村占16.4%[1]。就目前来说,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主要通过把药物溶液雾化成细小的雾粒,在患者吸气的过程中进入患者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达到消炎、祛痰、镇咳的目的。本研究中,我科在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有效改善了临床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科自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当中选取108 例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54 例。治疗组患者中,男30 例,女24 例,年龄18-51 岁, 病程1-5 年; 对照组患者中,男29 例,女25 例,年龄21-56 岁,病程2-8 年。通过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时通风、消毒。嘱患者多饮水,饮食以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2)雾化吸入前的护理:雾化吸入前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器,宣讲雾化吸入的优点,消除患者的误解,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此外,在雾化吸入前要全面检查雾化吸入所用的各种管道、仪器。
(3)雾化吸入中的护理:雾化吸入时间应以饭前或饭后1 小时为易,雾化吸入前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以坐位为主,在雾化吸入期间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进行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止雾化吸入。
(4)雾化吸入后的护理:雾化吸入后给予拍背帮助患者排痰,并对痰液性质、颜色、量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其次要叮嘱患者做好排痰后的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
(5)其他的护理注意事项:在各项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执行,每个雾化器均做到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
1.3 评价标准
显效:呼吸道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呼吸道症状体征得到一定改善,部分指标恢复正常;无效:呼吸道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的各项指标都未改变。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 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 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以及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治疗组中,显效39 例,有效13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6.3%;对照组中,显效19 例,有效24 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79.6%。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属慢性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2]。引起该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吸烟等因素。这种疾病的病程比较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对此,要加强防范和治疗措施,就目前来说,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药物治疗。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法主要是通过将空气压缩后形成高速气流且以此为动力,将药物溶液雾化成细小的雾粒,在患者吸气的过程中进入患者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达到消炎、祛痰、镇咳的目的[3]。
通过本文的研究,两组患者均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在治疗的同时给予一般护理,治疗组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治疗组总有效率96.3% 显著高于对照组79.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卢庆松. 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护理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06):1185-1186.
[2] 安亚珍, 周艳梅.2 种雾化吸入方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
【关键词】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96-01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的天然食品与饮料[1] 。母乳中营养分配合理,利于吸收;含有免疫成分,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细胞成分等可提高婴儿的免疫力。既往调查发现,由于婴儿缺乏适当的母乳喂养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发病率明显增高,部分患儿出现营养不良,甚至更严重的疾病,故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此研究进一步探讨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疾病的发生之间的关系,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儿童保健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体检的5月-6月婴儿200例,男婴105例,女婴95例,年龄5-6月,平均年龄(5.46±0.54)月,所有婴儿为足月儿,无生后窒息史,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健康婴儿。
1.2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回顾性分析200例婴儿喂养方式与自出生至现在呼吸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情况,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
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婴儿生后1h内喂养母乳,未添加其他乳类或者代乳品,按需喂养;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者其他原因加用其他乳类或者乳制品;人工喂养:由于各种原因母亲不能哺育婴儿,完全采用其他乳类或者乳制品。
婴儿疾病的诊断标准均按照第八版的诊断标准来确诊。
1.3 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 )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2检验,P
2结果
纯母乳喂养婴儿114例,腹泻人数6例,发生率5%;呼吸系统感染4例,发生率3.5%。
混合喂养婴儿66例,腹泻人数15例,发生率22.7%;呼吸系统感染9例,发生率13.6%。
人工喂养婴儿30例,腹泻人数9例,发生率30%,呼吸系统感染7例,发生率23.3%。
经统计学分析母乳喂养组与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式与婴儿腹泻发生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与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混合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腹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5-6月内婴儿喂养方式对婴儿呼吸系统疾病依稀腹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母乳喂养对婴儿益处最大,发病率最低。 :1.人乳是最理想的的食物和饮料,能够满足4-6个月婴儿的生长需要,含有婴儿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各种蛋白质、脂肪比例适合,并且奶量和质量会随着婴儿生长发育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适合婴儿需要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腹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人乳中富含丰富的抗体、活性细胞以及其他免疫活性物质,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细胞成分等,从而增强婴儿抗感染能力,并且引起过敏的几率低,此研究也证实了母乳喂养婴儿呼吸道、消化道等的发病率远远低于人工喂养儿。3.人乳的温度以及泌乳速度适宜,新鲜,无污染,直接为喂养时方便、省时省力、经济,可以按需喂养,及时满足婴儿的需要;4.母乳喂养的同时可以增进母子感情的交流,婴儿会有安全感,舒适感,快乐感等利于婴儿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5.喂养时可以及时发现婴儿不适或者疾病。
母乳喂养时仍要注意开奶时间、喂养方法、哺乳姿势等,因此,母乳喂养时要注意以上几方面,通过母乳喂养利于婴儿健康成长。
:1.乳母的营养状况对乳量乳质均有影响,因此,乳母饮食应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充足的能量;2.乳母的精神状态与泌乳有关,因为泌乳受激素的调节,而激素下丘脑调节;3.有力的吸吮和排空起到重要作用,大量乳汁堆积时,会抑制乳汁分泌的因子抑制泌乳细胞分泌,有力的吸吮可以反射性的引起垂体后叶素分泌催产素,而催产素是维持乳汁分泌重要因素之一;4.保护好,因为哺乳方式不正确可致皲裂、疼痛而反射性引起乳量分泌减少,并且裂口容易感染,影响母子健康,因此,对于母乳不足的孕妇应从以上查找原因,逐渐完善,并且尽量先哺母乳,然后再补充其他代乳品。通过调查本组研究中大多数混合喂养原因出自以上几方面。
人工喂养患儿多因为孕母存在某些疾病而禁止哺乳,常选用羊、牛乳或其他的代乳品。既往研究表明牛奶成分不适合哺乳,因为各种蛋白的比例不适宜、缺少乳糖、矿物质含量高、缺乏免疫因子等[4] ,从而婴儿抵抗力、免疫功能差、容易过敏等,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选择代乳品时尽量选择与母乳接近的,在调配、奶量等方面要注意。本研究中因为疾病不能喂养者20例,由于过度精神紧张无乳汁分泌者10例,每个孕母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调节心情,选择合适的奶制品,以及合理的调配奶制品。
通过了解母乳喂养的优势,应该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对于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者,应寻找原因,尽量母乳喂养。此次研究中难免存在误差,但是具体趋势不会受影响。并且婴儿期的发育对成年期的身体素质影响很大,因此应重视婴儿期的喂养方式。为了提高母乳喂养率,医务人员更应该充分认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孕妇及乳母的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教育,对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家长加强宣传,尤其是6月以前婴儿的喂养能够在儿童保健科或儿内科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通过以上方式,减少婴儿疾病的发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尚磊, 潘凯丽, 江逊. 不同喂养方式对1岁内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9(6):421-422.
[2] 宋淑平, 赵海霞, 方庆霞.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9(18):69-71.
高糖、高脂“靠边站”
步入中老年后,人体的生理功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基础代谢降低、器官系统功能下降、体内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代谢减低、体脂增加、肌肉萎缩、骨质密度降低等,这些改变使中老年人对营养需要有别于年轻人,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才能才能减缓重要器官生理功能下降,促进健康长寿。
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气温骤降不但是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重要诱因,而且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后,又可加重心脏负担。寒冷气候可使皮肤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结果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也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诱发血栓、心脑血管疾病等。此外,寒冷刺激可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因此,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来说,冬令进补的原则也是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②多选用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鱼肉、豆制品等。少吃猪油、内脏等高脂食物,脂肪应以植物油为主。③为避免发生高血糖,不宜多吃蔗糖等食物。
“进补”不忘补营养
传统的冬令进补主要是在根据中医中药理论基础上,采用药物和食物辩证施行的。实际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冬令进补的同时,还需要根据特殊的营养状况补充营养。据我国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中老年人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是热量过剩、微量元素等缺乏。
【关键词】死因; 死亡率; 意外伤害
死因统计资料是制定一个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依据,也是评价卫生保健效果,居民健康水平与地区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144团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牧团场,分析居民的死亡原因,可以为制定今后居民卫生保健措施提供参考。
1
1.1
。。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死亡登记资料进行分析,资料采用EXCEL2003软件统计处理。
1.3死因分类
死亡原因以根本死因为统计口径,根本死因以国际统计疾病(ICD-10)分类为标准。
2 结果
2.1 死因别、死亡率及死亡顺位
本团2012年全团总人口数126,死亡75人,总死亡率是592.23/10万,前五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事故(意外伤害)、消化系统疾病,这五类死因死亡人数占总死亡数的96%。见下表。
2.2死因仍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33例;呼吸系统疾病21例,恶性肿瘤11例;事故(意外伤害)5例;消化系统疾病2例,占总死亡原因的96%,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例,占总死亡原因的2.7%。而传染病死亡所占的比例很低,仅占总死亡的2.7%。
2.3 2012年,我团男性总死亡50人,死亡率为66.7%, 女性总死亡25人死亡率为33.3%,男性死亡率仍高于女性。男、女性的前6位死因相同,但顺位不同。
2.4在意外伤害死亡中,男性、女性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交通事故。
2.5在居民死因中存在着社区、连队差别。2012年社区总死亡38人死亡率为51%, 连队总死亡37人死亡率为49%,连队死亡低于社区。意外伤害死亡5例,占6.6%社区3例、连队2例,居民排在首位的也都是车祸,男性3例、女性2例,男:女,1.5:1。
2.6疾控中心每年都要统计分析全团居民死亡原因和顺位的意义在于:统计分析居民死亡原因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团场公共卫生水平和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评定社会卫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据之一。它可以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以及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参考资料,也为疾病防治等项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分析
循环系统疾病:①脑血管病②急性心肌梗塞③冠心病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恶性肿瘤:①肺癌②肝癌③胃癌
这三种疾病是我团镇区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 防治对策
最重要 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预防的方法就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吸烟、过量饮酒、静坐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习惯、意外伤害等可干预危险因素的控制,只要把这些危险因素控制好,就能使每个人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及意外伤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覃常宇,周小军.关于2011年西湖区居民死亡及死因监测分析中国保健营养[J].2012(22).
[2] 刘玲玲,季奎.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