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档案管理方法范文1
新农村档案建设之三“不为”
认识不清,意识淡薄
由于、历史、主观上的原因,农村档案建设相对滞后,档案工作起步晚,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对档案工作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清,对档案工作缺乏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尽管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在农村建档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存有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有的乡镇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足,认为档案工作做多做少一个样;有的乡镇缺乏建档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档案机构和专门的档案人员;有的乡镇档案工作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有的乡镇档案工作人员流动频繁,档案管理经常出现断层;有的乡镇档案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既要抓档案工作,又要抓其他工作,档案管理流于形式;对乡镇档案业务指导、技术培训不够,很多档案人员没有经过上岗培训,对档案管理流程都不了解。
管理分散,节奏散漫
档案工作是各项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档案建设量大面广,需要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构建长效的协作机制。但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经常会出现管理节奏散漫、管理内容分散、部门之间少协作多扯皮的管理现象,具体表现为:有的乡镇档案建设脱离新农村建设工作,没有被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于其他工作建设,有的县乡村上下各级档案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对档案管理缺乏指导和层次管理;有的档案管理相关部门没有认真配合,协作不力,无法和档案部门形成管理合力;有的乡镇对文件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以及保管、鉴定、统计、利用等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
流于形式,徒于应付
鉴于以上两个因素,不少新农村档案的收集是十分有限的,一般都是党政公务档案居案首,而反映民风民俗、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材料为数不多。即使是根据若干管理规定进行了相应的条目设置,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很多重要的“一线”档案资料也不能及时收集归档,档案脱节断档时有发生,存在流失的隐患。档案收集的形式也比较单一,以文字居多,很少有其他载体。对档案的编研和利用就更少了。有的乡镇档案工作只对利用者查档内容和用途简要作了登记,对档案起到什么作用,解决什么关键问题,产生什么社会经济效益,一无所知,也没有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新农村档案建设之三“为”
以农为本,贴近需求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档案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民。推动新农村档案建设,必须深入开展农村调研,真正了解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所需。所以在档案建设中,我们应把握两个准则:第一,新农村档案建设必须适应“三农”多角度、多层次的利用需求。如适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抓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工作;;适应农民提高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的需要,抓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等等。第二,新农村档案建设必须着眼于“三农”发展及现实的利用需求。在档案建设中既要考虑目前的利用需求,也要为下一代的农村档案建设提供正确的、客观的案例参照作用。例如做好收集保存反映乡村历史文化变迁的家谱族谱、名人实物、口述文化、地方戏曲或曲艺、手工艺技能、民俗活动、宗教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记录,使档案成为传承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做好乡镇土地资源、地理、气候等数据统计,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等等,为子孙后代造福。总之,新农村档案建设要贴近农村社会,接近广大农民群众,要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通过调研、试点、反馈、完善,逐步形成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档案工作机制与档案服务方式。
客观科学,规范建设
建制度,立规范。新农村档案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在村级组织中建立基本的档案工作制度。2007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与农业部、民政部联合制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对农村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一是各建制村应将档案工作列入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建立村级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制度,指定人员负责村级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工作,并按照简化适用的原则,规范村级档案的分类、整理。二是农村党支部、共青团、妇联、民兵等基层组织产生的档案,列入村级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三是村委会换届时应进行档案交接,并按要求履行移交手续。建制村在撤销、合并或转变为时,应按有关要求明确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散失。四是村委会应当为村级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安全保管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鼓励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网络化。五是不具备安全保管条件的建制村,可以委托乡镇代为保管档案。六是村级档案的管理和提供利用,要以维护村集体利益和村民个人利益为原则。七是有条件的建制村,可以在保证档案安全的前提下,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以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重实效,讲科学。新农村档案建设过程中,要克服为建而建、胡子眉毛一把抓或闭门造车、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两种极端现象。必须要讲究实效性和科学性。一是要结合本地区农业特点和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点面结合,稳步实施。二是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措施与要求时,坚持以引导为主、规范为辅,适用为主、形式为辅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以档案工作适应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为标准,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逐步提高农民和农村社会的档案意识,使档案工作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农村基层组织的自觉行为。三是要把握规律,科学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尊重农村发展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和运用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四是要把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结合起来,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使档案工作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
有创新,合乎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档案的工作范围、管理内容、都在发生变化,陈旧老套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农村档案的建设既需要推陈出新,也需要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在管理方法上,不少县乡已经逐步推进农村档案信息数字化,并在区域内实行资源整合和信息联网。例如针对农民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缺思路、想技术、愁销路、盼服务”的需求,建立农村科技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站和信息点,形成信息网络,以解决农民之需;建立农产品“身份档案”和“生长档案”,打通产地与市场之间的渠道,帮助农民了解市场走势等等。在档案内容建设上,也愈显丰富。涉及面广,特色突出。如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建立档案工作;对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信用档案的建设;对村镇规划、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文件材料进行收集管理等等。伴随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有效的农村档案工作的执法监督机制和保障措施必须得以建立和完善,使农村档案建设依法推进。如在利用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同时,档案材料必须要客观真实,不能弄虚作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