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地理学范例

经济地理学范例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经济地理学范文1

能源、能源消耗、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理问题,是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这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是经济客体在地表上的位置关系、集聚程度及各经济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向和强度,亦是自然、市场和三种配置力量空间耦合的结果。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界在研究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理、能源效率空间格局及其与产业结构关系方面的成果比较密集,影响也较大。

能源效率作为一种效率概念,目前尚无确切定义。影响较大和被引用较多的,一是世界能源委员会提出的:能源效率为减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二是Bosseboeuf提出的:经济上的能源效率是指用相同或更少的能源获得更多产出或更好的生活质量,技术上的能源效率是指由于技术进步、生活方式转变、管理水平提高等引起的能源使用的减少。在能源效率的衡量指标方面,Patterson认为能源效率衡量指标主要有热力学指标、物理-热量指标、经济学-热量指标、纯经济指标四类,但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考虑,能源效率主要有经济能源效率(包括单位产值能耗和能源成本效率)、物理能源效率(包括热效率和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两类,其内涵则是能源消耗对维持或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率,既要考虑能源的开采、储存与运输环节,也要研究能源的加工、转换和最终消费等过程。

与经济学界主要针对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以工业能源效率为主)研究不同,经济地理学界的能源效率研究主要针对区域能源效率问题。区域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能源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目前国内经济地理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全国范围的省际间比较与分析。在研究手段上,既有单要素能源效率分析,也有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其中,由于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更好地反映能源与地理要素、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被大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所普遍采用。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模型中,近年来主要使用的有非参数测算的DEA数据包络分析、使用参数测算的SFA随机前沿函数分析。与SFA随机前沿函数分析相比,DEA数据包络分析因无需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而被广泛使用。

能源效率空间格局及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也是区域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在理论上,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最初是在“结构红利假说”中的一种表达,由于各行业的生产效率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存在差别,能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必然会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其结果是促进各部门共同构成的经济系统的总效率提高,而总生产率的增长值超过各部门生产率增长率加权和值的部分,就是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能源效率增长的部分。例如,由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为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将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能源消耗强度。对于中国20世纪80~90年代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原因的实证分析也表明,在导致中国能耗强度下降的诸多原因中有35%~45%要归功于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上升。

经济地理学范文2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比较;方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6-0055-04 收稿日期:2009-10-22

自克鲁格曼(Krugman,1991 a)将空间概念引入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Dixit et al,1977)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 Geography)的开山之作,提出“核心一边缘”(core-periphery)模型以来,关于空间的经济研究得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并随着藤田等(Fujita et al.,1999)、鲍德温等(Baldwin et al.,2003)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终于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并导致学科的快速发展。

但是,围绕新经济地理学的一系列争论和讨论却始终未曾停止过,这些争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分野、空间区位问题为何一直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等(顾朝林等,2002;朱华友等,2003;刘安国等,2005)。本文主要围绕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交流、传播、研究和应用。

一、从经济地理学到新经济地理学:兼与地理学科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学术界亦称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或地理经济学(Geographical Economics),就其学科的本质特征而言,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尽管对于“空间”这一研究对象,经济学有着与地理学同样的目标和学术兴趣,但是它们在学术规范、学科范式、理论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却远远大于共同点。为此,有必要探讨这两个学科对同一对象――“空间”进行研究时的差别。

经济学虽然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但它本身仍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中消费者、厂商、市场以及等主体的经济行为,仅仅由于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范式较为接近于自然科学,使它看上去更像一门“科学”。经济学建立了一套本学科的学术规范:需求、供给、价格、市场均衡等,围绕这些概念,经济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

而地理学则是另外一门几乎完全不同的学科,它是一个将“地理”因素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尽管地理学也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是被当作“自然现象”来加以处理和研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学研究的经济行为与地貌、海洋等自然现象并无不同之处。。

。。尽管早期的古典区位理论更多从市场主体的外生因素(变量)分析空间经济现象,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则从市场主体的内生因素(变量)来分析空间经济现象,并为此建立了严谨而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加以表述,以便这些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规范。

至此,有必要探讨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前已述及,新经济地理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科,也有的学者主张称之为“地理经济学”,正如布鲁克曼等(Brakman et al.,2001)所说,“我们宁愿选择地理经济学这个术语而不选择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原因,是该学科力图把更多的地理因素引入经济学,而不是把更多的经济因素引入地理学。”“我们不使用新经济地理学这个术语,不仅是因为‘新’这个标签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不可避免地过时,而且还因为这个术语本身有其固有的缺陷――此术语暗示该理论是由经济地理学而来。但这不是事实,实际上,地理经济学牢固地根植于国际经济学、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无疑这一评说是中肯的,但地理经济学这一名称仍然存在缺陷。因为经济学视野中的“地理”因素与地理学中的地理因素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在经济学中,地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空间,而且是没有区域特征的空间,用于经济分析中,仅仅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和特征的位置(区位)而已。因此,经济学更感兴趣的是中性的空间,当空间不具备中性特征时,还必须煞费苦心地加以技术处理,如布雷克曼等假设的“等距圆”、藤田等提出的“跑道经济”等,以便空间更好地作为一个纯粹的因素进入理论模型。而地理学视野中的地理因素则更多等同于“区域”的概念,这是整个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地理学区别于相关学科的标志性特征。。

因此,我们说,尽管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术语最为人们所熟知,但它却是最不能反映学科特征的一个术语。因为,它听起来更像地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考虑到地理学大家庭中还有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甚至经济地理学在70年代经历过一次,同样诞生了极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就更加容易引起学科术语上的混乱了。而对于地理经济学这一术语,虽然比起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明显的优点,但同样存在不足。因为其中的“地理”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地理学中的内容丰富的、外生给定的“区域”。因此,关于新经济地理学这一学科的较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本学科同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空间经济学”,正像藤田等表述的那样。作为别称,新经济地理学无疑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因为由克鲁格曼最早提出,从而被人们广为知晓,但笔者认为,这一术语在使用时,最好标明“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二、从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兼与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关于空间、区位等长期研究的成果,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 826)、韦伯(We

ber,1909)、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廖什(Losch,1940),以及德国传统区位理论在全球广为传播后,一批欧美经济学家为此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区域经济学大师艾萨德(Isard,1956)。

所有这些理论构成了经济学中称之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经常被称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古典理论和新古典理论,显然他们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之内、受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的约束、使用了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学科范式和分析工具。这些学科范式包含了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等。而这些假设条件和新古典分析框架形成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模型不可避免地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外生模型,即通过预先给定的外部条件来研究区位和空间现象,在这些给定外生变量的条件下,研究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和决策。这一理论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虽然期间众多才华横溢的学者,诸如艾萨德(Isard,1956)、阿朗索(Alonso,19)、米尔斯(Mills,1967)、亨德森(Henderson,1974)等为此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但这一学科的学术水准一直未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在经济学大家庭中的边缘地位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

改变这一状况的是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在产业组织研究领域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消费决策和厂商定价提出完整的分析工具,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里兹提出的不完全竞争模型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是容易应用,以至于将该模型用于分析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作为与贸易理论关联的空间和区位理论,应用该模型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产生的“核心一边缘”模型以及由此扩展的城市经济模型、国际生产模型、经济增长模型以及研究等,构成了空间经济学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从而建立起空间经济学的学科范式。此后,围绕这些模型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细化成为空间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界相当活跃的学术活动。

与传统的新古典区位理论相比,空间经济学注入了现代经济学的活力,具备了现代经济学的特点和条件: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等,形成的理论模型也具有内生特性,即不完全依赖外生变量的给定,通过内生经济变量的变化,有效解释空间经济现象的演变,这是空间经济学与传统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最大区别,也是关于空间、区位的经济学研究最新的理论进步。

三、从边缘学科到主流经济学:兼论经济学方

从古典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无疑是一次理论上的飞跃,同时也使得关于区域、空间、区位的经济分析从此步入主流经济学的圣地,并且成为当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异常活跃的领域。但围绕古典区位理论长期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以至于众多学者感到疑惑的是,区位作为现实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为什么经济学却长期视而不见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疑惑可以从经济学方中找到答案。前已述及,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科学,更准确地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因此,凡是能用“经济人”的行为来解释的经济现象,对于经济学来说就是合适的研究对象,除此之外,经济学不感兴趣。从这个逻辑出发,区位经济现象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用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

早期古典区位理论发展时期,当外生变量给定的条件下,研究特定区域的区位选择问题,这只是一个应用决策问题。因为缺少必要的分析工具,根据消费和生产的决策行为,无法给出区位选择的解释。因此,经济学拒绝将区位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也就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当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收益递增的市场均衡和决策获得了新的分析工具,并且能有效地用于分析空间经济现象,从而构筑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用内生变量解释空间集聚或扩散,或更准确地说解释消费者和厂商的决策行为时,空间经济学才取得了登入主流经济学殿堂的通行证。因此,我们可以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受到分析工具的约束。没有理想的分析工具,即使是极具重要意义的经济现象,经济学也会拒绝其进入自身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而宁愿将其交给应用学科去研究,这也是经济学作为一个成熟理论学科的必然选择。

经济地理学范文3

【关键词】 空间思维 经济地理学 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地理学家都开始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中的空间问题。。与此相应,在一些大学,除了地理专业,经济学、金融、物流等专业也开始开设经济地理学课程。应该说这些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但是教学中发现,地理空间是一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甚至经济地理学被认为是讲那里有什么的课程,并没有认识到它是一门学科,有独特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经济问题。在此背景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得学生理解地理空间及其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地理学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视角差异:空间感知

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对经济过程分析有本质性差异,通过这种差异的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空间对经济过程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空间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经济学的假设:空间是光滑的

占主流的正统经济学理论通过一系列假设把经济世界均质化了,没有把空间因素考虑到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经济运行是有序的、合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动是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行动汇集起来,宏观上就表现出一定的基本规律,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供求定律,在市场自发调节下,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最终买卖双方之间实现平衡。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过程在所有地理情境之下都将以同样的方式运行,不存在空间差异。其次,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是“自在”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其他维度之外。。

通过这些假设,经济过程就成为一个“机械装置”,只要把价格、供求、投资等内部关系处理好了,经济就健康增长,与其他的外部世界无关,与空间无关。

2、经济地理学:空间具有粘性

空间不是光滑的,是带有“粘性”的。这种粘性就来自于地方的特性,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基于此,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过程不是一个自在之物,经济和自认、文化、政治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模糊的,要理解经济过程必须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情境之中,将其视为广泛情境的一部分,而不是无视外部世界而运行的“机械装置”。

。在考虑具体空间时,我们会发现一些依据经济“定律”预测的经济过程总是不一定发生。可以让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价格上升是否能引起供给增加?投资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吗?增长能解决贫困问题吗?很显然,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些机制发展的具体空间,就会发现答案是不确定的。

以粮食需求与供给关系为例。按照市场供求机制,一般来讲,粮食需求增加促使价格上升,这样农民或者农场主会增加播种面积,雇佣更多的工人或者购买设备,增加商品的供给量。很显然,这个过程要完成,一些前提条件需要满足――诸如土地、工人、设备的可获得性。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农民或者农场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粮食价格上升而为力。那么现实是什么?现实是这些资源、设备的可获得性往往与地理空间相关。我们看到不同的国家、地区农民面临的市场是不一样的。如中国的农民在经营农业时候,面临土地的约束,不能及时扩大种植面积。同样,投资要有一定的投资环境才变得可行并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合理的分配制度共同起作用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往往被非经济理性的因素多影响,并不全是基于效用或者利益最大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消费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产品的象征性或文化价值。如消费者对汽车品牌和型号的选择,是基于价格、使用成本、品牌价值甚至是社会地位展示等多种因素考虑的结果,是一个文化过程。。。国家参与经济,不仅仅要考虑效率和经济增长问题,还要考虑国际关系、、区域平衡、收入差距等非经济因素。

通过结合现实,通过对经济学和地理学视角的对比,让学生理解任何经济活动和过程都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进行,比如一个国家、一个诸如欧盟的国家联盟,以及一个流域等。。因此,经济地理学是要理解为什么在特定地方发生特定的经济活动,它要分析研究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经济过实、鲜活的实地体验。

二、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空间思维

经济地理学注重对经济活动特定空间过程的识别和解释。在此过程中,应该有基本的概念和分析框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从而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习惯。这样一个分析框架由地点、区位和尺度基本概念构成。

1、地点

。地点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一系列要素的独特组合,而经济地理学首先强调以经济为中心对这种独特组合所形成的特定情境进行综合考察和解释。

传统经济地理学主要从“物质”层面考察这种“情境”,如考察资源、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等社会条件,以及区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新近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则更强调地方人文特征对经济活动的“粘性”,认为经济过程深深根治于地方制度结构之中。以贫困问题为例来说明经济地理学的“地点”概念。按照经济学观点,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是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但经济地理学在解释贫困问题时候要从地点的特征开始,贫困发生在哪里?贫困在人口的不同年龄、性别、社会身份等群体中是如何分布的?采取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对贫困群体是否有帮助?他们更需要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首先需要从地点内部的结构中寻找答案。

2、区位

。。经济地理学在不同空间层面上贯彻区位分析思想,微观方面考察企业区位,古典区位理论考察市场、原料、劳动力分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中观层面上考察一个地点、地方与经济中心等空间经济体的邻近关系对其发展的影响。如在谈到区域优势时一方面会强调该区域的在自然、社会方面的禀赋,同时也会考察与经济中心的时间、空间距离是否足够短。在宏观层面上,经济地理学会考察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地缘政治格局的位置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二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分别以美国、原苏联为核心的两大阵营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有很大关系。

3、尺度

尺度一方面是指经济地理学研究空间单元的“粒度”。经济空间格局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大“粒度”研究,可以较好地展示了区域经济大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宏观过程和规律的发现。如基于省级单元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研究,可以揭示中国经济的地带性差异。而小“粒度”研究有利于研究的精细化,甚至可以解释宏观过程。基于省份数据的研究,虽然较好地展示了区域经济大格局的变化,却忽略了省内区域经济的非均质性,尤其是一些跨越省级的经济地域特征,很难展现出来。而基于县域尺度的研究,却发现经济增长较快的县域自一些增长中心向外扩延,逐步形成沿海岸带、京广线和长江沿岸三大经济增长轴,而这些增长轴的形成是跨省级行政区的,因此只有在小尺度研究才能观察到这一经济地理过程。

经济地理学尺度转向的另一原因是经济活动、过程受到多个空间尺度的调节和规制,因此对经济地理现象的解释需要从不同尺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如浙江温州被称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较快。。

三、不均衡:经济地理研究主题

1、经济地理的动态不均衡

。。如果我们放眼全球尺度,会观察到地方之间始终处于贫困与繁荣,增长与衰退此起披伏的变化过程中。“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过程如同波浪一样在空间不断的展开,永不停歇,使经济空间处于动态的不均衡状态(图1)。在世界范围内,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平行发展的历史开始大范围相互交融,世界经济地理格局演进更替,500年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9个国家相继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在一国范围内,经济呈现出区域经济的增长与繁荣,如在不同的国内内部出现的铁锈地带,从前工业繁盛如今已衰落的地域,美国五大湖地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与之相应的是新兴地区的出现,美国南部阳光地带、中国东南沿海、德国南部的新兴工业区、英国苏格兰地区等。

2、不平衡的动力:技术与制度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使人们克服空间的,人员、信息和货物在全球范围内方便及时的流动,人们用“地球村”来形象的刻画空间被压缩的程度。空间压缩技术促使经济活动的不同环节分离,分别分布在最佳区位,如公司总部、研发、品牌、设计集中在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而生产等低附加值环节分散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尺度上的经济地理格局不断变化,全球分工与合作成为其主要特征。同样,新的生产技术不断出现和采用,灵活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小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导致了集群的出现,与大型企业主导时代的经济景观和格局有所不同。

地方或者区域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地位,不仅取决于技术状况,也取决于调节和规制经济活动的各项制度。简单来讲,制度就是经济活动中涉及得到各类行为主体(包括企业、、个体以及其他组织)所结成的各种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规则,具体包括在全球尺度上以及特定地区实行的各种规则、和措施,如贸易、税收、安全和环境法规、劳动保障等。制度决定了哪些地方可以获得资源、技术,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价值的权力和能力。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家性金融组织,构建了全球金融和贸易关系的游戏规则。虽然这些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发展中地区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往往通过附加一些条件使得援助地区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国家经济体系而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不平衡格局得到加强,而不是减弱。当然,制度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具有空间尺度性,空间尺度不同,发挥重要作用的制度不同,如前面提到的温州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通过一系列空间概念和独特的研究主题为我们提供了考察经济活动的新视角,把经济活动置于更为宽泛的空间情境中,力图还原经济活动的本面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为此一方面要通过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概念的课堂讲解和案例说明,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课外形成用空间思维观察现实的习惯。如观察一种经济活动或现象,要思考它在哪里?它和周围事物有什么关系???这些因素来自于哪里?有什么尺度差别吗?等等。

(注:本文属河南省教育厅教改立项“高等学校《经济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2).

[3] 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经济地理学范文4

[关键词]产业转移;NEG;解释

产业转移作为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 。经典的产业转移理论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刘 易斯,1978)、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小岛清,198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1966)、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1977)和“雁行模式”理论(赤松,1932)等分别从产品、企 业、产业的角度考察了产业转移的原因。不过,上述理论仍然没有摆脱“比较优势”理论及 新古典分析框架的束缚,它们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条件下,把产业转 移的根本动因归结为不同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性,或者不同产业在特定发展阶段对所在地区 要素条件的不同要求。事实上,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the first nature )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运输成本的下降也能促进产业的集聚、扩散和转移。 以Krugman(1991)经典文献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地理学(NEG),基于集聚力和扩散 力的相互作用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微观机制,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 并存的现实世界中产业转移现象提供了另一种发人深省的解释。[1]遗憾的是,尽 管现有综述性文献均将NEG作为解释产业转移的一种理论,[2][3]但并没有一 篇文献全面总结NEG对产业转移现象的解释。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产业转移机制、产业转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产业转移的 经济福利效应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主要措施及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梳理NEG文献对产业转移的 解释,并希望通过这一总结对我国产业转移实践提供参考。

一、产业转移机制

在NEG文献中,与产业转移对应的概念是产业集聚(industry agglomeration)、①产业 扩 散(industry dispersion)、产业区位再置(industry relocation)和产业变迁(indust ry churning)。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不同,NEG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D-S框架(或O TT框架)下实现了立足于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和企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奠定 了对经济活动进行区位或空间分析的微观基础。特别地,它强调区域之间的运输成本是决定 区域产业转移的关键变量。②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运输成本的变化,企业的 利 润结构以及个体的福利结构也随之改变,企业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个人依据福利最大化原 则进行区位选择,最终导致新的区位均衡形成,这一过程往往也是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过程 ,即产业转移。 ,具体表现为以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所构成的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 互作用过程。

根据产业集聚和扩散具体过程的差异,现有NEG文献关于产业转移机制的解释大体可以分为 三类:区域要素迁移模型(CP、FC、FE、LFC、LFE)、产业垂直关联模型(CPVL、FCVL、FE VL)和要素累积驱动模型(CC、GS、LS)。其中,区域要素迁移模型将产业转移归结为要素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大规模迁移所导致产业空间布局变 化。 业品需求长期增长的情形下,核心和地区的工资差距持续扩大,最终导致核心――边缘 结构不能维持,进而发生产业扩散。要素累积驱动模型则通过引入资本形成、资本折旧以及 知识资本溢出强度等概念,认为产业转移只不过是不同地区产业份额此消彼长的过程,其中 ,资本收益率高的区域、知识资本溢出强度大的区域可以通过更多的资本形成而占有更大的 生产份额。

以产业垂直关联模型[4]为例,我们简单阐释NEG对 产业转移机制的解释。在一个两地区(区域1、2)两部门(农业A和工业M)两要素(劳动L 和中间产品I)的模型中,工业部门为垄断竞争部门,区域内部无运输成本,区域间存在运 输成本T,农业部门收益递减,生产函数为A(1-)=[SX(]K[SX)]([SX(]1-随着L的上升,产业集聚在某一地区(地区1)的核心――边缘结构不能维持,原因是收入 增长使得工业品需求增长更快,而工业品生产集中在地区1,从而w1和 1都增加。一方 面,w1表明地区1生产成本上升,成为促使产业扩散的因素;另一方面, 1和w1都上 升表明地区1有更多的产 力。。也 。

二、 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规律

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不同,NEG把经济空间高度抽象为同质平面,从没有任何外生差异的 前提条件出发讨论产业空间布局的内生演化。因而,一方面,产业转移的NEG解释与以“外 生比较优势”为基石的传统产业转移理论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另一方面,撇去表面和外生 因素的影响,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产业转移的特征、规律及深层次影响因素。

(一)产业转移的特征

由于NEG模型大都为非线性模型,而非线性过程与新古典的平滑连续过程完全不同,因而, 在NEG文献看来,产业转移具有与传统产业转移理论下完全不同但更接近现实的特征。

1产业转移的突发性与区位粘性。突发性集聚与区位粘性是NEG的两个突出特性。其中,突 发性是指“当处于对称均衡且贸易自由度很小时,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不会影响产业区位,当 贸易自由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后,自由度稍微增加,就发生突发性集聚”;区位粘性则被称之 为“路径依赖”,即不论何种原因,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 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会被锁定在这种模式或路径上,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支 付很大的成本或较强的外生冲击。[1]这两种特性在产业转移上的表现是,当影响 产业转移的因 素出现时,并不立即导致产业转移,只有当这类因素不断积累,达到某一临界值后,这类因 素的轻微变动则会导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也正因为某地区的产业具有区位粘性,这种引起 产业转移的因素必须大于原有产业布局的内生约束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才能改变原 产业区位。

2产业转移的循环累积与自我强化效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是NEG的核心内容,也是产业转 移机制的持续动力。产业转移是集聚力和扩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论是包含市场接近效 应和生活成本效应的集聚力还是专指市场拥挤效应的扩散力都有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当地区 1的扩散力大于集聚力时,产业向地区2转移,而随着产业流入,地区2的市场规模增大、生 活成本指数下降,从而企业的利润和个体的福利都会提高,这将进一步吸引产业流入。显然 ,这一产业转移的加速过程就是产业转移的循环累积和自我强化效应的具体表现。

3产业转移的预期自我实现效应。存在不同结构叠加区是核心――边缘模型的重要特性之 一 ,它表明当人们的预期发生变化时,人们将根据变化后的预期,任意选择对称结构或核心― ―边缘结构作为其工作和居住的区位。同样,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也受人们预期的影响,这 种预期起作用的依据是有效性原则,即每个个体都认为大多数人选择的区位是有效的,否则 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该区位,因此每个个体都选择大多数人选择的区位,这样,人们的预期就 导致了产业向特定区位的转移。

4产业转移的价值链环节分离特性。Duranton 和Puga(2002)研究了城市结构从部门分工 到功能专业化分工的转变,发现这种转变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5] 研究表明, 远程管理成本下降导致城市和产业结构均衡的变化,城市从部门专业化(总部和工厂在一起 )到功能专业化(总部和相关的商业服务在大城市集聚,而工厂则在小城市集聚)转型。即 产业转移呈现出总部和生产环节背向转移的新特征,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向信息发达、对外联 系和交往密切、效率高、人才充裕、专业化高效服务密集的发达地区(大城市)转移, 而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工资、地价、租金相对便宜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转移。

(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NEG文献不仅考虑了两地区两部门的产业转移过程,并探讨了多地区多产业的产业转移规律 。结合KFV框架③对5国7产业模型模拟分析的结论,我们将NEG关于产业转移一般规律概 。

1产业由一个核心地区向多个地区转移时,一般是依次转移的,也就是说,产业会优 先 向具备初始优势的地区转移,只有当先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丧失优势后,产业才会向下一个 具备初始优势的地区转移。

2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转移,因为密集使用劳动,所以此类产业对工资差距较为敏感,因 而 最先从核心地区转移出去。而且,后转移产业的转移速度比先转移的产业快,并且转移可能 。

3消费指向的产业首先从集聚体转移。由于消费指向产业绝大部分需求来自于最终需求, 而 非厂商的中间需求,因而这类产业与最终需求市场,即人口相关,而与产业集聚地的关系不 大。

4中间品投入少的产业首先转移。中间品投入少的产业很少依赖其它厂商的供给,这些产 业 的区位选择对工资差距更敏感,没有太大必要选址于产业集聚区,因而,它能较早地转移。

总之,NEG文献认为,关联度最弱的产业最先发生转移,但转移的速度较慢,转移过程中甚 至出现交叉反复现象; 转移的速度也最快。

三、 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

NEG文献关于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分析是建立在NEG模型基础上的,不同的模型类型其对 应的福利效应稍有差异,但大都为基准模型福利效应的拓展。从一般性偏好和功利主义的社 会福利函数出发,通过对求解所考察区域在均衡点附近产业分布的微小变动对该区域居民效 用的影响,可以推导出如下的福利分析一般框架:④

[SX(]dV[]VE[SX)]=(p-p)dm-mdp+(p-a)dQ+Q(-ax)dx+([SX(]Vn[]VE[SX)]) dn+rdK-ds

其中,(p-p)dm-mdp部分为瓦尔拉斯效应,即忽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时的效应 。它来自于产业没有发 生区位变动时,区域间贸易数量变动和初始价格差的乘积(p-p)dm与边界价格变化和净 贸易量的乘积-mdp之和,也就是说,瓦尔拉斯效应可以分解为贸易数量效应和贸易价格 效应。

(p-a)dQ+Q(-ax)dx+([SX(]Vn[]VE[SX)])dn为生产租金、规模和区位效应,它表示的 是经济系统具有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时的效应(简称ICIR效应)。其中(p-a)dQ为生产 租金效应,也就是说,如果部门中存在纯利润,(p-a)>0,那么该部门产出的增加会提高该 区域的福利水平;Q(-ax)dx是规模效应,因为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平均成本随 着产出的增加而下降,即-ax为正值,故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该地区的福利;第三项 ([SX(]Vn[]VE[SX)])dn则包含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效应,即多样化效应([SX(]Vn[]V E[SX)])和区位效应(dn),多样化效应是指生产种类的增加会提高国内福利,而区位效应 体现了产品生产区位变化所带来的福利水平的变化。

rdK-dS表示累积效应和转移效应。在NEG的CP、FE、FC等模型中,世界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 本存量是固定的,故不存在储蓄,在这种情况下,rdK是生产要素转移对该地区消费支出的 影响。而在CC、LS和GS模型中,所考察区域的资本存量取决于储蓄,这种情况下,资本形成 有两个相反的福利效应,其中,rdK反映的是资本存量扩大,提高收入水平从而提高支出水 平。取值为正,说明资本形成的福利效应为正向效应。但-dS表示的是,要形成资本必须降 低消费。因而,它对 目前的效用具有负效应。由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积累和知识的增长是人均产出增长的源 泉,故累积效应又被称为增长效应,或者动态效应。

显然,NEG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关于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考察不仅全面(远远超出了 单纯的产品生产区位变动带来的直接效应),而且具有坚实的微观基础。当然,上述基准福 利分析框架并非完美,但其可拓展性为未来进一步考察产业转移的产业升级效应、就业效应 和城市化效应等提供了平台。

四、促进产业转移的效应

早期的NEG文献重在解释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产业转移(集聚和扩散)机制,很少涉及的 干预措施以及相应的福利变化。但“”地区和即将沦为“”的地区并不甘心接受“ 中心――”的空间秩序,它们采取各种措施与“中心”地区竞争产业区位,同时,国家 当局为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也采取了补贴、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进行产 业和空间规划等措施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因而,近年来NEG文献也对影响产业转移的 措施及其效应进行了剖析。[6][7]

(一)税收优惠竞争

税收优惠竞争是区域间进行产业区位争夺的古老而又盛行的手段,目前仍 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区域的竞争中。与新古典经济学所阐述的税收优惠与产业转移的线性对 应关系不同,NEG认为,由于集聚租金的存在,低于某一门槛值的税收优惠并不能吸引产业 转移,但一旦超过门槛值,微小的税收优惠能使产业区位发生突发性转移。[6][7 ][8]而且,税收优惠竞争的效果还受区域间运输成本的影响。此外,也有 少数学者进一步论述了税收优惠竞争与地区公品供给、政治竞争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 在特定的方式下,区域间税收竞争与地区内政治竞争的互动能够产生最优的公共品供给,进 而影响产业的区位分布。[9]

(二)公共基础设施改善

公共基础设施是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区域间的差距通常表 现为基础设施的差距,而且基础设施的差异通过影响企业区位分布进一步影响区域差距。因 而,为了争夺产业区位,各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投入竞争以及区域间基础设施改善也是常 见的措施。NEG文献分别从理论和经验[10][11][12]两个层面分析了公 共基 础设施改善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理论分析的结论认为区域间基础设施公共投入竞争存在负的 外部性,基础设施质量差异则有可能吸引产业,促进本区域发展,此外,投资者需求信息是 否完全对区域公共投入竞争的效应有完全不同的影响。而欧盟结构基金(the Structural F unds)和凝聚力基金(The Cohesion Fund)的经验研究表明,跨边界基础设施改善更倾向 于增加而不是降低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布不均衡,不能促进欧洲的区域收敛。日本 东部地区的经验则表明,欠发达地区要能承接产业转移则需要与重要城市、或者区域内更高 层级的城市建立良好的交通网络。

(三)区域补贴

与税收优惠竞争的分析一样,NEG认为区域补贴也存在门槛效应、非连续效应 和粘性特征。Dupont and Martin(2003)更是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详细地探讨了不同地区补 贴对落后地区产业区位、就业、收入不平等(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以及福利水平的影 响。 润补贴、一次性补贴、固定成本补贴、生产和就业补贴)对产业区位、收入不平等程度(区 域间和区域内)的影响,他们发现当贸易成本较低时,上述所有补贴方式对产业区位的影响 较强;当从地方层面融资时,补贴能够成功吸引产业;对贫困地区制造业的补贴改变了地 区竞争和企业规模,这可能导致贫困地区该产业就业和生产的下降;如果存在产业区位调整 成本,地区补贴则可能损害贫困地区。不过,对工人技术投资给予补贴则可以增强该地区的 集聚力,吸引产业集聚。[13]

五、结 语

虽然只有极少数NEG文献明确探讨产业扩散(转移)的机制及其相关效应,但从更广义的 角度来看,产业集聚本身也是产业转移的一种形式,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说,NEG文献的大 多数研究都与产业转移有关。针对目前国内产业转移研究仍以传统产业转移理论为基石,对 NEG采取“提而不用”的现实,我们发现相对于传统产业转移理论而言,NEG关于产业转移的 解释至少具有微 观基础更坚实(从生产者和消费者最优出发)、分析更全面(一般均衡分析)和深入(不局 限于外生比较优势)、与现实更贴近(规模报酬与不完全竞争)、解释力更强(效应的 非线性特征)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以NEG的相关解释作为产业转移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对深入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现象,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动产业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 释:

①产业集聚(industry agglomeration)也是产业转移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它与通常所指的 由中心地区(发达地区)向边缘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方向不同而已。

② NEG中的运输成本是广义的,包括狭义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制度成本等决定产业转移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成本的总和,即“冰山成本”。

③KFV框架指克鲁格曼、藤田昌久和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一书的理论框架。

④详细的推导参见:安虎森等编著,《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9年,P377-379。

主要参考文献:

[1]安虎森.新经济地理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ZK(]叶振宇,叶素云.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评述[C].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2010.[ZK)]

[3]王 莹.区域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2008(2).

[4][ZK(]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著,梁琦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 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ZK)]

[5][ZK(]Gilles Duranton,Diego Puga,2002,“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Specialization”,NEBR working paper #9112.[ZK)]

[6][ZK(]Gianmarco Ottaviano, 2003,“Regional Policy in the Global Economy: Ins ights from New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Studies, 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 s, 37(6-7).[ZK)]

[7][ZK(]Baldwin, Richard E. and Krugman, Paul, 2004.“Agglomeration, Integrati on and Tax Harmoniza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Elsevier, vol. 48(1).[ZK)]

[8][ZK(]Devereux, Griffith and Simpson, 2007,“Firm Location Decisions, Region al Grants and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1.[ZK)]

[9][ZK(]Toshihiro Ihori, C.C.Yang,2009,“Interregional Tax Competition and Int rare gional Political Competition: The Optimal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under Repres entative Democracy",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66(3).[ZK)]

[10][ZK(]Diego Puga, 2002,“European Regional Policies in Light of Recent Loca tion Theo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vol. 2(4).[ZK)]

[11][ZK(]Johannes Becker and Clemens Fuest, 2009,“EU Regional Policy and TaxCompe tition", Oxford University Centre for Business Taxation, Working paper no.02.[ZK )]

[12][ZK(]Xiao-Ping Zheng,2007,“Economies of Network, Urban Agglomeration, andRegi onal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Evidence", Regional Studies, 41(5).[ZK)]

[13][ZK(]Eric Toulemonde,2006,“ Acquisition of Skills, Labor Subsidies, and A gglomeration of Firm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9(3).[ZK)]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Explanations on IndustrialTransfer

Ding Jianjun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h eories, NEG expla in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phenomen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creasing returnof scales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considers that there is no necessarydifference in First Nature, when the space is even and identical, industrial re location also will occur, then, it gives some special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principl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Bases on the current literatures, this paper s ums up the NEG explanation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 ts, such a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mechanism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charact ers, laws and influence factors, the economy and welfare influences of industria l transfer and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promotion policies and their effects.

经济地理学范文5

关键词:区域经济 微观层面 计量地理学

1、计量地理学[2]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

1.1 地理学中经典的统计分析方法

经典的统计方法有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分析、系统聚类分析、趋势面分析方法等等

1.1.1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研究对象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函数确定和相关关系不确定。回归就是用统计手段找出变量间近似函数关系的方法。在回归分析中,通常将我们关心的研究对象称为因变量,并且在一次研究中一般只有一个因变量,将影响因变量的其他因素称为自变量,自变量的个数既可以有一个(称为一元回归),也可以有多个(多元回归)。在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三商影响研究[3]中,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可知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与智商,情商和财商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在研究智商,情商和财商分别对农户自主发展能力贡献大小时,可依次采用一元回归分析。

1.1.2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指把反映样本某项特征的多个指标变量转化为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元统计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过程中,常常需要用多个变量对多个区域或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地区投资环境,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等,这些综合评价指标的共同特点是需要将多个相关指标合成一个综合指标,以反映各区域或城市在某一方面的综合水平。

第一,选取指标

第二,对指标进行矢量纲化处理

第三,对指标进行简化或归类处理

第四,确定权重

第五,计算综合评价值

在基于微观视角的河南省农区经济类型划分[4]文章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出各乡镇每个主成分的得分,结合地势状况,土地资源状况,把农区经济首先划分为富裕区、小康区、温饱区、贫困区等4中类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平原富裕区、丘陵富裕区、平原小康区、丘陵小康区、山地小康区、盆地温饱区、山地温饱区、平原贫困区、盆地贫困区、山地贫困区等9种类型区。

1.2 线性规划分析

线性规划在实际应用日益广泛与深入,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农业、商业与交通运输规划、工程技术的优化设计以及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在地理学领域,线性规划是解决有关规划,决策和系统优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线性规划应用最多的实例就是农场种植计划或农区集中选择。如果线性规划只有单一的目标函数,那么建立的种植计划模型就是单目标规划模型,进而给出种植计划方案,要么使总产量最大,要么使总产值最大,两目标无法兼得;多目标规划的思想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3 空间统计分析

空间统计学的理论发展c70年代,空间统计分析处理的数据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具有地理位置属性的一类特殊数据,不用于一般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通常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分析空间中“点”的分布具有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具有聚集性的特点,怎样去度量这种聚集程度。空间统计分析的核心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

Moran指数和Geary系数是两个用来衡量空间自相关的全局指标。Moran指数反映的是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Geary系数与Moran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2)G统计量:显著的G统计量正值表示在该区域单元周围,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趋于空间集聚;而显著的负值表示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趋于空间集聚。(3)Moran散点图:用来研究局部的空间不稳定性。

利用空间统计分析通常用于宏观尺度的分析,比如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人均GDP的空间关联分析,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5],研究表明天水市人口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模式,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

1.4 投入产出分析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方法就被地理学家广泛地应用于区域产出构成分析,区域相互作用分析以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研究等方面。在现代经济地理学中,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投入产出在微观层面的研究,地形对山区农田人地系统投入产出影响的微观分析――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的实验研究[6]中把多种农业投入(x1,x2,x3...)与产出(Y)之间的关系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Y=AX1αX2α表示出来,在该文中利用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确定折能系数,进行农田地块能量投入产出及效率的有关折算,得出地形对农田投入产出的影响。

1.5 AHP决策分析

AHP决策分析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AHP决策分析方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常常被运用到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问题,特别是战略决策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广泛的实用性。

甘肃省两西地区扶贫开发战略问题进行定量分析[7]文章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了诸战略目标、发展战略、制约因素及方针措施的重要性排序,为地区扶贫开发建设决策提供了可续依据。根据这种思路是否也可以在微观层面上用层次分析法为较快较好的进行精准扶贫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1.6 地理网络分析

网络分析主要运用图论方法研究各类网络的结构及其优化问题,对于许多现实的地理问题,譬如城镇体系问题,城市地域结构问题,交通问题,商业网点布局问题,物流问题,管道运输问题等等都可以运用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的微观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6):881-887.

[2]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乔家君,党睿,赵德华.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三商影响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7):1160-

1166.

[4] 乔家君,李小建.基于微观视角的河南省农区经济类型划分[J].经济地理,2008,28(5):832-

836.

经济地理学范文6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54-03

地理学经过长时间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教学课程体系早已相当成熟。随着全球性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城市化问题等的出现,传统的地理学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发展。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地理学由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专业和人文地理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理论上可解决我国现阶段城乡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作为地理学的二级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设立的时间短,但开设的院校数量相当多。据统计,自从1999年设立该专业开始至200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已达125所。且开设的院校类型多样化,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工程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该专业主要是面向如何正确处理、协调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三者间的关系。已有的高校多建立在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资源环境类、城市规划类、管理类等已有学科的平台上,并密切结合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涵盖知识面很广。该专业的主要应用方向有: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涉及的应用面相当广,且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包括面向管理层的应用——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面向操作层的应用——工程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体系层次的发展需求不断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的日趋增强,资环专业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广、拓深,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层面日益拓宽,具有特色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生命力。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受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速度迅猛,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数量在1999年仅有32所,2002年达到55所,2006年则增至125所。在该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和日趋严峻的学生就业压力说明,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正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逐渐增加的就业难度和近似饱和的人才需求市场对该专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该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类型多样,如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农林院校、地矿院校。学校所依托的基础平台多元化,为了体现、突出学校特色,不少高校都基于优势学科和平台开设了一些方向模块课程,致使过早地脱离了地理科学这一专业的“母体”。但受传统的、经典的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多数院校在设立之初并无明显特色。

2.资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专业人才不足,师资短缺现象较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杂乱无章,专业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程体系构建较盲目和随意,大多院校基本上采用类似的专业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片面的追求专业主干课程的细而全。有些高校的特色方向与依托的平台近似,并没有形成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实践性课程设置也大都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实践创新体系。

3.现行课程体系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不明确,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上看,资环专业的宽口径,可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城市建设、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但由于该专业与其他专业有较大的专业课程重叠,致使该专业的毕业生与城市规划等老牌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竞争力不强。虽然不少学校设置了几个特色专业方向,力图将学生送往对口的部门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结果不尽如意,导致学生就业并没有固定的行业领域。此外,随着该专业就业对口单位对用人的学历门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更使得资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突显。

据调查,全国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去除考上研究生要继续深造的人数占较高比重外,其余的就业类型比例分布较均匀,分布在各类机关、企事业、科研设计单位、工程单位及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出“满天星”式的局面[3]。

三、当前地理学新技术介绍

近年来,地理学受到大量新技术的冲击,并逐渐与之相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方向[4]。新技术主要有:①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数据库为平台,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数据更新、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及为各种与空间位置有关的实际应用提供咨询和辅助决策,是空间信息技术的主要部分。它以空间分析和地学应用模型为支撑,实现各种信息的模拟与综合分析。GIS使得地理学家更加便利的分析、挖掘已拥有的地理资源和信息,为进一步的地理研究应用提供强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持。②遥感。遥感技术是指在远距离不接触目标物体前提下,可根据接收到的物体所反射、发射的电磁波来判定、测量并分析探测目标物体的性质。。随着遥感向“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发展,大量复杂的地理问题都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借助于遥感得以解决。③测量与地图学。。④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通过对长期积累的地理资料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可以获得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知识。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是GIS区别于其他类型系统的一个主要标志,可为地理知识的空间表达提供重要的依据。⑤计量地理学。该学科运用多种数学统计的方法,从更高层次上来分析、理解、解释地理现象,侧重于用多种经典数学模型来对地理学进行定量表达。

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

当前,关于资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优化的研究并不多。要对资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认真分析社会人才需求、客观分析专业定位,要突出专业方向,体现学科特色。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结合现在通用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上述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采取了相关优化措施。

1.调整课程结构。开设了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选修课数量偏少、范围偏窄,在教学计划中占分值比重偏小的现状。应考虑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的比重,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经综合考虑,各类课程的学分结构可调整为:必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占60%~65%,选修课占35%~40%。选修课在专业培养中地位十分重要。

2.基础课模块。基础层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专业有明了、宏观的认识。基础课程可为其他课程的开设提供铺垫,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专业的建设方向意义重大。基础课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信息科学、测量学等。

3.专业必修课模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综合性很强,其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信息科学。为了明确专业定位,反映学科特点,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模块应包含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遥感技术与应用、地图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学、管理学、GPS原理与应用、计量地理学等课程。突出地理科学和生态科学及相关科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基于人地关系和区域规划视角下对资源、环境等全面观察、深刻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时代,更应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模块。高校可根据已有的基础条件、学生对课程的多种客观需求以及社会对毕业生不断变化的需求状况,灵活开设“课程超市”,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范围。课程应多样化,明确方向性和灵活性,以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的课程消费。

5.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是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分散性实习、集中性实习、教学实习、野外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社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在企事业和部门中进行。学生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实习,将城乡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各项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还可以酌情对兴趣浓厚、能力较强的学生增设具有高难度训练和科研双重性质的第二课堂,经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专业培养、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等环节都大量的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地理学新技术的支撑。以社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现代社会综合素质人才质量观,以“3S”技术应用和物质层面上的城乡规划管理为重点,将多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支撑、协调发展。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地理学专业思想内核,又能掌握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基于突出地理学科新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多学科融合、分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探索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工程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2]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