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名词解释
书院: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结合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多年。
大众化:它是质与量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和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民主化:一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另一层含义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上。
社会本位:主张根据国家利益与社会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取向的。
个人本位:主张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进行教育,是以教育的 价值为取向的。
院系调整:即改造文理工医农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为文理综合大学,设置其他科类的单科和多科学院,且以单科学院为主。
社区学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创办的二年制“初级学院”,为满足社会多层次需要,也为缓解中学生的升学压力,以转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等多功能服务社会。
《莫雷尔法案》: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三万英亩,用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讲授法:老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
自学法: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能的方法。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院校研究: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一个实践领域。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控制的系统。
课程:课指教学内容,是教学科目的总合;程即教学过程的顺序和进程。课程即“教学内容和进程的体系”
显性课程:即计划课程,课程的主体。知识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多用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即非计划课程。
大科学:即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
集权与分权:集权即和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其特点是权力集中、自我封闭和一元化。分权是由地方或利益集团来行使并且权力分散在高等教育组织中,是的面向社会的法人主体。具权力分散、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以教授专家学者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体的学术权力系统;行政权力——以高校管理机构为网络的行政权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