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简述杨玉环文学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简述杨玉环文学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来源:华佗小知识
 论文题目:简述杨玉环文学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

桐雨》、《长生殿》为例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 绪 论 ................................................................ I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I (二) 研究现状 .................................................. I 1. 国内研究现状 ................................................ I 2. 国外研究现状 ................................................ I 一、 杨玉环形象的历史原型 ............................................ I 二、 杨玉环形象的文学演变 ............................................ I

(一) 《长恨歌》——风华绝代的倾世皇妃 .......................... I (二) 《梧桐雨》——蛊惑君王的红颜祸水 .......................... I (三) 《长生殿》——深情大义的钟情女子 .......................... I 三、 杨玉环文学形象演变的原因 ........................................ I

(一) 时代背景的改变 ............................................ I (二) 社会文化的变迁 ............................................ I (三) 作者思想的差异 ............................................ I 结 语 ................................................................ I 注 释 ................................................................ I 参 考 文 献 .......................................................... I 致 谢 ................................................................ I

I

摘 要

杨玉环作为一名历史人物,很早就进入了文学领域。本论文以“杨贵妃文学形象的演变——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为题,除去绪论和结语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本文第一节主要是分析了杨贵妃的历史原型,从各种史料的记载出发,对杨贵妃的生平予以有效的还原。进而深入的了解杨贵妃的出身籍贯,以及和唐玄宗之间的关系和她最后的结局。

在第二节的描述当中,主要选取了三部对杨贵妃形象进行有效塑造的作品——《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来进行重点分析,在不同作品中杨贵妃的形象都发生了哪些演变。

第三节主要是分析杨贵妃形象发展演进的原因。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这三部作品的为例来进行分析,分别从历史、文化、和作者这三个维度进行的阐述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杨玉环形象;演变;《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

II

Abstract

As a historical figure, Yang Yuhuan entered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very early. This thesis takes the evolution of Yang Kuei Fei's literary image -- Taking the song of everlasting regret, \"Wutong rain\" and \"the palace of eternal life\" as an example. Except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i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prototype of Yang Guifei, and restores her ability according to various historical materials. It includes Yang Guifei's life experience, native place and na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 Guifei and Tang Xuanzong, and the cause of her death.

The second section mainly selected three images of Yang's successful being, namely Yang Fei Fei, \"Wu Long Yu\of Yang Kuei Fei's image in different works.

The third section main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Yang Guifei's image. Take the three works of \"everlasting regret\\"Wutong Yu\" and \"eternal life palac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author.

Key words: The image of Yang Yuhuan ;evolution ; “Song of everlasting regret”; \"Wutong rain\"; \"the hall of eternal life\"

3

绪 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目的:结合史书中的杨玉环,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这三篇经典作品入手,分析杨玉环的历史形象。以及杨玉环在这些作品中文学形象发生的演变。同时,解析杨玉环文学形象发生演变的原因。

研究意义:研究杨贵妃文学形象的演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杨贵妃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在不同的作品中、不同作者笔下杨贵妃形象所发生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把握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不同作者的思想差异所带来的同一人物不同的文学形象。值得研究和探析。

(二)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

近些年对于杨贵妃形象这一研究十分热烈,但是对杨贵妃文学形象完演变这一研究还是十分平淡的,近十年来并不多,经过检索大约为十几篇。

如2005年倪美玲在江西社会科学中发表的《唐明皇与杨贵妃文学形象的嬗变》中以《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以及《长生殿》等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杨贵妃和唐明皇之间的爱恨纠葛进行了有效的探究,并深入剖解了其中的原因。对于唐明皇这一角色,他从最初的不专情,到后来变得又钟情又专情,而杨贵妃则是由最初的祸国妖妃变成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这种转变不仅体现来了创作主体不一致的主观性认知偏差,同时也受到了不同文学体裁的影响。

2010年王雪在青年文学家发表的《试论杨贵妃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分析了杨贵妃在不同时代经历的一个清晰的形象的流变过程。以及因为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形象差异性。

徐晓玲在2015年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之后著述了《杨玉环文学形象演变研究——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在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精心裁选材料,从不同的视角来阐释和解读杨贵妃。基于政治的角度来进行解读,杨贵妃这一形象分别经历了被动牺牲、咎由自取以及无私奉献三个阶段。从爱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解读,杨玉环的形象也经历了从沉溺享乐到污秽不忠再到纯洁忠贞三个转变。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杨贵妃的研究则更加注重于人物形象以及杨贵妃爱情故事的研究,和不同作

4

品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基本上少之又少。如日本作家井上靖,以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描写了集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充满波澜又短暂的一生,通过争宠折射出了整个盛极而衰的大唐社会。

5

一、杨玉环形象的历史原型

杨贵妃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父是唐玄宗时期的杨玄琰,也是宰相杨国忠的堂妹,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妃之一。在开元28年的时候,杨玉环先是被寿王李瑁娶为寿王妃,而后又出家成为了一名女道士,随后由唐玄宗正式下诏令其还俗并册封为贵妃。安禄山在天宝15载时发动兵变,杨贵妃跟着唐玄宗一路刘王来到了蜀地,在途经马嵬驿的时候,由于士兵的叛变导致唐玄宗不得不将杨贵妃给赐死。

在新唐书对杨贵妃的传记当中,曾经做过相应的介绍。杨贵妃的祖籍在蒲州,在幼年时就成为了孤儿,是由其叔父教养长大的。最初的时候,杨玉环被聘为寿王妃,而在武惠妃逝世之后,唐玄宗对后宫众人皆不满意。而有人禁言说杨贵妃有着天人之姿,所以被皇帝招入到了内禁之中,并深深的为其容貌所打动。随后又为寿王重新聘了一位寿王妃,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杨玉环本人非常擅长歌舞,而且在音律方面也颇有建树,非常得唐玄宗的宠爱与重视,其仪体和皇后是等同的①。

从史料的技术当中可以发现,杨贵妃不仅拥有着倾国倾城的容貌,而且在歌舞和音律方面也颇有专长,她为人十分的聪明,非常善于捕捉皇帝的心意。也正是因为如此,唐玄宗给予她了很多的宠爱,礼仪上能够和皇后相媲美。

在新唐书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有一次杨贵妃因为惹怒了皇帝而被遣送到了家里。但是刚刚分开不久皇帝就觉得对他非常的思念,高律师为了迎合皇帝的心意,只好把杨贵妃又接了回来,这个时候皇帝把自己的御膳分赐给了她。杨贵妃在见到皇帝之后,扶手在地上向皇帝表示感谢,皇帝也因此而释然,对她像往日一样礼遇②。一个妃子犯了错误,被送回了家,但是这事发生了不大一会儿,唐玄宗就抑制不住的思念。高力士当然是了解唐玄宗新意的,所以就旁敲侧击的请求将贵妃接回来,于是唐玄宗就命人将杨贵妃给接了回来,杨贵妃非常通晓皇帝的意思,赶忙下跪来请罪,这个时候又重新获得了杨贵妃的宠爱。而当她第二次被谴回家中时,她剪下一缕青丝,托人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召回贵妃。恩宠依旧回复如初。即便是杨贵妃恃宠而骄,任性妄为,玄宗也不计较,反而对她的爱更深。杨贵妃本人是非常喜欢吃荔枝的,所以唐玄宗就令人快马加鞭奔走数千里来为她准备荔枝,荔枝在来到京师的时候味道还没有变化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因为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为了使她能够吃上新鲜采摘的荔枝,唐玄宗为她设置飞骑传递,奔驰数千里,趁味道没变就将岭南的荔枝送到京师。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不仅仅体现在自身,正是杨玉环在皇帝面前得到了宠爱,所以家里人也自然能够跟着沾光。不论是杨贵妃的舒服还是族兄,全部都得到了提拔和重用,但她并没有干预朝政。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兄弟,而安禄山却称杨贵妃为母亲,唐玄宗后来因为安史之乱而来到马嵬,以陈玄礼为代表的大臣。为了天下苍生考虑而诛杀了杨国忠,但在杨国忠死后仍然没有使战士得到安抚,皇帝再派人去询问的时候却得到回答:祸根仍然未除,所以唐玄宗迫不得已而处决了杨贵妃,杨贵妃在这一年刚满38岁④。

6

安禄山借着清君侧的由头,提出了要诛杀杨国忠,叛兵直奔长安而去。唐玄宗在匆忙之下和杨贵妃与杨国忠一起逃往蜀地,在途中的时候其战士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于是用乱刀刺死了杨国忠。唐玄宗告诉战士们,虽然杨国中扰乱了朝廷确实应当诛杀,但是杨贵妃却没有任何罪行,所以应当予以赦免。但战士们却认为杨贵妃是误国的红颜祸水,同时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根由,他和安禄山之间存在着暧昧关系,如果让她存活的话,就会使军心涣散。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唐玄宗接受了来自高丽士的规劝,为了自保而赐死了杨贵妃,这个时候杨贵妃年仅38岁。

这是历史记载当中对杨贵妃一生的描述,虽然杨贵妃仅仅活了38岁,但是她的生命当中却充满了神奇。不仅和帝王将相以及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的话题。自从唐代以来,她的形象相继出现在戏曲的多种形式之中,戏曲家从史料的相关记载当中,从各自的角度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使杨贵妃的形象在不同时代、不同戏曲作品中不断地演变发展。

7

二.杨贵妃形象的文学演变

杨玉环,一个渐渐走出历史的轮廓,历代文人常将她置于笔下,在中国文学史上流芳于世的传奇女子。她的形象发生了哪些演变?历代文人又对她的形象进行了哪些塑造?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这三篇经典作品入手,分析杨玉环在这些作品中文学形象发生的演变。

(一).《长恨歌》——风华绝代的倾世皇妃

杨贵妃作为文学形象的典型最早开始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杨贵妃被白居易描写成了一个冰清玉洁而不染纤尘的少女,他拥有着令人动容的美貌,所以被君王选入到了宫中。白居易将杨玉还描绘成了一个至真至情的女子,同时也给予了杨贵妃以高度的赞誉。

在这首作品的最初,就是以对杨贵妃的美貌进行描写而开场的,特别是其中的一句,天生丽质难自弃和回眸一笑百媚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⑤。最为凸显其的。而文中的“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⑥等。直接反应和说明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迷恋和喜欢, 为了杨贵妃荒废政事,日日陪在杨贵妃身边。“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⑦, 是杨贵妃与唐玄宗爱情的高潮,道出了杨贵妃被宠的程度,因杨贵妃一人的宠爱,所以她的全家也都跟着沾光,不仅是兄长当上了位高权重的宰相,几个姐妹也都封为了大国夫人。但同样这就也悲剧的根源。“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⑧,一场安史之乱使杨贵妃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安史之乱爆发君王带着群臣美眷向西南方向逃亡。在途径马嵬坡的时候,却要求唐玄宗立即将杨贵妃给赐死,而迫于无奈的唐明皇不得不在这里下旨杀了杨玉环⑨。风华绝代的美貌与高贵的身份就这样变成了悲惨的命运。即便是唐明皇内心有诸多的不舍,但也弥补不了美人命丧于此的悲剧⑩。这充分体现出来了唐明皇面对杨贵妃的死亡是没有任何能力加以干预的,同时他对死去的杨贵妃充满了不舍和惋惜。而杨贵妃最令人动容的绝对是她的痴情, 是她对爱情的坚贞。白居易用大段的诗句来写杨玉环升仙之后依然对唐玄宗的痴情与思念, 虽天人永别, 终会有日可以相对诉请。\"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⑪。这种盼望和坚守, 是杨贵妃对爱情的专一和执着, 也是杨玉环的精神寄托。她虽然是因为唐明皇的下肢而被赐死的,但仍然对唐明皇保留着深情。在杨玉环死后,即便是独自住在仙山之上,仍然遥遥地等待着他的爱人。而在一个道士的出现之后,她重新燃起了希望,她知道唐玄宗同样不舍得自己,这也让她坚定了自己的等待是有价值的。再看到那笼罩在大雾当中的长安之后,她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和唐明皇之间的幸福与甜蜜,那歌舞升平当中的温柔与海誓山盟都是如此的令人触动,而和眼前的凄苦与恩怨相比又令人如此悲伤,她将自己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到了物件当中,把\"细合金钗\"变成两半她和唐玄宗各自一半,以此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全诗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⑫。概论了悲痛和悔恨。

8

总之, 在白居易的描写下,杨玉环是一位纯洁美丽的痴情女子,再加上她的外表又是那样的绝代风华,由此而构成了一个倾世佳人的形象。是一个为爱而死、死后还仅仅抱住爱的一个女性形象。

(二).《梧桐雨》—— 蛊惑君王的红颜祸水

在元代白朴对《梧桐雨》进行创作的时候,主要的历史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并着重描写了在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即悲情结尾,整体上描述了帝王和宠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在《梧桐雨》中,杨贵妃只是一个配角人物,而李隆基才是主角。杨贵妃在整个剧本中没有任何唱词,只有几句宾白。

杨贵妃在开元22年,首先被寿王迎娶为寿王妃,而到开元28年的时候被唐玄宗所发现,于是令高力士下至让杨贵妃成为女道士。到天宝4年的时候,又令其还俗册封为贵妃,自此非常宠爱她⑬。首先就将杨贵妃作为寿王妃子的身份给点了出来,而唐玄宗在看到杨玉环之后,深深地为其美貌所着迷,于事先让她变成女道士,然后又接入宫中册封为贵妃。

在《梧桐雨》中杨贵妃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女人。在她看来,要想在宫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和后妃们争宠。因为在杨玉环的肩上,肩负着他们整个家族的责任。当杨玉环失宠的时候,杨氏家族也会陷入到困境当中,这个时候她也再也不能享受后宫奢侈的物质生活。自己已经过惯了仅于一时的生活,这个时候如果失宠势必会被打回原形⑭。虽然杨玉环表面看起来确实深爱着唐玄宗,非常害怕他会移情别恋爱上其他女子。她在长生殿里设宴乞巧的时候,凑巧和唐玄宗撞见了,这个时候他懂得抓住时机来感叹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由此而引发唐明皇对她许下了盟誓。而且作者对杨玉环与安禄山的私情也毫无避讳。对于野史传闻中杨玉环与安禄山私通一事加以确定并夸大化。从第一折的描写当中可以看出,安禄山在进入宫廷之后和杨贵妃之间存在着暧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却被杨国忠所发现。杨国忠在奏鸣皇帝之后,安禄山遭到了驱逐。在此之后,杨贵妃对她日思夜想,心里非常的挂念。而在第二折的描述当中,安禄山正式起兵造反,同时也发出了,一定要攻打长安,抢夺杨贵妃,以慰自己生平之愿⑮。从这些描述当中可以推出安禄山造反,并不是为了锦绣江山,而是为了能够夺得杨玉环。在随后的马嵬坡兵变的时候,杨玉环并没有做出舍身救君的举动。在这里他被描述成为了一个贪生怕死之辈,希望能够唤醒皇帝往日的温情,从而免除自己一死⑯。但是此时的唐玄宗却是身不由己,面对士兵的判断,他已经自顾不暇,如何能够保得下杨玉环 ⑰。杨贵妃试图以威逼来保命,由此也充分塑造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后妃形象,使人给予了无限的遗憾和同情。

在这篇作品的描述当中,杨玉环由于其配角的身份,所以所获得的笔墨并不多。大部分的笔墨描述都是围绕唐玄宗而进行的,虽然杨玉环并没有多少唱词,但是却被盖上了红颜祸水的定论。作者在对杨玉环的形象进行刻画时,主要参考了一些野史和民间传说,是杨玉环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对爱情不忠贞的坏女人,将祸国殃民的罪恶安到了她的身上,同时也将其认定为是安史之乱的祸源。

9

(三).《长生殿》—— 深情大义的钟情女子

《长生殿》“把李杨的爱情故事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⑱。

作者在整个创作过程当中,着重对杨贵妃的美貌和才华进行了描述,同时还将一些具体的生活情趣以及他和唐玄宗之间的情感给勾勒了出来。杨贵妃不仅拥有着无双的容貌,而且才情也非常的高。在对杨贵妃外貌进行描写的时候,既有说她绝代无双,同时也有描绘杨柳腰身和粉嫩容颜的⑲, 将她的美丽与娇慵给全面地描写了出来。在对杨贵妃的才艺进行描写时,既指出了她精通音律,同时也说她能歌善舞。在各种史料记载当中,对杨贵妃的武器都是颇有赞誉的⑳, 杨贵妃在骑我的时候就好像是天上的仙女一样。即便是这些描写仍然不够,作者们不仅对杨贵妃的物资进行了着重的阐述,同时也对他跳舞时的神态进行了浓重笔墨的描绘㉑。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借由宫女们的眼睛来进行观察,对杨贵妃迷人的体态以及高超的艺术才华进行了全面的表达。杨贵妃因为梦里梦到了月宫,所以自己创作出来了一曲霓裳羽衣曲,这一舞曲也被李隆基所高度赞誉。暂且不说杨贵妃的舞姿,仅是这样的玲珑剔透之心,又有谁能够与之相媲美呢㉒。作者还将杨贵妃对爱情的专一态度进行了有力的勾勒,着重描述了杨贵妃非常勇于追求自己的所爱,希望能够获得唐玄宗一生一世的专宠。在杨贵妃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绝世风华的美人形象,同时他也有着小女人的一面,她希望能够和自己的丈夫相依相偎,能够不做堤防的和丈夫开诚布公,就像寻常的夫妻一样共结连理㉓,通过相应的描述,使得杨玉环对专一爱情的渴望之情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勾勒。而当他面临艰难险阻的时候,自然难免的陷入到痛苦与悲伤之中。杨玉环自比为织女,而将唐玄宗比为牛郎,虽然牛郎和织女只有在一年当中的七夕节才能得见一面,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是地久天长的。所以杨玉环担心唐明皇和自己的爱情短暂,不能够如牛郎织女一般长长远远。杨玉环希望自己能够和唐明皇生生世世皆为夫妇,永远不相背离㉔。这里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杨玉环的美貌与才情,同时也将杨玉环身上的一些女性不足给描述了出来,比如说喜欢嫉妒和生气,而且会经常自寻烦恼,但绝不涉及性格和品性的不堪。反而这些嫉妒吃醋小女人表现,使杨玉环对唐玄宗钟情的爱意得到了有效的突出,同时也充分展示出来了杨贵妃敢爱敢恨的个性。

而在《长生殿》中对于杨玉环的死,洪昇笔下的杨玉环是至情至性的。因为的叛变使得唐玄宗不得不接受处死杨贵妃的建议。虽然唐玄宗一时之间无法下定决心来处死杨贵妃,即便是面对国破家亡的后果,也不愿意将杨贵妃给舍弃掉,但是仍然坚持必须要将杨贵妃给赐死。杨贵妃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既没有抱怨,也没有哀求,只是下跪恳求唐玄宗自己是甘愿赴死的,希望他能够顾全大局。在这一点的说法上,和之前的戏曲创作有着极大的不同。杨贵妃有着非常坚定的内心,她能够有效地克制住自己的悲凉。他所表达的是自己对皇帝的深情厚谊,即便是生死也不会忘了这份钟情。杨贵妃为了稳定军心而甘愿赴死,希望陛下能够安稳的到达蜀中㉕,为了使唐玄宗得到保全,所以他甘愿慷慨赴死。但面临死亡,她虽然悲凉,但却又非常的坚定,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杨贵妃是绝对没有生路的,即便是再留恋,也难免遇事俱焚的后果。所以希望唐明皇能够舍弃自己,

10

为了江山社稷而做好打算㉖。作者在这些描述当中,充分体现出来了杨贵妃甘愿赴死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对唐玄宗 甘愿付出的态度,与历史中的杨玉环是有所不同的。即便是在死后,杨贵妃仍然对唐明皇保持着一腔真心,他的魂魄一直追随着唐明皇,同时也自愿不做神仙,和唐明皇继续他们的爱情。

在这一作品的描绘当中,杨贵妃无论是美貌还是才情都是令人惊艳的。她是深情而又忌妒的,是败而能悔、至情至性的神山仙子。是有骨有肉、有血有情的, 她将自己的一腔真情投注到了唐玄宗身上,甘愿为保唐玄宗和江山社稷而赴死,这也打破了人们对她红颜祸水和祸国殃民的认知。通过这些描述,可以完全的呈现出杨贵妃高尚的艺术形象,使得他才貌无双而又大无畏的精神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11

三.杨贵妃文学形象演变的原因

历史上只有一个杨玉环,但在不同作品的描述当中,我们却看到了多个杨贵妃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具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还可能是完全相反的。通过这些描述可以发现杨玉环的形象开始变得越来越个性鲜明,人物性格也变得越来越丰满。而这些变化是因为什么呢?我认为产生这些变化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时代背景的改变

不同的杨贵妃形象,与时代的发展变化、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很大关系。

《长恨歌》是唐代时期的作品,这个时候人们对安史之乱所引发的动荡局势有着深刻的体会,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统治者的昏庸与,同时也怀念着之前的开元盛世和天宝盛世。李隆基在此时已经变成了太上皇,他的晚年是非常凄苦的,很容易会引发人们的同情与怜悯。但是人们又经常能够记起他在执政后期荒于朝政的做法,正是由于他的佣人不当才引发了安史之乱,所以会在作品当中进行肆无忌惮的批判和嘲讽。

元代距离当时安史之乱并不是很遥远,所以当时的社会依旧,战争也依旧很频繁,而元代又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而汉族的人还在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痛苦的挣扎中,他们很自然地把当时的社会与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状况联系起来,在《梧桐雨》中将禄山塑造为一个令人万分憎恶的谋逆反臣形象, 将杨玉环也与之联系起来。在传统观念的引导下,亡国的祸因很容易会被归咎到女人的身上。鲁迅先生曾经描述过,当中国亡国的时候,基本上有两种人会被骂,第一种人是女色,第二种人则是书生。这些都充分表达出来了统治者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做法。知识分子希望自己能够肩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所以也不愿意将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所以只能让那些可怜的女人来背黑锅。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杨贵妃自然就成为了这个祸源。

明中叶以后,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记录到明末清初的时候,资本主义开始不断的萌芽,而新民主主义思潮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封建思想予以一定的抵抗,甚至产生了怀疑和仇恨。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整体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改变。故洪昇《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冲破了传统,变成了一位美丽高贵、善良坚贞的女性。

(二)社会文化的变迁

唐代的道教是十分盛行, 唐玄宗李隆基也很崇尚仙神道术。道教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道教并不提倡大众应当经受苦难,相反的是他认为大众应该纵情的享乐。者们借助于相应的,能够实现长生不老的目的。所以在道教思想的不断影响下,文学

12

创作也表现出来了独特的个性。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的时候,体现出来了较为浓厚的道教风格。在对杨贵妃的形象进行刻画时,促使其由人到仙进行了一定的转变。这样不仅使人感受到了极其玄妙的色彩,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浪漫主义氛围。杨贵妃即便是在死亡之后,仍然是一位用情专一的仙女。白居易针对杨贵妃惊为天人的容貌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由此一改人们对杨贵妃祸国殃民的认识,使其变成了一个忠于爱情而至真至纯的正面女子形象。

在元朝的前期,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对于女子的贞洁问题并不太重视。在元朝杂剧里面有很多都是通奸的故事,这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的风化比较宽容。所以元代人在评论杨贵妃曾经作为寿王妃的时候,本身是不避讳的,甚至还会大肆渲染杨贵妃和安禄山之间的事情。这些不仅体现出来了市民阶级的爱好,同时也说明了创作者们非常擅长迎合观众们的实际需求。在对杨贵妃这一形象进行刻画的时候,他们会无意识的去参考一些野史和传说,使得杨贵妃和安禄山之间的事情得到了有力的宣扬。

在剧作家们的认知当中,传统的观念都是虚假的,而且毫无价值可言。只有世俗的人生才能够表现出其真实的一面,并使人感受到相应的指引。所以女人不必背上红颜祸水的黑锅,应当赋予他们以个性和权力。清代文学家受到相应风气的影响,所以对情有着非常高度的重视和解读。洪异进一步的受到了明清时期进步思潮的潜移默化,以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其平等的爱情观,在刻画人物形象是时追求对人物至情至性的描写。在白居易的创作当中,杨贵妃被巧妙的设置成为了一个敢爱敢恨而且用情专一的女性形象,这一认知已经不再局限于深洁地位和男尊女卑的思想,而使读者们感受到了一个敢于牺牲而且忠贞善良的女性形象。对杨玉环形象所进行的重塑,充分体现出来了这个时代思想的进步性。在洪异笔下,杨贵妃焕然一新,大放光彩,成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化形象。

(三) 作者思想的差异

不同的作家在面对自己的作品时都带有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受到作家们自身成长环境和个人情感经历的影响,所以在对待情感问题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所以在对杨玉环这一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在创作时,都会带有作者自己的态度以及感情。

在白居易进行游学的时候,民间思想和文化给其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所以他的创作对于爱情题材以及言情诗有着非常大的偏爱。在白居易的相关记载当中可以知道他在年少时曾经有过一位青梅竹马的恋人,但是受到封建门第的影响而使二人不得不分开。正是因为白居易有着这样的悲情经历,所以为其后续创作长恨歌提供了有效借鉴。白居易从自身所感受到的爱情悲剧出发,对杨贵妃和唐明皇之间的爱情给予了同情和祝愿。在长恨歌的创作过程当中,白居易对感情的细腻把握得到了有效的体现,特别是在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分开的时候,可以充分地折射出创作者本身对爱情的理解与无奈。在每一句诗句当中,都仿佛是白居易在发自内心的真切呐喊,他深刻的了解这种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悲哀,同时

13

也知道当爱情不为世人所认同的时候是那样无奈。所以他不仅对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给予了赞颂,同时也更表达了自己那纯真无邪爱情的可惜。

白朴是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当中出生的宠儿,他是在金元交汇之际所出生的。在幼年的时候,他就已经遭遇过无数的兵荒马乱,母亲在7岁那年被蒙古所劫走,所以他对元蒙的统治表达着深切的不满。他自幼就感受着国破家亡的痛苦,所以很容易会把唐王朝视作为自己的故国,希望能够用隐晦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所以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它会对现实表达强烈的不满,希望能够对历史的兴衰进行总结,所以对唐明皇的欢迎舞蹈予以了严厉的批评。在对朝代兴衰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她将所有的罪责归咎于杨玉环的身上,由此而将杨玉环塑造成为了一个红颜祸水的形象。

在洪升的描写当中,杨玉环有着至真至纯的个性,这和创作者自己有着美满的爱情与婚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因为创作者的爱情和婚姻都非常的称心,所以在在刻画杨玉环形象的时候,也希望能够让其体现出至真至善的一面。创作者和自己的妻子从小青梅竹马,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也是他创作杨玉环形象的主要依据。创作者的妻子有着非常高的才华,绝对是贤良淑德的绝佳代表。虽然后面加到中落,生活陷入了窘境当中,但是妻子仍旧没有任何的埋怨,对丈夫予以了体贴,而且不离不弃的愿意支持丈夫。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作者的心目当中,他的妻子既美丽又专情。所以他将自己对妻子的爱情与尊重移情到了戏剧创作过程当中,使得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得到了有效的重塑,这也充分体现了创作者自身对爱情的追求与感悟。

14

结 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杨玉环本身是客观存在过的一个生命个体。而对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创作家们的创作时间来说,杨玉环又变成了一个个彼此联系又极具差别的形象。戏剧作家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描绘杨贵妃,在作品里寄寓了自己的态度以及想法。使杨贵妃散发出迷人的光彩。而杨玉环的形象亦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由单薄到丰满, 由个性模糊到个性鲜明,使之成为一个非常鲜明的文学形象。乃至古今传唱。

15

注释

[1] ①②③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后妃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3:3493 [2] ⑤⑥⑦⑧⑨⑩⑪⑫:白居易.白居易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6 [3] ⑬⑭⑮⑯⑰:藏晋叔.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9.348-378 [4] ⑱:徐朔方.《长生殿》校注·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57 [5] ⑲⑳㉑㉒㉓㉔㉕㉖:洪昇.长生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6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后妃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白居易,白居易集诗选[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 藏晋叔.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洪昇.长生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 徐朔方,长生殿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 竹村则行、康保成.长生殿笔注[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期刊论文:

[7] 王雪,试论杨贵妃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演变[J].青年文学家,2010年21期

[8] 徐晓玲,杨玉环文学形象演变研究——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J],湖

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05期

[9] 邓光泉,试论杨玉环形象在文人作品中的嬗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10] 罗英华,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 [11] 刘红艳,当时失忆虽可恨,尤得千古文人传[D],曲阜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04

17

致 谢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在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在论文的开题、写作、定稿过程中,老师都颇费心血,给予了悉心点拨,并多次修改。在对我的论文进行指导时,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广阔的学术视野、渊博的知识底蕴、崇高的人格品质使我感触至深,受益匪浅。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18

1

结 语

“白桦先生是当代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他一直身在中,但他的作品的风格以大胆和率真令人关注。”白桦在随笔《人人脚下都有一片月光》里写到:“我

的战火纷飞的日子结束在神奇而多彩的云南,在这里学步,开始了我的文学征途。”受客观的历史局限等原因的影响,白桦早期的西南边地小说没有突出表现云南的瑰丽色彩,主要是描写人民与边地人民团结合作,致力于边疆建设的生活。在经历苦难后,浴火重生的白桦把视野重新投向西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这片寄托着他的文学理想的土地上,开始另一种题材的小说创作。重拾记忆中在这片土地上点点滴滴的过往,着重表现出西南边地的瑰丽风景、传奇故事,民族文化和爱情故事。

白桦是一个忠于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不管遭受怎样的苦难,客观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都影响不了他对文学创作的坚持和纯粹性。白桦也是民俗文化的传播者,在他的西南边地小说中,通过对边地与中心不同的生活状况、文化思想,人性善恶的描述和对比,把边地敬畏自然,崇尚自由,敢爱敢恨的多彩生活、质朴民风和多元化民族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西南边地小说创作就像他的人生体验一样,在现代文明与西南边地自然生活的碰撞中,体现了他对西南边地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建设和谐、美好的民族共同体的期盼。

2

黑体小二,加黑,居中 宋体小五 注 释

① 梁维东.论新时期白桦小说的文化反思品格[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5) ④ ⑤ ⑥ ⑦ ⑧

3

黑体小二,加黑,居中 宋体小四 宋体小四,加黑 参 考 文 献

著作类: [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4. [2]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09.

序号:Times New Roman小四 [3] 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3. [4]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05. [5] …………………………………… [6] ………………………… 期刊论文:

[7] 陶广学.白桦先生主要文学创作活动系年[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8] …………………………………………………………………………………… [9] …………………………………………………… ………………………………………… ……………………………………

[24] 罗钢.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语言信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

[25] 刘小新.文学地理学:从决定论到批判的地域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学位论文:

[26] 王晓文. 中国现代边地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27] 陈敏. 小说叙事视角转换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28] 董海梅. 小说叙述视角论[D].西北大学,2010.

4

黑体小二,加黑,居中 宋体小四 致 谢

时间如流沙从指缝中穿梭而去,以为抓住了知了便能抓住整个夏天只是一个天真美好的梦罢了,这世间,最不稀缺的是时间,最留不住的也是时间。一晃眼,曾以为很漫长的四年竟不知不觉的接近尾声了。可能,论文写作的生活是我学生生涯里最后的享受了。

在这次的论文写作中,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