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 ②我常常想:人们为什么在一年四季中,特意选择秋天来结婚呢?春天,正是播种的时候,太忙了; 夏天,烈日当空,太热了;冬天,缩手缩脚,太冷了。只有冷热相间的秋天最理想。(谭士珍《秋歌》) 七、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例如: ①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八、反问 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中,这种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的修 辞手法叫做反问。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运用反问,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例略) 九、反复 根据表达的需要,重复使用同一语句,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反复。运用反复修辞手法,能突出思想感情,突出主题,增添旋律美,加强节奏感。反复有两种形式: 1.连续反复:(略) 2.隔离反复是把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使用, 中间插进了一些别的语句。例如: 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 〈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 烧你,烤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 一座烧不毁的金刚!(《依依惜别的深情》) 十、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 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 不但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例如: ①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 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 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 〉,〈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祝福》) 十一、呼告 在说话、 写文章中,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运用呼告能够更好地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例略) 十二、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双关又分为两种:1.语意双关;2.谐音双关。(例略) 十三、移觉(通感) 在叙事状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的息息相通,用这一感官上的感觉来比喻另一感官上的感觉,就是将听觉、 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起来, 这种修辞手法叫移觉,又叫通感。移觉是一种奇特的比喻,能使语言富于形象性,增强感染力。例如: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鲁迅《雪》) ②……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③女子们朗朗的笑声,象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 (魏钢焰《绿叶赞》) ④阴沉的上午, 太阳还不能从云里挣扎出来,连空气都疲乏着。(鲁迅《伤逝》) ⑤论季节,北方也许 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 (杨朔《茶花赋》) 上面例①把视觉描写成听觉;例②把视觉描写成触觉; 例③把听觉描写成视觉;例④和例⑤所描写的事物不属于某种感官的范畴, 本身有的又是较抽象的, 也采用某种感官去感受它,使之成为具体形象,这种修辞效果体现了移觉进一步扩大运用。 常见表达技巧与鉴赏评价术语简释 一、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等,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达效果是:寓意深刻, 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①以象征手法构思全文。如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 象征“英勇战斗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用“暴风雨”象征“日益高涨,迅猛异常的形势”。 ②以象征手法刻划主要形象。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具体细致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 ,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的质朴、严肃以及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又如艾青的诗歌《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它的脸上和身上 无休止地扑过来 象刀砍过的一样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被打成碎末,散开……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此诗中的礁石,作者说,象征的是一个民族,一个要求生存的人,在遇到连续时的态度。诗中的礁石,它受到的压迫不可谓不惨重(“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却仍然努力把“无休止地扑过来”的浪“打成碎末”,“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不畏强暴的坚定信念,不只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的象征。
再如臧克家写于1932年4月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过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痛苦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而实际上,老马象征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的命运,同时也象征作者自己当时的感情。诗中的老马、农民百姓都是思想情感上受压迫,前途渺茫,命运悲惨的,而作者此时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的前途,感觉十分渺茫。生活痛苦,心情沉郁而悲愤,他的情感与受压迫、受痛苦的农民有一脉相通之处,对于“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老马亦然。
二、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要使别人信服, 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 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 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的目的,就是要收到令人信服或嘲讽的效果。抑扬可分两种:
1. 欲扬先抑法:要表扬某一事物的优点,先就它的缺点加以批评。例如: 这十六个年轻人, 都是这一年多土地改革当中各区各屯涌现出来的新积极分子。 五股中有四股不识字,或才学字,可是他们都积极能干,勇于负责。 在一年多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他们掌握了阶级斗争的本领。 从质量上来说,这个工作队是并不弱的。 (周立波《暴风骤雨》)
例中“五股中有四股不识字,或才学字” 是抑,“都积极能干”至“并不弱的”是扬。
2. 欲抑先扬法:要批评某一事物的缺点,先就它的优点加以表扬。例如: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㔉将。(罗隐《金钱花》)
前两句极写金钱花名字起得好,楚楚动人,可亲可爱,此为扬;后两句出语冷隽,欲擒故纵,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此为抑。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揭露剥削者的本质,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诗的主旨。 方恳切地说: “海霞,你这种敢打敢冲敢闯敢干的精神是好的,上次我也和你说了,干就需要这种精神;可是,你也要学会发动群众呵,一个人, 即使全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
例中“你这种敢打敢冲敢干的精神很好” ,“干就需要这种精神” 是扬,“你也要学会发动群众呵”至末尾是抑。
三、白描与细描 “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白描手法,不渲染,不夸饰,朴素简洁,却把事物写得绘声绘色,生动逼人,给人一种简洁朴素之美。“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也叫“工笔”。 “白描”如: 林冲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只说林冲……带了钥匙,信步投东,……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冲)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便出篱笆门,仍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节选的是文中三处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就是“白描”。第一段,写林冲初到草料场时,风起雪下。其中的“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第二段写林冲出门沽酒时的雪势:“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清楚了。以上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 “细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的外貌描写: ……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颁,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文段中对贾宝玉的穿戴与相貌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读完它,我们甚至已十分清楚地知道他衣服的颜色、质地与花纹,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幅传神的肖像。 四、铺陈 即详细地铺叙。作者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在必要的段落和部分,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对环境和人物,加重描写、铺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事、景、物。写法上往往采取由远入题式,先写一段看似与正题无关的材料,实则是为突出主旨服务。(例略) 五、穿插和巧合 穿插,即在行文中插入一段与题旨有关的内容。它主要用来说明、补充、交代事件发生发展的缘由,可起到丰富文章内容,加深作品主题的作用。(例略) 巧合,指出人意外的巧遇和偶然性。它常用于小说、戏剧等叙事性作品中,散文中也时有运用,主要作用是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例略) 六、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在作品中的主要用法有以下二种:⑴用某些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⑵用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它们又各分为两种形式—— ①正衬: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类似点,用衬体从正面衬托本体叫正衬。即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例如,写周瑜的乖巧,用来衬托孔明的加倍乖巧,是正衬。 ②反衬: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 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叫反衬。即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例如,写鲁肃的老实,用来衬托孔明的乖巧,是反衬;又如鲁迅《祝福》的结尾,祥林嫂就是在鲁四老爷等人欢乐的“祝福”声中死去的。欢乐的祝福景象更好地反衬了祥林嫂之死的悲惨。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宗璞《报秋》) 在写玉簪花之前,作者先写自己种花的经历,尤其写到把有“死不了”之称的太阳花种死了,这样写反衬了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七、烘托 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特定情绪。也就是不直接说出本意,只描写与其有关的事物,从而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例如,鲁迅《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绘: 时候既然是深冬,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写故乡的荒凉情形,是借此来烘托出作者在反动统治下的深刻的乡愁。 八、含蓄 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感情蕴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但这种言外之意,仍得之于作品语言文字的触发。 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而“山河在”使人想到遍地疮痍,临“春”而“草木深”,使人想到人烟稀少。花鸟在平时是供欣赏娱乐之物,此时看到花开而泣,闻到鸟鸣而悲,可知诗人的哀伤和时世的颓败。 九、铺垫与悬念 “铺垫”,就是在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物出现或主要事件发生、高潮到来之前,先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件或环境、气氛进行描写,为主要人物、事物、事件或高潮的出现做好准备,使人们对将要出现的人、事、物引起充分的注意,也使它们的出现显得既自然又引人注目。 关于“铺垫”,我们看下面一段描写(《明湖居听书》):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忽羯鼓一声,(那姑娘)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刘鹗《明湖居听书》节选) 《明湖居听书》一文的主要人物是白妞,小说在白妞出场之前,先写了明湖居热闹的场面,再写琴师的技艺,次写黑妞说书,作者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好象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然后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这样的描写,使文章绝处逢生,也自然地引出本文主角白妞,为文章的重点内容——白妞演唱技巧的绝妙——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又设下悬念,使读者对白妞的演唱产生强烈的兴趣。 “悬念”是指文学作品把事件的结果或高潮或引人注目的关键情节先作描述,制造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的写法。
如一篇题为《打工仔》的小小说,开头作者告诉读者,主人公阿贵“发了”,但阿贵凭什么“发了”这个村里人人都想知道的问题,阿贵却“笑而不答”,读者也就不得而知。而作者也由他的“不答”趁机宕开笔墨,下文转入了对阿贵要带其父“去深圳看世界”这件事的叙述上了。这样一来,作者设下了一个疑问(也即“悬念”),让读者继续随着他的叙述,去文中找答案。随着情节的深入,最后谜底揭开了:阿贵原来只是个帮人修脚的!这让一直蒙在鼓里的阿贵的父亲接受不了,他马上回村,并最终气病而死。由于悬念的巧妙设置,小说的情节显得格外曲折而出人意料,读者阅读的兴趣也始终能保持着。
十、伏笔与照应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种了百十余品种,象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又进山去,却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些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山去吧!?” (贾平凹《访兰》节选) 父亲对兰草为何会有前后相反的态度呢?我们读到此或许都会有此疑问。这就是文章设下的一个“伏笔”。随着阅读的深入,后文给了我们答案。父亲更喜欢的是生长在山野水畔的野兰,因为“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靠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它“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因为有了前面的伏笔,父亲的这一番告白就不显得突兀了。
照应有表现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行文和标题相照应,即所谓“照应题目”。②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相互照应。③开头与结尾照应,即首尾呼应。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标题设问,引而未发,行文中却处处照应。开篇即说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中间又多次照应题目,文章结束时又一锤定音地说:“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反复应题,使主题得到有力的表现。
十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指直接描写,就是制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也可理解作“实写”。
《家书》片断:
收到我的信,父亲不急于拆开,而是先斟好酒,旁边放上一把罗汉豆,然后坐定,然后才拆封展纸,啜一口酒,看一行字,好象字里行间能够嚼出味来,我的信竟成了父亲的“下酒菜”。看完了信,也差不多一个时辰过去了,母亲从田头回来,这时,父亲便会极高兴地叫母亲过去:“来信了,有来信了!”也不管母亲该洗洗脸、歇一歇,就象说大书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起来,那模样母亲说“有些呆笃笃”。
通过对父亲“享受”读信的一连串动作的直接、细致的描写(不急着拆信——斟酒——拿豆——坐定——拆信——啜一口酒——看一行),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来信的痴迷,表现出父子间浓浓的亲情。
“侧面描写”,指间接描写,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也可理解作“虚写”。 《家书》片断: 从母亲那儿知道了父亲对儿子的信这般痴情,我很感动。而且母亲还告诉我说,你爸也真个滑稽,天天要去晒场道地等邮递员,问一问有没有“伢屋里格信”。我知道了这些,感动之余就是更勤快地给父亲写信,这一行动显得很自觉、很真诚,也算是对父母辛劳与爱心的回报。 不写父亲的行为表现,而是通过母亲的叙述和我由得知这一情况后而产生的相应改变来暗示亲情获得的升华。 十二、过渡(承上启下)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文章由一个层次或段落向另一个层次或段落转换时,往往需要过渡。过渡安排得好,可使文章就脉络贯通,气韵流动,结构严谨,浑然天成,因而过渡在文章结构中是很重要的。(例略) 十三、联想 由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事物,或由想起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事物,就叫联想。联想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文章适当运用联想,可以开拓思路,开阔视野,增加文章的内涵。 《故乡的榕树》的开头: 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 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从居处左近的榕树,想到故乡的榕树,就是联想。 联想的种类: ⑴相关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 ⑵相似联想: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或外形相似,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 ⑶相反联想: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 ⑷因果联想: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 十四、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文学作品中为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活动情况大多用到想象。 秦牧《土地》: 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 我想起了二千六百多年前北方平原上的一幕情景。 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垅间麦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一个农民正在田里除草。那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物,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气地向农民请求着:“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你总得要帮忙才好,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 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王子模样的人物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 王子模样的人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的尊严的农民。但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臣模样的人物上前去劝阻住了:“这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可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么!”于是,一幕怪剧出现了,那王子模样的人突然跪下地来,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想象的种类: ⑴再造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 ⑵创造想象: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 十五、渲染 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表达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学作品进行渲染时常用的手法是反复与烘托两种。 十六、开门见山与卒章显志 “开门见山”是指作品一开头就直入本题的一种写法。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考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象或表现主题,使文章显得明白清楚。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故都的秋》节选) 文章开门见山即点出了中心内容——“北国的秋”,并提出了此“秋”的特点:“清”“静”“悲凉”,下文即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描写。这个“开门见山”的写法使文章直奔主题,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了故都的秋的独有的意境。 “卒章显志”是指在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卒章显志”的手法运用对作品能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注意】以上各种技法的理解与鉴赏评价术语的运用,要结合鉴赏评价的实际情况,认真体会领悟,答题中还需根据具体语境作具体分析,避免照搬术语,泛泛而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