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试题(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文言文、古诗、名言、成语知识考查试题(全册)

来源:华佗小知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名言、成语知识考查

1——4单元

一、下列成语、古诗常考题型你会做吗?(市、省统考真题) 1.下列成语的构词形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提心吊胆 B.披头散发 C.鸦雀无声 D.张牙舞爪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弟弟背古文的时候,总是摇头晃脑,像个老学究似的。 ....B.王警官张牙舞爪地向歹徒扑去,三两下就把歹徒制服了。 .....C.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我们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 ....D.弟弟眼疾手快地用铁锹把这只老鼠给打死了。 ....3.下列词语不是一类的一组是( ) 。

A.春风、春雨、春花秋月、春华秋实 B.立夏、暑假、绿树成荫、烈日当空 C.月饼、大雁、层林尽染、电闪雷鸣 D.冬眠、腊梅、寒风刺骨、大雪纷飞 4.给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或读音。

(1)停牟坐爰机林晩。 ( ) A.坐下 B.乘车 C.因为 .(2)荷尽已无撃雨盖。 ( ) A.尽头 B.全部 C.完,指凋谢 .(3)萧萧梧叶送寒声。 ( ) A.风声。 B.雨声。 C.鸟叫声。 ..

(4)知有儿童挑促织。 ( ) A.青蛙。 B.蝈蝈 C.蚂蚱 D.蟋蟀。 ..5.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节奏划分正确。 B.知有儿童挑促织。 读音是tiǎo,意思是“拨弄”。 .C.“寒山”指的是作者所游览的山的名字。

D.“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中的“欲”是“将要”的意思。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课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B.“一年好景君须记”的意思是一年中的美丽景色你都要记住。 C.“知有儿童挑促织”不是作者看到的,而是作者想到的。 D.《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刘景文是作者的好朋友。

二、古诗阅读。(市、省统考真题)

(一)山行

. , 。 . , 。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3.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从第 、 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4.这首诗主要写了 寒山 、 、 、枫林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诗人停下车来的原因是“ , 。”。(用原文诗句回答)

6.诗中将 和 作比较,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7.诗人先写远处的“寒山”“ ”“ ”“ ”,再写近处的“ ”, 按 的顺序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

8.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

(二)赠刘景文

. , 。 . , 。 1.默写古诗。

2.本诗描绘的是 时节的景色,作者是 代诗人 。 3.诗中,作者描写了 、 、 、 四种景物。 4.诗句中“擎”读( ),意思是( )

A. qíng B.qín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5.第三、四句诗运用 的修辞手法是 。这两句诗抓住“ ”“ ”两处景物描绘出了秋末的萧瑟景象。

6、下列被称为花中君子的是( )A、橘 B、桃 C、菊 D、荷 7、橙黄橘绿时是( )时节。A、初秋 B、仲秋 C、初冬 D、深冬 8.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A.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B.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三)夜书所见

. , 。 . , 。 1. 默写古诗。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诗中,诗人听到的是“ ”,看到的是“ ”,想到的是“ ”。 ①篱落一灯明 ②梧叶送寒声 ③儿童挑促织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A.思念友人 B.赞美秋天 C.思念家乡 D.赞美儿童 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诗句中形容声音的词语是“ ”。

(2)通过“ ”“ ”,我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 。

6.诗中“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织”就是________。作者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料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所见》

. ,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把古诗补充完整(2分)

本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2分)

3.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2分) 欲( )①想要。 ②将要。③欲望。 立( )①立刻。 ②站立。③自立。

4.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 ”。(用原诗句回答)。(2分) 三、下面根据1-4单元积累的名言、古诗完成练习。 (一)填空。 1.补充下面名言。

(1)灯不拨不亮,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走遍天下,____________寸步难行。 (3)一时强弱____________,万古胜负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补充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通过辩论,事理会越来越明晰。 (2)“一时强弱在于力,____________。”可见,以理服人,是多么的重要啊! (3)“有理走遍天下,__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人们:凡事要讲道理,没有道理到哪都行不通。

(4)“____________, 理不辩不明 。”理,是客观规律,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老师常用

“一时强弱在于力,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教育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理服人。我还积累了一句关于“理”的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谚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7分)

人心齐, 。 ,一个好汉三个帮。 二人同心, 。 三个臭皮匠, 。 (1)上面四句话都与( )有关。 A.勤劳苦干 B.团结协作 C.讲道理 (2)上面这四则俗语告诉我们( ) 和( )。 A.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B.做事情要讲道理。 C.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D.团结力量大 (3)与前面四则俗语说明的道理相同的一项是( )

A.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B.人拾柴火焰高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选择恰当的谚语填入句中。

①我和哥哥一起参加双人跳绳比赛,哥哥告诉我:“ , 。”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

②“________________,一个好汉三个帮”告诉我们要有团队意识,协助精神。 ③表示“只要人们心向一处,共同努力,就能发挥出移动高山的巨大力量,克服任何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爸爸叫我和姐姐把门前的木柴搬进屋子里,我们唉声叹气,爸爸笑着说“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有啥难啊。”

⑤小明做数学作业遇到难题,只好去求助他的几位朋友,经过一番探讨后终于知道了解题思路,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相信只要人人齐心协力,再难的工作也能完成。

5.《所见》作者: 朝代: 。 . , 。 . , 。 6.《山行》作者: 朝代: 。 . , 。 . , 。 7.《赠刘景文》作者: 朝代: 。 . , 。 . , 。 8.《夜书所见》作者: 朝代: 。 . , 。 . , 。

9.根据情境写诗句。

(1)秋天到了,爸爸带我去游香山。看到满山如火的枫叶,许多游客停下来拍照留念。爸爸不禁吟诵道:“ , 。”

(2)深秋时节,落叶满地,秋草枯黄。可是看到果园里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景象时,又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生机,这不正是苏轼的诗句“ , 。”中描写的那样吗?

(3)秋天的夜晚,孩子们挑着灯在篱笆下拨弄蟋蟀。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了 代诗人叶绍翁 的名句:““ , 。”” 10.杜牧,_____代诗人。与__________齐名,称“小李杜”。后人称_____为“老杜”,称_____为“小杜”。

11.《山行》描写了___ ____时节,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 之情。

12.《山行》的作者是_____朝________,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________、________、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13.《山行》这首诗描写的是 的景物。从“ ”“ ”看出来的。 14.《山行》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写秋日美景的诗句是:“ , 。” 15.《山行》诗人是按由 及 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 ”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 ”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16.《赠刘景文》一诗是 代诗人 写的。这首诗告诉我们一年中最美好的光景是在 季。 17.《赠刘景文》一诗中,诗人通过诗句“ , ”来劝勉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18.《赠刘景文》诗人以“ ”“ ”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与“ ”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19.《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 的景色,从枯荷“ ” 、残菊“ ”“ ”这些地方发现的。

20.《赠刘景文》通过对“荷枯、 、 、 ”的描写,突出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作者对 的敬佩之情。

21.《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人们面对生活要

. 。

22.《夜书所见》一诗,描绘了诗人在萧瑟的秋风中看到了 、篱笆、 ,猜想儿童在灯下 的场景。

23.《夜书所见》一诗中,描写作者由萧瑟的秋风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 。” 24.《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 、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秋夜 的情感。

25.《夜书所见》书的意思是 ,题目的意思是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远处篱笆下的 ,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 。 26.《夜书所见》这首诗写了 的景色,从“ 、 、 ”这些地方发现的。

(二)先解释加点字,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解释加点字意思。

牧童:______________。 振:______________。 林樾: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解释加点字意思。

欲:______________。 捕:______________。 鸣:______________。 立: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解释加点字意思。

径:_________。 斜:__________________。 生: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解释加点字意思。

坐:_________。爱:__________________。 红于: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解释词语:尽:___________。 擎:___________。 雨盖:___________。

菊残:___________。 犹:___________。

(2)说说这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解释词语:“君”相当于现在的“:____”。这里指:___________。

(2)说说这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解释词语:

萧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情: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解释词语:

挑:__________________。 促织:__________________。 篱落: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成语加点字意思。 蹭来蹭去:蹭:_____________。 争先恐后:恐:_____________。 夜书所见:书:_____________。

张牙舞爪:张:_____________。 舞:_____________。 提心吊胆:吊:_____________。 提:_____________。 面红耳赤:赤,_____________。 眼疾手快:疾:_____________。 天高云淡:淡,_____________。 层林尽染:尽,_____________。 五谷丰登:登,_____________。 果实累累:累累,_____________。

春华秋实:华,_____________。 实:_____________。 百发百中:中, _____________。 百战百胜:胜,_____________。 百依百顺:顺,_____________。 忐忑不安:忐忑: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C 2.B 3.C 4.(1)C(2)C(3)A (4)D 5.C 6.C 7.B

二、

(一)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动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唐 杜牧 3.秋天 三 四 4.石径 白云 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枫叶 二月花

7.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由远及近

8.晚秋的枫林中,那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时的鲜花还要红艳。

(二)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深秋 宋 苏轼 3.荷、 菊 、 橙 、橘 4.A D 5.比喻 荷尽 菊残 6.C 7.C 8.B (三)

1.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止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2.宋 叶绍翁 自己的家乡 3.② ① ③ 4.C 5.萧萧 寒声 秋风 秋季

6.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蟋蟀,也叫蛐蛐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是孩子们 在捉蟋蟀 7.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

1.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清 袁枚 3.① ② 意欲捕鸣蝉 三、 (一)

1.(1)理不辨不明(2)有理 无理 (3)在于力 在于理

2.(1)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2)万古胜负在于理 (3)无理寸步难行 (4)灯不拨不亮 万古胜负在于理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3.人心齐,泰山移。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1)B (2)CD (3)B

4.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②一个篱笆三个桩 ③人心齐,泰山移。④二人同心,其利断金。⑤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⑥人心齐,泰山移

5.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6.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绿时。 8.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0. 唐 李商隐 “小李杜” 杜甫 杜牧

11. 深秋 对秋天的热爱

12. 唐 杜牧 秋天 人家 白云 13. 秋天 “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14. 唐 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15. 由远及近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 “停车” 16. 宋 苏轼 秋 17.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18. “荷尽”“菊残” 秋末 “已无”与“犹有” 敬佩、赞美 19. 秋季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 20. 菊残、橙黄、橘绿 友人 21.乐观向上,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22.梧叶、明灯 拨弄蟋蟀的场景。

23.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4. 小孩捉蟋蟀 思念家乡

25. 写 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挑促织。 26. 秋季 “萧萧、寒声、秋风” (二) 1.(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2)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1)欲:想要。捕:捉。 鸣:叫。 立:站立。

(2)因为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1)径:小路。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 生:产生,生出。 (2)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4.坐:因为。爱:真爱,留恋。 红于:比……更红。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5.(1)尽,完,指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本来指雨伞。这里指荷叶。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6.(1)“君”是对人的尊称,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您”。这里指刘景文。 (2)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7.(1)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8.(1)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2)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四、

蹭来蹭去:蹭,擦。

争先恐后:争:力求获得, 恐:害怕。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夜书所见:“书”,书写;“所见”,看见的景象。 张牙舞爪:张:张开;舞:挥舞。 提心吊胆:吊:悬挂,吊着。提:提防,小心防备。 面红耳赤:赤,红色。 眼疾手快:疾:快,迅速。 天高云淡:淡,稀薄。 层林尽染:尽,全、都。 五谷丰登:登,(谷物)成熟。 果实累累: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 春华秋实:华,同“花”。实:植物结的果。 百发百中:中, 命中目标。 百战百胜:胜,胜利。 百依百顺:顺,顺从。 忐忑不安:忐忑:心上上下下。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名言、成语知识考查

5——8单元

一、下列成语、古诗常考题型你会做吗?(市、省统考真题) 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

B.这个姑娘身材苗条,模样俏丽,在人群里格外引人入胜。 .... C.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 D.看着小强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 ....2.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碧水东流至此回。( ) A.返还 B.答复。 C.回旋。 .(2)水光潋滟晴方好。( ) A.方向。 B.地方。 C.正。 .(3)欲把西湖比西子。( ) A.想要。 B.欲望。 C.将要。 .(4)“山色空蒙雨亦奇 中“奇”的意思是。A.奇妙 B.奇怪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湖光秋月两相和( 温和,暖和 ) .B. 题西林壁 (题目) .

C. 山色空蒙雨亦奇(云雾迷茫的样子) .D.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途停止或断绝) .4.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碧水东流至此回( 返回 ) 水光潋滟晴方好( 正 ) ..B.山色空蒙雨亦奇( 奇妙 ) 淡妆浓抹总相宜(合适) ....C.湖光秋月两相和( 和谐 ) 欲把西湖比西子(想要 ) ..

D.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 天门中断楚江开( 从中间断开 ) ..5.选择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A.比喻 B.反问 C.夸张 D.拟人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一带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中的“楚江”指长江。

C.《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西湖,“初晴后雨”是说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雨了。全诗赞美了西湖美妙多变的天气。

D.《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诗中描写的是西湖的美丽景色。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夏季月光下的洞庭湖。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种停顿是正确的。 D.“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古诗阅读。(市、省统考真题)

(一)望天门山

. , 。 . , 。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我还知道他的另一首古诗《 》。 3.这首诗描写了 、 、 、 等景物。 4.诗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的诗句是: 。

5.诗句“ , ”写出了青山耸立、孤帆红日的壮美景象。

6.诗题为“望天门山”,我认为诗人是在( )望天门山。 A.天门山脚下 B.天门山山中 C.行驶的小船中 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 . . 。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 , 。 . , 。 1.默写古诗。

2.诗中的“西子”指 。 3.下列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正。 B.亦:也。 C.欲:贪心。 D.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西湖 和雨天的景象。

5.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突出了西湖的 。 6.在诗中,诗人苏轼 (谁)用奇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美。诗中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

7.诗中描写雨中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的诗句是“ ”。 (三)望洞庭

. , 。 . , 。 1.默写古诗。这首诗的作者是( )。

A.唐代诗人李白 B.唐代诗人刘禹锡 C.宋代诗人苏轼 2.“白银盘”指的是 洞庭湖 ,“青螺”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3.诗中“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表现了秋月湖光互为映衬下洞庭 湖 、 的美。

4.诗中“和”的读音是( ),意思是( )。 A. he B.huo C.和谐 D.温和,温暖

5.诗的前两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比作_________,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_________与_________。 (四)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轻舟已过万重山。

1.补充古诗。这首诗出自 代诗人 写的《 》。 2.诗的前两句向我们交代了诗人出发的时间是 ,出发的地点是 。

3.诗句“ ”和“ ”写出了行舟的速度很快。 4.描写白帝城美丽风景的诗句是: 。 5.写出诗人愉快、急切的心情的诗句: 。 6.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 。

(五)

.____________一色裁,芙蓉向脸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来。

1.补充古诗。这首诗出自 代诗人 写的《 》。 2.给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画“√”。 裁(A.裁缝。 B.裁剪。) 闻(A.闻到。 B.听到。)

3.诗中写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诗句是: , 。 4.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 。 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欣赏有误的一项是_____。

A.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荷叶与罗裙,荷花与脸庞相互辉映、和谐美妙的图画。 B.第三句中一个“乱”字,写出采莲女融入荷叶、荷花丛中,若隐若现,画面充满动感。 C.诗人始终让采莲女明显地出现在画面上,使得这首诗意境更加优美。 D.全诗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传神地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四、下面根据5-8单元积累的名言、古诗完成练习。 (一)填空。 1.《望天门山》作者: 朝代: 。 . , 。 . , 。 2.《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作者: 朝代: 。 . , 。 . , 。 3.《望洞庭湖》作者: 朝代: 。 . , 。 . , 。 4.《早发白帝城》作者: 朝代: 。 . , 。 . , 。 5.《采莲曲》作者: 朝代: 。 . , 。 . , 。 6.“欲把西湖比西子, 。”这两句诗出自 朝诗人 的《 》。

7.“朝辞白帝彩云间, 。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

8.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描写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的诗句是“ . . , ”。

9.《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我国______代大诗人 ,诗中写到的“楚江”是指 。诗句“ , ”让人脑海中浮现出天山门雄奇壮美的画面。你还积累了哪些有关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或描绘山水画卷的古诗词?请写下其中两句: , 。 10.《望天门山》一诗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是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借水势衬出了山的奇险。

11.“ ,孤帆一片日边来”和“ ,轻舟已过万重山”都出自 代诗人 的笔下。

1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_的《 》一诗,此诗写出了杭州西湖晴天、雨中呈现出的不同风姿;诗中含有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 13.《望洞庭》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了洞庭湖的秋色,表现了秋月湖光相互映衬时宁静、柔和的美景。 (二)先解释加点字,再解释诗句或文言文的意思。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__________。 辞:__________。 还: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啼:_________。 住:_________。

轻舟:__________________。 万重山: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______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 回: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对: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孤: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 空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亦: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___________。 相宜: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潭面:___________。 未: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_____________。

青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裁,___________。一色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芙蓉: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乱入:___________。 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歌:___________。 始觉: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成语加点字意思。 蹭来蹭去:蹭:_____________。 争先恐后:恐:_____________。 夜书所见:书: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B 2.CCAA 3.C 4.A 5.CAD 6.C 7.C 二、 (一)

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唐 李白 静夜思

3.天门山、楚江、孤帆、红日 4.天门中断楚江开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C

7.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天 水相接的远方驶来。 (二)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施 3.C 4.晴天 5.西湖 西子 美丽 6.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 山色空蒙雨亦奇 (三)

1.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B

2. 洞庭湖 洞庭湖中的君山。 3. 湖光秋月两相和 宁静、柔和

A C 5.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面比作镜子,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宁静与柔和。 (四)

1.朝辞白帝彩云间 两岸猿声啼不住 唐 李白 早发白帝城 2.早晨 白帝城

3.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4.朝辞白帝彩云间 5.千里江陵一日还

6.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五)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王昌龄 《采莲曲》 2. BB

3.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4.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才觉察有人前来。 5.C:不正确,采莲女没有始终明显地出现在画面上; 三、

1.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望洞庭湖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5.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截,千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6.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7.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8.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9.唐 李白 长江 碧水东流至此回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0.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11.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猿声啼不住 唐 李白

12.宋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3.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

1.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朝:早晨。 辞:告别。 还:归;返回。

清晨告别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达。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啼:鸣、叫。 住:停息。一作“尽”。 轻舟:指载得轻行得快的船。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江两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着,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至:到。回:回旋,改变方向。。

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对:互相面对着。出:挺立 。孤:单独。

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只小船沐浴着阳光从远处驶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名言、成语知识考查

5——8单元

一、下列文言文常考题型你会做吗?(市、省统考真题) 1.读文言文,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1)群儿戏于庭。( ) A.家庭。 B.庭院。 .

(2)一儿登瓮( ) A.石头。 B.口小肚大的陶器。 C.山峰。 .(3)足跌没水中( ) A.没有。 B.埋没。 C.淹没,沉没。 .(4)众皆弃去。( ) A.全,都。 B.一些。 .

(5)众皆弃去( ) A.离开 B.距离。 C.除掉。 .(6)光持石击瓮破之。( ) A.保持。 B.拿着。 .

(7)光持石击瓮破之( ) 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C.代词,指石头。 .2.下列加点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经久不息(停止) 群儿戏于庭(游戏) ..B.自言自语(说话) 一儿登瓮(缸) ..C.众皆弃去(全,都) 水迸 (涌出) ..D. 光持石击瓮(拿,握,搬起) 破之(瓮) ..3.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群儿戏(做游戏)于庭(庭院) B.一儿登瓮(缸),足跌没(没有)水中 ....C.众皆(全,都)弃(丢弃,放弃)去 D.光持(拿,握,搬起)石击(击打)瓮 ...4.下列句子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足/跌没/水中 B.光/持石/击瓮/破之 C.群/儿戏/于庭 D.众/皆弃/去 5.下列句子中,停顿错误的是 ( )。 A.群儿/戏于庭 B.足跌/没水中 C.众皆弃/去 D.光/持石/击瓮/破之 6.下列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光/持石/击瓮/破之 B.光持/石击瓮/破之 C.光/持石击/瓮破之 D.光持/石击/瓮破之 7.“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 ( ) A.站在水里,水没过脚 B.把脚伸进水里 C.脚上的鞋子掉水里不见了 D.失足掉进了水里

8.下面讲述的是《三字经》中哪个少年的故事? A.孔融让梨 B.黄香温席

(1)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 (2)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 )

二、小古文阅读理解。(市、省统考真题)

(一)司马光

群儿( ),一儿( ),( )。 众( ),光( ),( ),儿( )。1.把文言文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庭”的意思是________,“群儿戏于庭” 是说孩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瓮”的意思是 ( ) A.口小肚大的陶器 B.水桶 4.一儿登瓮的结果是“____________”。

5.“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光”指的是_________,“之”在这里指的是____。这种做法的结果是“______”。

(二)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méi mò )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dé děi)活。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水迸,儿得活。”这句话的意思是: 。

3.故事发生的地点在 庭院 。当孩子落水后,其他人的表现是“ ”,(用原文填空),司马光的表现是“ ”(用原文填空),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 、 的孩子。 4.在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选项后面画“√”,再翻译句子。

① A.群/儿戏/于庭。 B.群儿/戏于庭。( )

翻译: 。

② A.光/持石击瓮/破之。 B.光/持石击瓮破之。( )

翻译: 。

(三)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能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分)

足跌没水中_________ 众皆弃去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与群儿戏于庭_________. ②足跌没水中 _________. ..③众皆弃去_________. ④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_. ..3.下面朗读停顿标注正确的是( )。(2分)

A.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B.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当孩子落水后,其他人的表现是去_________,司马光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填空)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3分) 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司马光

. 戏于庭,一儿登瓮, 。众皆 ,光 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1.将文言文补充完整。(2分) 2.给加点字注拼音。(1分)

众皆( ) 水迸( ) ..

3.下面带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填序号)(1分) ①瓮(口小肚大的陶器);②众皆弃去(全、都);③水迸(射出)。

4.“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用自己的话写写这句话的意思。(2分) . . 5.“ ”一句,体现了司马光临危不惧,冷静思考的品质。“众皆弃去”一句,通过他人的表现, 。(2分)

三、下面根据5-8单元积累的名言、文言文完成练习。 (一)填空。 1.补充下面名言。

(1)爱人 。一《墨子》

(2) ,有礼者敬人。一《孟子》 (3)不迁怒, 。一《论语》 (4)与人善言, ;伤人以言, 。《荀子》 2.根据语境补充名言警句。 (1)妈妈总是教育我:“ , ”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把自己的烦恼和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不要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2)“ ,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关爱他人,尊敬他人。 (3)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从名言“ , ”中,我感受到爱是尊重;从“ , ; , ”中,我感受到爱是礼貌待人。

3.群儿 ,一儿登瓮, 。 , 瓮破之,水迸, 。

4.“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体现了司马光临危不惧,冷静思考的品质。“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他人的表现,对比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马光》是一篇__________,讲述的是一群孩子在 里游戏时,一个孩子失足掉进水厂缸,其他孩子吓得 了,只有 砸破水缸救人的故事。表现出司马光是一个 、 的人。

6.“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 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 、 . 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 的语气。

(二)先解释加点字,再解释名言或文言文的意思。 1.不迁怒,不贰èr过。——《论语》 贰: 。 过: 。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人若ruò爱其身。——《墨子》

若:_____________。 其身: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仁者: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máo戟jǐ。——《荀子》 善言,_____________。 布帛,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群儿戏于庭

群儿:_____________。 戏: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_____ 。 庭: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一儿:_____________。 登:_____________。 瓮:_____________。 足:_____________ 跌:_____________ 没: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

众:___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_ 弃: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 持:_____________ 击: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破之,水迸,儿得活。

破之:_____________。 破: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 迸:_____________。 得活: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成语加点字意思。 引人注目:注:_____________。 经久不息:息:_____________。

自言自语:言:_____________。 语: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 BBCA ABB 2.A 3.B

4.B 正确停顿:A.足跌/没/水中 C.群儿/戏于庭 D.众/皆/弃去 5.C 6.A 7.D 8.BA 二、 (一)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 司马光

2.庭院 在庭院里做游戏 3.A 4.足跌没水中 司马光 瓮 儿得活 (二)

1. mò dé 2.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3.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沉着冷静、聪明机智 4.

①B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 ②A 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 (三) 1.mò jiē

2.①庭院 ②淹没、沉没 ③全,都 ④拿 3.A;

4.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能破之 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5.机智、遇事沉着冷静,我从司马光身上学到面对问题要打破常规,寻找解决办法。面对困难既要机智,又要采取行动。 (四)

1.群儿 足跌没水中 弃去 持石 2.jiē bèng;3.③ 4.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 5、光持石击瓮破之 众皆弃去 对比衬托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三、 (一)

1.若爱其身 仁者爱人 不贰过 暖于布帛 深于矛戟

2.(1)不迁怒,不贰过。(2)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3.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能破之,水迸,儿得活。 4.“光持石击瓮破之” “众皆弃去” 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5. 文言文 庭院 离开 司马光 冷静勇敢、机智过人 6. 着急 沉着、敬佩 高兴 (二)

1.不迁怒,不贰èr过。——《论语》

贰:两次。过,过错。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2.爱人若ruò爱其身。——《墨子》

若,像。其身,自己。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

3.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仁者,仁爱的人。仁爱的人爱人,礼让的人尊敬人。

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máo戟jǐ。——《荀子》

善言,善意的话。布帛,丝、麻、棉织物的总称。和别人说善意的话,会使他感觉比穿件衣服还温暖;用恶语伤人,就比矛戟刺得还深。 5.群儿戏于庭 注释:

群儿:一群孩子。戏:做游戏。于:在 庭:庭院 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 6.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一儿:一个小孩。

登:爬上。 瓮:缸。 足:失足 跌:掉进 没:沉没

译文: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 一个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 7.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

众:大家 皆:全,都 弃:丢弃,放弃 去:离开 持:拿,握,搬起。 击: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砸。 大家都丢弃失足者离开了,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 8.破之,水迸,儿得活。

破之:缸被打破了。 破:被打破 之:瓮

迸:涌出 。 得活:得以存活。

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 四、

引人注目:注:集中在一点。 经久不息:息,停止。

自言自语:“言”和“语”都是说话的意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