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
【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乎】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乃】
1. 于是,就。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2.才,这才。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3.却。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是,就是,原来是。 ①视之,乃庞德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尔】
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其】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4.代词:他(她)的 ①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焉】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2.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 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也】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六国论》)
【矣】
1、表示陈述。相当于“了”。 “亊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司马光《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2、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汤问》)
3、表示命令或请求。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传》)
4、表示疑问。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史记 平原君虞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