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辨析题:对下述观点的对错进行辨别,并加以分析。(每小题6分,共24分) 1、 答题要点:错误。(2分)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4分) 2、 答题要点:错误(2分)。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自然规律是客观的,通过盲目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虽然是要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但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4分) 3、 答题要点:错误。(2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4分) 4、 答题要点: 错误。(2分)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的自己的社会行动规律,它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4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 答题要点:这是马克思针对旧哲学的根本缺陷谈到自己哲学的性质和特点的时候说的。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的特征;(2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地位;(3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否认自己哲学的解释性功能,但作为新哲学,其根本任务在于在实践中改变世界。(3分)
2、 答案要点: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和规律(2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分)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具有历史继承性;(2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分) 3、 答题要点: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3分)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3分);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2分)
三、文本阐述题:阐述下列文本的理论内涵。(每小题6分,共18分)
1、答题要点: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歪曲反映;(3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不是物质本身,也不是客观事物直接进入意识,而是以意识特有的主观形式反映物质世界。(3分) 2、 答题要点: 学生就下列某一方面来答题、评述皆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或其矛盾运动的规律。b、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c、其他言之成理的评述。(6分)
3、 答题要点: 在发展观上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2分)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是量的增加减少,实质是否定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的动力和实质内容。(4分) 四、材料分析题(24分)
答题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材料1中表现为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验才能探测到新的粒子。(8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8分)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8分)
五、课堂反馈题(共10分)
答案要点:本题要求学生回答:是什么?(2分)为什么?(4分)如何理解?(4分)。 如学生未能结合教师授课内容,自己任意选择一个问题作答,可视为无效作答,不予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