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SPORT SCIENCE
2019年(第39卷)第7期Vol. 39,No.7,23-32,2019DOI:10.169/j.css.201907003
文章编号:1000-677X(2019)07-0023-10
体医融合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以运动处方门诊为例
李璟圆1,2,梁 辰2*,高 璨2,马 云2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191;2.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61)
摘 要:当前“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障人民健康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势在必行。体医融合是现阶段研究热点之一,直接关乎着人民健康事业,关键是要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其内涵和路径问题必将成为研究体医融合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采用案例研究法,以开设运动处方门诊治疗的6家医疗机构作为案例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概括了体医融合的内涵。提出了体医融合的实施路径:理念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理念融合是先导,技术融合是条件,业务融合是核心,产业融合是结果,四者共同构成了体医融合动态发展过程。建议把运动处方门诊作为开展体医融合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具体抓手,形成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的一种体医融合模式,让体医融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
关键词:体医融合;内涵;路径;运动处方门诊;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发布的中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指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已高达约3亿人,慢性病总体状况呈现出患病人数多、患病时间长、医疗成本高、服务需求大等特点(孙乐琪,2018)。据研究报道,各种慢病和运动缺乏综合征发病率急速上升,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更是占总死亡的85%,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屡发生(金振蓉,2002)。不健康生活方式与身体活动水平严重不足已经是导致我国成为慢病大国的第四危险因素,且已成为一个危险因素。总体来看,我国人口健康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威胁与挑战,这不仅严重加剧了国家和个人的医疗卫生负担(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家GDP的增长速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场严峻的国民健康危机,通过不断实施“新医改”深化完善医药卫生改革,以实现促进人民健康的目标。然而现实中却是我国医药卫生费用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80%医药卫生费用用于慢病的防治,但慢性病人群数量不降反升,致死率、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换言之,一边是在卫生事业上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另一边却是居民沉重的医疗负担未有缓解,人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简单以疾病防治为主、单纯依靠医疗卫生的传统干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健康危机问题(黄敬亨,2003)。真正解决13亿中国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再走单靠打针吃药手术的老路,而是要加大
收稿日期:2018-11-05;修订日期:2019-06-20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医结合推动科学健身指导示范园区
的标准化建设”专项(10903100000016J002)。 第一作者简介:李璟圆(1984-),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
体育管理, E-mail: ljy@sport.gov.cn。 *通信作者简介:梁辰(1982-),女,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运动医学, E-mail: lclc3@163.com。
健康保障前端的投入,将公共健康服务的焦点从传统医疗干预转向非医疗主动健康干预,这是保障全民健康最积极、投入产出比最大的手段。预防,是公认的最有效的健康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运动对于疾病防治、健康促进和延长健康寿命的重要作用,深刻意识到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的重要性。在把健康的关口前移,全面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体医融合”呼之欲出,关于体医融合的研究成为热点话题,“体育+医疗”的这种新模式正在推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健康(郭建军,2017a),发挥体育、医疗在保障人民健康中的左膀右臂作用已形成社会的普遍共识。
我国体医融合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初见成效,但总体来看,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探索试点阶段,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体医融合及相关领域研究,为开展体医融合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引。梳理以往文献发现,现有研究都暂时没有完全解决3个关键性的现
23
《体育科学》2019年(第39卷)第7期
实问题:1)体医融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到底包括哪些要素,以往的研究都各有各的侧重点,尚未建立一套完整闭合的理论体系;2)体医融合的突破口在哪里,到底该从何抓起并得以顺利推广运行;3)体医融合的边界点究竟在哪里,这就涉及技术边界、性进入壁垒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这些问题表明,人们对于如何客观全面地认识体医融合,推进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的决策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在国家促进体医融合发展的起步阶段,对于建立形成一套具有面向全国范围普遍试行的工作模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本文重点围绕什么是体医融合,体医融合在实践中到底如何运行,是否能够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广泛推广的路径或模式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提供这些理论观点的实证依据是本文的研究主体。
1 理论框架 1.1 研究逻辑
首先,运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体医融合的内涵与外延,以避免以前概念研究中从不同角度分开论述、相对割裂地认知体医融合概念的误区;然后,运用多案例研究法探索体医融合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开展体医融合发展提供可参
启动
案例选择
考借鉴的理论分析框架;最后,在本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加快推进体医融合发展的建议。总之,本研究拟打破以往体医融合研究的局限性,尝试找到一种相对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可落地的体医融合模式,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 案例研究设计 1.2.1 案例选择
案例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或者说是研究策略,其焦点在于理解某种单一情境下的动态过程。案例研究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构建理论(Gersick,1988; Harris et al.,1986),这也是本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即由案例来构建理论,找到一种可以广泛推广的工作模式。在研究过程中,严格按照美国凯瑟琳·艾森哈特教授(19)提出的案例构建理论的方法步骤展开研究,共包含启动、案例选择、研究工具和程序设计、进入现场、数据分析、形成假设、文献对比、结束研究8个部分(图1)。这种方法整合了已有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设计和扎根理论,提供了一个比以往案例研究指导近乎完整的路线,特别适用于类似“体医融合”这样的新理论研究,或是那些现有理论研究可能不足的领域(李平 等,2012)。
研究工具和程序设计 进入现场 结束研究 文献对比 形成假设 数据分析 图1 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的过程图
Figure 1.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eory from Case Studies
注:资料来源:美国凯瑟琳·艾森哈特教授于19年发表在AMR上的经典之作——《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
由案例构建理论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就是案例的选择。案例选择通常有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两种。单案例研究的理论抽样是直接的,往往针对的是具有不同寻常启发性,或是极端性,或是难得遇到的极其稀少的现象问题,能够较充分地描述一种现象的存在。多案例研究则是学者普遍推荐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其更多地基于对案例群的研究,往往可以为理论构建提供更坚实、更准确、更具普遍性、更可验证的基础(Yin,1994)。案例选择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讨论2个、3个或是到底几个案例最为合适,而在于关注多少信息是已知的,以及多少信息可以从增加的案例中获得。案例选择是应用案例构建理论的重要环节,通常采用的是理论抽样的方法,也就是说所选案例是出于理论的需要,而不是统计抽样的原因(Glaser et al., 1967)。本研究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人民医院”)、北京海淀医院(以下简称“海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北京友谊医院
(以下简称“友谊医院”)、中国人民总医院(以下简称“总医院”)、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以下简称“体育医院”)6家医疗机构开设的运动处方门诊或与运动处方密切相关的门诊作为案例,每一个案例都能复制其他案例的发现,并且能拓展出新的理论,属于理论抽样,而不是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典型案例。
选择这些案例的主要原因有:1)基于所选案例的地域性,都选择了在北京市的医疗机构,6家医院均执行北京市统一的医疗管理规定和医保,有利于减少因地域因素导致的差异性影响;2)基于所选案例的典型性,6家医院的运动处方门诊虽然在名称上各异,尚未统一,但其本质都体现出了体医融合模式,且各具特色,日常门诊业务频繁,具有较好的患者口碑和社会认可度;3)基于所选案例的代表性,6家医疗机构服务患者人群广,能够覆盖到普通人群、亚健康人群、体检人群,还特别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人群;4)基于所选案例的稳
24
定性,一项新工作的试点或是一种新现象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滞后性,所选案例均为正规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所有流程都建立在卫生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能够保证数据资料的全面性、长期性和有效性;5)基于所选案例的数量,凯瑟琳·艾森哈特教授认为不存在理想的案例数量,一般4~10个案例通常效果是不错的,所以本研究选取6个案例是比较合适的,能够满足多案例研究的可靠性。由此可见,以上6个案例能够代表不同级别医院开展运动处方门诊的情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1.2.2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焦点集中在体育与医疗如何相互融合,提供运动健康服务,共同服务全民健康。基于此,本案例研究建立在以下数据来源的基础上:1)现场笔记,深入医疗机构从事运动处方业务的相关科室,了解门诊日常运行情况,书面记录观察所得和思考所感;2)访谈记录,访谈对象包括医疗机构相关领导、门诊负责人、科室业务骨干及进修医师、在读研究生等临床一线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试图采访涵盖运动处方门诊相关的各个层级、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全方位了解一手情况;3)查阅档案资料,包括与运动处方门诊直接相关的部分医院内部文件、规章制度、病例报告、新闻稿件及工作总结等;4)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团队人员多数是从事运动处方临床与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已经发表的论文专著和主持承担的科研成果能为本文提供权威的文献参考。 1.2.3 数据分析
与典型性归纳式定性研究一样,本研究的第一步是通过综合现场笔记、访谈记录、档案资料和已有文献来初步完成案例的撰写。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案例研究法,所以在案例描述和案例内分析中,重点是发展体医融合理论,随着案例内数据资料的不断展开剖析,逐步形成构念,并通过厘定这些构念间的关系来寻找运动处方门诊的实施路径,最终筛选出一定的变量,并以此构建出初步的理论解释框架。通过上述分析过程,一个以运动处方门诊为例描述的体医融合路径解释框架就建立了。下一步则是通过案例间的“复制逻辑”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本研究所得到的理论。
2 体医融合概念界定
“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结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概念的建立是社会科学领域中非常基础且备受重视的一种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中,基于概念与基于现象总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前者依据概念本质的区分而进行界定,后者则主要针对某一类现象特征的总结而进行区分。基于概念的研究,在理论上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同时涵盖所有的实践现象;在实践上则能够针对不同模式下的现象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因此,讨论体医融合路径问题也需要从准确把握体医融合的概念本质入手,否
李璟圆,等:体医融合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以运动处方门诊为例
则容易简单地套用理论工具或是简单地总结现象。
体医融合概念的前身是体医结合。结合,顾名思义,就是两个物体连接到一块。体医结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体育与医疗相结合。胡扬(2014)提出了构建“体医结合”联动管理机制的模式,倡导医学、体育不再割离,卫生和体育两个管理部门要共同参与和协商,努力使城市居民,特别是慢病人群更多地享受到包含体育运动在内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体医结合是社区体育要与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借助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在医学体检、体质测定、运动健身和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达到增强社区居民、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宣海德,2017)。此外,有学者从学科和知识体系的相互关联与结合方面对体医结合进行了阐述:体医结合是体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的交叉融合,这种交叉融合不单体现在两个学科领域技术手段的相互学习和使用,还包括思想、理念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廖远朋 等,2017);体医结合是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的集合(赵仙丽 等,2011)。而从部门管理方面,与体医结合概念相比,体医融合概念的提出则是对原有概念的进一步升华,它的提法比体医结合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贴近概念的核心内涵。融合,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百度百科),是从理论深度到实践深度默契程度更高的结合。体医融合在健康管理中是一种新模式,在疾病防治康复过程中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其作用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马云,2018)。体医融合是体育与医疗的交叉和融合,其目的是在疾病防治、体质增强和监控维护等健康服务领域,大力推进体育与医疗卫生两大行政管理系统的深度配合与补充,促进医疗和体育健康的手段,发挥体育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链条中的特殊作用(梁丽珍,2017)。体医融合是以人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以发挥体育的预防作用为目标、以推进医疗的监督功能为导向,是体育与医疗系统改革的必由之路(张鲲 等, 2017)。
总之,通过运动手段促进身体健康,在“医疗”的概念中加入了“体育”的元素,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向宏宇 等,2017),是建设完善公共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创新做法。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从体医融合的定义、本质、目的、参与主体和实现路径5个方面对体医融合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总结。体医融合,就是把体育运动的方式方法与现代医学理念和医学技术方法有机结合,在医疗的各环节中科学地、有方法地融入体育运动的元素。其本质:1)将体育运动作为促进体质增强、疾病
25
《体育科学》2019年(第39卷)第7期
预防、康复与辅助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2)将医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健身,在运动风险评估、运动伤害防护、运动伤病诊治等环节发挥作用,规避运动风险;3)是由主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其目的是在运动健身、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领域共同服务于百姓健康,最终实现防控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实现路径包括:1)加强体育和医疗领域专业互通;2)整合体育与医疗人才资源;3)建立运动处方库;4)与各医院内有运动疗法需求的科室密切合作,开设运动处方/科学健身指导门诊,提供运动健康服务;5)宣传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普及运动健身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健身的生活方式。
3 案例分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产业融合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代表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这场产业变革也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
的影响。由产业融合现象衍生的产业融合理论研究,随之成了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关于产业融合的概念、类别、动因、路径、测量和效应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单元媛 等,2012)。在演化经济学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现有国内外文献普遍构造出了一个产业融合动态发展路径,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市场融合等阶段(张建刚 等,2010)。具体到体育领域的产业融合,杨强(2015)认为,体育的产业化本质是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该融合发展路径同样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并由此提出了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包括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的3阶段演进方式。综上研究,本文运用证据迭代方式,结合体医融合的本质特征和演化规律,在构建其路径理论、遵循多案例研究复制逻辑的过程中,将理念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4个阶段作为体医融合路径研究的分析框架,形成初步假设,以在后续研究中证实、拓展和精炼理论,建立内部效度。
表1 不同医院运动处方门诊基本情况描述
Table 1 Descriptions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Clinic in Different Hospitals
医院名称 人民医院
临床科室 心脏中心
门诊名称 心内科门诊
治疗理念
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
医学服务思想,在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引入包括运动处方在内的5个处方 认为规律运动对疾病防治有积极作用,运动疗法是疾病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服务对象
冠心病、心衰、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等
运动处方相关业务 运用运动疗法开展心脏康复治疗
海淀医院 心内科
慢病运动康复门诊
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心脏搭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心律失常、高血压、慢性肺病、糖尿病、肥胖、慢性肾病、骨质疏松和亚健康人群等
心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后等)、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绞痛、急性心梗、心肌病、慢性心衰等患者术后,常见慢性病患者等
采用心肺运动试验评价患者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健康评估;全程运动康复指导,围术期康复指导;复杂康复问题解答;居家运动康复指导 开展心肺功能评估、运动能力测试,并进行心脏康复治疗
心肺运动能力评估、体成分分析、全身运动能力评估、营养及心理评估、运动治疗、营养指导、正念治疗及健康宣教等
采用运动疗法、运动干预,为患者提供代谢测评、饮食指导、运动测试、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远程监测和长期健康管理等服务
将诊疗项目分为健身版、医疗版和专业版;为慢病人群提供一整套个体化运动处方,在充分了解病人的健康状态和运动风险的基础上,减少用药,通过运动达到症状缓解;为普通人群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阜外医院
心脏康复中心 心血管中心、康复医学科
心脏康复门诊 心脏康复门诊
讲健康、做预防、推康复,推进心脏康复的个性化、科学化、系统化 强调欧美十分普及的医学整合和整体治疗理念
友谊医院
总医院 健康管理研究院
减重门诊、慢病运动治疗门诊、健康管理门诊 运动处方门诊
打造全新的健康服务理念,由“被动医疗”向“主动健康”转型
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患者及前期人群,稳定期的心脏康复患者,超重或肥胖人群,亚健康及慢性病高风险人群,体检人群等
普通人群,亚健康人群,有健身需求人群,慢性病患者等
体育医院 功能检测科
围绕“安全性、有效性、针对性、可持续性”原则,将体育科学理念与现代医学理念相互融合
注:资料来源:通过查询医院官方资料、权威新闻报道、期刊文献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整理。
26
本研究所选案例均能直接提供运动处方门诊服务(表1),与国内外通行的做法较一致,主要是将运动干预手段引入到慢性病治疗、疾病康复、健康体检以及科学健康指导等领域中,形成了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并逐步实现常态化,为就诊患者提供最直接的运动健康服务(郭建军,2017b)。个别医院还探索将运动处方纳入医保系统,以期惠及更多的城镇参保居民。本文将从理念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融合4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不同案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为探索体医融合的实施路径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3.1 体育科学与临床医学的理念融合
不管对于体育科学还是现代临床医学,其核心问题都离不开“健康”这个主题。因此,体医融合首先是一场关于健康概念和健康模式革新的理念融合。从表1和图2中可以看出,6家医院都将运动疗法放在新的认知高度上,从大健康、大卫生的角度,将体育科学与现代临床医学相互融合,加强预防为主和运动健康服务,重视运用体育科学的测试方法、运动方法理论与现代临床医学技术方法共同改进治疗手段,提高疾病防治与康复效果,促进机体健康水平,形成体医融合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新模式。在理念融合的过程中,6家医院表现出了5个基本特征。
体育科学医学理念 测试技术运动方法临床检测 医学治疗 图2 “三融合”理念模式
Figure 2. “Three Integration” Concept Model
1)主动性。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9月5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已有超过14亿的18岁以上成年人体育活动不足,使得罹患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增加,鼓励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身体活动,每个人从自我做起,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Regina Guthold et al.,2018)。因此,体医融合强调的是健康关口前移,预防永远大于治疗,每个人要做自己的健康指导师。阜外医院鼓励患者树立主动康复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特别是饮食、运动、睡眠)中;友谊医院强调主动的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病慢性期最佳的治疗策略;总医院提倡自我健康和自我管理意识;体育医院主张“零级预防”观念和方法,鼓励人们主动获得持续的健康能力。
2)全周期性。这里的全周期性是伴随着人生命周期所有时间的总称,贯穿于一天(早晚)、一年(四季)及人的一生(婴儿到老年)等各个时间周期。总医院打造的健康管理服务集健康体检、评估、干预和适宜技术研发
李璟圆,等:体医融合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以运动处方门诊为例
为一体,覆盖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程度身体健康状况的各类人群;体育医院充分考虑到各个时间周期的变化所带来的气候、环境、身体等多方面的影响,遵循人体科学、医学、中医保健和体育学机理,关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时段,因时、因地、因需有针对性地为就诊人员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3)全过程性。体医融合的全过程性理念,强调系统连续化的服务,伴随着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等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与医疗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伴始终的。阜外医院主张全程关注患者心脏康复,针对术后以及院后的症状转归,通过一系列持续的康复手段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真正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友谊医院坚持心脏康复的全程化、系统化、序贯化,将心脏康复贯穿于患者整个病程及日常始终,包括I期院内CCU及普通病房康复、Ⅱ期门诊康复和Ⅲ期院外社区家庭康复;体育医院针对常见的慢性病和运动性伤病,从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及机体功能提升等阶段都强调运动干预的临床效果。
4)全面性。健康不仅是个人的健康,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社会建设的和谐稳定。人民医院把心脏康复的最终目标定位为使患者躯体、心理、社会、职业和情感尽快恢复到健康状态,降低再次发病率和早死风险;海淀医院主张规律的运动训练在防治疾病的同时,还能改善抑郁、焦虑和睡眠,改善社会心理和职业状态,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医融合下的健康不仅仅是治病救人,全面性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大健康”观,涵盖身体、心理、道德、社交各个方面的共同健康,这种理念能够形成社会普遍的共识和标准。
5)全民性。少数人的健康不是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健康,才是全民健康。全民健康是指全体人民的健康,而全体人民包括我国各族人民和男女老幼各类人群。总医院认为公众观念落后、人才缺乏是目前我国健康管理体系建设的两大困境,必须树立全民健康的理念,构建全民健康体系;体育医院坚持体医融合的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经常面向运动队一线队员和社区基层居民等举办健康义诊活动。可以看出,体医融合的全民性理念要求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同时也要培养高素质国民和增强国家整体人力资本,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3.2 符合临床规范流程的技术融合
运动处方门诊技术融合的重要表现,是通过整合体育科技手段和现代临床医学诊疗技术,将运动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推广运用到疾病治疗及健康促进中,真正实现门诊服务常态化,门诊制度更加完善,诊疗流程更加畅通,最大限度发挥运动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防治和康复等方面的技
27
《体育科学》2019年(第39卷)第7期
术支撑作用。
门诊设置一般应紧跟国家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工作精神,参照国家分级诊疗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运动处方门诊相关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6家医院所提供的运动处方门诊服务均已形成规范的诊疗流程,并且具有一定共性或相似性(图3),不但符合北京市卫健委规定的临床标准与规范,而且保证了运动处方门诊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下的正常运行。以体育医院制定的运动处方标准化规范流程为例,该流程包括5个基本步骤:第1步:通过问诊或问卷调查,收集个人健康信息;第2步:开展体能测试,如纵蹲、握力、单脚站立、俯卧撑、反应时、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等;第3步:开展医学测试,医学检查、运动风险评估;第4步:出具结果并制定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风险评估报告(心肺功能、肌肉关节功能、运动能力)、健康体检报告、运动处方、阶段训练计划等;第5步:跟踪随访,定期进行医学身体检查,制定并调整阶段性训练计划。
了解生活方式因素 医学检查 疾病的临床评估
运动评估 跟踪监控随访
制定运动处方 修改运动处方
阶段性评估 图3 运动处方诊疗流程
Figure 3. Procedures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Clinic
通过实际调研发现,技术融合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使体育与医疗各自的技术边界从明晰走向模糊直至相融,实现体育与医疗在标准、制度和规划上的创新融合,即促使体育科学的技术融入临床医学中,现代医学技术融入体育运动中,从而实现二者的交叉应用,融会贯通。
技术融合的基础,首先是规划融合。规划融合的关键在于目标上有着一致性,即都是为了实现全民健康。具体表现在:制定全民健身规划的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做好顶层设计,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升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制定卫生健康规划的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统筹推进新形势下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6家医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体育医院,作为一家同时接受国家体育总局行政主管以及北京市(区)卫健委行业主管的医疗机构,其开设的运动处方门诊不仅积极响应《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关于实施运动促进健康科技行动计划、推广“运动是良医”及开展运动风险评估等各项措施,而且主
28
动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关于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医疗规划融合的科学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其次,制度融合,即建立先进的顺畅的新型制度。一方面,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制度,符合和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分别在体育、医疗各自行业内部层面进行制度创新,体育部门制定制度要紧密联系医疗制度,医疗部门制定制度要充分考虑运动因素;另一方面,从体育、医疗之间的关系层面进行制度的整合,避免彼此之间的矛盾摩擦,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实现内部的有序融合和良性运转。当前,本案例中的6家医院都具备保证运动处方门诊日常运行的相关制度,确定了区别于药物处方的这一临床新路径的合法合规合理性,进而提高病人对运动干预的认可度与依从性,但外部的体育与医疗两大行业领域的融合还需更多的制度支撑。
最后,标准融合。标准融合是指体育与医疗两大行业系统共享相似的技术规则的过程,目的是为体育与医疗融合的规范开展和有序运行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依据。标准是由体育、医疗及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提出的,对体育和医疗行业都具有同等的强制作用。一般来讲,这些标准都是公开透明的,而非像信息领域或高新科技的标准,受知识版权保护、市场利益等因素影响大多数是封闭涉密的。随着体育与医疗之间的互动性越来越密切,开放性的技术规则与行业标准的融合将有助于两者的融合发展。例如,6
家医院都涉及的最常见的运动心肺测试,既使用临床医学标准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又使用运动训练学标准了解患者的有氧运动能力,形成了同一检测项目兼顾两种标准的规范治疗。目前运动处方运用最多的在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中,在诊断、治疗、护理、养身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开拓挖潜,探索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模式。 3.3 满足临床治疗需求的业务融合
根据运动干预需求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运动处方门诊的服务对象大致分为3类:1)体检人群、亚健康人群、肥胖病人群、有健身需求人群等;2)慢性病病情稳定患者、有运动风险评估需求等人群;3)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等。所选6家医院都开展了与运动处方密切相关的诊疗业务,但各家医院基于自己的医疗特色及服务对象,在诊疗项目上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人民医院、海淀医院、阜外医院和友谊医院都是以专科专病运动康复的形式开展干预治疗,多针对冠心病、心衰等患者开展运动二期康复治疗;总医院除了针对慢病运动治疗外,还增加了减重运动指导以及体检后人群健康服务业务。运动处方门诊横跨体育与医学两大学科领域,体育医院借助其在运动医学领域的专业性与特色化优势,在诊疗业务方面以患者的运动需求为核心,既针对主要康复疾病的治疗需求,也兼顾其他影响运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况(如骨关节病),涉
李璟圆,等:体医融合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以运动处方门诊为例
及的病种较全面,每一个病种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临床科目范畴,与该疾病的康复治疗相互融合,提供完全以运动为核心、改善慢性病患者整体机能状态为目的的运动处方门诊服务。同时,人民医院、海淀医院和阜外医院等医疗机构相关科室纷纷与体育医院建立合作,以共享病人、联合治疗、互建互学、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等方式开展运动处方业务,涵盖了各类心脏康复、肺康复、慢性病防治、健康管理等领域,共同发展运动处方理论与诊疗技术,致力于把运动干预融入临床门诊中。
由此看来,体育与医疗的业务融合主要体现在保障人民健康工作模式的重组和方法手段的创新,以达到理想的疾病治疗及健康促进效果。业务融合是整个体医融合过程的核心。在实践中,为了运动处方门诊业务的高效有序运行,6家医院主要从机构职能调整、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予以保障。在机构职能调整方面,人民医院、海淀医院、阜外医院和友谊医院均是在大内科的框架下开设慢性病运
体育院校毕业人员 动处方业务;总医院是在健康管理的架构下开设与运动处方相关的各类门诊;体育医院则是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学与健康促进中心职能处室下设立运动处方门诊,开展规范统一的健康测评和运动干预治疗业务。通过这种机构职能调整可以进一步促进体育与医疗之间的组织融合,将原来利用不充分、不协调的资源充分整合,降低业务融合的门槛,让更大规模的新型融合型组织在业务扩张上实现多赢的局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解决长期以来学医的不懂体育、学体育的不懂医疗的这种人才培养专业脱钩问题是关键。海淀医院慢病运动康复门诊采用的是聘请北京体育大动康复教授联合出诊的方式;体育医院运动处方门诊在科室人员设置上涵盖了专职医生和运动康复技师,都兼有临床医学和体育学教育背景,且现已建立了一套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4),与其他5家医院相比,具有创新性、领先性与典型性的鲜明特征。
医学院毕业人员 经第三方认证获得专业资格证书 运动健康指导师、运动康复师 临床医师、康复医师 开展普通人群运动指导, 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等 出具慢性病人群运动处方, 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干预治疗 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图4 体育医院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Figure 4. Training Model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Professionals in Sports Medicine Hospital
从运动处方门诊扩展来讲,体医融合的业务融合,不仅是狭义上各医院内部的职能调整及人才建设,还应是广义上的体育与医疗两大行业领域间基于技术支撑、组织整合、人才培养的业务融合。对于体育部门来讲,这种融合体现在为医疗机构提供运动处方门诊所需的运动测试的设备,组织对医务人员、特别是社区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体质测定仪器操作、慢性病运动处方和运动技能知识的培训,协调各系统内体育部门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对于卫生部门来讲,这种融合体现在协调医疗机构提供运动处方门诊所需的场地及必要的工作场所,与体育部门合作协调组织相关医务人员开展培训,协调各系统内卫生健康部门对该项工作的支持。除此之外,还可以体现在体育与医疗跨行业、跨部门间的融合,形成体育系统所属的科学健身指导与体质监测机构、卫生系统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力量兴办的健康管理企业及健身机构等,推动建立互为
补充、互相促进、多点发力的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新机制。同时,以全健康领域的人才观,面向全社会的开放观,整合吸纳熟悉体育和医疗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投身于健康事业中,重点包括医务人员(特别是社区医生、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康复人员、科研人员、运动防护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等专业人群。体医融合必将引发知识融合,要集合国内外体育与医疗领域的优质资源,培养出能够掌握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基础知识和常见慢性病运动相关知识,熟悉各种运动处方规范,能够比较熟悉地掌握人体运动的基本指导技能的人才。培养对象既包括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生,也包括体育院校大学本科以上文凭的毕业生、在各级综合性医院、社区医院和诊所从事运动训练指导的从业人员。 3.4 适应健康产业发展的产业融合
究其本质,运动处方门诊本身就是体医融合实现产业
29
《体育科学》2019年(第39卷)第7期
落地的直观表现与实践应用。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的要求和意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更好地满足就诊人员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提供高效、快捷、科学、共享的运动健康服务,这些运动处方门诊也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致力于在运动医学和健康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品牌形象,创造新的体育消费热点,逐步形成从前沿研究、技术开发到应用示范的产业链条。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通过两大平台(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慢病管理服务平台)和“五大中心”(健康管理科研中心、培训中心、远程服务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提供健康体检、专家门诊、远程会诊和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体育医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远程医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运动处方制定管理系统、运动处方监控服务系统,形成了“微信群和公众号”“社区便携式运动及健康检测设备服务平台”,与社会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及市场开发等。下一步如何研究制定并推广科学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针对一些慢性病和健康促进等领域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创新研发,生产具备关阔市场前景、适合人民群众日常使用的高科技产品,且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未来运动处方门诊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发展趋势。
综上表明,体医融合的最终结果还是要实现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趋于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于刃刚 等,2006)。体医融合本身不是产业,只是基于健康的一种理念和维持提高健康水平的技术手段。只有当体医融合与高精尖技术、高质量服务相结合,并与消费者健康消费相联系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有机对接,形成产业链条时,体医融合才能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形成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在经济学理论里,需求与供给是一对最基本的范畴,很多概念和定律皆由此派生出来。所以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体育与医疗产业融合路径非常必要,以需求和供给为核心的产业融合能够为体育与医疗两大产业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高质量经济回报,是实现体育与医疗真正融合发展的市场结果。而且只有创造出足够的市场需求和有效的市场供给,才能实现前期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价值(杨强,2015)。
首先是需求融合。理解需求融合要从追溯原因的角度分3个层面来分析:1)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产生新的需求,即拥有高品质的健康寿命,追求个性化健康服务,享受健康生活带来的幸福感、安全感和
30
获得感,从而产生了体育与医疗需求的融合;2)人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带来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健康服务消费(如健康全周期管理、疾病预防保健及其他非医疗手段干预),从而产生了体育与医疗需求的融合;3)公共健康危机和人口结构特征发生重大改变(慢性病、老龄化等),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都迫切需要新型公共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了体育与医疗需求的融合。所以,现阶段我国健康需求已发生结构性变化,单纯采取医疗卫生或是体育运动这种相对分立的手段来提供公共健康服务,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产业的多元化需求。概括来说,体育与医疗需求的融合就是迎合人民群众对健康产业综合消费的需要,整合健身需求和医疗需求,共同促进健康产业市场容量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一站式、系统化健康服务产品。总之,体育与医疗的需求融合表明了新兴的健康服务需求已由传统单一的疾病治疗转向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兼顾身心、关乎幸福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其次是供给融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在我国经济发展这个重要时刻提出的重大战略性选择,任务艰巨而迫切。体育与医疗的融合,正好是推进落实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其原因在于体育与医疗的融合能够产生大量新的健康消费产品,形成新的健康产业业态,建立新的公共服务模式,出现新的供给方式,这和以往传统的公共服务业完全不同。体育与医疗的供给融合的目标是从产业融合入手,优化公共健康产品与公共健康服务供给体系,提高要素供给水平,适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创新驱动,加强鼓励创新,发挥好科技引领作用,加速健康产品和公共健康服务向中高端迈进;其根本路径是深化改革,具体来讲就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改革体育、医疗行政管理,打破行业垄断,促进产业间的深度融合,健全要素市场,引发供应链的产品融合;其具体措施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职能,减少微观管理及直接干预,注重宏观、市场监督和社会治理,从注重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多种手段,发挥体育与医疗共同协调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4 研究结论
4.1 体医融合的动态发展路径
本研究通过对医疗机构运动处方门诊进行多案例研究,揭示了体医融合的内涵及实现路径,弥补了理论研究在该问题领域的不足。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以得出,体医融合路径是一个关于体育与医疗在“理念、技术、业务、
李璟圆,等:体医融合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以运动处方门诊为例
产业”4个方面不断走向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借鉴杨强(2015)“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示意图”的基础上,结合“体医+医疗”行业融合自身特点,重新构建了体医融合动态路径图(图5)。在这个路径图中,每一步的融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有序衔接的整体。
如图5所示,体医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公共健康服务新产品、健康服务产业链的创新和健康服务业新业态的形成。这是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多内容的融合过程,要经过理念融合、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4个阶
段。在这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理念融合是一切行动的先导;技术融合是前提条件和基础保证;业务融合是核心内容,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新业务,就会发生业务融合;产业融合是最终结果,标志着这种新型“体育+医疗”产业业态的出现。在对体医融合路径问题的研究中,也格外强调了体育与医疗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该动力因素可以分为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外部驱动力主要为规制的放松,内部驱动力主要为技术创新。在二者的共同驱动下,体医融合沿着动态发展路径图,最终从理论走向实践。
外在驱动力:规制的放松 理念融合:先导 健康概念+健康理念 技术融合:条件 规划+制度+标准 业务融合:核心 组织+人才 产业融合:结果 需求+供给 提供运动健康产品与服内在驱动力:技术创新 务,促进形成体育+医疗产业发展新业态 图5 体医融合动态路径图
Figure 5. Dynamic Path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4.2 体医融合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对体医融合的实践探索从未停息,从刷医保卡购买运动健身服务、建设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三级指导站,再到开设运动处方门诊等一系列尝试,体现了体医融合从初步融合不断走向深度融合的发展历程。在本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体育与医疗的融合发展,现从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层面统筹谋划推进(*,2017)。健康中国不等同于医疗中国,或者健康医疗。建设健康中国这座稳固的大厦,除了要有传统医疗这块基石,更要有体育这块基石。体医融合是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健康事业、落实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必然选择,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治未病、治好病,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更好地促进人民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深化机构改革,共同推进体医融合:2018年3月,机构改革方案审议通过新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取代了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这是医疗机构的一个重大改革,预示着今后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题将是“卫生健康”,重点将从关注疾病治疗、计划生育转移
到促进“大健康”发展上,为体育与医疗的组织融合吹响了嘹亮的号角。体医融合不仅仅是体育管理部门一家的事,关键是要形成体育与医疗齐抓共管、相互依存、共同保障人民健康的新局面。
3)以运动处方门诊为抓手,加快促进体医融合落地:运动处方门诊是体医融合的一个创新型生动实践,能够全面充分地体现体医融合“理念→技术→业务→产业”的动态发展路径;并且运动处方门诊能够按照病种分属于不同临床科目,具备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开展的可行性,极易形成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新路径、新模式。因此,运动处方门诊可以成为现阶段落实体医融合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具体抓手,是实现体医融合路径的试验田,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体医融合带来的普惠性成果,最终助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 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 http://www.nhfpc.gov. cn/xcs/wzbd/201610/21d120c917284007ad9c7aa8e9634bb4.html. 郭建军,2017a.体医融合给体育和医疗带来的机遇与展望[J].慢性病学杂志,18(10):1071-1073.
郭建军,2017b.体医融合推动健康路径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18(11):11-1197.
31
《体育科学》2019年(第39卷)第7期
胡扬,2014.构建“体医结合”联动管理机制 促进科学健身[N].人民政协报,2014-4-5(B3).
黄敬亨,2003.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金振蓉,2002.中国健康扶贫工作启动[N].光明日报,2002-2-2(A3). 李平,曹仰锋,2012.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44.
梁丽珍,2017.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30):54-55.
廖远朋,王煜,胡毓诗,等,2017.体医结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EB/OL].[2017-02-13]. http://mini.eastday.com/a/170213200818696.html. 马云,2018.体医融合模式与发展前景[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
单元媛,赵玉林,2012.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J].经济评论,(5):152-160.
孙乐琪,2018.中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发布 慢性病发病人数约3亿[N].北京晚报,2018-04-17.
向宏宇,李承伟,2017.“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4(5):76-79.
*,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1-71.
宣海德,2017.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体医结合”问题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6(1):106-108.
杨强,2015.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35(7):3-9.
于刃刚,李玉红,麻卫华,等,2006.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1. 张建刚,王新华,段治平,2010.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73-78.
张鲲,杨丽娜,张嘉旭,2017.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36(6):1-3.
赵仙丽,李之俊,吴志坤,2011.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J].体育科研,32(4):58-63.
GERSICK C, 1988. Time and transition in work teams: Toward a new model of group development[J]. Acad Manage J,31:9-41.
GLASER B G, Strauss A L,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 London: Wiedenfeld and Nicholson.
HARRIS S, SUTTON R,1986. Functions of parting ceremonies in dying organizations[J]. Acad Manage J, 29(1):5-30.
REGINA GUTHOLD, GRETCHEN A STEVENS, LEANNE M RILEY, et al.,2018. Worldwide trends in in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y from 2001 to 2016: A pooled analysis of 358 population-based surveys with 1.9 million participants[J]. The Lancet, (4):30357-7.
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M]. Newbury Park, CA: Sage.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A Case Study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Clinic
LI Jingyuan1,2, LIANG Chen2*, GAO Can2, MA Yun2
1.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2.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s Medicine, Beijing 100061, China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Health China’ and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ies,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is quite imperative because the protection of people’s health need focus on public health instead of treating the diseases. As a research hot issue, the key point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is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health.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are the important base and premise in researching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and the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study, the connot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is highlighted by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in six medical institutions which operating exercise prescription clinic. This study creatively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including the convergence in concept, technology, operation and industry. In addition, this study has concluded that the concept convergence is the guide, the technology convergence is the condition, the operation convergence is the core, the industry convergence is the consequence, and they constitute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Taking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clinic a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and specific meas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odel of the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can be expanded nationwide, so as to promote the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from theory to realization.
Keywords: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connotation; path; exercise prescription clinic; Health China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