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院E-mail:liuxiaomei@jcyy120.com.cn 责编/刘晓梅依托医共体优势,夯实基层医疗服务文/ 江家欣(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卫生院) 林璜(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南澳县人民医院) 池晓红(广东省揭阳市空港经济区登岗镇卫生院) 邱卫黎(汕头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教研室/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随着国家医改的持续推进,医共体逐渐成为医改的热词,基层该如何依托医共体的建设来推进“建机制,强基层,保基本”的医改任务呢?一、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医共体负责承担辖县居民当年门诊、住院和按规定支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费用报销。辖县居民在县域范围内可自由就医,对医共体之外的县内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收治的医保患者,由医共体牵头单位以购买服务方式与之结算。医共体医保总额包干实行年度核算、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超支部分由牵头医院承担,结余部分由牵头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共享分配。二、有序实施双向转诊机制基于医共体的组织特点,根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双向转诊临床标准,本着“急慢分治、治疗连续、科学有序、安全便捷”的原则,逐步建立患者配合、运行顺畅的双向转诊渠道。镇卫生院需转诊的患者,由县级医院为其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患者在县级医院已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且病情平稳后,转回镇卫生院,由县级医院医生跟踪指导后续诊治工作。医共体牵头单位下转、县域外治疗后转回患者的数量及增长情况,纳入医共体建设成效考核指标体系。三、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医共体牵头医院全面推行临床路径,按照省统一规范的病种路径,对照医院能够收治的病种目录,扩大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目。牵头医院要强化医共体内各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建立统一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县域内逐步实现医疗122019.12 No.36质量同质化。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推广使用“标准处方集”、住院服务推广实施临床路径,建立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要突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合作,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疾病防控机制,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四、健全县域资源共享机制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医共体内建立统一共享的医学影像、远程心电图、远程会诊、检查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后勤服务、药物配送等中心,实行大型设备统一管理,为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前提下,推进医共体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验检查,为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五、有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在保证质量安全、完善配套设施的情况下,医共体牵头医院可将部分检查治疗项目下沉、延伸至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人才流动和业务指导机制,牵头医院组织一定数量的医师到成员单位进行值诊、培训、宣传、锻炼和业务帮扶;成员医院每年安排一定比例人员到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进行培训、挂职锻炼。在医共体内医师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六、全面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借助医共体的建设契机,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四名”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加强县医院中医科建设,强化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大力开展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非药物疗法,开展健康养老、养生治未病、妇幼保健、慢病康复等中医药健康服务,探索并开展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七、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共体牵头医院可以组织本院医师、镇卫生院医师和村卫生室村医开展“1+1+1”组团签约,共同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县级医院医师通过定期坐诊、设立慢病联合门诊、远程诊疗、接受转诊等形式参与复杂疾病、疑难病患者的签约服务。在落实免费“服务包”基础上开展有偿签约服务,有偿签约“服务包”中符合规定的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其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建立家庭医生考核机制,并与家庭医生报酬挂钩。八、做实做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共体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居民数据的互通,可以凭借分级诊疗的数据共享,对居民进行连续和不间断服务,依托医共体的公卫助手,家庭医生团队等载体,进行统筹规划,在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和儿童孕妇管理等方面开展分工合作,提高居民的服务体验。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健康卡和家庭医生服务卡作为规划和管理的起点,进一步打通医疗和公卫、上级医院和镇医院,在区域内连通大健康脉络。医共体是医改的新的模式探索,基层可以凭借医共体灵活的管理模式,统一和共享服务平台,开展以健康为中心的居民服务模式。但由于医共体的出现较晚,有些地方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在医共体的建设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仍需要管理者去探索和完善。■(发稿编辑:刘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