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吴茱萸汤”的横向对比

“吴茱萸汤”的横向对比

来源:华佗小知识
“吴茱萸汤”的横向对比

近日有一学友(知机**)问我有关“吴茱萸汤”的问题:“吴茱萸汤,阳明、少陰、厥陰各有条文,怎么鉴别,理解,指导临床?”。

附原文: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当时我在微信上只说了一句:“初学者可理解为:体质为中焦虚寒之人,出现肝木寒之象”。至于具体的解释我当时并没有讲太多,因为觉得篇幅太长,我跟知学友说待整理后再发表于公众号。

这几天稍有闲时,当我想整理一下这三句原文时,才发现,这看似简单的三句原文,其实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要真正弄明白,必需将“阳明、少陰、厥陰”三篇里与“寒”相关的全部原文都解释一翻。篇幅比我想像中的长,对于初学者亦没这必要。我暂且先概括讲述阳明少陰厥陰的总纲,再针对上述三句原文解释,大家就应该可以根据我的思路去了解“吴茱萸汤证”了,甚至可以慢慢深入了解伤寒论了。

我对伤寒论整理出来的总纲大概如下:

首先,伤寒的六大篇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这六分类均只是辩病,并非伤寒论的核心:“辩证”。

太阳病:指有“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的病; 阳明病:指有“消化功能异常”等胃肠症状的病; 少阳病:指有“津液亏虚”等陰阳低水平平衡的病; 太陰病:是属“脏腑损伤,尚在代偿期”出现的症状的病; 少陰病:是属多个脏腑损伤,而表现出阳性症状的病;

厥陰病:是属多个脏腑损伤,而表现出陰性症状的病。

所以在上述所说的所有症状中,均有可以互相兼夹,但“证”在伤寒论中却是唯一的(除了脱证)。所以,后世所说的“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有它的道理,只是太抽象了,很少人可以根本上看到证的真正面目。那么“吴茱萸汤证”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证呢?

它的证就是:中焦虚寒之人,出现肝木寒之象。 六经的总纲知道了,现在解读上述三条原文: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患者本来中焦虚寒,故容易的消化不良、大便不正常等常见症状,故曰:“属阳明也”,也有可以是“食谷欲呕”的症状,因为他消化不好,就吃不下啊。而我们从“欲呕”还能看出一点,患者肝木有寒,因为单纯的脾胃有寒,多数仅是“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太陰虚寒只有当吃下去很多了才会吐(腹满而吐)。但此处是吃一点点就吐了,腹还没满,所以,此处先不考虑太陰病为主,应当考虑兼有“肝木寒”为主了。

与我说的“体质为中焦虚寒之人,出现肝木寒之象”相一致。 原文后半句“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这是另一种情况,应该是指“病变在上焦”,或是梗阻,或是上焦有热,这就是属上焦的范畴了,辩证后该用“吐法”,或用“清热”,或其他方法就要具体辩证了。此后半句为鉴别,暂不具体讨论。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患者是一个“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的病人,加之已说明是“少陰病”,其实说明了该患者全身多个脏腑已受损,这是体质的情况。但此时患者出现一个比较急的症状:“吐利”,吐利者,最易伤陰损阳,本来就是“脏腑受损”,这一吐利而伤陰损阳的,很容易导致“脱证”,那么,是什么证导致吐利呢?手中逆冷,此为“厥”,与肝木相关,应与“吴茱萸汤”的可能性大,故“吴茱萸汤主之”。当然,此时的病人兼夹其他很多情况,应该结合具体的病证而具体加减,至少“四逆汤与理中汤”是应该考虑加减的。而“吐利”是首要

解决的问题。

至于378的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要理解该原文只能上下文对比,

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出现“呕吐”症状的常见病证有上述这么多,为讲解方便,我就直接辩证出各原文所代表的“证”,如下:

376:痈脓者 377:脱证 378:肝木寒证

379:少阳证(陰阳低水平平衡) 380:胃中寒冷证 381:二便不通证

通过这五条原文,张医圣想告诉后人知道,导致“呕吐”症状的病有很多,不要看见呕吐就止呕,也不要看见呕吐就只从胃治,要辩证,具体列举出上述五个情况,而“肝木寒证”只是其中一个。当然临床上远远不只这五种情况,也有可能这五种情况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病人身上。故临床上辩证必须正确,之后就对症下药,就可以了。

其实前二条原文243、309也应该用第三条原文的解读方式来解

说,可是这篇幅实在太长太长,对初学者来说要求熟悉的原文太多了,更难理解,所以我先暂以此方式带大家入门,入门后,你就会发现,伤寒论并没有什么想象中复杂、深奥,二字尚且概括:“辩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