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噺经济时代;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内部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为市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通过 改革与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来提高社会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趋势,新经济时代应运而生。新经济时代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出现的问题不断,亟须探索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途径。
一、 新经济时代下事业单位会计环境的变化
(一) 会计职能变宽,逐步向管理会计发展新经济时代下,事业单位管理者可 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快速访问会计信息,这意味着事业单位会讣不仅要获取各项财 务数据信息,认真核算与分析,并制作财务报表为事业单位决策制定提供参考等, 还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财务数据库,并及时更新财会信息。新经济时代下,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会讣工作效率,拓宽了事业单位会计职能范圉,会 计职能逐步向管理会计发展,在事业单位经营决策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二) 会计理论趋于深度化,会计工作局限性缩小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事 业单位会计信息理论被高度浓缩成新的理论知识,并朝着深度化与集成化方向发 展。新经济时代来临以询,事业单位会计通常会受到空间、时间及速度等影响, 所提供的财务数据分析报告通常不够客观,不够全面,缺乏一定的可靠性与有效 性。新经济时代来临以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用鼠标 距离来替换空间距离,使会计工作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发展,进而优化会计工 作时间,扭转了传统事后控制的格局。此外,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事业单位 会计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在财务数据精确度与整体效率上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三) 会计信息功能更强化,会计工作趋于开放化新经济时代下,事业单位对 会计信息传递与处理能力要求更高,会计工作的信息结构与功能亦发生了转变, 逐步山封闭系统向开放的综合性系统转变,不仅可为事业单位提供财务信息,还 能提供与事业单位发展相关的非财务信息与管理信息等,可为事业单位管理决策 的制定提供更多的参考。
二、 新经济时代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过于传统,会计理论滞后新经济时代已然来临,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不少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工作理念相较滞后, 现有的会计经验与管理理论已无法跟上新经济时代节奏,在综合能力尤其是会计 信息化的
应用上有待加强。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丄作仍以传统理念为主要指导方 针,会计工作指导思想与会计理论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完善会计工作体系建设, 这种滞后的现状不利于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管理体系不健全,与制度体系相冲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市场经 济环境发生了转变,国家也出台了与会计工作相关与方针,然而我国不少事 业单位在会计丄作方面并未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使得现有会计管理体系与制度体 系相冲突,造假、报销额度超支等问题频发。此外,事业单位在收支结余表 与资产负债表管理上也存在漏洞,没有科学考量实际财务状况与收入情况, 大大影响了财会数据信息的精确性与有效性。
(三) 会讣工作内部控制薄弱,监督落实不到位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大大提 升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效果,然而不少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内部控制上的时 间、精力投入不足,棋至存在缺失的现象,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身兼数 职,同时监管多个工作项LI,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一人负责所有的财会工 作,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还会增加内部数据丢失与泄露的概率。在财政资金 管理过程中,尚未统一的财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专款专用 落实不到位,资金 非法挪用事件频发,且在会计工作监督与控制上形式主义泛滥,不能有效调动会 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会计工作拖拖拉拉,常出现税费缴纳不及时、金 额不足等诸多问题。
三、新经济下优化事业单位会讣工作的策略
(一) 转变会讣工作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时代在变化,市场环境在变化,事业 单位应及时转变会计工作理念,重新审视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以会计工作相关 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不断调整与优化会讣工作理念,结合新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培养创新意识,构建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会汁工作体系,以提升会计工作的有效 性,更好地应对发展中岀现的各种难题。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对会计工作的 研究,不断优化会计工作理论,结合会计法提高对会计工作的要求,依托超前性 研究来推动会计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 完善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建设会计报表体系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新经济 时代市场发展要求及国家相关方针,以完善管理体系为突破口,结合事业单 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管理体系,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开展提供参考标 准。第一,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内部制度,明确会计工作职责,明确会计工作各 岗位的工作范圉、工作内容与工作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其次,事 业单位应加大对会计报表体系建设与监督力度,不仅要加大会计工作统计力度, 规范资金流量表的制作与补充,完善投资、筹资等资金流动内容,并将收入类别 与支出类别从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去除,以提升事业单位报表的准确性,通过 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政情况。
(三) 完善内控制度,强化财务工作水平内部控制制度一直贯穿于事业单位管 理中,其中也包含会计丄作,事业单位应正确认识在会计工作中开展内部控制的 重要性,不断完善会计工作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以增强震慑性,促进会计工作的 规范化,为会计工作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以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第一, 事业单位应
严格规范会计工作内容与流程,保障会计工作权责分明。第二,事业 单位应设立专业的财务部门,实现专人专职,专款专管,全面落实会计工作职能 与权利,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笫三,内部财会信息是事业单位的机密,事 业单位应结合单位性质制定会计工作保密制度,以方针为依据,科学设置会 计信息的访问权限与公布标准,以避免会讣数据信息泄露为事业单位带来不良影 响。第四,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力度,为其提供不断优 化专业能力与提升信息化水平的机会,提升其会计工作职业道徳与其职业发展意 识,以更好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第五,事业单位应加强会计信息化建 设,及时更新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定期进行维护与升级。
四、结语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迎来了发展机遇与挑战,事业单位 应正确认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会计工作环境的影响,及时更新会计工作管理理 念,以市场发展与国家方针为依据,不断完善会计工作体系,优化会计工作 内部控制,提升会计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与风险意识,通过全方面努力来优化会 计工作环境,推动会计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雪峰.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讣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 化,2017(22).
[2] 曹华天.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化的影响探讨[J].中国商论, 2018(25).
[3] 金永利,曲亦舒.浅谈新时代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J].纳税, 2017(28) :28.
[提要]依托机场资源发展而起的临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高端区域经济发展 模式。国内外空港经济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本文圉绕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问题,从耦合协调性角度研究出发,对国 内外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认真梳理,总结最新研究成 果,并分析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空港经济;耦合;协调;指标体系
近年来,空港临港经济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国家和地方在推进空港经济发 展的进度上呈现差异。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应运而生。一些省市 在如何解决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发展方面,尤其是如何促进二者之间 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对空港经济内涵的研究
空港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空港经济是指布局于机场区内部,与航空 运输直接相关的产业经济,而广义空港经济则是依托机场设施资源,区域经济与 机场航空运输相互融合形成的新型经济形态。本文所讨论的空港经济为广义层 面。国内外的学者将空港经济从产生到发展的原因与形成机理按照理论背景、适 用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为主线,对空港经济的内涵进行了解释。\"win、 Kasarda(1991), Testa(1992), 0 Connor (1995), Rovertson(1995), Bowen(2000) 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空港经济的内涵与相关产业特征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从 不同角度对空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进行了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经 济性概念、产业性概念和区域性概念。张雄(1997),曹允春、踪家峰(1999),曹 允春、李晓津(2004),刘武君(2005),欧阳杰(2005),李江涛、蒋年云、涂成林 以及彭湃(2005)分别进行了相关研究。关于空港经济内涵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 了大量研究,但国外关于空港经济内涵的界定大多是属于描述性的,我国学者进 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概括。
二、 对空港经济发展经验、模式、评价方法与模型的研究
在空港经济的发展经验与模式方面,主要是我国专家和学者进行的总结性研 究。杨友孝(2008),周少华(2009),王晓明(2009),曹允春(2009),王为人(2001), 包世泰等(2009),施蔷生(2010),孙淑美和黃达海(2010)分别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H前已有的研究中,对空港经济的评价方法主利用要有投入产出理论.Malmquist 生产力指数、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等。张越(2006),赵海波(2006),董志毅、 彭语冰、彭峥(2007),刘雪妮(2008),戢涛(2011)分别运用相关方法进行了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以相对效率 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投入、产出指标数据的分析,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并根据各决策单元(DMU)在平面上的投影确定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G订len、 Lail (1997), Sarkis (2000), Pels (2003), Fernandes (2002)研究了 35 个巴西机 场的运行效率问题,他们对机场的空侧效率和路侧效率分别进行了研究oMassoud 等(2003)、Joseph (2004)» BarrosC. P. (2008)对国外一些机场的数据,分别从 横向和纵向比较了这些机场的运行效率问题。曹允春(2003),都业富(2006),何 艳(2011),于剑、黃燕彬(2011)采用组合评价方法对我国机场的运营效率问题进 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于空港经济的评价方法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定性的 描述性的方法较多,定量研究较少,方法比较单一匮乏,将其他评价方法和DEA 相结合对机场效率进行评价的研究更是少之乂少,这是H前研究的严重不足。
三、 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
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地的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空港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较多 的研究,Malecki (1986), Massey (1984), Markusen(1986), Huddleston> Pangotra 和 Caves (1990), Doganis(1992), Weisbrod(1993), Ashford(1994), GhobriaandFleming(1994), KeithG. Debbage(1995), Brueckner (2000)及 Keith(2002)通过研究均发现,通过机场产生的客运量和货运量与区域经济以及 就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得出了航空运输将一直能够作为影响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存在的结论。叶舟(2005),杨松(2006)、曹允春(2001),彭语 冰、董振强、彭峥(2007),刘海波、刘明君(2009),崔婷(2011),宋伟(2006), 谢菲(2015)分别利用模型对机场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四、 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作用机制与路径的研究
虽然已有大量文献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对空港经 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制与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少。赵文(2011)、刘会(2013) 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例,探讨了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的耦合作用机理,并分析 了北京南部区域的空港经济区与环首都经济圈相互对接的机制,进而诠释了对京 冀间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的新理解。早在2008年,刘雪妮便在其博士论文中 提岀,要想促进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就要从层面上进行推动。 赵文(2011)指岀,促进空港经济与首都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必须从三个方面构建 其实现路径。
五、 研究述评
从訂询理论界与实务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对空港经济的研究仍存在着明显的 不足。
(一) 概念的模糊性。从日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空港经济发展、空港经 济与区域经济耦合二协调发展等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没有统 一的界定。
(二) 空港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不明确性。厘清空港经济发展与区 域经济发展关系是研究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问题的基础,只有空港 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关关系,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协调关系。已有文献中 国外研究定量较多,国内研究则是定性研究较多;研究空港经济发展中的部分因 素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较多;研究结论比较多样。国内评价空港经济的影 响则比较偏重机场本省的盈利能力和效率水平,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空港经济的 影响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上,定量研究极少。
(三) 分析方法比较单一,组合分析方法极少。从对空港经济效率问题来看主 要是圉绕着机场效率展开分析,定量分析主要釆用Malmquist指数法、层次分析 法、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方法进行分析,分析方法比较单一,将分析方法组合 应用的研究相对匮乏,加之数据收集困难导致相关的实证研究尤为不足。
(四) 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的缺位。已有的研究虽然也有少数学者对空港经济 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研究分析的深度远远不够,对 于空港经济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集中在其与腹地经济的关系层面。
(五) 缺乏对空港经济和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问题的深入 分析与研究。在现有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只是单纯地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去验 证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极少对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 合协调发展程度展开研究,尤其是将其作为两个子系统建立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 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几乎没有。鉴于此,关于空港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 调发展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淑美.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J].科技和产业,2010(1). [3] 曹江涛.临空经济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2007.
[4] 彭语冰,李艳伟.枢纽机场竞争力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9).
[5] 刘晓晶,等.基于嫡值法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研究[J].物流科技,2011(4).
[6] 于剑,等.机场运营效率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7).
[7] 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8] 谢春山,等.基于嫡权模糊评价的区域旅游效应评价模型级实证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0(9).
摘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近年来,北京的大城市病越来 越严重,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U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渐受到关注。与 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相较于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本文主要对京津 冀协同发展中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问题所 在,为京津冀地区扫除经济发展障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经济增长;制约因素 一、引言
京津冀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被称为首都经济圈,具有 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 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比重从2014年的10. 4%下降至2018年的9. 5%,经济发 展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协同发展并没有起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本文 分析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是受到生态环境污染、本位主义泛滥、 市场化水平滞后、人才单向流动、交通一体化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制约因素
(一)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京津冀经济发展的 主要因素。水污染、土壤沙化、雾霾污染等十分严重。口前京津冀是我国水污染 最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土壤沙化导致可 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沙尘天气频发,为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雾霾污 染对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尤为突岀,在2018年全国雾霾最严重的10个城市 中有5个属于京
津冀地区,北京、天津均位列其中,都为重度污染,唐山为严重 污染。京津冀在 保卫蓝天和 发展经济 之间面临着艰难的取舍。近儿年,北京 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迁往河北地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京的环境质量, 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京 津冀仍需不断探索将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可行性措施。
(二) 缺乏全局意识,本位主义严重由于地区整体观念的缺乏,京津冀三地的 发展都是以本地区为主,造成了竞争多,合作少 的局面,导致地区内部资源配 置效率低下,难以形成互相带动的产业链,制约了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北京的 H标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大城市病 问题。天津的L1标是成为北 方的经济中心。京津两地在经济上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关系,造成地区分工不明确, 给合作造成一定困难。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更多地考虑经济集 聚而忽视了经济辐射。作为经济腹地的河北谋求合作的意愿最为强烈,但多年来 河北为了推动京津冀一体化付岀的努力不仅没有得到北京和天津的有效回应,反 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环境污染严重,与京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如图1 所示,2000〜2018年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在京津冀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情况,近儿 年,河北省占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 市场化水平滞后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化水平明显滞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地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首都所在地,传统的管理观 念根深蒂固,京津冀的经济发展一直受主导,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阻碍了 市场发育,三地之间的优势互补不能充分发挥。近些年,企业加快了调整所有制 结构的步伐,但是京津冀地区内国有经济的占比依然较高,依然对资源有相 当强的控制力,对企业有较大干预。相比之下,地区内民营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其力量还不足以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难以在地区 市场内合理流动和配置。
(四) 科技创新不足创新是驱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京津冀地 区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但就U前来看, 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在高新科技研发和重大产业科技 创新等方面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还处于初步构建阶段,三 地的协同创新合力还未能有效发挥,协同创新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省 市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距较大,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远高于天津和河 北,并且区域内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尚不健全。河北的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对自然资源有较高的依赖程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五) 地区内部人才的单向流动人力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 产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整个京津冀地区来看,科研院校众多,聚集着 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从地区内部来看,人才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高素质人才 大部分集中于北京和天津。北京拥有8所985高校和26所211高校,天津拥有 2所985高校和3所211高校,河北省辖区内没有985和211高校。由于河北距 离京津距离较近,大量优秀人才通过高考涌入京津地区。此外,河北高校的水平 相对较差,对于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吸引力较小,最终造成了河北人才匮乏的局 面。随着京津人才引进的推出,区域内人才的单向流动更加明显。大量人才 的单向流动使得经济中心北京的
大城市病 越来越严重,经济腹地河北发展越来 越落后,可谓两败俱伤,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六) 交通一体化有待完善较低的运输成本和优良的交通运输网络是区域经 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展顺利,但路网布局和交通方 式衔接不足等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京津冀地区的轨道交通还需进一步加 密路网和优化布局。口前,京津保地区基本能够实现一小时交通圈,但张承、冀 中南等城市间的交通运输所需时间较长。从整体上看,北京和天津之间,北京和 河北之间交通线路比较完善,交通运输相对便利,但天津和河北各城市之间的交 通仍存在障碍,造成了北京交通运输压力过大,津冀之间的经济联系弱化。北京 首都国际机场人流拥挤不堪,河北石家庄正定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却没有足 够的客流量。京津冀距离实现空运交通一体化还存在较大差距,空运乘客的转接 还未实现,航空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严重。
三、结语
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三省市之间未能形成良好的合作 局面共同应对发展问题,仅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难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 展。因此,真正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才是当务之急,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之 策。
参考文献:
[1] 刘琳.京津冀产业链对接的制约因素分析[J].农家顾问,2015(2) :5. [2] 赵绘存.加快形成支撑京津冀 创新围裙[N].北京日报, 2019-07-12(10)・ [3] 徐文,马丽.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突破途径[J].商业经济研 究,2015(36) : 139-1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