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河南与中华姓氏制度的起源

河南与中华姓氏制度的起源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08年12月第7卷第4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anmenxiaPolytechnic

Dec.,2008Vol.7,No4

历史文化研究文史哲·

河南与中华姓氏制度的起源王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中国早期历史是可信的,在五帝时代以前还应有一个伏羲时代。

太昊伏羲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贡献是制嫁娶、正姓氏,使中华民族的婚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河南应是最早实行族外婚制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姓氏制度的起源地。

关键词:河南;淮阳;姓氏制度;起源地中图分类号:K82.61收稿日期:2008-11-05

作者简介:王琳(1969—),女,河南息县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考古研究工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23(2008)04-0097-03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追溯中国历史童年的时候,在《史记》中首先谈到的是《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其中夏、殷、周都被证明是信史而无疑,只是在《夏本纪》之前,司马迁还著有一个《五帝本纪》。在《五帝本纪》中司马迁第一次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在系统的正史中列为首篇,这是古史中最权威的一种说法,对于司马迁所确认的五帝,历代的史学家大多都是赞同的,并认为司马迁所整理的五帝系统是有相当的根据的,五帝时代不是传说时代,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那么五帝时代之前,还有没有更早的历史时代?有。根据古书文献中记载,五帝之前还有一个三皇时代,对于三皇的认识千奇百怪,众说纷纭,计有七八种之多,对此我们不必去理会它,但其中有六种说法都是将伏羲氏排在首位,足见伏羲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伏羲氏之后才是神农氏、燧人氏。那么如何认识较五帝时代更早的三皇时代,有的学者认为对三皇的认识,要换个角度来观察分析,他们应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古代有的学者把三皇作为具体人看待,而且还说他们活了多少年,这明显都是错的。古代也有不少高明的学者,把三皇作为时代看,例如伏羲氏是渔猎时代的代表;神农氏始“教民耕而陶”,有了农业,同时也会制造陶器,人们走向定居生活,所以说早期的农业时代是以神农氏为代表;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保证了熟食,对人类造福不浅,因此说燧人氏是人类早期人工取火时代的代表。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待三

皇,便会感到古文献记载是合情理的,古代学者把不同历史阶段,冠以恰当的名称,我们为什么要去否定它呢?

[1](P2)

因此,文献上所说的三皇应该是中华

民族早期不同历史阶段的代名词,当然也可能是远古的大族团,或者族团的首领,伏羲氏开启的三皇时代与后来黄帝时代交织在一起,成为华夏族形成的两大支柱,并被亿万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中华民族莫不以龙的传人自居,这一称号的由来与伏羲分不开。伏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又作伏戏、伏希、庖牺、包牺、宓羲、宓戏等。伏羲的含义按照东汉大儒应劭所撰《风俗通义》的说法应该是:“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羲也。”[2](P11)也就是说伏羲氏的贡献在于创制了八卦,但是近代著名的学者闻一多、姜亮夫等人将伏羲氏看成中国人类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把他看成一个部落集团的首领。伏羲生于何处?《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说:“太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这里所说的华胥氏应该是伏羲(即宓牺)的母亲,她在雷泽之畔履大人之迹而孕,生育了伏羲。文献中所说的胥,有的学者认为胥、疋,雅、夏古今相通,华胥即为华夏,是中华民族种族之名。雷泽,根据《水经注·瓠子河注》的记载:“瓠河又右迳雷泽北,其泽蔽在大城阳县故城北十余里,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水经注》中所说的雷泽,至今仍有遗迹可寻,在今河南濮阳县境,那么伏羲的出生地自然应

97河南与中华姓氏制度的起源

在今河南地区,所以河南便是伏羲祖族的居地。这样看来,河南当是龙的故乡。

伏羲氏又称太昊伏羲氏,他与少皞族同为中国古史时代东夷集团前后相继的两大族团。少皞氏故地在鲁,太皞氏在陈,太皞与少皞的差别,是由于皞族迁徙于不同地区而得名的。古史中称一些民族原住地多称为“少”,少即“小”,是指该族早期人口稀少势力弱小时期。“太”即“大”,乃该族后来迁徙新地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时的称号。如小月氏与大月氏的情况,少梁、大梁,小夏、大夏的情况都是属于这类的名称。[3](P19)皞族属于风姓,风与凤通,风姓之国是以鸟为图腾之族所建。这些国家先是居于鲁国附近,后来迁徙到南方的陈地,使皞族得到新的发展,这就是陈地(今河南淮阳)之所以成为太皞之墟的历史原因。因此,少皞、太皞应居二地:一在山东,一在河南,其先后发展顺序是不相同的,少皞在前,太皞在后。《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说,少皞的祖先名挚,其立之时,有一只凤鸟到来祝贺,所以这只部落又被称为凤鸟氏。其实有的学者认为少皞的首领挚,当是一只禽鸟的化身。挚,指鹰隼一类的猛禽。

[4](P174)

官成为伏羲时期的一大特点。伏羲都陈,死后也葬于陈,至今淮阳有太昊伏羲陵,此陵春秋时已建,历代均有修葺。今存陵园占地500余亩,殿宇巍峨,华彩璀璨,号称天下第一陵,为中国名陵之一,濒蔡河之滨,临万顷碧波,甚为壮观。

少皞、太皞考古学文化是什么?大家一致公认是大汶口文化。它是黄河下游地区发展起来的势力很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展与确立是新中国考古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大汶口文化起源于山东泰安一带,随后便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向四周扩展。目前所知,在山东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到处都有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是以泰安为中心,向东、向南、向西三方面发展,形成一个扇面分布状况。从分布区域上看,向东已经遍及整个山东半岛,东南已达黄海边缘,向西遍及豫东一带,最西已经到达河南平顶山地区,而向南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遍及苏北和黄海地区,尤其是大汶口中期以后有急剧南下的趋势。大汶口文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已从农业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的经济部门,因此有人特别指出大汶口文化是初期奴隶制社会时期,这种考古文化的族属之所以被认为是少昊、太昊东夷族文化,是因为根据古载,太昊与少昊集团都是崇拜太阳的民族。从字形上看“昊”字就是“天”上有一个“日”字。太昊与少昊之所以称昊,表明太阳崇拜是少皞与太皞集团共同的信仰。

[6](P32)

这种禽鸟

图腾是少皞氏部落的原生形态的图腾,说明禽鸟与太阳在神话王国里是紧密相连的。这是东夷集团的民族特点,后来向南发展才形成太皞伏羲氏,是东夷集团的另一支。[5]而少皞时期的凤鸟就是龙的雏形,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个出现的姓就是“风”姓。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而自居追根溯源盖由此而来。

太皞族部落向南迁徙,到陈地后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在陈建立了都城。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凤姓也,蛇首人身,有圣德,都陈”,又说“伏羲都陈”。这里的陈,古称苑丘,在今河南淮阳,其地处黄河冲积扇南沿的颖水中游,左挹嵩山,右控商丘,是历史上的交通枢纽,迁到陈地后皞族部落势力强大,人口众多。《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如上所述太皞族的前身少皞族是风姓,这里的风即凤,本从虫,即龙。说明太皞氏部落应是以龙为氏族图腾的民族,是东夷集团南下的一支。《竹书纪年》笺按引《通鉴外纪》说:“太昊命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浑沌为降龙氏驱民害;阴康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流。又立五官:春官为青龙氏,又曰苍龙。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是为龙师而龙名。”这种以龙纪

太昊伏羲氏为中国古代文明做出了许多贡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嫁娶、正姓氏,使我们民族的婚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伏羲以前,人们“男女杂游,不媒不聘”,过着近亲通婚的血缘婚姻生活。伏羲时代的人们已经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伏羲氏应该是最早改革婚姻制度,禁止近亲通婚,实行族外婚制的部落。伏羲始制嫁娶之礼,与后世的嫁娶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它只是指一个氏族对另一个氏族之间的嫁娶,是一种族外群婚。不过,这种群婚已排除了氏族内部血亲间的性关系,实行氏族之间的男女群婚,当然比族内“血缘群婚”进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6](P143)

传说伏羲和女娲原是兄妹,后来结为夫妇,这个传说与伏羲始制嫁娶并不矛盾,正反映了人类婚姻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因为这里的伏羲是指伏羲氏族,女娲指女娲氏族,是关系亲近的两个兄弟氏族。伏羲始制的嫁娶之礼,禁止氏族内部血亲之间之性关系,实行族外群婚。这里传说伏羲兄妹结婚,

98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正是两个氏族族外群婚的状况。禁止族内混乱性关系实行族外群婚,这是人类婚姻制度的重要一步,随之而来的是实行(族外)对偶婚和个体婚(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这是伏羲、女娲之后新石器时代的事了。如果没有伏羲始制嫁娶之礼,没有禁止族内血亲间的性关系和实行族外婚,后世就不可能有文明的个体婚(一夫一妻制),也就没有人类科学的繁衍和健康的体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文明。

[6](P144)

既然伏羲氏的都城与葬地在今河南淮阳,那么女娲的葬地又在何处?河南西华、沈丘、淮阳等地都有关于女娲的传说,女娲去世后葬在今周口西华县境。在今西华县城北的思都岗村,有女娲城。西华女娲城位于西华县城北7.5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相传为“女娲氏之故墟”或“女娲之都”,城系女娲补天时所筑。《太平寰宇记》卷十载:“县西二十里,旧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女娲死后,人们在城西修女娲陵,在城内建女娲阁,上供女娲,下供伏羲。后来城、阁被毁,百姓思念娲皇故都,因名“思都岗”。民间传说,这一带就是当年女娲补天处。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建的女娲阁在城中拔地而起,坐北向南,高8米,占地2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飞檐斗拱,琉璃瓦顶,一派古朴景象。四周古柏参天,绿水荡漾,景色宜人。城西女娲陵高13米,陵前建有女娲墓碑。陵阁并峙,相映生辉。

[7](P56)

这应该是伏羲氏对我们民族最重

要最伟大的贡献。

婚姻制度的变化是中国姓氏制度产生的直接原因,因为族外婚必须以至少有两个不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同时并存为前提,而原始氏族之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惟一因素,就是他们源自不同的始祖先,这位始祖先就成为他们氏族存在的标志、名号和姓氏,这种标志、名号和姓氏在世界其他一些原始氏族中又称作“图腾”。《左传·隐公八年》云:“天子因生以赐姓。”杜预注:“因其所由生以赐姓。”就是说每一个原始氏族,都是或主要是由其始祖先而得姓。同一姓氏的原始氏族都是生自于一个共同的始祖先,不同的始祖先繁衍出不同姓氏的原始氏族。因此,族外婚一旦形成制度并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风俗习惯,姓氏的重要性就突出出来,姓氏的形成与族外婚的产生·姓名》云:“人所以姓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白虎通

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是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大伦也。”族外婚产生以后,姓氏就在区别婚姻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伏羲氏实行族外婚制,中国最早的姓氏大约就在这个时期产生。

[6](P27)

这些在中原大地

上广泛流传的有关伏羲、女娲的神话,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河南是中华姓氏起源地的史实。中华民族婚姻发展史上的族外婚以及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姓氏制度应首创于河南,河南应是中华姓氏的起源地。

参考文献:

[1]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2]应劭.风俗通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3]徐中舒.先秦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1992.[4]袁轲.古神话选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M].云南: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

[6]穆仁先主编.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

社,2004.

HenanandChineseSurnameSystem'sOrigin

WangLin

(HistoryCollege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SiMa-qianrecordedChinaearlyhistorybelievablein“HistoricalRecords·fiveemperordiscipline”,therewasoneFuXitimesbeforefiveemperors.ForTaihaoandFuxi,theimportantcontributiontoChina'sancientcivilizationistomakemarriage,straightsurname,thegreatchangehastakenplaceinthemarriagere-lationofenablingChinesenation.Informationanddocumentationfromthearchaeologicalrecordofview,theimplementationofHenanisoneofthefirstgroupshouldbeoutsidethemarriagesystemoftheregion,butalsothesystemofChineseoriginofsurnames.

KeyWords:Henan;Huaiyang;Surnamesystem;Birthplace

(责任编辑

卞建宁)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