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3秋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参照样本)

13秋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参照样本)

来源:华佗小知识


威宁县中等职业学校 2013—2014学年 第二学期

授课计划

专业、班 13秋护理1、2、3、4班

课目 《病理学基础》 教师 李 素 日期 2014.3.5

授课计划说明 1.本计划是根据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示范教材《病理学基础》及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我校具体情况而制定。 2.本计划用于2013级护理专业,13秋护理1、2、3、4、班。 3.本课程计划在本学期完成,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占71学时,试验教学9学时,期末考试2学时。 4.本科为考查科,学习成绩计算按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学科意见(教研组先审核) 教务科意见

周次 授课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病理学的内容与任务 1.病理学的内容 2.病理学的任务 第二节 病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第三节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第五节 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疾病概论 教学 要求 熟悉 熟悉 了解 了解 熟悉 掌握 了解 熟悉 掌握 熟悉 了解 熟悉 掌握 熟悉 掌握 了解 熟悉 重点理 讨论 难点 论 实验 重点 2 备注 节 健康与疾病 1.健康 2.疾病 1--2 第二节病因学概论 1、 疾病发生的原因 2、 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转化 3.局部与整体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各年龄期小儿的护理 2.计划免疫 第五节 衰老与疾病的关系 1、 衰老的原因和机体的变化 2、 衰老与疾病 第三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1.萎缩 2.肥大 3.增生 4、化生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可逆性损伤---变性 2.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 3--4 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的修复 1.再生 2.纤维性修复 3.创伤愈合 6 重点 6 重点 重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实践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目的和要求: 熟悉 1.能识别萎缩、变性、坏死大体标本的形态变化。 2.会分辨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肝细胞脂肪变性、了解 肉芽组织的镜下病变特点。 2 周次 授课内容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1.充血 2.静脉性充血 第二节 血栓形成 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2.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 3血栓的结局 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栓塞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1.静脉系统及右心栓子 2.主动脉系统级左心栓子 3.门静脉系统栓子 4.交叉性栓子 5.逆行性栓塞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 2脂肪栓塞 3气体栓塞 4羊水栓塞 5.其他栓塞 第四节 梗死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教学 要求 掌握 掌握 掌握 熟悉 熟悉 掌握 熟悉 掌握 掌握 熟悉 熟悉 掌握 了解 重点理 讨论 难点 论 实验 重点 重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备注 5-- 6 周次 授课内容 第五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 第二节 炎症的原因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第四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特点 一、急性炎症 二、慢性炎症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三、蔓延扩散 第六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 肿瘤的特征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 二、肿瘤的异型性 三、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 四、肿瘤的复发 第三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五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二、这里的分类 第六节 癌前病变、原位癌与早期浸润癌 一、癌前病变 二、原位癌 三、早期浸润癌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一、上皮组织肿瘤 二、间叶组织肿瘤 三、其他组织肿瘤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致癌因素 二、肿瘤发病机制 教学 要求 掌握 熟悉 熟悉 掌握 了解 了解 熟悉 熟悉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掌握 了解 了解 掌握 重点理 讨论 难点 论 实验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备注 6 7 周次 授课内容 第七章 常见疾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第二节 原发性高血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 风湿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四节 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三、间质性肺炎 第五节 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与并发症 第六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类型及特点 第七节 肝硬化 一、门脉性肝硬化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第八节 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 要求 了解 掌握 熟悉 熟悉 熟悉并掌握 熟悉 熟悉 熟悉 熟悉 重点理 讨论 难点 论 实验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备注 8 周次 授课内容 教学 要求 熟悉并掌握 熟悉并掌握 熟悉 熟悉 了解 熟悉 熟悉 重点理 讨论 难点 论 实验 重点 难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难点 备注 第八章 传染病 第一节 结核病 一、概述 二、肺结核病 三、肺外器官结核 第二节 伤寒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和并发症 9—10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 i.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 二、水中毒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一、低钾血症 二、高钾血症 周次 授课内容 教学 要求 熟悉并掌握 熟悉并掌握 熟悉 熟悉 了解 熟悉 熟悉 了解 熟悉 了解 重点理 讨论 难点 论 实验 重点 难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重点 备注 第九章 传染病 第五节 结核病 一、概述 二、肺结核病 三、肺外器官结核 第六节 伤寒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八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11—12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和并发症 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 ii.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水、钠代谢紊乱 二、脱水 三、水中毒 四、钾代谢紊乱 五、低钾血症 六、高钾血症 第十章 水肿 第一节 水肿的概念 第二节 水肿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 第三节 常见水肿举例 一、心性水肿 二、肾性水肿 三、肝性水肿 四、肺水肿 第四节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3 周次 授课内容 第十一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第二节 酸碱平衡调节 一、血液中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 二、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三、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四、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一、血液的PH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四、阴离子间隙 第四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酸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第十二章 缺氧 第一节 缺氧的概念 第二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和意义 第三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及血氧变化的特点 一、乏氧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性缺氧 五、氧中毒 第十三章 发热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一、发热的原因 二、发热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发热的分期 一、体温上升 二、高热持续期 三、体温下降期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变化 一、机体的代谢变化 二、机体的功能改变 三、发热的生物意义 教学 要求 了解 了解 熟悉 了解 掌握 熟悉 掌握 掌握 熟悉 熟悉 掌握 熟悉 重点理 讨论 难点 论 实验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难点 备注 14 15 16 周次 授课内容 第十四章 休克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一、安休克的原因分类 二、按休克的始动环节分类 三、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第三节 休克发展过程及其发生机制 一、微循环缺血 二、微循环淤血期 三、微循环衰竭期 第四节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变化 一、细胞代谢的变化 二、细胞损伤 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与监护 第六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第十五章 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与分类 二、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三、心力衰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四、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呼吸功能不全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变化 三、防治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第三节 肝性脑病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 二、肝性脑病的病因及分类 三、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四、肝性脑病的诱因 第四节 肾功能不全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 教学 要求 掌握 熟悉 重点理 讨论 难点 论 实验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备注 17 18 周次 授课内容 教学 要求 掌握 熟悉 了解 熟悉 重点理 讨论 难点 论 实验 重点 重点 备注 19 第十六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一节 DIC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损害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三、血液高凝状态 四、微循环障碍 第三节 DIC的分期与分型 一、 DIC的分期 二、 DIC的分型 第四节 DIC时机体的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 一、出血 二、休克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 四、贫血 五、DIC的防治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